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治 经 济 学 研 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严法善 2012年9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内容说明:  本培训内容根据 2001 年注册会计师考 试辅导教材《会计》一书和《企业会 计制度》(财会[ 2000 ] 25 号)相关 内容编写.
Advertisement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思政 2 班 帅宇迎. 延长石油 是什么公 司? 什么是 有限责任 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有限公司): 它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3 万元,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 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2012 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股 份(集团)有限公司 小组成员:胡佳英 杨玲 陈依云 骆朱岚.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概况 : 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年末流动负债合计( ) 存货( 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资产总额(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项目名称: 公司名称:上海 有限公司 logo: 网站: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关于汇率计算.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10章 投资银行的业务经营(下).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20个常用财务指标 判断短期偿债能力的两大财务指标: 1,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
自主创业.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高一政治 王西伟.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模块一 供求理论 主讲人:程春梅(博士、教授) 单 位:辽宁工业大学.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第七章 固定资产 本章结构 固定资产的性质与分类 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的修理 固定资产的减少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走势分析.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7.2.4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 一、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 二、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条件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是:基金财团。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 ——Windows Server 2008 R2.
Harvard ManageMentor®
化学品清单 类型.
第十章 方差分析.
第3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 陈恭和.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第九章 资本主义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第二节 地租的两种形式 第三节 土地价格 课时:3 作业题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第七章 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第一节 产业利润的平均化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课时:3 作业题.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原始积累的秘密 第二节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通货膨胀对债权人有利,还是对债务人有利?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2019/9/19 互联网产业、立法与网规 张钦坤 腾讯法务部.
Sssss.
时事报告 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政 治 经 济 学 研 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严法善 2012年9月 政 治 经 济 学 研 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严法善 2012年9月

主 要 参 考 教 材 1、《资本论脉络》(第二版) 张熏华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2、《资本论》教程简编 主 要 参 考 教 材 1、《资本论脉络》(第二版) 张熏华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2、《资本论》教程简编 洪远朋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述评》 洪远朋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4、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杨瑞龙 陈秀山 张 宇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这门课实际上主要是进一步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原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理论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自由资本主义——《资本论》1867年; 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 阶段》1916年; 社会主义——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实践总结。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发起,对于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问题进行了校内的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 随后,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2002年,在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在路透社邀请34名来自各国政界、商界、艺术界和学术界专家名人进行的这次千年人物评选中,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又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谟第二(马克思以27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又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谟第二(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远远落在其后)。西方其他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有进入前20名。

在一场为期三个月的(参加评选的人数达到了330万,候选人也多达1300位 )电视大赛中,有关谁是德国最伟大的人物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前东德地区大都将选票投给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而人口占据多数的前西德地区则主要将选票投给了二战后西德的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倡导宗教改革的近代新教领袖马丁.路德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 2003、11、29 、东北新闻网 )

经济危机以来,西方却正掀起马克思热,“重新发现”马克思的激情耐人寻味。从2008年10月开始,英国各界对“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兴趣倍增,其《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名篇大作又一次盛行。《泰晤士报》惊叹“马克思归来”了。在德国,《资本论》有的书店脱销,出版商准备将其列入“圣诞节最佳礼单”。德国《汉堡晚报》惊呼, 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特殊规律,对资本主义做出了最为有力的和深刻的分析,在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这两大威胁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行为的指南”。德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开始阅读《资本论》,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对《资本论》进行了阅读。

英国《泰晤士报》说,金融危机使西方人突然重视马克思的《资本论》了,这首先表现在此书的销量激增,读者广泛。德国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与柏林、汉堡几家出版社联合在2008年头十个月共卖出1000套《资本论》,是1990年的100倍。在原东德地区,2008年头十个月销售了《资本论》1500本,是前年销量的3倍。

受金融危机影响,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在德国重新畅销。 新华社记者罗欢欢摄

关于马克思对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为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他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这样一个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是他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之为“人类思想中的伟大成果”,由于有了它,社会科学才真正变成科学。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诸种要素的科学分析,特别是对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了物与物关系背后掩盖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及其特殊的运动规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小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17岁中学毕业时他写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谈了青年选择职业应遵循两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个方面,马克思谈的是怎样选择职业的原则。马克思谈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 第二个方面,马克思谈的选择怎样的职业,这一原则体现了对职业选择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龄为他自身的职业选择作了激情的宣告:“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写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甄别》论文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土学位。(耶拿大学建校1548年 ,在德国图林根州 , 大学综合排名第14名。)

马克思在完成博土论文后,本想在波恩大学讲授哲学,后因种种原因,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打算。于是马克思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1842年初,他写了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士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年5月,他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应聘担任了该报的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里,6月19日 ,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她的父亲是一个男爵,是普鲁士政府一名枢密顾问官,负责撒尔茨韦德和特里尔。

地位悬殊的姐弟恋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图) (摘自《马克思传(插图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马克思传(插图本)》封面

《马克思传(插图本)》是英国著名学者、马克思研究专家戴维·麦克莱伦所著的《卡尔·马克思传》最新版本。   这部传记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是第一部涵盖了马克思生活各个方面的英文版传记。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 真实的、生动的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 与以往的马克思传记过度褒扬或过度贬低马克思不同,麦克莱伦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在《马克思传(插图本)》中,可以看到一个相貌威严的马克思、一个思想深邃的马克思、一个性情不羁的马克思、一个平凡真实的马克思。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博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 的观点。

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提纲》共11条,其内容的核心是实践观点。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845—1846年,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形态》中的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而积极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了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的领导人。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倡议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 《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 ,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 《宣言》批判了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着手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4月初,他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6月他创办了《新莱茵报》。它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为了发展民主统一战线,马克思参加了科隆民主协会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他还积极参加科隆工人联合会的工作,同工人组织内部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伦敦,在这里长期定居。在伦敦,马克思重建了共产主义者的盟约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 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国博物馆研读政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 马克思在埋头经济学研究的同时,还设法利用资产阶级报刊发表各种政论文章。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了500多篇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评述当时的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马克思又投入了实际斗争。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他被选为国际的领导机构总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许多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他始终是国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正像恩格斯说的,“叙述马克思在国际中的活动,就等于编写这个协会本身的历史”。

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虽然在起义之前并不赞同这一行动,但起义一经爆发,他就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援和帮助。他注意收集有关公社的材料,认真研究公社的各项措施,通过各种渠道与公社保持联系,为公社出谋献策,并且亲自写了几百封信宣传公社的意义,号召支持公社的事业。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又从物质生活、政治思想上帮助逃离法国的公社流亡者。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写了《法兰西内战》一书。

《法兰西内战》精辟地分析了巴黎公社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概括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特别是用巴黎公社的新经验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七十年代,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的政治观点、经济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指出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并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这部著作对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反动政府的迫害,贫困的物质生活,繁重的理论工作和紧张的战斗,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去世。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序 言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序 言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各种理解: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社会经济形态。从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来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是由古典经济学完成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最初的确立也是由古典经济学完成的。萨伊是斯密理论在法国的阐释者。由于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学专著,不适合于教学,萨伊将其改编成教科书,1803年出版。书名为《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全书由生产、分配、消费三篇构成。此所谓“三分法”。此后,李嘉图的追随者詹姆斯•穆勒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此所谓“四分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认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将生产关系归结为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危机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公开化。为了从理论上武装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方向,需要从经济上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揭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以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发出版为标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于 决定 反作用于

生产关系有反映社会制度、社会性质的一面,还有反映生产力要求、生产的合理组织的一面。生产关系不是阶级关系,虽然阶级关系是由其决定的。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但有生产关系。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为了对自然进行斗争,还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还会形成适合当时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因此,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就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方面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其进行一定的价值评判,甚至价值批判。另一方面要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揭示其客观运动规律。具体到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除了要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以外,还要考察和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运行和经济调节机制以及资源的配置方式。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理所当然要一方面研究、阐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对实现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研究、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运动的规律.阐明社会主义生产的合理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因此,其研究的侧重点必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等。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就是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涉及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因而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是有阶级背景的。为社会的利益来利用经济规律的总是先进的阶级,而衰朽的阶级则加以反抗。先进的阶级发现和利用那些触犯社会衰朽阶级的利益的经济规律,往往要遇到这些阶级的抵制和强烈的反抗。因此,就需要有能够克服这种反抗的社会力量。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曾经利用工人和农民作为自己的后备军,战胜了封建主阶级的反抗。如法国的第三等级通常指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有纳税义务的人构成的等级,占法国全国人口的95%以上 。与那些不纳税、享有封建特权的人构成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相对立。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克服衰朽阶级反抗的社会力量就是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

  实践在认识经济规律过程中的重要性 虽然经济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但是人们对于经济规律的认识,不能一次完成,而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由于经济规律所反映的不是外在的表面现象,而是内在的本质联系,揭示它需要有一个过程。 由于经济生活的实践需要有一个过程,人们经验的积累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从而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从不认识到较少认识,再到较多认识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是认识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重要问题在于实践和总结经验,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逐步地克服盲目性,使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然后才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对经济规律的完全或比较完全的认识。 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解决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人们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

