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和构建和谐社会 —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内容安排— 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思路— 为唯、是唯、如唯 为什么党中央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和把握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当前中国影响社会公正的“民生”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办? 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社会公正为基本出发点,解决好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一、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的现实依据 为什么党中央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 --直接动因 --现实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公共卫生医疗综合排名144\188 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的直接动因---三件大事 1)2003年4月突如其来发生的非典疫情 由此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搞好公共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工作,把对人的关爱放在我们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公共卫生医疗综合排名144\188
2)2003年下半年,群众上访事件大幅度的增多 其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城市拆迁和农村大量征地,还有民工讨薪。 由此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如何保证经济能够发展, 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能够稳定?
3)2003年,中国消费了全世界30%的煤炭;全世界的水泥产量15亿吨,中国消费了8. 2亿吨,55%的水泥都倒在中国的土地上;消耗钢铁2 3)2003年,中国消费了全世界30%的煤炭;全世界的水泥产量15亿吨,中国消费了8.2亿吨,55%的水泥都倒在中国的土地上;消耗钢铁2.47亿吨,约占全球的1/4;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97年—2003年全国耕地减少1亿亩,其中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的国际警戒线。 自然资源过量消耗;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由此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这样的发展能给百姓带来什么?又能持续多久呢?
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现实依据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快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
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进入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 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现时期”,经济社会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拉美陷阱)
东亚模式: GDP年增长7%左右;10年翻一番
拉美模式: GDP年增长3%左右,20-30年翻一番
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2)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3)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4)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 5)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 6)社会建设全面展开。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8)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 9)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 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 也表明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并且已经开始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物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 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 教育、医疗、住房, 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美国兰德公司的新书《中国经济全景中的潜在误区》--贫困、失业、社会不稳定、腐败、污染、能源、金融、台海
“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 2003年11月21日,温家宝总理访美前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
党和国家面对着两个时期的交汇点---黄金发展期和矛盾突显期
党中央就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 继六中全会后在党的十七大上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既是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价值追求,又是当前的现实要求--- 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现实要求--日益突出的内部矛盾: 经济: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政治:权威与民主的矛盾 思想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矛盾 社会关系: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人与自然: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 价值追求--和谐社会的特征: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 社会公正问题
二、社会公正是马恩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价值 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 消灭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追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体现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宣言》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价值和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1、人人共享、 普遍受益 “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 “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页。
2、维护人的基本权利 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6页。
3、按照贡献进行分配 所谓“分配”,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获取相应的报酬。 在社会财富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上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4页。
4、社会调剂和社会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 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提出许多属于社会调剂方面的主张,如: “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征收高额累进税”;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273页。 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是最早提出社会保障问题的人之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老农民:社会就这样,主义(意)自己拿。 约瑟夫﹒奈: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标准—政府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 卡斯特罗:教育和医疗是古巴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底线 若斯潘:民主社会主义赞成市场经济,反对市场社会,尤其是反对教育和医疗的全盘市场化。
马恩倡导过的价值,就是全人类的价值。 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因为世界离不开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永远不会消逝的灵魂,它已成为人类文化的遗产。 第三条道路理论的集大成者吉登斯认为,对于社会主义,“不能简单地放弃推动他们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 罗马教皇保罗二世认为,现在的资本主义与以前很不相同,它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切在很多方面归功于社会主义。
三、当前中国影响社会公正的“民生”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贫富差距太大 最近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但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 问题就在于社会当中存在着许多不公正的现象并对中国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这突出表现在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开始迅速加重。
