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 影响
请思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1.了解区域的含义。(重点) 2.理解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重点、难点)
什么是区域? 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想一想,划分的目的是什么呢? 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区域有什么特征? 区位 面积、形状、边界 特征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内部一致排他性
【典题训练】 由环境保护部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 生态功能区划》把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据 此回答(1)、(2)题。 (1)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 ( )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 开发利用 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 D.划定区域的界限,明确区域的归属 A
(2)关于上述区域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生态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B.这些生态功能区都是独立的单元,相互之间没 有影响 C.这些生态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D.每个生态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B
【解析】第(1)题,区域划分的目的是为区域发展服 务的,可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对 区域加以开发利用,并非为了引导人口流动、有计划 地施加影响和明确区域归属。第(2)题,根据区域的 特点可知,区域有明显的区位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 的差异性,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故A、 C、D都是正确的;生态功能区之间既有差异性,也有 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比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1.地理位置差异 请说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位置。
2.气候条件差异 读图,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分别属于什么气候?
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 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两区域年降水量各呈现什 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 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土壤分布的特点。 3.土地条件差异 水稻土 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土壤分布的特点。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 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 产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读图,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矿产分布有何差异?
【知识小结】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气候 条件 土地 矿产 30°N附近,东部 沿海地区中部,长 江入海口 43°N~ 48°N, 东北地区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 同期,但大陆性稍强 以水稻土为主,多为 水田,分散分布,人 均少 以黑土为主,多为旱 地,集中分布,人均 多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 产 矿产资源贫乏
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农作物
读图说出松嫩平原的主要农作物
【知识小结】 生产活动的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发展 其他生产 发展旱地耕作业,种 植玉米、春小麦、大 豆等,一年一熟,西 部发展畜牧业 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种植水 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 熟至三熟,水产业较为发达 内外联系方便,商业发达, 依托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 工业,国内外运入矿产发展 重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 油和周围地区的煤、 铁等资源发展重化 工业
【活 动】
1.分析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和现代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2.利用假期体验我国南北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并分析导致差异形成的原因。
民间素有“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胃之效。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春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因而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如米饭、米糕、米团等。
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天雨水稀少,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因此历史上一直种植耐旱的小麦,人们也主要以面粉制品为主食,如面条、馒头、水饺、大饼等。
在降水更少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夏季很凉的青藏高原,或因干旱,或因寒冷,那里不适应生长庄稼、树木,适合长草,当地人们主要以放牧牛羊为主,因而以牛羊肉、奶为主食。
【典题训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并且都位于 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 异。据此完成(1)~(3)题。 (1)主要分布在辽南各地的农作物是 ( ) A.春小麦、玉米、高粱 B.大豆、甜菜、棉花 C.冬小麦、棉花、苹果 D.春小麦、棉花、梨 C
(2)土地、森林、气候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 基础,使东北地区成为全国性的 ( )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牧业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3)能够体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的是( ) ①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南部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③⑦⑧ D.⑤⑥⑦⑧ B
【解析】第(1)题,辽南属于暖温带,春小麦、甜菜都属于中温带农作物。第(2)题,东北已建成农、林基地,但棉花生产条件并不优越,畜牧业也不十分发达。第(3)题,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气候的海洋性强,是综合性工业基地,为水田耕作区。
