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 ——《教育大国的崛起》第一章 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丁东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当前形势和 国际静安建设 静安党校 王小林. 国际 —— 问题很大、霸权犹在。 1 、国际产业分工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 新兴产业尚未形成 -- 高失业率 老龄化 -- 高福利 -- 高负债 权威缺失 -- 民主治理的危机 再平衡战略 -- 保护主义抬头。
Advertisements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二、北京水资源现状 三、北京水资源管理措施 主要内容 北京市行政区 域面积 1.6 4万平 方公里,西北部 为山区,约占总 面积的三分之二, 东南部为平原区, 约占总面积的三 分之一。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7 年有 1100 万新增劳 动力有就业要求。据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 示,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420 万人,比 2007 年增加 58 万人,增幅 20.71% 。 2007 年年底 830.
學習目標 指指出中國地理區的劃分方式 了了解中國七大地理區的區域特色 了了解中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特徵 分分析中國區域政策對三大經濟地帶 的影響.
长沙经济发展情况介绍与分析 长沙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长沙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李 跃 教授. 一、长沙市的基本情况 二、 2000 年来长沙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长沙发展的长板和短板.
公共管理 0701 班.  3 月 1 日,在酝酿了一年之后,《神木县全民免费医 疗实施办法 ( 试行 ) 》如期推行。这项被媒体称为 “ 开 国内先河 ” 的医疗保障制度推行两个多月以来,让全 体神木人民真正体会到了 “ 看得起病 ” 的前所未有的 实惠,同时,公众道德风险却又把政府推到了一个.
《关注经济发展》 知识复习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它的基本要求是 ?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13年10月.
“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 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旅游研究院 黄璜
人口再生产.

C ①以人为本 ②全面发展 ③协调发展 ④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高考真题回放
煤铁之城 枫叶之都 山城本溪.
——高考政治选择题命题思路分析及备考启示
学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
2014年 “两会”学习解读 2017/2/28.
初中历史 中考复习策略.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節 多樣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中國的區域劃分 第三節 三大經濟地帶 中國基本資料簡介
明确党员先进性要求 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商贸管理系党总支 张志华 党课教案.
黑龙江省金融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李国义.
2014届高三九月调考 质量分析 武汉市第19中学 雷 逸.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初中毕业年级中考专题复习
齐鲁大地 人杰地灵 2011能力备考 2011年基本能力备考.
第四章 日本 闭关自守的日本 明治维新 涩泽荣一、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 金融、贸易、工业 《广场协议》与日本经济20年.
公 共 政 策 学.
飞扬青春 需要健康保驾护航 健康知识讲座 高一(3)唐蕾
李鸿章 李鸿章是一个正面人物, 李鸿章这一生的写照,李鸿章临死的时候的诗最能概括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读书、思想与学校发展 程红兵.
《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内容简 介.
習作1-6 題目+解答 習作1-6 解答.
改革开放30年的画卷.
第八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编 以冷战为特征的全球格局的演变 第四章 世界力量的分化与组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思辨 —学习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论述
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 监督检查的领导责任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曾昌元.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
坦桑尼亚.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章 低碳产业体系.
By 燒完.
对中学教育的思考 太原师院附中
(1)性质(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和宗旨(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 (2)党的地位决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
徐金海 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扬州大学商学院农经系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本章共有三节,其内容是: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新疆长治久安 新疆社会科学院:高建龙.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章 客观分析环境.
卫生部日前发文, 为“三好一满意”活动 定出了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指标.
2.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模块三 企业物流成本分析.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讲:姜丽华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哭泣的地球 歙县璜田中学 邵百和.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学习心得.
酒泉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政府工作报告考点归纳
我国企业专利管理理念 及企业专利战略制定 国家知识产权局 陆 毅.
小组成员:贺美、凌静、张晓洁、 白玉华、王雨萱、密启慧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政府經濟顧問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三日.
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对全球的意义 侯帅.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消費提振措施 「政府補助、企業加碼、全民共享」
党旗下的青春.
指导老师: 肖景文 组 员: 谢宝鸿 范莉芳 冯 军 曾金莲 蓝富强 戴林兰
子模块1:经济增长及影响因素 子模块2: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实践子模块3:当前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应对
三亚旅游资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 ——《教育大国的崛起》第一章 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丁东全 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丁东全

一、改变国家命运的战略抉择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从此,中国这条航船驶入了改革、振兴、发展的新航程。

(一)拨乱反正——以教育为突破口 (二)恢复高考——中国改革的先声 (三)出国留学——中国开放的前奏 (四)尊师重教——百废待兴中的重大举措

1977年,在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情况下,邓小平首先以遭受严重破坏的教育战线作为突破口,开启了中国社会的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伟大航程。以此为开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主导下,国家部署和启动了恢复高考制度工作,并进一步扩大派遣留学生。邓小平决策的教育领域的改革“为帮助全党全社会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思想束缚,纠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一)拨乱反正——以教育为突破口 邓小平主动请缨,郑重地向中央提出分管科技、教育工作的请求。( 1977年7月 ) 他敏锐地认识到中国要走现代化建设之路,要改革,就必须寻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科技和教育。教育是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推翻“两个估计” ——解放思想 恢复与重建学制——恢复秩序 平反冤假错案 ——获得新生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以政治家的智慧和胆略,在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同年9月,他在与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时再一次尖锐地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 恢复与重建学制——恢复秩序 平反冤假错案 ——获得新生

