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4-1 城市的系统构成 一、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①整体性、综合性 ②层次性、结构性 1、城市作为系统的特点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4-1 城市的系统构成 一、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①整体性、综合性 ②层次性、结构性 1、城市作为系统的特点 ③动态性 ④环境联系性
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1、城市政治系统构成 2、城市人口系统构成 3、城市文化系统构成 ①城市社会系统 ②城市产业系统 2、城市系统的构成 ③城市空间系统 ④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1、城市政治系统构成 2、城市人口系统构成 3、城市文化系统构成
三、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按国民经济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 主导产业(决定性产业) 配套产业(围绕主导产业) 2、按地位和作用 一般服务性产业
四、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五、城市基础设施构成 1、城市构成要素的选址 2、城市空间集聚程度 3、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的供电、给排水、供热、燃气废弃物处理、 电讯信息网络等设施。
§4-2 城市用地及其使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概述 1、城市用地的概念:城市规区范围内赋以一定 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统称。 §4-2 城市用地及其使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概述 1、城市用地的概念:城市规区范围内赋以一定 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统称。 ①自然属性(不可移动性、耐久性 和不可再生性) ②社会属性(依附于拥有地权的 社会权力) 2、城市作为系统的特点 ③经济属性 ④法律属性
①使用价值 3、城市用地的价值 ②经济价值 ①行政区划 ②用途区划 4、城市用地的区划 ③房产产权属区划 ④地价区划 ①城市用地的归属(全民所制 与农民集体所有制) 5、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②城市用地的管理(各级政府 土地管理部门管理)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1、城市与自然环境 (1)、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选择自然环境阻力最小的地方, 以保障城市的发展与营运) (2)、人类构筑的人工环境与所处的自然环境交互作用形成 城市环境形态。 (3)、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生成与发展的影响。 A、城市职能的发挥。(自然条件变迁引起城市兴衰) B、城市的空间形态。(城市个性特征 城市景观) C、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 4-2-4) (4)、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A、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 B、“城市热岛”效应 C、城市地面下沉 D、城市水质性缺水 (5)、“绿地城市”与生态城市规划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 4-2-4) (2)、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图 4-2-5) (3)、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A、地质条件 ① 建筑地基(了解地基承载力;采取防湿或水土保持 措施;掌握地表以下土层或岩层地质资 料)(图 4-2-6) ② 滑坡与崩塌(避免不稳定的坡面;确定滑坡地带与 稳定用地边界的距离;避免切坡和保 护坡脚)(图 4-2-8) ③ 冲沟(分析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与否,以及冲 沟发育条件,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④ 地震(城市用地选择、规划布局、具体的建筑布置、 各项工程的抗震设防)
⑤ 矿藏(城市用地选择、城市布局的形态) B、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① 水文条件(掌握水情动态——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 按照洪水频率,利用高亢地形。同时避开在 洼地、滞洪区等部位建设)(图 4-2-12) ② 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地面下沉,加强防汛、防洪、排涝等 措施;保护地下水供水水源的水质;适当 降低地下水水位) C、气候条件 ① 太阳辐射(建筑日照间距和朝向的确定;建筑的遮阳设 施;建筑群体的布置)
② 风象(工业区位按当地盛行风向位于居位区下风向; 留出楔形绿地、风道的开敝空间以利城市自然 通风;合理布置地面设施,防止因局部环境造 成环境污染) 风向频率与风速图(图 4-2-17) 工业与居住用地典型布置图式(图 4-2-18) 城市风示意图(图 4-2-19) 山谷风示意图(图 4-2-20) 海陆风示意图(图 4-2-21) 城市布局环境(图 4-2-22) 山地背风面涡流(图 4-2-23)
③ 温度(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与工程设计施工;工业工艺 的适应性与经济性;降温采暖设备的设置;逆温效 应与大气污染;热岛效应与城市布局和人口建筑密 度的控制) ④ 降水与湿度(降水特点与城市排水设施及防洪工程;湿 度与工业生产工艺及居住环境舒适度) D、地形条件 ① 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局 ② 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防范 的设计依据
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1)、用地平地的要求 ③ 地面坡度对地面水的排除、汇集以及道路的选线。 纵坡的确定、土石方工程量的影响(表 4-2-5) ④ 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 ⑤ 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 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1)、用地平地的要求 ①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 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 适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 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② 对于新建城市和城市新发展地区应绘制城市用地工程地质 评价图。主要对潜在的地质灾害、地震、水患、地下矿藏 等,作出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 ③ 进行城市用地质量的综合评定,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A、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B、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C、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特性,抓住 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价 D、用地评定,要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他们相互的 作用及其后果,综合地鉴定其利弊
(2)、用地评定的分类 ① 一类用地:只需稍加工程措施 ②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 ③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用地分类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不同地区不能 作质量类比 用地评定的成果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它是城市 规划文件之一 (图4-2-6)(图4-2-28)