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一般特点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哪些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地理环境。 该区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 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 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 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 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 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 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 耕细作 我国粮食的主 要产地和主要 的桑蚕和棉花 生产基地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 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 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典题训练】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 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据此回答 (1)、(2)题。 (1)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早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 ①水系发达 ②土壤黏重 ③矿产资源缺乏 ④人 均耕地面积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2)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 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 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和华北平原,主要 原因是 ( ) A.单位面积产量低 B.人均耕地面积少,机械化水平低 C.水资源日益缺乏 D.热量条件不足 B
【解析】第(1)题,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广布,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发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第(2)题,随着工商业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因此,农业生产的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
地理环境 开发早期 发展水平 发展方向 人类活动 不同发展阶段 区域 农业社会 工商业社会 内涵和特征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 是( ) A.甲地冬季漫长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C.丙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冬春季节寒冷干旱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2.下列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 确的是( )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改善环境 D.丁地适合发展混合农业
【解析】1选C,2选C。第1题,根据图中区域边界轮廓特征、河流特征,可以判断四个区域的名称。从左到右依次是:三江平原、山东半岛(乙处为黄淮海平原)、浙江南部、珠江三角洲。甲地纬度高,冬季漫长;乙地属大陆性强的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丙、丁两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湿润。第2题,甲地应保护好沼泽等湿地;乙地的黄淮海平原农垦历史悠久,缺少宜农荒地,发展方向应是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并改造中低产田;丙地地处浙闽丘陵,应该发展立体农业,进行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丁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不适宜发展混合农业。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从Ⅰ阶段到Ⅲ阶段状况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小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4.影响该地阶段Ⅲ到阶段Ⅳ农业结构变化的主导 因素是( ) ①政策 ②交通运输 ③劳动力 ④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3选C,4选C。第3题,对比阶段Ⅰ到阶段Ⅲ的三幅图可知,阶段Ⅲ相比阶段Ⅰ,村庄的数量增大,且出现了小城镇,由此可知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第4题,读图可知,从阶段Ⅲ到阶段Ⅳ,耕地的面积减小,林地、花卉和绿化树的面积增大。随着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量有所减小,而对花卉的需求量在增大,同时,为了保持水土及美化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使得花卉和绿化树的面积增大。
分析图2所示区域地形起伏、地势高低及变化对咖啡树生 长的有利影响。 5.(2014·重庆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 要求。 咖啡是世界主要饮品之一。世界某咖啡连锁企业的原料 实行全球化采购,我国云南的小粒种咖啡也是其原料之一。小 粒种咖啡树适宜生长在海拔800~1 800 m、年均温19~20℃、 土壤排水良好等环境中。图1是某城区用地示意图,图2是云南 某区域示意图。 分析图2所示区域地形起伏、地势高低及变化对咖啡树生 长的有利影响。
【解析】小粒种咖啡适宜生长在海拔800~1 800 m、年均 温19~20℃、土壤排水良好等环境中。由图知该区海拔总体 较高,可以使夏季气温不会太高;地势北高南低,冬季可以阻 挡北方冷气流的南下,使该区冬季气温不至于太低,避免低 温冻害的影响;同时起伏的地势也利于土壤排水。 答案:地形起伏大,土壤排水良好;地势总体较高(海拔较 高),满足咖啡树生长的温度(海拔)要求;地势北高南低(北 部山地高),阻挡寒冷气流南下,使咖啡树少受低温冻害。
6.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国际贸易交往中,甲国相对乙国有何优势? (3)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类型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4)分析乙地农业发展对咸海的影响。
【解析】首先,根据图中经纬度及大陆轮廓等要素判断,甲国为荷兰,地处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但光热不足,适宜发展乳畜业;地处经济发达的欧洲西部和亚欧大陆桥西端,扼北海航线要冲,国际贸易发达。乙国为乌兹别克斯坦,靠近咸海,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形成典型的灌溉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灌溉导致该地区土地盐碱化,使汇入咸海的径流量减少,导致咸海面积逐渐萎缩。
【答案】(1)光热 降水 (2)甲国位于亚欧大陆桥西端,扼北海航线要冲,海陆交通便利;位于经济发达的欧洲西部,贸易市场广阔。 (3)甲地为乳畜业,受西风影响,气候湿润,但热量不足,不利于作物成熟,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乙地为灌溉农业,因地处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4)由于乙地气候干旱,农业发展大量抽取上游河水进行灌溉,导致汇入咸海的径流量减少,湖泊面积逐渐萎缩。
你不能要求结果,但你可以把握过程;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