全面小康中的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强
一、怎样理解全面小康中的 社会建设? 党的18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和六大建设: 一、怎样理解全面小康中的 社会建设? 党的18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和六大建设: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 18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六大体制、制度改革与建设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个全面”
全面小康的提出和发展 邓小平阐释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小康与小康社会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全面小康的基本标准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恩格尔系数低于40%。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城镇化率达到50%。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大学入学率20%。 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对比17大报告的四大建设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对比16大报告增加了社会建设
六大体制、制度改革 18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部署。”
改革的目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怎样理解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社会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
谁最早提出“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的概念,如果从文献溯源的话,最早见于孙中山先生1917年写的《民权初步》的著作,中山先生认为中国社会应该有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后来收入他的《建国方略》著作。
中共18大报告 社会建设六个方面 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质量的就业 收入分配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人民健康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十二五规划”在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讲六个方面: 就业和劳动关系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体系 医疗卫生 人口管理 社会管理
怎样理解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针对性 社会建设是针对经济建设而言 社会治理是针对经济管理而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经济建设发展神速,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基本上有了一个稳定思路,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很明确了。
社会建设还比较滞后,社会建设的思路还不十分清晰,还在探索。 目前,经济管理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基本成形。与之相比较,社会治理滞后。 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的参照系? 社会治理的体制究竟应该什么样子?还在探索之中,所以需要创新!
什么时候提出“社会发展”? 1982年,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一次增加“社会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过去仅提“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党的16大报告 党的16大报告还没有提出社会建设 16大报告在提出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4年16届4中全会首次提出 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社会管理 16届4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 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16届6中全会决议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原则、指导思想、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17大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内容: 教育 就业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社会管理
中共18大报告 社会建设六个方面 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质量的就业 收入分配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人民健康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什么是社会体制改革? 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改革? 社会建设 社会事业改革 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领域制度创新”
三中全会文件:“社会体制” “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三中全会:社会事业改革(社会领域): 教育 就业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医药卫生
为什么社会体制改革更为艰难? 经济体制改革的参照系 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我们的“参照系”是基本清晰的,我们是按照国际的一般规律来发展市场。
社会体制改革没有明确的参照系 目前,对于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解,容易受限于具体社会事业改革措施 缺少总纲:纲举目张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什么是社会体制? 反思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政府、市场与社会 三中全会文件: 处理好两个关系: 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社会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
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四种体制 市场、社会强、政府干预弱:美国 市场、社会较强、政府干预也较强:欧洲 后威权转型政府、市场与社会: 韩国、日本、新加坡 政府主导、新市场、弱社会:中国
市场 社会 美国 欧洲 日本韩国 中国 政府
