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 主任 研究员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科技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李 群 主任 研究员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科技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报告内容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摘自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引言 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国家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自温家宝总理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摘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2006年1月26日)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一) “向科学进军”(第一个里程碑)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总理全面阐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指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并在这次会上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由此拉开“向科学进军”的序幕,此后不久,中国科技界即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 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二) “科学的春天”(第二个里程碑) 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拨乱反正,唤来了科学的春天。 大会审议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同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转发《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八年规划纲要》)。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八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方针。 规划实施期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及"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为发展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三) “科教兴国”战略(第三个里程碑)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江泽民同志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号召。在此次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科技工作长期的基本方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一般被简单概括为“面向、依靠、攀高峰”。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十五”科技规划在“面向、依靠、攀高峰”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简称‘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并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第四个里程碑) 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紧随其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其系统性在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是对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
我国科技发展思路的五大转变 发展路径: 跟踪模仿 自主创新 创新方式: 单向技术突破 集成创新 创新体制: 科研院所改革 国家创新体系 发展部署: 研究开发为主 创新与科普并重 国际合作: 一般性科技交流 全方位主动合作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一)自然资源紧缺 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这些稀缺程度很高的资源,绝大部分是像土地、淡水等不能经由国际贸易取得的非可贸易资源。见下图所示。
我国人均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重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冯 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成就、问题与启示 2001—2005》,2005年8月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二)资源消耗量大 由于增长方式粗放,使我国的稀缺资源极不经济地被消费。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4%,而资源消耗在世界资源总消耗中所占比例却远远高于GDP的比例。见下表所示。
2003年我国资源消耗量占世界总消耗量的比重 原油 原煤 铁矿石 钢材 氧化铝 水泥 7.4% 31% 30% 21% 25% 40% 数据来源: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004年3月21日在中国高层论坛年会上的发言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三)生态环境加速恶化 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和大量占用土地的粗放增长方式,导致生产和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我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8%和18.2%。
水污染
我国主要水系水质状况(2003年)
空气污染
1995年全国酸雨分布 酸雨污染 2003年全国酸雨分布 PH<5.6为酸雨
沙尘暴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四)人口增长压力不断加大 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 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85年。 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42年。
人口压力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用较少的财富养活较多人 资源短缺 人口数量庞大 人口成为发展障碍 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 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多 环境危机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五)制造业整体效率低下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中段(加工、组装、制造等传统的行业),而价值链中附加价值和赢利率较高的两端(研究开发、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物流管理、金融等服务业)却由外国公司所垄断。
“微笑”曲线
实例之一: 中国企业每生产一台DVD要向外国公司支付10多美元的专利费,要将70%左右的利润拱手相让。
实例之二: 一双上好的耐克鞋,在美国市场上能卖到200美元,可中国的出厂价却只有20美元,其中16美元用于购买原料,2美元用于支付气垫专利费。最后,生产者只能拿到2美元的加工费。
实例之三: 一只旺达(Wanda)牌无线鼠标在美国的售价为40美元,美国罗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发和零售商拿走15美元,零件供应商拿走14美元,而罗技公司在苏州的生产厂只能拿到3美元。
中国制造的升级 升级前 升级后 产品特征 低价简单 优质耐用 产品优势 低成本 技术、品牌 主要发展策略 出口拉动 进口替代与出口拉动结合 主要经营方式 OEM ODM、OBM 主要行业 纺织服装、家电、IT 、日用品等 装备制造业、汽车、IT等 行业特征 劳动力密集型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 推动因素 国际产业转移、消费需求释放、城市化和工业化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政府推动自主创新、消费升级和政府投资带来的高端需求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升级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六)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从冷战时期的“巴统”组织(1949—1994,17个成员国)到今天的“瓦森纳协议”(1996—,33个成员国)都包含两份控制清单:一类是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另一类是军品和技术清单。西方国家继续维持对华军售禁令,对技术出口的控制不断加强。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近年来,针对我国连续发生的美国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火箭发射事件、以色列预警机事件、捷克维拉(VERA-E)无源监视系统事件、美国SMIC公司投资建设芯片生产厂受阻事件、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等,都反映出美国把对华技术控制作为扼制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国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火箭发射事件
以色列预警机事件
捷克“维拉”无源监视系统事件
美国SMIC公司投资建设芯片生产厂受阻事件