经济规律有着与自然科学规律不同的特点,即具有历史性。它是在主要由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的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是长久不变的,至少是其中的大多数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发生作用。随着旧的经济条件的消失,旧的经济规律也就失去作用,退出历史舞台,让位给新的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这种历史性,是由经济条件本身的历史性决定的。旧的经济规律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是被消灭,而是由于出现了新的经济条件而失去效力。新的经济规律的出现,并不是由人们的意志创造出来,而是在新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

经济规律作用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因此它又具有阶级性。 经济规律的类型: (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 (4)在某一社会形态的一定阶段起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例如,按劳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有经济规律,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二阶段的特有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等。

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体系 1、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① 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思想成果。 ② 突破旧的经济范畴,创立新的经济范畴。 ③ 研究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政治经济学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具体运用的是所谓的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资本论》第1卷,第8页)。 另外,研究问题就是从实际出发,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等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这个思维的过程就是: 从现象到本质; 从具体到抽象; 从复杂到简单。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 根据研究的结果, 把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理论上表述出来: 从本质到现象; 从抽象到具体; 从简单到复杂。 实际上就是从事物的本质出发,逐步增加新的规定性,使之越来越接近事物的现实表现。

科学抽象法的叙述方法实质上是逻辑分析方法与历史分析方法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按照由抽象经济范畴到具体经济范畴的思维进程,从理论上再现经济关系的方法。这种用逻辑思维来认识和再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方法,就是逻辑的分析方法。 所谓历史的分析方法就是按照历史发展进程来研究和说明经济关系的方法。 马克思的《资本论》就体现了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的统一运用。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展开的。这种逻辑的分析方法正确地反映了经济范畴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同时,这些经济范畴的逻辑顺序与它们所反映的生产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完全一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 第一版《资本论》四卷长达4690页,300多万字,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造出来的一部伟大的科学的巨著。它是马克思的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时,它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恩格斯曾经说过,《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资本论》的体系 第一卷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1867年9月 共七篇二十五章 讲剩余价值的生产 共七篇二十五章 讲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部分 第一篇 第1-3章, 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部分 第二至六篇第4-20章, 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部分 第七篇 第21-25章,资本积累理论。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1885年7月 共三篇二十一章 讲 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一部分第一篇第1-6章, 资本的循环理论。 第二部分第二篇第7-17章, 资本的周转理论。 第三部分第三篇第18-21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 产理论。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1894年12月 共七篇五十二章 讲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部分第1—3篇1-15章, 平均利润和生 产价格理论。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1894年12月 共七篇五十二章 讲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部分第1—3篇1-15章, 平均利润和生 产价格理论。 第二部分第4—6篇16-47章,商业利润、利息、 地租理论。 第三部分第7篇48-52章, 全书总结,批判 “三位一体”公式。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 1905——1910年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1954年 1957年 1961年分三册出版) 共三册二十四章 讲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第一册第1-7章及13个附录 评述李嘉图以前的 经济学家。 第二册第8-18章及6个附录 评论李嘉图的经济 学说 。 第三册第19-24章及7个附录 评述李嘉图以后的

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风 立场――无产阶级的立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经济生活充满着矛盾,处于不同社会群体、集团、阶层和阶级中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于同一经济问题往往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出不同的结论,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承认经济学的阶级性,并且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研究经济理论。 观点――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指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方法――辩证的方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无论是自身内部,还是外部联系,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把研究对象从其自身发展的连续性的过程上进行考察,从而通晓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掌握其自身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性。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的。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次性的否定,而是连续不断进行的。由肯定到否定,由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表现为一个周期,这种周期性的发展规律便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篇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生产 1、商品矛盾和商品生产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物的人格化- 私人劳动 商 品 第一篇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生产 1、商品矛盾和商品生产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物的人格化- 私人劳动 商 品 价 值- 抽象劳动 - 人格的物化- 社会劳动

2、使用价值与生产力 生产力指具体劳动运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以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就是人的具体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劳 动 力 劳 动 力 生产力的源泉 自 然 力 科学技术力

劳 动 者 生产力的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因素是: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一个是能力,另一个是效率。如果劳动强度不变,这两者可以通用。

3、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不同的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一样的; 在同一个部门内,不同的企业由于劳动生产力的不同,在同样的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是不一样的。

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总劳动中根据社会需要应该分配在这个部门的劳动时间。它决定了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 从全社会来看: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价值决定的基础,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价值的实现。如果离开了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不能理解商品价值本身。离开了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不能理解价值量的决定界限。关于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参与价值的决定,主要是讲供求关系通过改变社会的生产条件从而对商品价值量的形成发生影响。

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象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这正象俗话所说:“一起捉住,一起绞死。” 《资本论》第1卷,第125页

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马克思在汲取和继承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的同时,指出了其价值理论的矛盾和不足(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 从彻底唯物史论的观点出发,应当是坚持学术评价、历史评价和实践评价三个评价尺度的统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摈弃和批判了其中不科学的、甚至是庸俗的观点,最终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肯定,其中也包含着马克思本人的一些正确见解和主张。而草稿《货币章》真正实现了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从批判蒲鲁东的“劳动货币”理论入手,组不搞清楚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格、货币等一系列重要范畴的本质规定,提出了以商品的两因素为起点的基本研究思路,从而完成了对古典经济学说的批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4、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 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商品价值量的高低来评判劳动生产力的高低。

二、货币或商品流通 1、商品矛盾的外化,价值形式的展开 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的职能。”(《资本论》第1卷,第84页) “既然其他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所以它们是作为特殊商品来同作为一般商品的货币发生关系。”(同上,第107页)

2、货币是交换过程的产物 随着物物交换的发生,同时产生了交换过程的矛盾。即在许多场合我要换你的产品,你却不要我的产品。我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你不需要,我的产品的价值也就随之不能实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个矛盾也扩大了。于是出现了一般等价物,出现了萌芽状态的货币,用以解决交换中的矛盾。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上就是货币。货币同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的区别。

新莽布泉和货币 大清宝钞 河南扶沟古城出土的银币

人民币2套 人民币3套 人民币1套 人民币4套 人民币5套

3、交换过程蕴含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规定性 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交换的商品必须属于它的所有者。 市场经济长期以来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它也可以同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 现在,我们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剥夺资产阶级和改造小私有制,远不能创造出全部物质生产领域都能在全社会规模上实现劳动和所有权相结合所必不可少的经济条件,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统一核算、统负盈亏、统一分配。 我们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此外,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其它经济成份。

4、货币或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W1—G—W2 W2—G—W3 W3—G—W4 W4—G—W5 W5—G—W6 ……… ………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 中所需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次数

由于大量商品的买卖采用信用销售的办法,即赊销的形式,这样便发生债权、债务的冲销和延期支付等情况,从而引起货币需要量的变化。因此,要从商品价格总额中减去延期支付的部分,加上到期支付额,再减去相互抵销的货币支付额,即:       商品价格总额-本期赊销商品总额 -互相抵销的支付总额+到期支付总额 货币需要量= ————————————————————— 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其内容是纸币的发行数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对这些危害人们一般概括为物价上涨,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等。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实际上,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后果 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破坏,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物价问题凸现:“蒜你狠”、“姜你军”、“逗你玩”、“糖高宗”、“苹神马”、“棉花掌”。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2010年平均比2009年上涨3.3%。 按照五年一次的惯例,国家统计局根据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数据和有关部门调查数据,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权数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数据显示: 2011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4.9%; 2月份CPI同比上涨4.9% ; 3月份CPI同比上涨5.4%; 4月份CPI同比上涨5.3 % ; 5月份CPI同比上涨5.5 % ; 6月份CPI同比上涨6.4 % ; 7月份CPI同比上涨6.5%; 8月份CPI同比上涨6.2% ; 9月份CPI同比上涨6.1% ; 10月份CPI同比上涨5.5% ; 11月份CPI同比上涨4.2% ; 12月份CPI同比上涨4.1% 。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 吴晓灵说:“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现有的大量贸易顺差;二是面对经济萧条,我国政府四万亿货币救市导致了重复建设、过渡建设;三是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盲目追求国家经济产值(GDP)。目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及整个价值链体系形成过程中,我国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我国长期依靠低廉的国内人工成本优势生产的廉价、优质商品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提供了诸多好处,而相比之下,我国用资源换回了大量的美元货币。由于我们国家实行强制结汇制,美元不能在国内自由流通,外汇占款增加,央行不得不发行基础货币。国家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要保值增值,要购买美国的国债和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美元又流回了美国。中国和美国的经济,长期处于这样的商品流和资金流的之中,中国人民劳动创造的价值被不断的淘洗、冲刷。金融危机后,美元在主动贬值,石油、黄金、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我们国家又是全球的资源和能耗大国,我们采购的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输入性通胀。