社会体制: 与市场、政府相对应的,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社会关系的稳定模式 社会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的 核心任务和基本目标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三大基本目标: 社会体制改革的 核心任务和基本目标 三大基本目标: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束缚社会活力,束缚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给每一个人公平的参与机会
社会体制改革目标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市场和社会有一个共同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老百姓具有最广泛的参与性。 市场最大得优点就是给每一个老百姓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经济空间。 优秀的社会体制: 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社会空间。
市场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样重要 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市场也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这个也是我们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 现在市场已经是有很大发展,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必须建立与一个市场机制相匹配的社会机制,否则市场发育不起来。完善的社会机制是完善的市场机制存在的基础。市场的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呢?是社会信任,社会信任是社会机制的核心。没有社会信任就没真正的市场。 我们现在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社会发育严重欠缺,这样市场也就难以完善,目前的严峻问题是:市场的发育受到社会的拖累。
三、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重大变化 2004年16届四中全会“社会管理” 历经17大、18大报告 18届三中全会文件:“社会治理” 为什么从“社会管理”变为“社会治理”? 积淀着从2004年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建设方面的长时期的经验和教训
“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强调管理一方对被管理一方施加的力量 近年,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群体事件、社会冲突、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仅仅依靠政府管控、仅仅依靠管理部门的严控,无法解决今天无比复杂的社会问题。 “社会治理”体现了一种新的思路,体现了用多方参与的形式,尽可能动员多方的力量,来处理新形势下新问题的新思路。
社会治理的特点与意义 1、“治理”概念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征。如果我们简单拷贝原来的单向的控制性管理,往往会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比如在网络上就形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现象。最后往往演变为网络事件。而治理过程既包括从上到下,也包括从下到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2、治理概念更加强调人民群众的主动性。过去的参与多是政府动员式的,政府承担任务过重,而对于参与社会建设的社会力量一方,没有做十分细致、深入的分析,比如究竟有哪些社会力量的参与。在治理的概念里面,强调的是多方参与的力量。强调多方力量的参与本质上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3、治理概念更突出了“合作、协商、伙伴的关系”。管理的过程很难说是合作和协商的过程,因为管理更多的是发指令和控制的过程。而治理的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统治和管理,治理更多强调的是合作,“合作”比“参与”更往前进了一步。
4、社会治理更加强调了“社会自我调节”的能力。此次文件中使用了“社会自我调节”的说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和整个文件的总体理念是一致的。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并不是政府干预得越多越好、政府管得越多越好。 什么是社会自我调节,社会自愈能力
5、社会治理更加强调要激发社会活力 此次改革文件就明确强调,所有的社会组织都不要再挂靠在政府名下。挂靠政府的本质是官本位的思路。表面上说是社会组织,是老百姓发挥作用,最后其实是少数人、是小圈子。所以,这也是此次改革在基层社会组织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新的举措。
6、社会治理是对传统的“官本位”思路的突破。中国社会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传统,虽然君主制在上个世纪已被破除,但是实际上君主制对今天的文化影响还是很大的。马克思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四、创新社会治理的新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怎样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对比18大报告:“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 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五、怎样看待当前社会形势 当前社会矛盾频发、社会问题频发,群体性事件多、上访多、社会矛盾激化。 2013,2014年的重大群体、暴力恐怖事件不断。
新疆暴力恐怖事件
10.28金水桥暴恐事件
昆明火车站事件 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 截至3月2日18时00分,已造成29死143伤,已有10名遇难者和多名受伤者名单被公布,名单还在持续更新中。
另一类:群体事件 什邡事件:2012年7月1日起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的一宗群体性事件。
启东事件 启东事件 2012年7月28日清晨发生在江苏省启东市的一起大规模群体事件,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012 广东“乌坎事件” “乌坎事件”体现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可以用妥协的方式解决对立、冲突的问题。 以往对于“民间领袖”政府是不信任的,而在乌坎事件中,对于群众推举的代表,政府从不信任的立场转变为信任的立场。
事件都是突发性的、动辄就是数千人的、上万人的聚集。 有些事件起因很特殊,人们没有想到会引发大事件,结果酿成大祸。 也有干柴烈火的现象,一个小火星就会引发大火,是因为很多人有不满情绪。
一系列的网络事件 近来,不断发生网络事件 “表哥” “房哥” “房姐” “房嫂” “房媳”
这种不满情绪的群体、愤愤不平的群体,人数不少。 比如,网络上某一个涉及“不公平”、“不正义”的话题,往往引来网民的群起而攻之,这种现象在一个心态平和的社会中是很难发生的。 而我们这里常常是网民一片声讨的声音,“人肉搜索”。
社会上确实有“仇官、仇富、仇警”的现象 可见,我们处在矛盾紧张期,我在研究中将这种现象称作“社会结构紧张”。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发布的2013年 《社会蓝皮书》 指出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多万起。
群体性事件
群体事件类型分布 农民维权 35% 工人维权 30% 市民维权 15% 社会纠纷 10% 社会骚乱、有组织犯罪 5% 在农民维权的事件中,土地问题占65%以上。