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七)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据德国纽伦堡调查研究中心的分析,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还能持续3至5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结果,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在5至8年之后消失。 如果劳动力价格优势丧失,“中国制造”将靠什么参与国际竞争?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八)我们面临的深刻危机 由于出口产品附加价值和赢利率过低,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只能“以量取胜”,靠增加出口数量来维持。而这种出口战略不可避免地导致贸易摩擦、倾销诉讼的增多和增加出口的困难。 同时,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得到的。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九)我们面临的尴尬处境 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承受着环境的污染,背负着“倾销”的恶名,可是利润的大头却不在自己手里。 显然,这种状况无论如何也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结论: 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花钱能买来的,也不是以市场换技术就能换来的。 如果中国不发展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不能迅速地提高价值链上的位置,下一步的发展就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中国的出路—自主创新!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十)自主创新的内涵 1、什么是创新 广义的创新(哲学概念) 狭义的创新(经济概念)
创新 广义创新 狭义创新 技术创新 非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或服务创新) 工艺创新 市场创新 材料创新 组织创新 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 知识创新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几种不同类型: —产品创新:新产品的引入或原有产品的质的变化; —工艺创新:对一种产业而言的新的工艺创新; —市场创新:新市场的开拓; —材料创新:原材料或其他新的供应源的开发; —组织创新:企业、产业组织的变化。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2、对自主创新的理解 “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主”:主动权、主导权 “创新”:创造性、新颖性 3、自主创新战略主体的层次 宏观:国家 中观:行业、地方 微观:企业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4、自主创新的方式 原始性创新 集成创新 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 并购(M&A) 合作创新 委托研发 ......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的方式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1)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革命性。原始创新对于解放生产力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原始创新可以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2)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把各个已有的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集成创新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通过集成创新可以形成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加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加快国产化步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大装备和技术支撑。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一)科技创新关系国家兴衰 从历史上看,很多国家包括大国的兴衰,都与他们对科技创新的态度有关。在近代几百年的世界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三次依靠原始科技创新,引领世界潮流的阶段。响应这些科技创新的国家和民族能够迅速崛起,而对科技创新忽视或反应迟缓的国家和民族则逐步走向衰落。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二)国家发展的不同道路 资源型国家 依附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 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 依附型国家 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创新型国家
英国:以强大的科技基础,保持英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三)一个大国不可回避的战略问题 超级发达 美国:保持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英国:以强大的科技基础,保持英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发达 日本:技术立国、知识产权立国 新兴工业化 韩国:成为科技推动型国家 中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展中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四)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在70%以上 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 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 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部分国家R&D/GDP指标(2002年) 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大都在2%以上; 来源: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主要科技指标2003》
部分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2000年) 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都在30%以下; 注:对外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费/(研发经费+技术引进费)]*100% 来源: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主要科技指标2003》
三方专利(同时获美国、日本和欧洲专利局的专利)的分布 这些国家获得的三方专利,即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97%。 来源: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主要科技指标2003》
创新型国家的分布情况——科技部研究中心 创新型国家 非创新型国家 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它们的特征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一些具体指标, 非创新型国家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目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2.0% 1.1% 2003 2010 2020
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60% 60% 45% 39% 2004 2010 2020
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 50% 40% 30% 2003 2010 2020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达到6万件 6万件 3万件 6000件 2003 2010 2020 本国人专利年度授权量达到6万件,进入世界前3位。我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知识和技术产出国之一。 6000件 2003 2010 2020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前5位 前5位 第10位 第19位 2003 2010 2020
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达到200万人年 130 109 2003 2010 2020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六)我国自主创新的实践 1、“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两弹一星”成功的意义: 20世纪下半叶,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两弹一星”所需的技术,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2、“神舟”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将杨利伟送上太空,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将两名宇航员成功送上太空,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飞船较长时间在轨载人飞行技术。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在当今世界技术最密集、最尖端的载人航天领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实现把人送上太空的国家。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神舟”飞船一步跨过40多年的技术差距,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的技术性能、功能和可靠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3、“奇瑞”汽车 三个“第一”: 第一台完全自主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发动机。 第一个销量过30万辆的自主品牌轿车。 第一个向国外出口整车制造技术和CKD散件的轿车。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4、“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 “星光中国芯”工程突破了七大核心技术,申请了200多项专利,成为中国第一枚打入国际主流市场的“中国芯”,被三星、飞利浦、惠普等国际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已突破1000万枚,覆盖了欧、美、日、韩、台等16个国家和地区,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5、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 我国为了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的支持下,建立了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组成的战略联盟(C3G)。通过对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获得与欧、美标准(W-CDMA、CDMA2000)并列的地位,取得了占领3G市场的主动权。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6、三峡工程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不仅工程总量和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是当今世界技术水平最高的水电工程。更为重要的是,三峡工程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工程对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三峡模式”,实现了中国水电装备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跨越。