当前中央政府正在通过多种手段治理通货膨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收缩银根,自2010年以来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又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各省市在逐步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三是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去控制生活必需品和农产品的价格;四是在全国主要城市进行房地产限购。房地产涉及的相关产业比较多,“限购”对经济的影响在逐步体现出来。这些政策手段对治理通货膨胀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应急效果,但行政手段频繁干预市场,扭曲价格信号的做法,从长期来看,将造成更大的治理压力。 实际上一、三措施有点用,二、四不行。

市场的问题应通过其自身的运行机制逐步化解,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政府应该针对老百姓和广大中小企业大幅度减税,而减税的最大好处是使企业获得利润,促使企业投入再生产增加就业,使广大中小企业成为拉动社会就业与消费的主力军。老百姓有钱去才能投资教育、医疗、其它消费,真正拉动国内的内需,有需求进而又促进企业的生产,形成对经济的良性循环;应不断规范政府的职能,着手健全经济体制,让经济按照其自身规律去发展,不应热衷于频繁的使用调控手段;应尽快转变思维方式、解放思想。这取决于决策者的阅历及抓住时机的能力。

人民币升值利与弊 人民币升值过快的不利影响: 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 同时大量进口商品的价格明显降低,使国产同类商品受到冲击,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使社会需求萎缩,给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使中国经济增长缓慢等。 人民币升值必然使得更多的热钱涌入中国,这些热钱会极大程度低催升资产价格。进入股市会增加股市的不稳定性且会催生股市泡沫;而处于调控关键时期的房地产市场则有可能前功尽弃重拾升势并持续走高;同时大宗商品如农产品、生产资料等价格也会随之上涨,从而加大通胀压力。

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升值之后,在出口减少的同时,可以以更低成本增加进口,这对国内经济从依赖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加快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相对有利,同时升值对国际大宗商品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也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1、有利于中国进口; 2、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升值对中国企业和个人走出国门都更有利,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和兼并重组则更有实力,成本更低; 3、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个人出国旅游、购物、留学支付的成本更加低廉; ……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O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万的比率,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然而金元券却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前后不到十个月,发行总额达1,303,O46亿元,比原规定的发行额20亿元增加6万5千余倍,物价比币改初期上涨170万倍。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到1949年5月,金圆券已买不到什么东西了,上海大米每石卖金圆券4.4亿元,若以每石米320万粒计,买1粒米就要130多元。金圆券发行10个月的贬值速度,比法币发行14年的贬值速度快得多。 这恐怕也是国民党垮台的原因之一。当年民不聊生,老百姓怨声载道。

5、货币拜物教(拜金主义)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成为能购买一切的社会权力。人们追求这种社会权力,于是就形成了货币拜物教。作为财富的绝对形式,货币是任何商品的抽象存在形式,有了它就有了商品世界的一切。所谓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把钱看得高于一切,崇拜金钱的思想意识。拜金主义在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所表现。

拜金主义的产生,与中国的封建文化的长期影响有关。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鄙视利益、耻于金钱的。在义与利的取舍上,总是以义为先,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另外一面,有的人赤裸裸地宣扬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如春秋时期的杨朱,就公开宣扬“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民间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之说。这些思想观念在封建社会的实际生活中一直为统治阶级所信奉。必须看到,这些腐朽、没落、消极的思想观念在新中国建立后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又沉渣泛起,为一些人所奉行。

拜金主义是附着在资本主义身上、去除不掉的毒瘤。资本主义之所以会盛行拜金主义,就在于资产阶级的本性(实际也就是资本的本性)就是无休止地聚敛财富,追求资本的增值;就在于金钱作为财富的化身,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左右一切。应当说,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拜金主义的危害,并展开了对它的批判,但是拜金主义并没有被清除,也不可能被清除。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在引进资金、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这些腐朽思想也传了进来。

从社会历史根源看,拜金主义的滋生与市场经济规则不完善有关。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一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二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追求利益或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消费经济”,靠消费引导生产,依赖消费拉动经济。结果是:一方面,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显,这就有可能诱发人的趋利性,刺激人对物或金钱的欲求,从而滋生出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心理,导致“一切向钱看”;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都要讲等价交换,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被看作金钱利益关系。

拜金主义危害严重。从人的发展来看,拜金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剥夺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把人降低为金钱的奴隶;从社会来看,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的社会,是一个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社会。经济领域如果任拜金主义泛滥,就会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诚信丧失,就会使诚实劳动得不到回报,使坑蒙拐骗、敲诈勒索者大行其道;政治领域如果盛行拜金主义,我们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政权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文化领域如果一切唯金钱至上,整个社会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凝聚力,社会发展就失去意义和价值。

货币拜物教(拜金主义)的要害要于,如果说在商品拜物教的那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被反映为物与物即商品之间的关系的话,在货币拜物教这里,它将物与物的关系推向极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纯粹表现为货币与货币的关系。如果说在商品拜物教那里,人们通过商品还能联想到人的劳动的话,在货币拜物教这里联想的“介质”已不覆存在了。虽然两者都将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物化了,但在商品拜物教那里,由于商品千差万别,这种物化还不固定、不经常,而到了货币拜物教阶段,经济关系的物化则取得了其永久的、一般的形式。

从拜金主义的产生看,拜金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的产物。因此,要从根本上消灭拜金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不是片面的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价值规律小结: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作为趋势得到贯彻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唯一的表现形式

三、价值规律的展开 1、生产中的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生产这种商品所花费的持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一定的时间内,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要研究探讨劳动生产力高低与价值量关系,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商品价值总量会发生变化的。

2、生产中的价值规律是生产力规律的形式 生产中的价值规律是用价值表现的社会生产力规律,即生产力的水平会反比例地表现为单位产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这个社会必要劳动量凝结为价值。 根据这个规律,只要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使商品生产的单耗下降,就等于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3、交换中的价值规律 商品生产者对他所生产的价值的所有权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彼此不能侵占对方的劳动,决定了交换双方的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相等,或其凝结的价值量必须相等,即等价交换。 (事实上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想用少量劳动换回多量的劳动)

4、流通中的价值规律 在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的规律展开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的规律,因为只有两者相符才会等价交换。 实际交换过程中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 价值 商品的平均价格=商品的价值

(1)价格波动是以价值为轴,不是无限上升和下降的,所以仍然是价值决定价格。 (2)虽然每一次交易中价格和价值不一定一 致, 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总的来说是和商品价值一致的。 等价交换始终是作为一种趋势存在的。

获利增加 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 价格上涨 卖者之间竞争 买者之间竞争 供不应求 生产缩小 获利减少 价格下降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价格与价值的完全一致只存在于 偶然 的、个别 的场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

5、流通中的价值规律为按比例规律开辟道路 由于按比例规律规定的劳动量决定了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因而,价值规律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它在流通过程中又规定为商品总量的价值量只能按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这样,在价值规律调节下,生产也就被迫按社会需要的比例来进行。

第二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市场平等交换掩盖下的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权利不平等的实际情况,科学论证了拥有大量资本的雇主凭借自己在政治、经济和特长方面的优势,总是可以无偿占有社会地位低下的贫穷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事实。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经济现象的一把钥匙。但是如今100多年过去了,这一伟大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能否经得起当今时代的检验,我们是否仍要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来解释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理论界颇具争议的问题。

一、导 论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导 论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即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剥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使劳动者成为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

人身自由 条 件 一无所有 本人生存 劳动力商品 价 值 养家糊口 教育培训 使用价值——劳动(创造价值) 条 件 一无所有 本人生存 劳动力商品 价 值 养家糊口 教育培训 使用价值——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有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仍具有商品属性,这是由劳动者具有的双重身份决定的。一方面,劳动者是共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这通过市场型按劳分配来体现;另一方面,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无权将公有资产作为实现自己劳动力的物质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在一定期限内将自己的劳动力的支配权转让给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品属性,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个人效率和社会效率的提高。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劳 动 过 程————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 W′ 的二重性 价值增殖过程————价 值 劳 动 过 程————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 W′ 的二重性 价值增殖过程————价 值 (价值形成过程) 具体劳动 转移旧价值 抽象劳动 创造新价值

3、过程中各因素的对比关系 Pm / A ——资本的技术构成 c / v ——资本的有机构成 a′/ a ——剩 余 劳 动 率 m / v ——剩 余 价 值 率 这些比例关系都从某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般剩余劳动必须始终存在的三个原因。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劳动生产率不变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要增加剩余劳动就要绝对延长劳动日。于是,剩余劳动随着劳动日长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靠延长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剩余价值占有量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产业资本需要三个条件: (1)购买到劳动力这样一种商品; (2)将劳动力带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 值; (3)所占有的剩余价值量足以使货币所有 者可以完全脱离劳动,从而转化为资本家。 个体劳动者 小业主 资本家

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力,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叫作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力,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叫作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工人为了缩短工作日的斗争以外,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劳动者集中精力工作;需要劳动者努力学习,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生活资料价值降低 劳动力的价值降低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延长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若干问题 1、生产劳动的涵义 三、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若干问题 1、生产劳动的涵义 第一种涵义的生产劳动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上,或者说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考察的生产劳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这是马克思从物质生产的性质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定义 。