为什么社会矛盾、社会冲突频繁发生?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高风险时期
六、为什么社会发展 进入高风险时期 中央认为: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社会治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
18大报告提出的 社会风险问题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18届3中全会对于形势的判断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18届4中全会对于形势的判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理论 2006年,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先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概念。 它是指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同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凸显等。
“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经济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的上限,一国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 ----2006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
世界银行标准:一国人均收入高于3946美元,低于12196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南美、东南亚一些国家,失败例子:阿根廷、墨西哥、马来西亚、巴西等 没有进入陷阱,成功例子:日本、新加坡、韩国、匈牙利、香港地区等
已经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 的国家和地区 韩国:人均GDP 2.4万美元 日本:人均GDP 4.2万美元 新加坡:人均GDP 4.9万美元 台湾地区:人均GDP 2.1万美元
人均GDP水平与高风险阶段 经济发展了为什么带来“高风险” ? 国际上四大理论: 托克维尔曾证明:发展带来不稳定 戴维斯和格尔等的J曲线理论 斯托佛(Stouffer)相对剥夺理论 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理论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革命不是在民不聊生而是在社会繁荣或开始繁荣的时候发生的。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些…。”
高风险的四大原因 第一、经济高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期望值,刺激了人们的增长欲望 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都证明,高增长只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而一旦高增长结束,人们攀升的期望值就会与实际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种落差往往会造成极其可怕的社会后果。
第二、贫富差距的社会后果 “相对剥夺”感,即人们的满意感、不满意感不取决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取决于他们与别人的生活水平的比较,所以,虽然生活水平都上升了,但是与巨富阶层相比多数人还是会有被“剥夺”的感觉。
第三、体制的巨大变迁会造成人们心理的很大的不平衡感。 社会快速转型时期。 社会快速转型与人的心理不适应 最早发现社会变化速度快与人的不适应的社会学家:Emile Durkheim (迪尔克姆或涂尔干)
第四、缺少与物质财富体系相平衡的强大的精神体系 信仰、信念缺失 信任缺失 社会溃败 例如:食品安全与公德
经济的高发展、财富的高聚集,对于中国未来的精神信仰体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当前我们面临的更重要任务是探索与物质财富体系相平衡的精神体系。
怎样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怎样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如果长期下滑的社会后果 消费为什么上不去? 什么是带动消费的最大动力? 城镇化为什么效果不明显? 阻碍城镇化效果的制度原因
农村的群体事件不断,抗议、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暴力报复、暴力攻击执法人员、冲击国家机关等事件不断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农村分化、农民各群体之间断裂、相对剥夺感强烈、农民道德价值观混乱、信奉金钱万能、黑道流行、农民工缺乏就业信息和机会、成为无业游民、被边缘化等等。
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怎样看待社会公平、社会公正? 当前,多方面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群体事件,起因都与社会公正、社会公平有关。
改革开放36年来,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公平正义的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 中央文件讲,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首先要问:什么是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改革以来遇到的新问题 怎样看待资源占有的差异现象? 资源占有的均等与不均等 资源占有的公正与不公正 怎样看待社会分层现象?
两种公平观念 什么是公平正义的原则? 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平观念: 结果公平观:注重结果平等(equality of outcome),即不管个体活动的差异有多大,所有成员在最终结果上获得了相同的报酬或相同的社会资源。 平均主义的公平观。 改革以前,结果公平观所导致的问题
新的公平观念 改革开放以后,新的公平观念认为,简单地将分配的结果拉平并不是真正的公平正义,更重要的是应该看,人们为什么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18大报告文件使用三种公平观念的说法: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18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文件全文使用“公平、公正、平等、正义”概念,累计43次。
什么是权利公平? 权利公平指每一个公民在行使或享有法律、法规赋予公民的权力和利益上是完全平等的,权利公平是公平正义的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内容。如果仔细分析权利公平的内部构成,权利公平还可以细分为政治权利公平、经济权利公平和社会权利公平等。
什么是机会公平? 机会公平指提供给所有有关社会成员平等的竞争机会。 机会公平(equality of opportunity),亦称起跑点的公平,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经济、政治、社会事务的机会上,在获得各种资源的可能性上,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正义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报告论述了机会公平的诸多具体表现。
18大报告强调的机会公平 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报告提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享受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机会的公平, 参与市场竞争机会的公平,