三、城市用地的选择 1、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1)、建设现状——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 (2)、基础设施——用地内以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 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 (3)、生态环境——用地所在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自 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 (4)、文化遗存——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 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及其有关部 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 (5)、社会问题——用地的产权归属、动迁原住民涉及社 会、民族、经济等方面问题
2、用地选择的原则 3、用地选择举例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 的规定。 (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和环 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 (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 3、用地选择举例
§4-3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一、城市用地的分类 1、城市用地对应于所担负的城市功能,规划为不同的用途 §4-3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一、城市用地的分类 1、城市用地对应于所担负的城市功能,规划为不同的用途 2、城市用地的用途分类在城市的历史发展中 曾有过不同的 分类方法与用途名称 3、城市用地的分类方法,各个国家并不一样
返 回
返 回
返 回
返 回
返回
§4-4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一、居住用地 1、居住用地与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2、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4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一、居住用地 1、居住用地与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2、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用地组成 道路用地 居住小区及居 住小区级以下 绿地
一类(以底层住宅为主) 二类(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 (2)、用地分类(GBJ137-90) 三类(住宅与工业用地混合交叉) 四类(以简陋住宅为主) 3、居住用地的指标 城市规模 城市性质 (1)、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 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的比重(20%~32%) (2)、用地指标 居住用地人均指标(18.0~28.0m2) 4、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理论发展 【英】霍华德提出居住用地组成概念 【美】佩里提出“邻里单位”概念(完备基本生活环境和强调社区生活) 各国实践(英国的村;日本的进邻社区;前苏联的居住小区中国上海曹阳新村等)
佩里德邻里单位示意图(图 4-4-1) 英国华盛顿城(图 4-4-2) 日本大阪泉北新城规划图(图 4-4-3) 前苏联居住小区规划实例(图 4-4-4) 曹阳新村规划结构(图 4-4-5) 济南佛山苑小区(图 4-4-6) (2)、居住用地的选择 A、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 B、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均能地域 C、注重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D、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 E、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 F、结合房产市场的需要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G、注意留有余地 (3)、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A、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集中布置(图4-4-8) B、居住用地的分布 分散布置(图4-4-9;图4-4-10; 图4-4-11) 轴向布置(图4-4-12) C、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
三、公共设施用地 (一)、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 ① 行政办公类 ② 商业金融业类 ③ 文化娱乐类 ④ 体育类 1、按使用性质分类 ⑤ 医疗卫生类 ⑥ 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 ⑦ 文物古迹类 ⑧ 其他类
① 市级 ② 居住区级 2、按服务范围分类 ③ 小区级 ① 非地方性 3、按所属机构的性质及服务范围 ② 地方性 (二)、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
①总体规划:用地指标; 分项用地指标 ②详规:分项用地指标和建筑指标 1、公共设施指标的内容 ③分区规划:公共设施指标 2、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 (1)、城市的性质与规划 (2)、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的布局结构 (4)、社会建设与发展
(2)、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确定 3、指标确定的方法 (1)、按照人口增减情况通过计算确定 (2)、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确定 (3)、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 (三)、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 (图4-4-32) 1、合理配置项目 2、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图4-4-33) 3、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4、按对环境的要求布置 5、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6、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 7、从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五)、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 1、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 (1)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和道路系统,组织城市的景观环境; (2)大型公共设施往往是城市建筑艺术的构图中心,其位置选择对组织城市的对景、背景以及轮廓线等方面的景观作用需结合城市设计加以考虑。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泉州海峡体育中心 北京天安门广场 图 4-4-34 (北京市区图) 上海人民广场 图4-4-35 (上海市区图)
澳大利亚 悉尼歌剧院
泉州海峡体育中心
2、城市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 分级公共中心 (图4-4-37) (1)、城市公共中心 序列 专业性公共中心 (科技中心、会展中心等) (2)全市性公共中心 显示城市历史与发展状态、城市文明水准以及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地域。 思考:全市性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应考虑哪几个方面?