(二)恢复高考——中国改革的先声   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岁月里,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被彻底否定,学校教育秩序混乱,学生停课闹革命,全社会没有了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活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成为当时加快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1975年:“大学究竟起什么作用?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1977年6月29日: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二)恢复高考——中国改革的先声 1977年8月13日,根据邓小平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即刻在北京再次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实现了两项重大的拨乱反正:一是推翻了“文化大革命”中压在上千万中国知识分子头上的“两个凡是”,二是决定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这次会议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招生工作会议,历时44天。会议召开时,京城酷暑难耐,蝉鸣如涛,散会时已经是金风送爽,月明中秋。

意义:恢复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对整个教育事业、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事。 盛况:这一年全国有570万人报考,当年全国高等学校录取新生27.3万人;半年后,1978年的夏天,610万人报考,录取了40.2万人,同时还有6.35万人报考研究生,1.07万人获得了深造机会。冬夏两季,全国共有约1180万名青年参加了考试,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考试,堪称一项“世界之最”。 意义:恢复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对整个教育事业、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事。 高考制度的恢复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年青一代沉闷的精神状态,激发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广大教师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全国教育风气为之一新; 高考制度的恢复也激活了整个社会,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之一变。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由此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三)出国留学——中国开放的前奏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1978年6月23日。这一天,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作出了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由此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留学工作的热潮,中国的留学工作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门开启,打破了中国长达10年的封闭局面,扩大派遣留学生成为中国开放的前奏曲。

(三)出国留学——中国开放的前奏 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下,中国出国留学的大门终于打开,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中国教育在与世界隔绝了多年之后正式开启了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新征途,出国留学很快从细流小溪演变成巨大洪流。与美国达成协议后,原教育部和国家教委陆续与英国(1979)、埃及(1979)、加拿大(1979)、荷兰(1979)、意大利(1980)、日本(1981)、联邦德国(1981)、法国(1981)、比利时(1981)、澳大利亚(1986)等国政府达成交换留学生协议。

扩大派遣留学生是思想解放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中国封闭多年后大开放的开端,它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激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 它给中国,也给世界一个重要信号——中国的国门已经开放,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满腔热情地学习别人,追赶先进。因此,扩大派遣留学生也历史地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奏。

(四)尊师重教——百废待兴中的重大举措 1、大力提倡“尊师重教” :1977年,邓小平在复出前夕与中央两位领导同志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同年8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就今天的现状来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 2、大力提高教师待遇:从1977年10月起,全国近60%的教职工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工资;在高等学校恢复教师职务的同时,教育部从批准北京市3名小学老师为特级教师开始,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可以评高级教师的制度。全国陆续授予一大批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教师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3、设立教师节。1985年,国家规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了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一个《决定》,一次会议 。 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该决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总结了我国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指明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将教育改革纳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由此,国家决策层下决心强力狠抓教育。 1985年5月,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发表了《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著名讲话。讲话只有短短的13分钟,但字字千钧。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世界风云变幻与教育的重大使命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 (三)教育改革发展的世纪蓝图 (四)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

(一)世界风云变幻与教育的重大使命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个重大事件,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2、知识经济对中国优先发展教育有重大启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重要推动力,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为支柱,以强大的科学系统和教育培训系统为坚强后盾的新型经济形态,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需要坚实的教育基础。因此,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给中国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它给中国高层决策者作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决策以重大启示。 3、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呼唤高层次人才 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19世纪每50年增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一倍;20世纪70年代,每5年增一倍;20世纪80年代,每3年增一倍;预计到2020年,每73天增一倍。19世纪,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约为10年,20世纪前半期为5年,20世纪50-60年代为1-3年,80年代为数月,90年代为数天,21世纪可以达到数小时。 4、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并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过程中的世纪接力。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把教育作为实现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重要保证,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 ——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大会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从提出把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到“突出的战略位置”,再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认识在不断深化。

(三)教育改革发展的世纪蓝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 历时近5年;调查2000多个县;听取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近千人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4次讨论;政治局全体会议两次讨论;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办公会议5次讨论研究。 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 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纲要》不仅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而且也使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的教育能有今天,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功不可没。

(四)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 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由党的文件上升到国家战略,提出了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乃至整个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科教兴国”确定为基本国策。

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奠定了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嫦娥奔月计划”顺利进行。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了24%,全体国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5年上升到现在的8.49年。

三、从“兴国”战略到“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列为民生之首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3年5月23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逐步确立了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推动人才工作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紧迫任务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二)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 200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响亮地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三个优先”的重要思想:“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三个优先”体现了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教育优先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持之以恒的决心。

(三)教育列为民生之首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优先发展教育列为改善民生六大任务之首。 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如何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将教育放在了第一位,并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2005年“两免一补” 政策。 2007年,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秋季开始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2008年,我国全面推进城市免费义务教育。 2006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学费、杂费作为一条重要原则予以确立。《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

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 确立政府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 实行中央财政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政策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 2004年3月3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国教育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大潮中,30年风雨兼程,在曲折中前行,在艰难中奋进,与改革同命运,与时代齐步伐,与人民共呼吸,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回望历史,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不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每一个重要的新的历史关头,实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的重大选择。这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符合人民意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