三峡工程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初,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三个必须”:投标者必须同意与中国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并对供货设备的技术和经济负全部责任;投标者必须向中国制造企业全面转让核心技术,培训中方技术人员;中国制造企业分包份额不低于合同总价的25%,14台机组的最后两台必须以中国企业为主制造,保证了核心技术完全转让到位,推动中国水电建设和产业发展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7、深刻的教训——“运十”的兴衰 我国早在1970年就开始自主研制举世闻名的“运十”大型飞机,仅比欧洲的空中客车起步晚两年。10年后,“运十”首飞成功并获得了海内外航空界的一致赞誉,至今堪称中国航空工业的经典之作。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1980年“运十”项目最终黯然下马。原中国航空部飞机局局长胡溪涛曾表示:“如果‘运十’没有被迫停止开发,也许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一流的航空工业大国了。”
试飞中的“运10”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北大路风教授的研究结论是: “运十”下马后, 中国航空工业丢掉的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开发平台。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技术能力由此陷入萎缩状态。 “ 运十”下马后,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在各自的产品开发平台上连续改进和创新,技术能力随着产品更新升级而不断提高。 相比之下,中国的技术能力与美国、欧洲的技术能力差距在过去20年间呈现剪刀差的趋势,越拉越大。
运10、波音和空客三个平台的技术能力发展趋势 技术能力水平 波音 运10平台持续改进的潜在趋势 空客 运10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时间
空客380和波音787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七)韩国自主创新的范例 1、“汉江奇迹”——韩国的崛起 1962年,韩国GDP总额仅为23亿美元,人均GDP仅87美元,粮食和生活必须品供应严重不足,整个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状态。 2003年,韩国GDP规模达到6052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2646美元,世界排名由1970年的33位跃升为第11位。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韩国用了40年多一点的时间,使GDP总量提高了263倍,人均GDP提高了145倍。被称为“汉江奇迹”。 韩国经济腾飞的历史,就是“从模仿到创新”的历史。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2、韩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历程 (1)20世纪60年代 以复制、模仿技术为主的发展阶段。 主要是采取企业直接引进成熟技术、科研部门引进专利技术进行创新研究、企业通过合资与合作带进技术等方式移植国外生产技术来装备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2)20世纪70年代 由技术模仿为主向创造性模仿阶段转换。“追赶型”战略。 技术引进重点向钢铁、造船、机械、电子等领域倾斜,同时改善、充实技术引进体制、制度,并以经济手段鼓励技术创新。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3)20世纪80年代 以强化自主开发为导向的阶段。“超越型”战略。 首次提出“科技立国”战略,建立科技发展的举国动员机制,特别是官、民分工合作体制,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并将重点转向电子、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4)20 世纪90年代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阶段。“先导型”战略。 把自主创新置于优先位置,研发重点由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微电子、生物工程、精密化工、激光技术及新材料开发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大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化,对技术创新采取综合扶持政策。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5)进入21世纪 把科技发展战略重点进一步转向自主创新。 2003年8月,韩国政府提出了《十大新一代成长动力产业》科技发展工程,把智能机器人、未来型汽车、新一代半导体、数码电视广播、互动电视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离子显示器和绿色新药等作为十大关键技术,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2005年8月,韩国政府组织科技、企业界充分论证后,又提出了《未来国家有望技术21工程》,把核聚变、海洋领土管理、超高性能电脑、人造卫星、高附加值生物工程、高性能材料、人工智能及清洁、再生能源等21项关键技术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项目,集中力量进行攻关。
案例1、三星电子:从追随者到领跑者 上世纪70年代,韩国的外资企业以及本土OEM企业开始封装存储器片,其后近十年时间韩国企业都在吸收消化相关的高新技术 。 80年代初,三星从美国购买了64KD-RAM的设计,实现了从1K到生产64K的跨越式发展。当要生产256K时,三星发现已经不能买到技术,决定自主研发。 86年韩国政府出面推动三星、现代和LG组建了半导体研发联盟,共同开发4M以上的存储器片,并最终首先开发出了256M的存储器片,成为路径领导者。
案例2、现代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代集团原来是建筑企业,上世纪70年代,它与日本三菱汽车组建合资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业。三菱提供发动机和关键的零部件,现代负责组装。 1984年现代提出自主创新战略,在三菱拒绝提供技术协助的情况下,现代投入巨资开发自己的发动机。 现代抓住了发动机由化油器型向电子喷射型转移的机遇,艰苦开发,尝试了1000多种样机后取得成功,在1991年取得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3、 “汉江奇迹”给我们的启示 模仿是为了创新
韩国的经验 始终致力于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技术能力 韩国每引进1美元的技术,用5美元消化吸收 一是始终致力于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技术能力。从60年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始,就高度注重消化吸收,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比例达到1:5。 来源: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历年版)。韩国的数据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得到的。
韩国的经验 持续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二是持续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0.77%增长到2001年的2.96%。
韩国的经验 大力支持企业研发活动 韩国企业研发机构数 (个) 1978 48 1988 500 1991 1,000 2000 5,000 2003 近10,000 韩国企业研发机构数 (个) 三是大力支持企业研发活动。企业研究开发机构从1978年的48个,增加到2003年的近10000个。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韩国未来科技发展目标 前7位 前10位 前12位 目前,韩国正在实施新的科技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05年进入世界前12个领先国家行列;2015年成为亚太地区的科学研究中心,并进入世界前10个领先国家行列;到2025年进入世界前7个科技领先国家行列。韩国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国家富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005 2015 2025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一)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 今后15年,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二)科技发展的部署 一是立足于国情和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二是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国家战略空白; 三是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可靠保障。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三)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1、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2、是抓住未来若干年内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和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获取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3、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4、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技术。 5、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重点: 11 个重点领域 68 个优先主题 16 个重大科技专项 27 项前沿技术 18 个基础科学问题与4个科学研究计划 若干重大科技工程和基础设施
我国科技发展重点选择的四个维度 突破自然资源和能源的瓶颈约束 加速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 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创建和谐社会 涉及领域:能源、环保 涉及领域:信息技术、新材料应用 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创建和谐社会 维护国家和经济安全,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 涉及领域:医药、食品安全、交通、环保 涉及领域:国防、装备制造业