香港会展中心是亚洲第二大的会议及展览场馆,规模仅次于日本。
厦门会展中心 广西会展中心
博鳌亚洲论坛造就博鳌“会议城”——万泉河博鳌入海口处
石家庄艺术中心 返回 厦门文化艺术中心
(2)、全市性公共中心组织与布置原则 1)、按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组合功能与空间环境 A、中央商务区——商务、资产、信息高度集中(日本东京、上海市中心); B、城市副中心——分解市级中心部分职能,完善市中心的整体功能(日本东京新宿、上海市四个副中心); C、信息、网络技术与产业快速发展,“逆中心化”倾向将给城市公共中心功能成分及其地域组构形态带来影响。 D、以商业设施为主体的公共中心,为避免商业活动受汽车交通的干扰,以提供适意安全的购物休闲环境,采用辟建商业步行街。(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商业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等。)
日本东京市中心
东京新宿副中心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
重庆解放碑步行街
2)、组织中心地区的交通——增强中心区的效能。 (法国巴黎德方斯新区) 3)、内容与建设标准要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 4)、慎重对待城市传统商业中心 思考:为什么慎重对待城市传统商业中心?试以泉州 中山路为例说明。
法国巴黎德方斯新区:城市广场、城市干道、绿地、地铁等, 提高通达性与土地空间利用集约度。 拉德方斯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80%的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如搭地铁、电车等;这是车流和人流能够有效分离的关键。
泉州市中山路
5)、创建优美的公共中心景观环境 A、充分利用地形与环境条件,结合建筑群落的空间与形体组构,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中心的景观环境; B、注重营造绿色开放空间,提高生态效应与自然度; C、中心地区的建筑创作要重视承续地方的文脉,体现乡土风貌特色。
深圳中心区 城市客厅媲美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返回
返回
四、城市绿地 1、城市绿地的涵义 2、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 3、城市绿地的分类及用地指标 (1)、城市绿地分类(尚无统一国际分类方法) 公共性绿地 A、所有权归属分类 专用性绿地 私有性绿地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州立公园系统、 城市公园) 日本(自然公园、国营公园、城市公园) B、用地分类(GBJ137-90) 中国【6大类、11中类、10小类(GBJ 137-90)公园、生产绿地、防护 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防 护绿地、生态景观绿地】 人均公园面积 (2)、城市绿地指标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 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
土地资源 自然环境条件 (3)、影响城市绿地规划指标确定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传统 4、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则 (1)、促进人、城市和自然的融和与共存 (2)、构筑城乡一体,为城市生活提供场所 (3)、贯彻以人为本原则 (4)、结合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分析,固地制宜 (5)、作为城市景观环境构筑的基本素材、构件和手段
5、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 (1)、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大绿化环境 A、通过地域(工业、交通设施等)的环境绿化。发挥 环保作用,同时提供生活环境。 B、以城乡地域为单位,合理分布与组织绿地与绿色空间。 C、建立防护林带、隔离绿带,提高城市安全度。 D、提供休闲、疗养、考察、观赏等活动场所(城市旅 游经济)
(2)、构筑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英国:没有建筑物或少于1/10 A、城市开敞跨空间的概念 美国:未开发或基本上未开发 日本:公共绿地和私人绿地 B、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研究与规划实践。 ① 英国伦敦(以绿色自然空间为主体,基于城市实践 建设现状与自然特征,归纳6种开敞空间构成形态) (图 4-4-54 ;图 4-4-55)
② 德国科隆(环状加放射状结合的开敞空间系统) (图 4-4-56) ③ 印度昌迪加城(通过方格路网和以时宽时窄的公园 网络组成相互重叠的网络结构,并与外部周边的河 道、水库、森林相联结 市域开敞空间大系统) (图 4-4-57) (3)、城市绿地系统构成
生态 旅游休闲 A、绿地系统的功能构成 娱乐运动 功能兼容性 景观 防护 B、绿地系统的分级构成
a、点状绿地(集中成块的绿地) (图 4-4-59) b、带状绿地(沿水体、道路等 绿地地带) C、绿地系统的形态构成 c、楔形绿地(以自然的绿地空 间楔入城区) (图 4-4-63) d、环状绿地(城内或城市外缘布置 环状绿道或绿带) (图 4-4-65 ;图 4-4-66 ; 图 4-4-67;图 4-4-68 图 4-4-69 )
城市绿地规划把环状绿地设置于城市边缘和外围 的意义,试举例实证分析。 问题: 城市绿地规划把环状绿地设置于城市边缘和外围 的意义,试举例实证分析。 D、生态绿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包括森林、河湖 旁绿地。自然分景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动植园农 田保护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