1、中国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总体状况 基尼系数:G=阴形面积 C/总面积OAB 测量一个社会全体社会成员总体上的贫富差距状况,一个最简要的办法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阴形面积 C/总面积OAB 基尼系数0=绝对平等 基尼系数1=绝对不平等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国际认为的警戒线 0.1-0.2 社会成员收入平均 0.2-0.3 社会成员收入比较平均 0.1-0.2 社会成员收入平均 0.2-0.3 社会成员收入比较平均 0.3-0.4 社会成员收入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到中等程度,但能保持社会稳定 0.4-0.5 两极分化出现,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不稳定现象 0.5以上 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容易发生动乱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国际认为的警戒线
城乡收入差距状况 按照国际一般的情况,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7倍。 显然,中国的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2002年) 1998、1999、2000、2001、 2002年这五年,中国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人均 收入的2.52倍、2.66倍、2.80倍, 2 . 94倍、 3.1倍。 2005年达到6倍。
行业收入差距 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最低行业收入的1.72倍,而2001年变为2.86倍。 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3年全市86个大类行业中,最高工资行业与最低工资行业相差6.6倍。 目前业内人士估计在6—10倍之间。
地区收入差距 在城市,199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上海,最低是山西,两者差距是1.69倍 2001年这一差距增加到了2.42倍(上海和吉林) 2004年为3.9倍(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和云南、贵州、广西、青海、新疆、甘肃)
2、中国贫富分化现象的致因 造成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带有历史必然性的原因,又有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 1)正常因素(历史原因)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 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 历史上形成的三大经济带
2)非正常的因素 “非正常”主要是指通过不规则的方式而拉大的贫富差距,尤其是制度层面的不合理因素 税收制度不健全,国家税收的严重流失。 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迅速加大,另一方面又使国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难以有效的援助困难群体,从而加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根据税务专家的估计,我国每年税收流失达4000个亿 2000年,广东全省个人所得税总额为84.69亿元,高收入者所交的个人所得税只占其中的2.33%,税收流失较为严重。而在德国,5%的高收入纳税人缴纳了近40%的所得税。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能力的低下。 目前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89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亿多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5亿多人(上述三个数据重叠度很高)。这实际上意味着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只有城市人口的一半。而农民只有2300万人参加医保。 在教育方面,在十几年时间里,我国大学收取的费用几乎上涨了100倍。在2005年的“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指出,现在供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考不上大学等着穷,考上大学马上穷”。 在医疗方面,目前中国每年医疗费用的上涨幅度达14%。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大大加重了普通百姓的经济负担。 中国社科院—中西部地区至少有50%以上的农民看不起病,60%以上的患者因没钱而不能住院治疗。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相当普遍地存在,有的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
在资本市场上,中小股民的损失至少在1.5万亿以上。 法制的缺失,使社会经济领域缺乏正常的秩序和统一的规则。 对公共财产的瓜分。据有的学者的计算,在80年代,通过“价差”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1987年为2000亿元以上,1988年在3569亿元以上 。在最近10年中,利用国有企业改制、资本运作、行贿受贿,将国有资产非法地转移到个人手中。1995年—2005年中国每年外逃资金600亿左右。 群体间的财富掠夺。据有的学者计算,用工企业每年通过压低工资和社会保障而多获得4400亿的利润。 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20多年中全部级差地租约2万亿,而这当中有1万多亿是在最近几年中实现的。 在资本市场上,中小股民的损失至少在1.5万亿以上。
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使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迅速集中,造成了中国社会 财富差距迅速扩大。 一方面,为了寻求特殊政策和待遇,寻求批文和公章,以获得非生产性利润,推动着企业和个人寻租; 另一方面,一部分直接掌握资源分配大权和 行政执法权力的官员,将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将前来办事的企业、公民视为“客户”,以各种手段迫使客户购买其掌握的“资源”,进行权钱交易。 尽管不断有从事房地产业的富豪身陷囹圄,但在《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上,涉足房地产的“富人”始终在总人数的40%。
3、 贫富分化对社会的影响 应当承认: 目前,贫富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必经阶段的必然表现,就总体来说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比起以前的平均主义分配状况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已超过了必要的“度”, 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第一、它偏离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观,严重地损伤了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二、它严重挫伤大量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改革失去了信心,削弱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第三、它造成了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我国经济现实情况看,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分配不公,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广大民众收入水平低下,消费层次不高,消费能力不足。 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由于缺乏有效的消费需求,经济增长就会缺乏持久的动力。 为什么我国经济外贸依赖度达到60-70%? 为什么在我国有些城市迎来了奢侈品消费的高潮?
第四、它使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使他们对于社会产生某种抵触的心理,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反社会的情绪,这就降低了社会的稳定程度--为什么犯罪率持续上升?
颜色革命中左翼政党下台的重要原因-- 印度人民党下台的主要原因-- 就是贫富悬殊严重 2004年大选– 泥巴打败了鼠标
问题是--什么因素最能影响社会稳定?问题更在于--靠什么保持稳定? 约瑟夫·奈说: 中共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可能不直接是政治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要特别注意防止社会问题政治化,一旦这些社会问题政治化以后,就会变成很强的反国家倾向”。 保罗·肯尼迪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中国领导人来说,面对的最大考验就是保持社会稳定。 问题是--什么因素最能影响社会稳定?问题更在于--靠什么保持稳定?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约翰 · 罗尔斯:《 正义论》 社会的发展,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 --罗尔斯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约翰 · 罗尔斯:《 正义论》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1971) —第一种公平:交换的公平或机会的公平 —第二种公平:分配的公平或结果的公平 两种公平中都内含着两大正义原则: 自由原则- –平等原则 差别原则--补偿原则
当下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迫切地要求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秩序 “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发展。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邓小平年谱》1364页)
我们共产党人永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高度关注民生,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中国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趋向!!!