第二种涵义的生产劳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原因在于生产劳动的这一定义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和特性。马克思从劳动的一定社会形式,从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出发,给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下了一个定义: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生产劳动是直接增值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这样一来,判断一种劳动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关键是看这种劳动能否使资本增值。只有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

第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把是否创造新价值作为定义生产劳动的标准,凡是创造新价值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这就是第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这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是一致的:“假定不存在任何资本,而工人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即他创造的价值超过他消费的价值的余额。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说,这种工人的劳动是真正生产的,也就是说,它创造新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不仅存在社会性质上的差别,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原则不同:前者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发,考察劳动的社会性质,即着眼于劳动是否从属于资本—雇佣关系、是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而后者则是在劳动的社会性质得到规定之后,考察劳动能否创造新价值。

2、两种剩余价值的关系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只有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在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才能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剥削工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大机器工业出现以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主要方法。

3、劳动强度也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也就是指同一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程度。工人做工,在同一时间内消耗的劳动力愈多,则劳动强度愈大;反之,则愈小。   提高劳动强度既然是增加同一时间内劳动力的支出,因此根据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它不但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由于这样,所以在劳动日既定的限度内,不断地提高劳动强度,“更加细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的微孔”,使工人极其紧张地从事每一个操作,便成为资本家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科学技术怎样进步,资本家也不会放弃这种方法。资本主义企业中,普遍采用的所谓“泰罗制”、“福特制”等血汗工资制度,就正是资产阶级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成就,来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4、自然力与剩余价值生产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然基础,是指劳动的自然生产率。马克思在分析自然劳动生产率与剩余价值的关系过程中,把决定自然劳动生产率的自然条件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并把外界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认为没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者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资本家也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显然,马克思把由自然条件的优劣、劳动社会结合的合理与否、科技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看成是剩余价值存在的条件之一。

5、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取决于三种情况:1.工作日的长度,或劳动的外延量;2.正常的劳动强度,或劳动的内含量,即一定时间内耗费一定量的劳动;3.最后,劳动生产力,即由于生产条件发展程度的不同,等量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会提供较多或较少的产品量。 显然,这三个因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组合:或者是其中一个因素不变,其他两个因素可变;或者两个因素不变,一个因素可变;最后,或者三个因素同时变化。 这些因素同时变化时,又因为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不同,组合也就更加多种多样了。

四、工资与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而劳动在工人和资本家发生买卖关系时并不存在,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只有在劳动过程开始时才存在,而这时劳动已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了,因此,工人也就不能再把它出卖了。 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讲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是无意义的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或者是否定了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或者是否定了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 (1)计时工资就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等。它们是工人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小时价值等等的转化形式。。 (2)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形式加强对工人剥削。“劳动价格”即工人劳动力一小时的价格,用公式表示就是:劳动价格=劳动力日价值(日工资额)÷工作日小时数。 计时工资运动规律作用的后果是:劳动价格越低,工人要想获得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工资额,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劳动量,延长工作日;工作日越长,每个工人劳动的越多,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增加,资本家又可以乘机压低劳动价格。

2、计件工资 (1)计件工资就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的单价,即每件产品的工资标准,是以计时工资的日工资额除以工人每天生产的产品数量来确定的。因此,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计件工资更有利于资本主义剥削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表现在: 第一,计件工资可以直接控制工人劳动的质量。产品质量合格,工资才能得到完全的支付。而资本家往往借口产品质量不合格克扣工人工资。 第二,计件工资本身具有提高工人 劳动强度的作用,使工人在同样时间自觉地支出更多的脑力和体力。 第三,实行计件工资会导致工人内部的竞争,破坏工人的团结,削弱工人阶级对资本家联合斗争的力量,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从目前来看,计件工资也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1)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1)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2)实际工资是指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总的来说名义工资总是呈上升趋势;从较长时期来看,实际工资也呈上升趋势;但在某一阶段的具体情况如何,则取决于影响实际工资的各种因素的作用,主要是物价水平。

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会下降;物价下降,实际工资会提高。如果名义工资增加和物价上涨同时发生,实际工资的变化就取决于两者变化速度的对比。在名义工资增长速度与物价上涨速度相等时,实际工资不变;在名义工资增长速度快于物价上涨速度时,实际工资会增加;在名义工资增长速度慢于物价上涨速度时,实际工资会下降。因此,考察工资水平及其变化,必须把名义工资同物价水平及其它有关因素联系起来研究实际工资的变动。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实际工资的变动是有起有伏,时高时低的。但从较长时间看,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引起实际工资上升的因素在起作用。另一方面,还存在引起实际工资下降的因素。

引起实际工资下降的因素: (a)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机器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工人被排挤,失业增加,劳动力供过于求更加严重,工资水平下降。 (b)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c)税负加重。

绝对工资和相对工资 绝对工资就是实际得到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相对工资是工人的工资同新创造价值相比较的工资(v/v+m) 。工资和剩余价值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的两部分,在新价值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部分增加,工资部分就减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相对工资呈下降趋势。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绝对工资比较高,但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相对工资往往更低,或者表现为单位产品工资更低。 外资来中国投资的原因探讨。

工资的国民差异是指不同国家因形成劳动力价值诸因素的差别而引起的工资水平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工资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影响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各种因素,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而不同,这就形成了工资的国民差异。 决定劳动力价值变化的诸因素是:自然的和历史的发展引起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用;女工和童工的使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资本范畴? 一、传统的资本定义 以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用“资金”来代替资本。主要原因有: 1、受苏联政经学教科书的影响。 2、片面理解马克思有关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理论。 实际上,马克思不仅解释了资本的特殊性,而且也解释了资本的一般性。

二、马克思对资本一般性和特殊性都有过论述 资本的一般性: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流通用来增殖的货币就是资本。这是资本的一般性,与所有制无关,是商品经济共有的范畴; 资本的特殊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便产生了资本特殊性。这样,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成为剥削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资本的特殊性。

三、资本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依次经历了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资本范畴不但存在,而且其内涵也在发展。资本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 从历史角度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出现了商人资本、生息资本或高利贷资本以及货币资本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和股份资本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后又出现了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等。然而,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设想看未来社会主义将不再存在资本。

从阶级和非阶级角度看:作为资本一般同所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资本一般具有非阶级性;作为资本特殊性,同特定社会制度相联系,因此资本特殊性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本是阶级性和非阶级性共存的范畴。 从资本的功能看:作为资本一般,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种一般功能,这就是保值和增值的功能;作为资本的特殊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社会再生产: (1)社会再生产就是生产的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 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社会再生产: (1)社会再生产就是生产的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 (2)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一、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与扩大再生产 1、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m=△(c+v)+m/x。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不是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重复进行。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政治经济学一般都把资本理解为“重新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财富”。(《资本论》第1卷644页)“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同上636页)“一定价值从一定量剩余价值所借以体现的产品量,随劳动生产力而增大。”(同上663页)“在生产资料的效率、数量和价值增进时,从而在积累陪伴劳动生产力发展而增进时,劳动所有的力量,都当作资本的力量投射出来,象商品所有的价值形态,都当作货币的形态射出来一样”(同上666—667页) 扩大再生产从实现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

2、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我们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调整,不仅要努力解决大量财政赤字的问题,控制市场物价的上涨,消除潜在着的危险,迅速达到经济全局的稳定,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求得国民经济的稳步前进、健康发展。为此目的,就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一套老的做法,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 (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1981年11月30日、12月1日)

三、资本积累的规律 产业资本的历史 1、积累中c∕v提高的规律 随着技术进步, △ Pm∕ △ A> Pm ∕ A , 三、资本积累的规律 产业资本的历史 1、积累中c∕v提高的规律 随着技术进步, △ Pm∕ △ A> Pm ∕ A , Pm +△Pm ∕ A+ △ A > Pm ∕A ; 因此: △c∕△v> c∕v, c+△c∕v+△v> c∕v。 可见,资本有机构成将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2、积累与发展生产力是相互促进的。

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概括地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第707页)

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的积累,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积累一方面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小生产,发展成为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大生产;另一方面把小私有制变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于是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积累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末尾,总结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

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这种意见的主要依据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解释。恩格斯说:"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也就是说,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个人所有制"的解释是得到马克思的赞同的,而且马克思自己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认为,在未来社会"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

马克思为什么强调要在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还要重建消费品个人所有制?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也很少占有消费品,所以在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要重视重新建立消费品个人所有制。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总产品的增加,个人占有的消费品也应相应地增加。如果社会总产品增加了,劳动者个人却不能增加应有的消费品,那就失去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意义。还有,个人需要的消费品,不是单调狭窄的,而是广泛丰富的。首先是生存消费品,如衣食往行用等资料:其次是发展消费品,为发展和提高智力、体力、健康等资料:再其次是享受消费品,如高级营养品、珍藏艺术品等资料。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个人的不同条件,应当逐步获得这些消费品。

