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 杜甫
写作背景 唐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年(749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但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而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 军覆没。十年(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云南)结果大败,士卒死六万。由于两次战事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如此摧肝裂肺的征兵情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就是诗人见到这样情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而写的。 影片
兵 车 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 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 车 行 杜 甫 朗读
第一段: 送别出征战士 第二段第1层:战士超期服役 第2层:战争祸及农事 第3层:“行人”申诉委屈 第三段第1层:申诉奈何不得 各层意思 第一段: 送别出征战士 第二段第1层:战士超期服役 第2层:战争祸及农事 第3层:“行人”申诉委屈 第三段第1层:申诉奈何不得 第2层:生男不如生女 第3层:战争惨烈情景
名句赏析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二 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 用?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有什么含义?
名句赏析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二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诗句中连续四个动作(“牵”“顿”“拦”“哭”),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怨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致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撕心裂肺!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所写内 容,从表面看,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质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的 气 氛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有什么含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个句子,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主宾分明,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鉴赏要点 1、章法严密 ①形式——采用“一头两脚”体。 ②内容——一是前呼后应,二是层层推进。 前呼后应:“牵衣顿足拦道哭”(生离死别之意) “边庭流血成海水”(此去决难生还) “千村万落生荆杞” “禾生陇亩无东西”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层 推 进 开 征 未 已 频 繁 征 兵 超 期 服 役 战 事 祸 农 战 争 惨 烈 百 姓 怨 愤
鉴赏要点 2、生动描写 出征 士兵 可见出征 士兵之多 “辚辚”“萧萧”:听觉形象 “弓箭”“在腰”:视觉形象 的 气 氛 渲 染 了 凄 惨 “走相送” “牵衣”泣 “顿足”呼 士兵 家属 可见出征时间之长 可见出征后果之险 又如青海战场景象: 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天阴细雨,景象阴森
练习四答案 内 容 李 诗 杜 诗 写人民苦难,是通过想象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写得概括。 李 诗 杜 诗 内 容 写人民苦难,是通过想象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写得概括。 写人民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实现的,十分具体。 风 格 与民共处,风格飘逸 伤时忧国,风格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