四、解决民生问题,缓解贫富分化,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对策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六大制度建设,解决民生问题,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1)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2)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3)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4)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十七大部署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 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民生的五有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累进税:日本人一般达到60%左右,美国人一般为50%左右; 1、健全合理的税收制度 对于社会调剂来说,税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政府通过税收可以获得必要的资金,用来维持生活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如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的基本生计; 二是,通过所得税、遗产税、财产税等税种的征收,可以适当地减少高收入者过多的收入和财产,以有效地调整或是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 只要能够健全合理的税收制度并予以严格执行的话,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抑止住贫富差距扩大的势头。 累进税:日本人一般达到60%左右,美国人一般为50%左右; 遗产税:以美国为例:财产为10—15万美元的,征收30%的遗产税;财产为100—125万美元的,征收41%的遗产税;财产在300万美元以上的,征收55%的遗产税 。
十七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 社会救助制度 刘福垣:城市建成区土地现值39万亿,3%收地租,每年有11700亿元 2、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社会保障的目标是,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多方面的制度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确保每个人有一个合理的生活水平。 对于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予以系统解决的时候了(国家财力基本具备)。 不能以任何理由继续地延缓下去,否则中国将会因此而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 节约型政府、节约型社会--办公楼超标、公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真正得到控制,每年可有8000—1万亿元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3、规范收入分配制度 提高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也就是说,14年间,劳动收入的增幅非常缓慢。 规范收入分配的渠道 收入分配不规范的弊端:无法进行税收调控,政府无法辨别穷人和富人 建立个人收入基础制度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工资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 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是1.3万亿元, 2004年上升到2.6万亿元。仅4年时间, 财政收入就翻了一番。而工资占GDP的比例, 1989年是16%,2003年则下降到12%。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 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2003年我国全社会的教育投资是60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 4、调整和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平而合理的配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公共资源配置发挥影响最大的领域,是公共教育投入的分配。在这方面,现行的分配机制仍然不公平。 要有意识地把优质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包括缩小基础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实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努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以减少高等教育阶段的阶层差距。 十七大强调教育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
5、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进一步深化公共卫生医疗改革—实行四个分开: 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高素质的人才,既有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也有健康素质。为了国民的健康素质的提高,必须把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公共卫生医疗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地区竞争的焦点,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强弱,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谁就拥有发展主动权。 高素质的人才,既有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也有健康素质。为了国民的健康素质的提高,必须把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在近现代世界竞争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著名的经济追赶:美国对英国的追赶、日本对美国的追赶、韩国等“亚洲四小龙”对西欧国家的追赶,这三次经济追赶都是主要靠人才资源发挥突出作用。 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同比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5亿元,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注册内资915亿元,
6、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遏制腐败,从根本上制止权力的市场化 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解决行政权对资源配置的不当干预,从根本上制止权力的市场化。 同时强化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使政府真正成为为纳税公民服务的机构。
结论:以社会公正为基本出发点, 解决好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公正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社会成员应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只有以公正为基本出发点,才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党中央在十七大上郑重声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结合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改革和发展的理念和思路需要转换,必须树立三大和谐理念
1、必须树立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 我们应当站在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高度来考虑问题,据此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对策措施 (共享发展成果,分担改革成本) 。 只有这样---才能不仅是从社会稳定的层面来关注民生问题, 而且能够从提升社会发展总体质量的层面来解决好民生问题, 更是实践共产党人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2、必须树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理念 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只是一个策略性的提法,而远远不是一个科学的提法。 正确的提法应当是:实现公平基础上的高效率
3、树立有恒产者有恒心的理念。 把党的富民政策富民思想落到实处 当人们一无所有时,希望摧毁现有的社会,以便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当人们普遍拥有了像样的家庭财产时,就会希望社会保持一种稳定的局面。 所以,要想使社会得到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就必须培育一个庞大的“两头小,中间大”的中等收入人群。 高收入10% 两头小, 中间大
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 努力做到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