第四章 资本形态循环 一、三种循环及其辨证的统一 1、货币资本的循环: G ─ W‥‥P ‥‥ W′─ G′ 2、生产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资本形态循环 一、三种循环及其辨证的统一 1、货币资本的循环: G ─ W‥‥P ‥‥ W′─ G′ 2、生产资本的循环: P ‥‥ W′─ G′· G ─ W‥‥P 3、商品资本的循环: W′─ G′· G ─ W‥‥P ‥‥ W′

①货币资本的循环: G ‥‥‥ G′ (生产目的) ②生产资本的循环: P ‥‥‥‥P (再生产) 4、三种循环并行的资本运动 ② G ─ W‥‥P ‥‥ W′─ G′ · G ─ W‥‥P ‥‥ W′ ① ③ ─ G′· G ─ W‥‥P ‥‥ ①货币资本的循环: G ‥‥‥ G′ (生产目的) ②生产资本的循环: P ‥‥‥‥P (再生产) ③商品资本的循环: W′‥ ‥ W′(个人消费)

二、每次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和消耗的费用 1、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 二、每次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和消耗的费用 1、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 生 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产 劳动时间 时 自然作用时间 商品 间 停工时间 生产 和 向市场购买生产资料时间 流通 所经 流 购买时间 历的 通 生产资料由市场运到企业 时间 时 间 产成品仓存时间 销售时间 由企业运往市场时间 在市场待售时间

2、资本循环所消耗的费用 ① 生产费用 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过程的全部费用开支。生产费用按经济性质,分为外购原材料费、工资、折旧费和其他费用等生产费用要素。生产费用按经济性质分类,可以提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材料费总额、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现金支出总额,对于企业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工资计划、财务计划和考核这些计划的执行情况有很大的方便和用处;同时也可以把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划分开来,作为计算工业、建筑业净产值和国家计算国民收入的重要依据。

② 保管费用 指为了保持原有使用价值或减少使用价值损失而支出的各种费用。包括保管人员的各种收入,为了保管的各种设备、建筑的的各种支出。保管费用则是由商品使用价值运动引起的。“它们可以产生于生产过程,这种生产过程只是在流通中继续进行,因此,它的生产性质只是被流通的形式掩盖起来了。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观点看,它们又可以是单纯的费用,是活劳动或物化劳动的非生产耗费,但是正因为这样,对单个资本家来说,它们可以起创造价值的作用,成为他的商品出售价格的一种加价。” 保管费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引起的费用,只是流通的形式掩盖了它的生产性质,所以,保管费用能追加价值并成为单个资本家致富的源泉。它只能保存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能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由保管而引起的劳动耗费是非生产消耗,所以,对社会来说,“它是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

③ 运输费用 为了使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如铁路货物运输费用包括车站费用、运行费用、服务费用和额外占用铁路设备等各项费用。 “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是: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反比。这个规律,象适用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也适用于运输业。在一定距离内运输商品所需要的死劳动和活劳动量越小,劳动生产力就越大;反之亦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运输追加到商品中去的绝对价值量,和运输业的生产力成反比,和运输的距离成正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运输费用追加到商品价格中去的相对价值部分,和商品的体积和重量成正比。但是,引起变化的情况是很多的。例如,根据物品容易破碎、腐烂和爆炸的相对程度不同,在运输上就需要采取程度不同的防护措施,因而需要耗费多少不等的劳动和劳动资料。”

④纯粹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只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即商品从物质形态到货币形态转化所需要的各种费用,包括广告、通信、店员工资和商业机构的日常开支等。这种非生产性费用不增加商品的价值。如果纯粹流通费用的增长超过正常需要,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马克思认为:纯粹流通费用通过从每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相应的部分得到补偿。

第五章 预付资本的周转 一、 概论 资本周转:“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 第五章 预付资本的周转 一、 概论 资本周转:“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 1、周转速度的两种指标: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流通时间决定。” 以n表示周转次数,U表示周转时间的计量单位——年,u表示周转的时间,则:n=U/u。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二、流动资本的周转 1、周转中各种时间对资本预付量影响 ① 劳动时间 ② 自然作用的时间 ③ 物资储备的时间 ④ 停工时间 ⑤ 出售时间

2、再生产连续性与资本预付量 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企业必须根据生产时间的长短投下一个货币资本Ⅰ,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行生产;企业还必须根据流通时间的长短投下另一个货币资本Ⅱ,仍然转化为生产资本,使生产在货币资本Ⅰ在进入流通过程时仍然能顺利进行。

3、价格变动的影响 Pm (涨价或降价) G —— W (少买或多买) A W′——G′ (涨价或降价)

4、可变资本的周转 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引起年m′(M′)的差别。 ①其他情况相同,周转周期不同,年m′不同。 ②由上面情况产生的印象:“似乎剩余价值率不仅取决于可变资本所推动的劳动力的量和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某些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不可理解的影响。” ③m只能是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可变资本生产的。 资本运动加快,少量资本可以发挥较大资本的作用。 M′= m.n/v=m′﹒v﹒n/v=m′﹒n

三、固定资本的周转 1、损耗和损耗率 使用 有形损耗 固定 (物质损耗) 自然力 资本 的 生产同样机器的 损耗 劳动生产力提高了 无形损耗 固定 (物质损耗) 自然力 资本 的 生产同样机器的 损耗 劳动生产力提高了 无形损耗 (精神损耗) 同样劳动生产出 效率更高的机器

①固定资本转化为货币是逐步进行的,并且是和作为它的价值承担者的商品再转化为货币同时进行的。 2、折旧基金是补偿基金 ①固定资本转化为货币是逐步进行的,并且是和作为它的价值承担者的商品再转化为货币同时进行的。 ②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是由劳动资料已经损耗掉,必须用同一种新的物质替换的时间决定的,周转时间较长。 ③固定资本在实物更新之前,它的价值先以货币准备金的形式逐渐积累起来。

在一定条件下,折旧基金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 1、同样的资本可以购买到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 2、在机器设备更新之前,可以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 假定:100万固定资本,每台机器10万元,可以购买10台机器,每台机器用10年。

固定资本的维持是指通过追加劳动使机器保持在正常状态; 3、维持和修理 固定资本的维持是指通过追加劳动使机器保持在正常状态; 固定资本的修理是指机器发生故障,或遇到损伤,通过追加劳动使之恢复正常。 这些追加的资本和劳动将平均分摊在产品价值中去。如果花费的维持和修理费用低于平均水平,则意味着企业获取了超额利润。

四、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五、再生产和流通的速度规律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开发生产力源泉到形成直接生产力的基本建设速度;二是由已经形成的生产力所带动的再生产和流通的速度。并且,基本建设速度还可以看作建筑业产品的再生产和流通速度。如果说,劳动生产力变动的规律反比例地体现在单位产品劳动耗用量上面,那么,经济速度变动的规律就反比例地并综合地体现在单位产品劳动耗用量特别是劳动的占用量上面。

速度规律的特殊性在于:为生产和流通一定量(或单位)商品所占用的劳动量(表现为资金的占用量)与生产和流通的速度成反比。也就是说,在一定生产规模下,一个企业再生产速度越快,也就是资金周转越快,资金的占用量就越少。 这里要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不同特点。

第六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导论 1、叙述的对象 研究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即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而且包括了一般商品的流通,即个人消费问题。

2、货币资本的作用 第一,资本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货币资本对生产规模的限制不是绝对的。 货币表现为发动资本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但货币对生产规模的限制不是绝对的,即不增加资本或不按比例地增加资本,就可扩大生产规模。因为:①通过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②加强对自然物质的利用;③更有效地利用固定资本;④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力;⑤改善劳动组织和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⑥提高劳动生产力;⑦资本集中;⑧加速资本运动,缩短周转时间。 第二,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二、 简单再生产和流通 1、产品实现是中心问题 年产品W′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W′—— G′价值补偿问题; G —— W 物质补偿问题。 ①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生产部门 社会总产品 消费资料——消费资料生产部门 ②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c+v+m 。

2、年总产品的基本交换关系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公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Pm   Ⅱ2000c+ 500v+ 500m =3000 Km 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Ⅰ(v+m) = Ⅱc Ⅰ(c+v+m) = Ⅰc +Ⅱc Ⅱ(c+v+m) = Ⅰ(v+m)+ Ⅱ (v+m)

三、 扩大再生产和流通 m=(△c+ △ v)+m/x 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是: a 、Ⅰ(c+v+m)> Ⅰc+Ⅱc b、 Ⅱ(c+v+m)>Ⅰ(v+m/x) +Ⅱ(v+m/x) Ⅱ(c+m-m/x)>Ⅰ(v+m/x)

扩大再生产的开端公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Pm Ⅱ、1500c +750v +750m =3000Km