什么是规则公平 程序公平或规则公平(formal or legal equality) ,即参与社会活动或社会竞争的各群体、群体成员能够在同一规则下,被平等相待。
例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央近来在收入分配政策上的重大调整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演变历史 1979年(世界银行报告): 城市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0.16 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0.31 城乡合计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0.33
八十年代初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的变化 1988年为0.382 1994年为0.434 1996-1997年为0.4577 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0.47 学者数据2013年不低于0.5 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数据:0.61
北京大学2014年7月发布 《中国民生报告》 中国家庭财产,基尼系数0.73 最高1%家庭:占有全部财产34.6% 最高10%家庭:占有62.0% 最低25%家庭:占有1.2% 最低50%家庭:占有7.3%
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 塞拉利昂0.629 巴西0.601 危地马拉0.596 南非0.593 巴拉圭0.591 哥伦比亚0.572 巴拿马0.571 津巴布韦0.568 智利0.565 几内亚比绍0.562
世界上基尼系数最低的国家: 奥地利0.231 丹麦0.247 瑞典0.25 挪威0.252 芬兰0.256 德国0.281
美国的基尼系数 1969:0.34 1980:0.37 1990:0.40 2000:0.43 2011:0.48
ISEI值测量的中国社会结构(2000)
ISEI 2010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对策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在贫富差距问题上要防止两种极端 第一种极端是,少数人垄断财富,造成极大的社会不公 财富分布的“马太效应” 财富分布的不公造成经济循环的断裂 恶性循环
第二种:民粹主义 我国社会结构的特征是底层群体太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民粹主义。 什么是民粹主义(populism) ?平民至上 民粹主义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下,民粹主义比较容易有市场 民粹主义对未来发展的危害
八、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与清河实验 怎样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怎样进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李强教授的“清河实验”
什么是基层社会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 基层社区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对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 社会学最擅长基层社会研究、基础调查、田野调查。
社会再组织与社会建设 构建新型社会关系 三中全会文件“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 原有的行政体系街道、居委会:或者负担过重或者与老百姓脱节
传统的社会组织:工青妇,固守着原有的体系,与基层社会脱节 新生的社会组织:民非、NGO 存在的问题 各种新生社会问题:商品房、业主、物业公司、外来人口等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主要抓手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社区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以地域为基础的真实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创新基层社区治理? 多种类型社区调研: 传统老社区 单位大院 旧城保护区 商品房小区 新城回迁区 城中村 纯农村
北京社区变化 北京市1998年的5469个居委会(包括家委会在内) 2015年,北京有不到2800个社区居委会,社区规模大多在1000-3000户。 合并居委会造成什么问题?
总结现有的众多成功的社区治理模式 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处理基层社区事务的、行之有效的组织运行、资源配置、社会参与方式 协调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
基层社区治理需要做哪些事情? 1、提供社区服务(市场的、互助的或互惠的、志愿的) 2、管理公共的或共同的资产(城市与农村不同) 3、组织集体消费 4、协商公共事务
5、表达利益(政治)诉求 6、协调解决矛盾纠纷 7、塑造社区文化与社区认同(归属)
社会学的清河社区实验 历史上的清河实验 1928年杨开道、许仕廉的清河镇社会调查 1930年清河镇实验区 今天的清河实验 2014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河实验
清河街道地域人口: 海淀区东北部,北到西北旺,南到北五环,西至京新高速,东至京藏高速。 辖区面积9.37平方公里 常住户籍人口近3万户,7.4万人 另有外来人口8.4万人 社区居委会27个,加一个筹备组。
清河的三个实验点 1、毛纺南社区改革实验 社区类型:单位大院型老社区 3275户,34栋楼房,两个高层,两个物业公司。95%居民都是原毛纺厂的工人,无业委会。
毛纺南小区
议事委员选举宣传照片
2、橡树湾小区改革实验 社区类型:商品房小区 社区基本情况: 共2997户,5000多人
橡树湾社区
清河新型高档商品房社区,社区环境等硬件基础较好 移民小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外地随子女入京老人多,居民构成为大学教授、IT行业的公司管理层,个体老板。
社区居委会共9人,没有人住在本社区。 议事委员候选人: 业委会,业委会成员可作为新增加的议事委员的候选人。 促进居委会和业委会这两类居民自治组织的协调与合作,推动居民自治和业主自治的融合;既扩大了业委会成员的议事范围(不限于物业管理,而扩展到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等)和参与途径,又提高了居委会的合法性,获得更多业主的认同和支持。
3、阳光社区改革实验 社区类型: 混合型小区 由六个小区构成
阳光:混合型小区 1 阳光南里 老旧小区 11栋 拆迁、商品房 1600人 开发商物业 2 阳光北里 4栋 1800人 3 二十中宿舍 2栋 海淀教委宿舍 300人 无物业 4 消防队塔楼 大院 部队经适房 400人 单位物业 5 清河一三街 平房 35栋 本地住户 6 交通队宿舍 200人
阳光社区情况介绍 本地居民1700多户,加上外地流动人口一共2000多户。社区共分为六片。 居委会共9个人,同样没有人居住在本社区。 议事委员候选人:社区特色是文体组织活跃,社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有舞蹈、健身、合唱等各种不同的文体队伍二十余支。这些文体队伍的组织者非常积极热心的参与社区事务,可优先作为议事委员候选人。
重新认识:政府、市场与社会 政府:政府的边界、政府的责任、什么是无边界的责任? 市场:发展最快 什么是社会? 社区生活参与的多元力量: 各种新生社会力量、社会组织
具有巨大社会活力的社会力量 各种具有活动力量的社会人群 各种民间力量的发展 工会、青年团、妇联 居民自发参与 社区精英 网络 微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