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與文化 梅家玲 教授 專題一 觸摸歷史‧進入五四 專題一 封面投影片。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Advertisements

課題一 學術思想的發展 認識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概況: 1)先秦學術百家爭鳴(主要認識 儒、墨、道、法四派的學說概要) 2)漢武帝的尊儒
臺灣現代主義小說 Reading Taiwan's Modernism Fiction 第十一講: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二)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企業說明會 (台灣水泥公司) 活動宗旨 為提供貴校應屆畢業生踏出校園之前,能對產業發展與就業機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本公司將舉辦企業說明會,藉此分享產業動向並讓社會新鮮人定位屬於自己的職涯方向,並充分展現學校與產業之合作,一同提升國家青年人才之發展。 專業類別與對象: 機械、電機、化工、材料、資源工程、地質、地球科學、工業工程、土木…等相關系所。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任課老師:黃如華 任教年資19年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教室分機:827
國立交通大學 蘭州大學 大陸姐妹校介紹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我所知道的知性話題 請發表已知的知性話題.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亞洲大學的數位學習資源與應用 鍾仁宗老師 101年12月4日.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張真誠 逢甲大學 講座教授 中正大學 榮譽教授 清華大學 合聘教授
西洋哲學史 西洋哲學的創始:古希臘哲學 (一)
模仿、認識與現象學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創意讀書會 iSTEM 科技教育試行計劃 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 2017/01.
以 WebQuest 模版整合教材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第十單元 Comment compter en français ?
數學與文化:以數學小說閱讀為進路 洪萬生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第二講:初步認識釋迦摩尼佛的生平與教學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 教授
Survey of Selected Western Classics Unit 6: 聖經中的詩- Psalms
歐盟法與生命文化 (二) 第八單元 Protestantism Spirit of Reformation
授課時間:2012年10月25日(四)16:30~18:20 授課地點:博雅教學館 405、406室
Operations Management Unit 3: Project Management (2)
第一講:課程介紹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 教授
朝鮮 獨立 宣言書 美國 獨立 宣言書 比較 崔然鴻 在美 詩人.
法學入門 第10單元:公法與民商法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1.
這是什麼? 圖案分別代表了什麼意義? 1 圖片來源: 1.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王業立 教授
臺灣現代主義小說 Reading Taiwan's Modernism Fiction 第一講:課程簡介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1. 三姑六婆計算機 2. 流動FAX機 3. Card Talk 4. 搜尋引擎
Array I 授課教師 Wanjiun Liao
葉育婷 Tina Yeh 美國兒童華語教學課室活動設計 葉育婷 Tina Yeh
六年級電腦科 KompoZer w3.dhps.tp.edu.tw.
聖匠小學 小四 全方位學習與自我概念 自我樂中尋.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系106學年度實務專題海報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Operations Management Unit 4: Developing a Process Strategy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音樂學士 ※主修鋼琴: 師事: 林足芬、董學渝、林明慧…等多位老師 ※花蓮女中 ※國風國中 ※明義國小
陳樹渠紀念中學 何燕萍老師 周富鴻老師 張 燕老師 劉勁樂老師 黎嘉諾老師
Operations Management Unit 5: Analyzing Processes (1)
第二單元(2):Case Study- Li & Fung
中醫系學會返宣部 部長 CM41 中二 黃維俊 副部長 CM41 中二 廖悅孜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106學年度上學期 學校日 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林皎汝 老師.
國立台灣大學 關懷弱勢族群電腦課程 By 資訊工程 黃振修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Taipei Municipal Dahu Elementary School September 15th, 2012
花王集團.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人事室 白宏堯 主任 編輯╱主持 本校圖文大樓七樓 國際會議廳
教育類相關資料庫.
-創新學習 從教師開始- 主講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忠謀 教授
企業識別標誌(logo)設計—第二講 圖文合一的創作法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Taipei Municipal Dahu Elementary School March 1st , 2013
富爸爸著作 富爸爸實踐家 現金流101活動.
THE MISSION COVENANT CHURCH