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公式: Ⅰ、4000c+1000v +1000m=6000Pm 400△c 100△v 500m/x Ⅱ、1500c +750v +750m =3000Km 100△c 50△v 600m/x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公式: Ⅰ、4400c+1100v+1100m=6600Pm Ⅱ、1600c +800v +800m =3200Km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Ⅰ(v+Δv+m/x)=Ⅱ(c+Δc) (2)由基本实现条件引伸出的另两个实现条件: Ⅰ(c+v+m) =Ⅰ(c+Δc)+ Ⅱ (c+Δc) Ⅱ (c+v+m)=Ⅰ(v+Δv+m/x) +Ⅱ(v+Δv+m/x)

如果Ⅱc> Ⅰ(v+m)说明第二部类生产过剩了,必须将一部分资本转移到第一部类中去,可以通过供求、价格、竞争来实现。 2、 补充说明 如果Ⅱc> Ⅰ(v+m)说明第二部类生产过剩了,必须将一部分资本转移到第一部类中去,可以通过供求、价格、竞争来实现。 如果Ⅱ自己生产一部分不变资本,则在Ⅱc中扣除这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同第一部类交换。

四、 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 社会总产品能否全部顺利实现,归根到底决定于各生产部门是否按照社会分工的比例来进行生产。 生产力源泉的比例:人口与环境; 生产力要素的比例:Pm与A; 生产力结果的比例: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 积累与消费 农轻重比例 生产与建设 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

计划与市场的背后就是按比例规律和价值规律。 计划没有比例比没有计划更糟。 市场通过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各种比例关系。市场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盲目性、 局部性、 眼前性、 周期性。

11/20

第三篇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1、在总过程中资本的展开形式 固定资本 c P 流动资本 v 产业资本 W′ 职能资本 G 商业资本 资 本 第三篇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1、在总过程中资本的展开形式 固定资本 c P 流动资本 v 产业资本 W′ 职能资本 G 商业资本 资 本 借贷资本 非职能资本——生息资本 银行资本 虚拟资本

2、在总过程中m的展开形式 a′ m p p+超额p 企业p+r+地租

3、第3卷的体系结构 《资本论》第3卷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分别叙述: 第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第二、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第三、各种收入及其源泉;批判三位一体公式

4、生产价格的展开 价值 价格 生产价格 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再生产价格=垄断价格

第七章 两权合一的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加利润 1、所费资本(c+v)转化为成本价格(k) 2、剩余价值(m)转化为利润(p)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c+v+m=k+p m = p

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 影响p′的因素为: m′· · m — n 1 m n v p′ — — —— = —— = m′• •n = c c+v c+v — — + 1 v v c v — n

二、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转化为生产价格 1、转化的关键是利润率平均化 p′= k + p = k+ (c+v) • p′ k = (c+v) — ī m — — — (c+v) ī

2、在平均化过程中竞争的作用 生产者之间—买方市场 部门内部 消费者之间—卖方市场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竞争 部门之间 ——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

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该部门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加权平均数来决定。 三、各经济规律的展开形式 1、价值规律的展开 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该部门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加权平均数来决定。 商品市场价格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全社会商品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全社会商品价值的总和。

2、按比例规律的展开 在生产中,社会将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地投放到社会各个生产部门。 在分配中,社会应该按照社会总劳动投放到各个部门的比例分配劳动成果。 在流通中,按比例地投放到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数量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按比例规律是按比例生产的规律,又是按比例分配的规律,还是按比例实现的规律。 社会需要的比例决定生产的比例,生产的比例决定分配的比例,分配的比例决定实现的比例。

3、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进行更多的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率也在不断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使一般利润率下降,剩余价值率的不断提高又会提高一般利润率,阻碍了利润率的下降,从而使一般利润率表现为“趋向”下降。

4、资本价值增值规律的展开与经济危机 资本价值增值规律客观上要求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来创造和占有更多的利润,而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又会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与资本价值增值的要求发生矛盾,矛盾的激化又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扩大与价值增值的矛盾导致资本过剩、生产力过剩、生产资料过剩、商品过剩、人口过剩。

四、生产价格展开为商业价格 商业资本的历史 1、商业资本的循环:G ─ W — G′ 不同于产业资本的循环: G ─ W‥‥P ‥‥ W′─ G′ G ─ W 转 手 G ─ W — G′ W — G′实现m

2、平均利润率的展开 产业资本:720c+180v+ 180m 180m 720c+180v 商业资本:100 180 720+180+100 加上纯粹流通费用50: 180 720+180+100+50 180—50 p′ = = 20% 18% p′ = = = = 17.14% p′ = = p′ 12.38%

如果只有产业资本时:720c+180v+ 180m 当商业资本100进入后,实际上产业资本就不是720c+180v共900了,而可能只有700了,肯定减少的数量要大于100,否则就不需要商业资本了,结果一定是利润率的提高。 而且纯粹流通费用在只有产业资本运动时也是需要的,因此180m已经扣除50纯粹流通费用了。 因此正常的商业资本进入后, 平均利润率一定是大于20%。

3、商业资本周转与经济危机 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当W′—— G′转到商业资本家手中,产业资本家继续生产,实际上商品并未销售掉。这种虚假的需求驱使生产过程继续超出社会需求盲目生产。当商业资本W′—— G′无法顺利进行,停止G——W时,造成产业资本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

4、商业资本周转对价格的影响 商业资本必须得到平均利润率,因此,资本周转越快,商品零售价就可以越低,从而周转就更快,实现薄利多销。 薄利多销就是低于一般社会上的商品价格,更多地销售,从而得到更多的利润。其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市场容量。

5、商业资本的历史 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商人资本就存在了。商人资本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商人资本是以贱买贵卖实现增殖的,其获取的是暴利。问题是商人资本是在高风险的前提下得到高收益的。

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理论与我国产业重组问题 利润平均化理论揭示了资本在不同产业和部门间流动和重组的规律,这一理论对认识我国产业重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一、对利润平均化理论的再认识 1、资本流动和重组的内在动力。资本的本性是不断追逐高额利润,而各部门利润率的差别为自本的流动和重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从一般意义上讲,只有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才会在盈亏约束和竞争压力的迫使下产生强烈的获利动力,近而不断的推动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和重组。

2、资本流动和重组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利润率的平均化、资本在部门间的流动和重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条件有: ①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市场法规、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等。 ②发达的现代信用制度。现代信用制度是资本流动和重组不可缺少的中介。

平均利润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一,是市场机制能有效的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它表现在,生产要素或资本可以在部门、地区间合理自由流动,从p′低的部门流向p′高的部门,从供大于求的部门流向供小于求的部门,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这种流动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即有利于产业重组。

但是,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存在种种问题:①在国内,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开放的市场体系还未形成;②市场法规不健全;③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④企业的产权关系未理顺,经营机制未真正转换;⑤政府的职能有待进一步转换等。这些问题影响了部门间的的平等竞争和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重组。要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市场机制、健全市场法规、转换政府职能和规范政府行为等。

二、对当前我国产业重组的探讨 产业重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也启动了产业重组的任务。由于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不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法规,即不具备马克思所揭示的各种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产业重组的首要任务是培育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必要条件。 ①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塑造产业重组的微观动力。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不能自负盈亏,逐利愿望不强烈,对市场信号反应不灵敏,且决策最终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这是资源难以在部门之间合理流动的原因之一。 改革的重点是政府转换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②改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培育产业重组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消除人为的垄断以及限制流动的制度,实现自由竞争,是资源流动和重组的必要条件。然而,现阶段我国不具备这个基础。地方保护主义、条块分割的管理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等,导致资源和资产(增量资产和存量资产)难以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合理流动。 改革的重点是健全法规、实现政资分开(组建专门的国有资产所有权机构和国有资产运营组织)等。

③发育资本市场,构造产业重组的基础条件。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远不能满足产业重组的要求,首先,资本市场容量小、程度低。如,直接融资规模仅是银行贷款间接融资的10%左右(西方是1:1);其次,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如,信息披露不及时、股东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上市公司只重筹资,不重经营机制的转换、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割裂了资本市场的完整性、股市投机过度,没有真正的投资者等等,这都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

④对市场运行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和严格的监管。目前,我国市场秩序很混乱,如假广告、假信息、假冒伪劣产品到处泛滥;价格欺诈、偷漏骗税、走私现象层出不尽;权力寻租的腐败现象比比皆是;在资本市场上,有些上市公司根本没有诚信,它们的手段是:公布假信息和假业绩,包装上市,圈股民手中的钱,钱到手后,随意投资和恣意挥霍。而有的上市公司只重筹资,不重经营机制的转化,股东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护。此外,股市投机过度,投资性不强、泡沫太大等。上述等等现象的存在,都会影响资本的合理自由流动和产业的重组。这说明政府对市场运行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和严格的监管。

第八章 资本两权分离与平均利润分割 一、生息资本与利息 1、生息资本与职能资本 产业资本:G——W…P…W′——G′ 商业资本:G——W——G′ 生息资本:G——G′ G—— G——W…P…W′——G′ ——G′ G—— G——W——G′ ——G′

2、利息和利息率 利 息 平均利润 企业利润 资本的所有权——利 息 资本的使用权——企业利润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 0 利息率 <平均利润率