11个重点领域: 能源 水和矿产资源 环境 农业 制造业 交通运输业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人口与健康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公共安全 国防 能源 水和矿产资源 环境 农业 制造业 交通运输业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人口与健康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公共安全 国防 (共68个优先主题)
重大专项:信息技术 核心电子器件 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重大专项:装备制造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 大型飞机
重大专项:能源与环保 大型油气田开发 大型煤层气开发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重大专项:生物、医药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重大新药创制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重大专项:空间技术 高分辩率对地观测系统 载人航天 探月工程
8个重点前沿技术领域 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能源技术 海洋技术 激光技术 空天技术 (共27项)
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蛋白质研究计划 量子调控研究计划 纳米研究计划 发育与生殖研究计划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内容: 国家研究实验基地 大型科学工程和设施 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 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 国家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主要包括科研设施、资料、数据及相应的共享机制。一个功能完备、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利于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得各类科技人员包括“小人物”的创新活动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同时也有利于持续地增加全社会的科学积累,使后来者能在更高的起点上攀登科学高峰。许多国家都把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加强这一工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五)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六)我国“十一五”科技 发展的战略目标 1、根据“十一五”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重提升五个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1)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加强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2)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显著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升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 (4)适应国防现代化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新要求,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5)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2、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十一五”要奠定三方面的基础: (1)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体制基础。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2)初步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条件基础。 (3)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创新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人才基础。
“十一五”国家科技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目标 全社会R&D投入/GDP 2% 对外技术依存度 40%以下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 世界前10位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 世界前15位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5%以上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 18%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5000万人 科技活动人员总量 700万人 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 130万人年
10个方面、60条 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将是新的推动力量 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 科技投入(6条)、税收激励(8条)、金融支持(7条)、政府采购(5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6条)、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5条) 、人才队伍(7条)、教育与科普 (4条)、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5条)、加强统筹协调(7条) 10个方面、60条
共99个 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将是新的推动力量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制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 发改委(29个)、教育部(9个)、科技部(17)个、国防科工委(2个)、财政部(21个)、财政部和税务总局(4个)、人事部(4个)、信息产业部(1个)、商务部(2个)、银监会(2个)、开发银行(1个)、进出口银行(1个)、保监会(2个)、海关总署(1个)、国资委(2个)、总装备部(1个) 共99个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一)存在的主要差距 第一,创新型国家的研究与发展资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而我国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目前在1.3%左右。 第二,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都已达到70%以上,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目前是39%左右。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第三,创新型国家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而我国对国外引进技术的依存度达50%左右。 第四,世界公认的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占全世界绝大多数,而我国拥有的极少。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二)具备的基础和能力 1、我国虽然处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期,但是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5000美元~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
创新型国家 非创新型国家 *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世界竞争力报告2003》12项重要指标综合计算。 ——科技部研究中心 创新能力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创新型国家 非创新型国家 但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候,总体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一些人均GDP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具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世界竞争力报告2003》12项重要指标综合计算。 ——科技部研究中心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2、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3、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4、我国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领域、纳米领域、航天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5、我国具备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辨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6、我国进入科技起飞阶段 基本定义:科技起飞阶段是一国从单纯使用技术逐步转向改进和创新技术后,科学技术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期,即R&D/GDP从1.0%到2.9%的过程。 技术标志: R&D/GDP超过1% 经济标志: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 我国于2002年同时达到了科技起飞阶段的技术和经济条件
各国科技起飞阶段经历的时间 结论:未来10—15年将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完全有条件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束语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经过15年努力,实现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
敬请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