生科背景學生就業力講演系列 (4) 講題:臨床試驗的推手:生科人可以做的比你想像得多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現代文學與文化 梅家玲 教授 專題一 觸摸歷史‧進入五四 專題一 封面投影片。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第二講 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 蔡元培、胡適、傅斯年 第二講 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 蔡元培、胡適、傅斯年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老大帝國」、 「少年中國」 到「青年社會」 來自學院的力量:校長,教授,學生 蔡元培:北大校長 胡 適:北大教授 傅斯年:北大學生→臺大校長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與臺灣 本講次以「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蔡元培、胡適、傅斯年」為標題,重點放在少年論述與晚清以來的啟蒙思想、國族想像與改革運動的關係。首先從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所引起的關於老/少的討論為切入點,帶出自晚清至民國初年以來知識分子們的國族想像,而這一國族想像正是推動當時一連串政治、思想、社會、文化等革新運動的核心思想。其次則聚焦於新文化運動及其重要人物--蔡元培、胡適、傅斯年身上,介紹其生平重要思想和事蹟,讓學生明白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中,「學院」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身處於學院內的有志之士又是如何發揮其影響力聚集了許許多多的青年志士,以他們為主力促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改革活動,實踐了晚清以來的少年論述中對於少年作為國之棟樑、建造未來中國的美好期盼?而新文化運動及其精神在很長一段時間仍餘波盪漾,為時人後輩所尊崇,這一精神也藉由傅斯年渡海來臺,就任臺灣大學校長而將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的薪火傳至臺灣學院,故最後以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與臺灣的關係作為本講總結。人物圖像自右上至左下分別為蔡元培、胡適、傅斯年。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晚清   以「少年中國」取代「老大帝國」(梁啟超) 民初   以「幼者本位」取代「長者本位」(魯迅、周作人) 五四  新時代與青年社會 (陳獨秀) 此為晚清、民初、五四三個時期關於少年論述的思想概要,以下將逐一介紹。人物圖像由左至右分別為梁啟超、魯迅、周作人、陳獨秀。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晚清:以「少年中國」取代「老大帝國」(梁啟超)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製出將來之少 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 界作別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 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 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 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後之柳, 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為澤, 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 之大略也。梁啟超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是晚清以降的新文化、文學運動很重要的文化論述之一。1900年,梁啟超於《清議報》發表〈少年中國說〉一文,自此為晚清以降蔚為風潮的少年論述張目。此文以人之老少比擬國之老少,從多個角度辨析「老大帝國」與「少年中國」之間的關係。本張投影片上的文字即節錄自〈少年中國說〉,藉由老年與少年的多種意象的強烈對比,高度肯定了「少年」所代表的前瞻和進取的意義,一反過去傳統中華文化「重老輕少」的觀念。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民初:以「幼者本位」取代「長者本位」 蒙養之要,不在理論而在方術。欲通其術,要當以兒童為 師而自求之……故今對於徵集成績品之希望,在於保存本真 ,以兒童為本位。我們不可不廢去祖先崇拜,改為自己崇拜 ──子孫崇拜。(周作人)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 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希望覺醒的 人,應該洗淨了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對於子女, 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力思想卻大可切實核減, 以準備改做幼者本位的道德。(魯迅)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所看重的「少年」,其實是一個修辭性的喻託,指涉的是無限青春美好的想像,並且具有成長性。它投射了當時有識之士對於未來的共同憧憬。與此同時,還有不少知識分子紛紛為文提出相關見解,如以「幼者本位」取代「長者本位」的思想,即為另一重要論述。而此一思想不無受西方啟蒙論述的衝擊所致。以周作人為例,他對兒童教育和兒童文學相當關注,投影片所引文字即節錄自他1914年6月於《紹興教育月刊》第9號上的〈成績展覽會意見書〉一文,文中明確揭櫫他「以兒童為本位」的觀念。當時知識分子對兒童的重視,也相當程度地體現在兒童文學的翻譯和創作上,如周作人就曾翻譯許多國外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刊載於《新青年》上),是中國翻譯安徒生童話的第一人;他亦以兒童為主題,創作了許多充滿童趣的兒童詩。再以魯迅為例,本投影片所引述之魯迅文字乃節錄自〈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文中對於傳統的長者本位思想有所批判與反省,強調人們不應該把兒童視為成人的縮小而強作諸多要求,而應該重視兒童個體的獨立性,以尊重、理解取代高壓、命令式的教育。魯迅除翻譯不少國外的兒童文學作品之外,也同樣創作了許多以兒童為題材的作品。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五四:新時代與青年社會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 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 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 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 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 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陳獨秀) 青年二字,亦為民國以來一新名詞。古人只稱童年、少年、成 年、中年、晚年。……而猶必為新青年,乃指在大學時期身受新 教育具新知識者言。故青年二字乃民國以來之新名詞,而尊重青 年亦成為民國以來之新風氣。 (錢穆) 五四時期,「青年」成為救亡圖存、建設新中國的主力,《新青年》雜誌和新文化、文學運動就是最好的例子,充分展現了「青年」之於社會的重要性。陳獨秀於1915年創辦《青年雜誌》(次年更名為《新青年》),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文中將青年之於社會的關係比擬為新鮮活潑的細胞之於人體的重要性,強調社會要發達、進步,必須倚賴於青年的進取力量。陳獨秀在該文中還提出了青年的六個守則: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此可作為教師在課堂上的補充說明之用。錢穆則在〈文化中之語言與文字〉(收錄於《中國文學論叢》)中指出在當時語境之下,所謂的「新青年」特別指的是在大學時期受新式教育而具新知識的人而言,恰如其分地點出了「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 : 蔡元培、胡適、傅斯年 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 : 蔡元培、胡適、傅斯年 來自學院的力量:校長,教授,學生 蔡元培:北大校長 胡 適:北大教授 傅斯年:北大學生→臺大校長 蔡元培、胡適、傅斯年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物和新青年的表率,以下將以這三位人物為中心勾勒出新文化、文學運動的發展及其精神、意義。人物圖像由左至右分別為蔡元培、胡適、傅斯年。