二、银行资本和虚拟资本 1、银行资本 a、 商业信用和商业票据。 信用是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 ①商业信用的产生: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支付手段就产生了。 ②商业信用的工具——票据(期票和汇票)。

b、银行信用 ①银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银行信用是由货币经营业发展而来的。当货币经营资本发展为银行资本,货币的借贷就成为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有两个特点: a、银行家成了贷币资本的总管理人; b、银行借入时的利息率低于贷出时的利息率。

②银行所拥有的借贷资本的来源: a、职能资本家闲置的货币资本(折旧基金、原材料回收基金、积累基金等); b、食利者阶层的货币资本; c、居民的货币储蓄。 ③银行的贷款形式和信用形式。 贷款形式:汇票贴现;各种形式的贷款;存款透支等。 信用形式:向其他银行开出汇票、支票;开出同样的信用帐户;发行银行券等。

信用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具有“二重性质”: 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它促进了资本的转移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加速了资本的周转,节约了流通费用;实现资本两权分离,推动了股份公司的建立和资本集中和工人合作工厂的形式; 另一方面加深了各种矛盾,滋长了经济的欺诈性和盲目性,促进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因而为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当前,我们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资本市场体系仍极不完善,极需培育完善的信用体系来保障资本市场的运转。我国一些企业缺少信用意识,存在产权不明晰、交易方式倒退、无合同盲目生产、制假售假、商标侵权、合同违约等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方式,少数企业的的欺诈行为使整个市场的信誉制度受到严重冲击。信用危机使市场处处是陷阱,互相提防的心态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效率和交易双方的沟通。 

我们应当尽快建立一个完备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体系是提高企业信用意识、规范经营模式的有效途径。企业信用档案应包括企业的身份情况、守法情况、经营信用、资金信用和质量信用、纳税信用等诸多内容。工商、税务、金融部门和企业建立一个联系网络,整合企业信用行为信息,对企业信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随时补充修改,使企业信用档案更真实可靠。

2、虚拟资本 定期收入的资本化就是虚拟资本。 定期收入÷利息率=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包括各种有价证券,如国库券、股票、公司债券、票据等。 作为虚拟资本的有价证券,虽然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格,其价格由特殊方法来确定,与利息成正比。这使其表现为好象是现实的资本。

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套特定的价值关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其价格不是由成本支撑的,是由人们的观念和信心支撑的。  虚拟经济不一定只出现在金融领域,尽管金融领域几乎完全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具有强烈波动性质的价值体系 。 虚拟经济,即人们投资股票、买卖外汇、房屋、黄金等等,无论其买证券还是买实物,其付出的货币不是为获得所购者,而是为了以此为投资,期望所投能够盈利而获得更多的货币,即“以钱生钱”。这种“虚拟经济”,最终仍然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即:投资要实现盈利,还是要依赖于在实际运行中的生产活动真正能实现“生产——产品——售出——盈利”。

虚拟经济是“期望型”的经济,又是依赖性的经济。由于是期望型的,故而也就是“风险型”的——“期望”有可能实现,也可能超过预期的实现,当然还可能不能全部实现或全部“泡汤”。 虚拟经济,虽然是显得有些玄,有些“虚”。但其可以转为“实”。这就是说,那“期望”也是可能实现乃至超预期的实现的。这“虚”中也是有“实”的,而且还可以有其他一些“实”。 作为投资的“虚拟经济”,可以对生产、经济运行的正常维持和发展,产生“预支撑”作用的。这对经济的新的发展尤其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虚拟经济,需要投资、股票等等,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其中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于虚拟经济的管理。

在历史过程中,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从这方面说,虚拟经济的主要功能有二个:   第一,通过发行和交易相关票券,透明企业的财务信息及其他有关信息,引导资金流动,促进和调整经济资源在各实体经济部门和企业间的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促进企业组织制度的完善(例如,没有股权分散、股票交易,则没有现代股份公司及其内部治理结构),同时,通过提供各种金融工具,促使实体经济部门运作风险的分散。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第一,高度流动性   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二,不稳定性   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第三,高风险性   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御,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第四,高投机性   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生息资本积累和现实资本积累 1、生息资本积累会远远超过现实资本的积累。国库券的积累、股票的积累和货币资本的积累都会大于现实资本的积累。 2、生息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的关系。经济危机从根本上讲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激化,与借贷资本的供应没有关系。但是经济危机爆发时,整个社会的借贷资本严重紧缺。 3、由于同一货币额经过所有权的多次转移从而使生息资本积累会大大超过流通中的货币量。

四、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从国内讲,各种信用工具(商业票据、支票等)可以代替大量的通货。 而各种信用卡也极大地节约了流通所需的通货。 信用还会作为媒介加速货币的流通速度,进一步节约流通中的货币量。

五、生息资本的历史 前资本主义的高利贷资本和近代社会的借贷资本来源、对象、作用的不同。 高利贷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时期存在的具有特征的形式有两种:第一是对那些大肆挥霍的显贵,主要是对地主放的高利贷;第二是对那些自己拥有劳动条件的小生产者放的高利贷。富裕地主因高利贷而遭到破产,小生产者被敲骨吸髓,这两者造成了大货币资本的形成和集中。 高利贷者的利息会占有全部剩余价值,而现代的利息,至少是正常的利息,只是这个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一方面,高利贷对于古代的和封建的财富,对于古代的和封建的所有制,发生破坏和解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破坏和毁灭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总之,破坏和毁灭生产者仍然是自己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的一切形式。

就生息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要素来说,它和高利贷资本的区别只是在于:这种资本执行职能的条件已经变化,从而和贷款人相对立的借款人的面貌已经完全改变。即使得到贷款的产业家或商人是没有财产的人,那也是由于相信他会用借来的资本执行资本家的职能,占有无酬劳动。他是作为可能的资本家得到贷款的。一个没有财产但精明强干、稳重可靠、经营有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成为资本家,这种情况虽然不断地把一系列不受某些现有资本家欢迎的新的幸运骑士召唤到战场上来,但巩固了资本本身的统治,扩大了它的基础,使它能够从社会下层不断得到新的力量来补充自己。一个统治阶级越能把被统治阶级中的最杰出的人物吸收进来,它的统治就越巩固,越险恶。

12/11

第九章 土地两权与超额利润和地租 一、导论 土地的有限性、差异性和固定性。 1、垄断价格与超额利润 有限性形成了垄断价格。差异性和固定性使土地具有级差的生产力,商品按同一垄断价格出卖,会实现级差的超额利润。 2、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土地所有权将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3、地租与租金 租金等于地租加上土地上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利息。 土地本身的改良、水利设施、仓库、房产等固定资产。 4、地租或租金转化为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地租或租金÷利息率

二、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的概念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 2、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土地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农产品的价格由劣等地决定。

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1)土地私有权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形式从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不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4、级差地租的源泉 来自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5、 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 (1)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是由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是投入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2)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三、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的概念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2、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3、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4、绝对地租的源泉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五、垄断地租和土地价格 1、垄断地租 (1) 垄断地租的概念 垄断地租是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2)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 一种是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于工业资本时,另一种是某些土地的特殊优越性和稀少性。 (3)垄断地租产生的原因 对这种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4)产生垄断地租的垄断价格 由购买者的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的,而不是由生产价格或价值决定的。

2、 土地价格 (1)土地没有价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2)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 (3)土地价格由两个因素决定:地租数量的高低和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 (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价格有提高的趋势: 地租有上涨的趋势: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从而使得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趋势。

六、矿山地租 建筑地段的地租 1、矿山地租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形成绝对地租。 2、建筑地段的地租 3、三种垄断价格与三种地租的关系: 六、矿山地租 建筑地段的地租 1、矿山地租 2、建筑地段的地租 3、三种垄断价格与三种地租的关系: 土地的经营垄断形成级差地租; 独特土地的经营垄断形成垄断地租;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形成绝对地租。

七、地租的历史 1、封建地租(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2、资本利润与地租 3、土地国有化与地租归属 4、社会主义的地租

第十章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一、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1、各种收入来自v+m 工资利息企业利润和地租等各种收入的源泉只能是新价值v+m。 第十章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一、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1、各种收入来自v+m 工资利息企业利润和地租等各种收入的源泉只能是新价值v+m。 2、各种收入的界限 各种收入的数量界限是新价值v+m。

二、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 1、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 分配形式以生产关系为前提,生产关系要由分配关系来实现。 2、阶级 阶级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的人格化。资本主义社会三大基本阶级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

《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及其手稿在这方面的思想是很丰富的,下面试列举10条: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无论哪一种生产关系,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2、生产总过程是直接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其中,直接生产是基础,它决定着其他三个环节;另一方面,后三个环节又反作用于直接生产,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反过来,消费又决定生产,因为没有消费也没有生产。 3、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能变成巨大的直接的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耗费,较多地取决于所运用的科学知识的力量。要从一切方面去进行探索,以便不断发现新的使用价值和新的社会需求。

