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及其新近發展 主講人 王如哲副院長 2017/3/2
王如哲 簡歷 最高學歷: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 現 職: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經 歷:教育行政高等考試及格 現 職: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經 歷:教育行政高等考試及格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所長 致遠管理學院(台首大)副校長 專長領域:教育知識管理、知識經濟與教育、教育行政學 比較教育、高等教育 近期著作:節能減碳教育:國際觀點與案例、各國高等教育制度 、國際大學研究績效評鑑 發表SSCI、TSSCI期刊之中英文學術論文計200餘篇
大 綱 前言-迎向知識經濟新紀元 知識管理的興起 知識管理的定義 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 知識管理的發展趨勢 知識管理成為一門學術領域 科技變遷 大 綱 前言-迎向知識經濟新紀元 一 知識管理的興起 二 知識管理的定義 三 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 四 知識管理的發展趨勢 五 知識管理成為一門學術領域 六 科技變遷 七 結語 八
一、前言-迎向知識經濟新紀元 1 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 F. Drucker): 知識-在社會演進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知識-在創造社會財富角色上經歷兩階段: 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生產革命(Productivity Revolution) 現在-第三階段: 日趨仰賴新知識的發展與應用 管理學者-梭羅(Lester C. Thurow): 知識-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已取代先前經濟 體系中土地與能源的地位。
一、前言-迎向知識經濟新紀元 2 《第五項修練》作者聖吉(Peter Senge): 組織擁有的知識- 是未來競爭優勢的唯一來源 是未來競爭優勢的唯一來源 是比競爭對手更具快速學習的能力 當知識愈發顯示其重要性時- 透過有效管理知識的儲存與運用, 存在著一種創造競爭優勢的機會。
二、知識管理的興起 1 知識本質的變革是興起的主因 實證主義知識觀受到挑戰 社會學者的科學知識觀對抽象科學知識 的特權地位構成威脅 重視反映社會與文化立場的知識觀 知識是社會協商過程的產物 認知的人類學者(cognitive anthropologists)主張知識有其情境 / 脈絡
二、知識管理的興起 2 後現代主義者(post-modernists)挑戰基礎真理(fundamental truth)觀念-知識同時變得更為重要與較少重要: 作為真理(truth)的知識之深遠與特權地位,以及 實體的代表性已經受到明顯的挑戰。 宣稱個人尋找真理或知識不再是不受質疑的辯解。 知識的有效生產與應用被視為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根基,且是現代經濟與社會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 當前資訊時代,對於個人與組織長程的成功而言,知識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二、知識管理的興起 3 就社會而言,我們正處於由資訊即可獲得利益的時期,轉向一個依賴知識作為一種無法複製的競爭優勢之可行動資產(actionable asset)。 比競爭對手更快速的學習是目前成功的關鍵所在。
三、知識管理的定義 1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 是自組織的無形資產創造價值的過程。 知識管理是一個混合概念,包含: 知識為基礎的體系(knowledge-based systems)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 企業過程的改進 人力資源管理 組織行為概念
三、知識管理的定義 2 知識是當代組織的最重要資產 組織兩種構成要素 1.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三、知識管理的定義 2 組織兩種構成要素 1.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係指人員力量(people power) 2.結構資本(structural capital): 是資料庫、專利、智慧財產以及其他 員工無法帶回家的項目 組織試圖利用本身的組織智慧(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以維持競爭優勢 知識是當代組織的最重要資產
知識的來源 外部知識(external knowledge) 知識的來源 外部知識(external knowledge) 屬於傳統圖書館服務的範疇。組織的外部知識資源必須有合理評價與整理。整理外部資源應擁有容易使用,及取得所有免費或必須支付策略性費用的外部資訊搜尋系統。 內部知識(internal knowledge) 運用組織的內部知識是較困難的任務,因為可利用的知識並非是成型的知識類型。 要促使內部知識能在組織中流通或利用所面臨的挑戰是-必須創建一種普遍分享的設施與文化(culture)。
知識的型式 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係指個人可以提供他人檢視的知識。 知識的型式 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係指個人可以提供他人檢視的知識。 可以透過言辭說明,但常以書面方式呈現,例如 手冊或文件中之事務流程書面說明。 顯性知識的結果是可預測,具有一致性品質。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資產(human centered asset)。 若組織中個人的隱性知識外顯化,且流通於組織中 便於他人利用,即成為一種基礎設施資產 (infrastructure asset)。 隱性知識外顯化後者是組織追求的目標,它容易促 成知識的分享。
知識分享 普遍分享的設施(pervasive sharing infrastructure) 指使獲得知識的途徑成為組織基本設施的 知識分享 普遍分享的設施(pervasive sharing infrastructure) 指使獲得知識的途徑成為組織基本設施的 一部份,以便利於分享知識 分享式文化(sharing culture) 除非從中獲利否則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s)不會分享他們的知識。 分享資訊 以科技鼓勵分享,促使個人由分享資訊而 提昇其聲望,最後形成一種分享式的組織 文化。
四、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 1 許多專業人員相信在他們順利完成一項工作時, 需要大量資訊(information),但資訊本身的價值 卻是有限,且需費時耗力確定每一特別情境中 資訊的關聯性。 資訊提昇價值層次成為知識(knowledge)需要個人或團體漸進累增的經驗(accumulated experience)或稱為知道如何(know-how)的能力。 在競爭激烈資訊豐富的環境中,組織中的每個人需要發展精進的研究、分析與創造思考的技能。
四、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 2 每個人需能夠對基本假設提出質疑、學習 新技術、在不確定性中成長茁壯、從容面 對模糊情況。 如果應用知識至已知如何從事的任務上, 稱之為生產力(productivity); 如果應用知識至新的任務上,稱之為創新(innovation)。唯有知識容許我們達成前述兩項 知識是提升組織的生產力與創新的決定因素。組織的知識管理與應用,已成為影響組織成敗的關鍵所在。
五、知識管理的發展趨勢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在1990年代中期成 為一個新詞 傳統之知識管理(KM)聚焦於知識之指認(identifying) 、 取得(capturing)及再次使用(reusing knowledge) 使用傳統科技諸如資料庫(database)和內容管理系統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 研究集中於知識表徵(knowledge representation)、儲存 及轉移 但現在已轉向支持共同合作 (collaboration)與實務社群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2017/3/2
六、知識管理成為一門 學術領域(Discipline) 知識管理成立了期刊 知識管理成為有發展性的工作 知識管理提出了有趣的問題與議題 知識管理是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 、決策理論(Decision Theory)與組織行為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之融合領域
七、科技變遷(Technology Changes) 知識管理在於統整科技以協助共同合作(collaboration) 和知識儲存(knowledge storage) Wiki, blogs, social networks Semantic Web GIS – Data Fusion - Integration technologies (XML, SSE) Visualization technologies RFID and sensor network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八、結語 知識管理是一門行動學術領域,旨在應用知識 並促進個人之間知識的轉移與再次使用 知識管理是一門重要的學術領域但對其追隨者 伴隨著危險 我們需要留意並反對成為迷戀於科技而忘記了 人員與流程 知識管理將成為新的資訊科學 知識管理將改變我們現在所知的世界
謝 謝 聆 聽 敬 請 指 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