蔡元培(1868-1940) 釀成一大潮流, 影響到全國, 收果於後世。 開出一代風氣, (梁漱溟 〈紀念蔡元培先生〉)  釀成一大潮流,  影響到全國,  收果於後世。 (梁漱溟 〈紀念蔡元培先生〉) 此為梁漱溟評蔡元培之語,學生可從這短短幾句話中體味蔡元培作為一代導師的歷史功績。教師亦可補充說明梁漱溟與蔡元培之間的往事: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長期間曾延聘梁漱溟至北大教授印度哲學,時梁漱溟不過24歲,僅有中學文憑,然自學成才,為蔡元培所賞識而受聘於北大,由此亦可見出蔡元培唯才是用,不拘泥於學歷、資歷的氣度。

蔡元培(1868-1940) 生平重要事蹟 浙江山陰(紹興)縣人, 字孑民 舊學出身,留心新學 在紹興中西學堂設立 「養新書藏」圖書館, 倡辦新式學校 男女平權思想、興辦愛國女學校 此投影片為蔡元培生平重要事蹟的概略介紹,其中第二、三、四項著重在蔡元培與新、舊學之間的關係,目的在於提醒學生,清末民初以來的知識分子大抵都是出身於舊學,因有感於清廷的衰弱與西方列強的侵略、西學的輸入而普遍留心於新學,蔡元培就是一例。他舊學基底深厚,曾參加科舉考試,任職翰林院,後倡辦新式學校,致力於新學的學習,並已有男女平權的思想,提倡女權,曾於上海興辦愛國女學校。圖為年輕時候的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 曾兩度遊學歐洲,旅居德、法, 從事哲學、美學、心理學、教 育等研究。 籌建教育部,提出以軍國教育、 實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觀、 美育等五育作為新教育方針。 任北京大學校長,改革大學教育。 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28 - 1940)。 承上張投影片,此亦為蔡元培生平重要事蹟。蔡元培不僅留心新學,更在清末民初之際兩度遊學歐洲,遊學期間所接觸到的種種學說、新思潮是他成為一深具革新精神之革命家、教育家的重要關鍵之一。而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教育的革新,提出五育並重的新教育方針;任職北大校長期間所做的種種改革措施也都在當時起了重要的影響。此外,他亦相當注重學術、科學研究,促成了中央研究院的成立,為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負責規劃、主持院務,對本國學術、科學研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