4、社会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生产的发展必然促进社会分工和协作的扩大。社会分工和协作能产生无形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资本家利用的是整个分工制度的优点。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客观上要求按比例发展,这种必要性决不可能被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实现形式。因此,每个部门生产的结构与规模必须符合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如果超过了社会的需要,就等于废品,同时还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有效实现。社会生产所要求的比例有许多,马克思当时主要分析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两大部类内部的比例,以及农业与整个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强调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5、社会再生产的不同类型。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社会化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而简单再生产是每个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由简单再生产创造出来的,简单再生产的维持过程还包含着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所以,一定要在维护好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又分为外延与内含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内含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不同的阶段侧重面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工业化的初期,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当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就应该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轨道。

6、节约劳动时间与提高经济效益。真正的经济就是节约,即劳动时间的节约,或者说把生产费用降到最低限度,这种节约等于发展生产力。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使商品尽可能便宜。劳动时间的节约与合理分配,是一切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更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

7、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劳动过程看成是人类与自然界间的物质变换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简单地归结为改造和战胜自然,忽视人与自然物种变换的良性循环。对此,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其实,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对待自然界,而要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的关系。恩格斯希望并相信,未来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在最无愧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8、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社会化大生产由于以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科学知识日益应用于生产,分工协作不断变换,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也为此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又成为推动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还进一步从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视角,深刻地指出,要发现、创造和满足新的社会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使他具有尽可能丰富和广泛的需要,即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此,社会化大生产不仅要发展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劳动体系,而且要发展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需要体系。

9、社会化生产必然走向世界化。建立在社会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推动流通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其发展趋势必定要突破各国的国界,形成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多方面的交流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对外开放。社会生产的世界化与资本的世界化是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必然发展为世界体系。这样,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旦发生危机,往往带有世界性质,后果严重。对此,不发达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趋利避害。

10、社会化生产需要必要的指挥管理。凡是由共同劳动组成的直接生产过程,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因而必然产生监督和指挥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权威,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必需的。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恩格斯在谈到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时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管理中的权威与民主的关系无疑是很有启迪的。

这些关于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合理的所有制和收入分配关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结构优化战略、启动内需战略、开发人力资源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对外开放,重视增产节约,加强对经济的科学管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高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社会化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因此,《资本论》为了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必然详细分析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把商品经济分为两个阶段,即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前者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以个体的私有和劳动为特征;后者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但实践突破了这个观念,商品经济已经扩展到社会主义体制中来了,并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许多共性,这就有必要确立一个“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新概念,以便系统研究其运行的规律性。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它们分别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统一,这个矛盾只有在交换中才能解决。(2)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相等为基础进行。它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起作用。(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具有推动生产技术的发展、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等重要作用。(4)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要求平等竞争的环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

2、货币和货币的运行规律:(1)货币是商品交换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推动力,商品向货币的跳跃是致命的一跳,商品经济必然发展为货币经济。(3)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这里指金属货币)数量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即货币流通量规律,其公式为: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平均流通次数。纸币的发行量必须反映这个规律的要求。(4)由于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再生产的有效实现要求货币必须回到它投放的出发点,这是个客观规律,可称之为货币回流规律。

3.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1)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应区别资本的一般和特殊。资本一般即资本的共性,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不断增值的运动过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纽带。资本特殊即资本的个性,就是资本所有权及其体现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质。(2)根据同样的原则,剩余价值也要区别一般和特殊。剩余价值一般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它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中企业生产追求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剩余价值规律也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共同规律。剩余价值特殊就是占有的社会性质不同。 (3)剩余价值分配由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分别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劳动者在投资的条件下,也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些分配的社会性质也因所有制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同以上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原则相联系,对劳动力商品也要作一般与特殊的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现象,在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是因为,劳动力都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与企业的结合都要通过市场交易,签订契约,这是劳动力商品的共性。它的特殊性,在于所有制决定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承认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性质,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与劳动者的社会主人地位不存在根本矛盾。

4、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规律:(1)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社会主义经济不仅同样要重视资本积累,而且更要用好积累,不断提高积累的使用效益。(2)扩大资本的基本途径包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后者是多个资本的联合,是扩大资本更快的途径。而股份制则是实现资本集中更有效的方法。(3)马克思认为失业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特殊产物,但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也出现了失业人口。可见,失业的产生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过,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重大的国策,经过努力,在实际效果上超过类似国情的资本主义国家。

5、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的规律:(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从货币出发,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的变化,实现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货币形式这样一个运动过程。(2)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一是企业的总资本在购、产、销三个阶段按比例分配,二是三个环节的资本连续不断地运行,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要均衡地运转。(3)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途径,一是合理安排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要提高企业的效益,既要重视提高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又要重视固定资本的节约。二是适当提高固定资本的折旧率,缩短固定资本的更新期。三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产品的生产时间。四是通过改进交通运输,缩短流通时间。(4)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节约预付资本,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协调发展。

6、利润和平均利润率规律:(1)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所费资本的转化形式。成本是衡量商品生产盈亏的界限,成本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2)剩余价值作为预付总资本的转化形式就成为利润,它是企业生产追求的直接目的。决定年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是: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年周转次数等。(3)由于各经济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这就驱使不同部门的资本展开竞争,通过资本的转移,引起各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的上下变化,从而导致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平均化。当然,这不排除各部门内部的某些优势企业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4)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后,市场价格直接围绕生产价格运动。(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值得研究。

7、信用制度和借贷资本的运动规律:(1)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资本的借贷关系和信用制度,从而使商品经济、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到信用经济。(2)借贷资本是以贷放为特征的资本商品,其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分离,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息,它的运行表现为双重的支出和双重的回流。所谓双重支出,就是货币资本家先把货币资本借给职能资本家,然后职能资本家再投放货币资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谓双重回流,就是职能资本家通过生产经营先收回资本和剩余价值,然后向货币资本家支付贷放资本和利息。这个运动过程的顺利实现,一是要以职能资本的有效增值为基础,否则就无法还本付息,二是以信用作保证,否则货币资本家也不敢贷放资本。(3)利息是借贷资本的单纯所有权的收入,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率,在这个限度内,利息率的水平由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

(4)信用制度是借贷资本的实现形式,包括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在商品交易中产生的信用,它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形式。银行信用是银行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高级形式。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一样属于职能资本,要按照银行自有的资本获得平均利润。银行在商品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的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精巧、最发达的产物,是社会范围的公共簿记。中央银行是整个信用制度的枢纽。(5)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具有两重性的作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运动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滋长了投机、冒险、欺诈行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促进危机的发生,同时又为向新社会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8、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的运动规律:(1)信用制度的发展,必然促进股份公司的建立,使越来越多的资本采取股份资本的形式。股份资本是社会资本,股份企业是社会企业,在它里面,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进一步分离,资本的所有权与劳动进一步分离。(2)股份公司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当年就指出,股份公司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的新时代,它们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对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影响估计再高也不为过。同时,股份资本是私有财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社会向新社会的过渡点,股份资本作为最完善的形式是导向共产主义的。(3)随着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必然产生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形成虚拟资本。其主要特点,第一,它不是投入生产和流通的现实资本,而只是现实资本的证书或纸制复本;第二,它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债券不仅可以获得固定的收入(股息、债息),而且可以作为资本商品出卖,获得更大的收入。

(4)虚拟资本作为有价证券,它的价格形成有特殊规律,以股票为例,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额÷社会平均利息率。此外,股票的供求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甚至主要的因素。正因为这样,虚拟资本的积累与现实资本的积累之间的差别很大,一方面,现实资本的积累是基础,虚拟资本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两者的积累又很不一致,虚拟资本的积累并不反映现实资本的积累,甚至相脱离。(5)虚拟资本的作用。以有价证券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证券市场为企业资本的扩大开辟了新的更有吸引力的融资渠道,为资本的自由转移和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还为国家进行财政和金融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时虚拟资本又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9、地租和土地价格决定规律:(1)地租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必然产物,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2)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以及垄断地租等形式。所谓级差地租,就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地租。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耕种的土地总是有差别的,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经营垄断,土地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条件决定的,这就使中优等条件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有两种形式。所谓绝对地租,就是租种任何有所有权的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所谓垄断地租,就是由对特殊的自然或社会条件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地租。(3)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的所有权可以成为商品,进行交易。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租金)÷利息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其所有权不能作为商品买卖,但土地使用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其转让费也要反映土地价格的决定规律。

10、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商品经济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存在的经济条件,马克思讲了两条,一是不同的社会分工,二是不同的所有制(主要是私有制)关系。但他没有看到,即使是全社会范围的公有制,只要人们之间还存在经济主体的差别,商品经济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更何况多种所有制结构将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2)商品经济的历史作用具有积极与消极两重性。当然,在它必然存在的历史限度内,其积极作用无疑是主要的,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否认。这一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兴利避害,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3)马克思还分析了商品经济必将走向消亡的历史趋势。他指明的商品经济社会将为自由人联合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这个历史的大方向仍然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