蔡元培(1868-1940) 辦學理念與治校實績 任期:1916年12月-1923年7月。 教育救國、學術救國、道德救國。 北大1918年開學式演說: 「大學乃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 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尤當以 養成學問家之人格,而不當以 升官發財之階梯,不可視為養 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 知識之所。」 以下幾張投影片主要聚焦於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包括其辦學理念與就任北大校長期間的治校實績,這是蔡元培對新青年的啟蒙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最突出的貢獻。教育救國、學術救國、道德救國是蔡元培一貫的教育理念。教師在講述蔡元培與北大之間的關係時,可口頭略述北京大學從康有為、梁啟超所辦的強學會、京師大學堂到國立北京大學之間的歷史沿革,以及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學之前與之後的校園風氣的變化。因為在蔡元培赴任北大校長之前,北大乃為一思想守舊之學校,教授多為官員,他們依其官階被稱之為「中堂」或「大人」,學生們則被稱為「老爺」,求學的目的是為了升官發財,然隨著蔡元培的到來,風氣為之一變。蔡元培在1917年1月的就任演說中就明確定義「大學者,研究高深之學問者也」;1918年的開學式演說中更再次申明大學之義,由此可觀其大學教育之思想。右圖上為北大校徽,魯迅於1917年設計;右圖下為蔡元培任北大校長的任命狀。

蔡元培(1868-1940) 辦學理念與治校實績:相容并包,自由發展 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認,能完全實現之者, 厥惟大學。大學教員所發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 宗教或政黨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學者之牽制。 苟其確有所見,而言之成理,則雖在一校中,兩相 反對之學說,不妨同時幷行,而一任學生之比較而 選擇,此大學之所以爲大也。 孑民以大學爲囊括大典包羅衆家之學府, 無論何種學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者,相容幷包,聽其自由發展。 (蔡元培〈大學教育〉) 此為蔡元培著名的治校理念,可概括為:囊括大典、包羅眾家、相容並包、自由發展,由此可見蔡元培身為一開明教育家之雍容氣度,北大師生因此深受其惠。

蔡元培(1868-1940) 辦學理念與治校實績 延聘各方學者赴北大任教: .胡適、劉半農、魯迅、周作人、梁漱溟、 錢玄同等人。 .陳獨秀為文科學長、李大釗為圖書館長。 教授治校、學生自治。 開學術、思想自由之風氣。 新文化運動的搖籃、五四運動的中心。 承上張投影片,正由於蔡元培兼容並蓄的治校理念,他用人不問學問派別,延攬各方學者赴北大任教,從保皇黨、守舊派、復古論者到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激進派等俱雲集於此,北大因此成為一學術思想多元、分歧的知識圈,嘉惠眾多青年學子。同時他也主張教授治校,鼓勵學生自治,開學術、思想自由之風氣,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搖籃和五四運動的中心。

蔡元培(1868-1940) 辦學理念與治校實績 五四運動爆發後,與各校 校長同往教育部與警察廳, 要求釋放被捕學生。 讀書不忘救國、 救國不忘讀書 北大文科正式招收女學生, 開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 承上張投影片,蔡元培並不反對學生以個人身分參與政治活動,五四運動爆發後,蔡元培對於學生的愛國運動是相當同情的,因此在學生被捕後,蔡元培與他校校長要求當局釋放被補學生。然他亦恐學生行為過於偏頗,故呼籲學生「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至於開放北大文科招收女學生之事,則是蔡元培男女平權、提倡女權思想的又一例,這在蔡元培的婚姻觀中更為突出,留待第三講說明之,教師可先請學生留意這一點。右圖為北大校園內的蔡元培紀念雕像(攝影:馮成)。 以上為蔡元培部分。 攝影:馮成

胡適 (1891 - 1962) 新文化中 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 新思想的師表。 (蔣中正輓胡適)  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  新思想的師表。 (蔣中正輓胡適) 此為蔣中正為胡適所寫的輓聯。胡適學貫中西,融新、舊學於一身,足稱一代師表,蔣中正此聯無疑相當精要地點出胡適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與意義,與蔡元培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一文中評胡適「 舊學邃密、新知深沉」之語有異曲同工之妙。圖為胡適照片。

胡適 (1891 - 1962) 生平重要事蹟 生於上海,後因父親胡傳 (鐵花)任臺東知州,舉家 遷往臺東;割臺後返回上 海。 曾受傳統私塾教育,後接 受新式學堂教育。 考取「庚款」第二批留美官費生, 入康乃爾大學讀農科,後轉讀文 科。 以下投影片將概述胡適生平重要事蹟。此投影片為胡適的家庭和學術背景。與同時代多數的新知識分子一樣,胡適兼受傳統私塾與新式學堂教育,更於1910年留學美國,深受西方文明洗禮,如此求學歷程是促成他日後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堅人物的重要因素之一。

胡適 (1891 - 1962) 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師從杜威,畢生服膺於實證主義(pragmatism)哲學。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1915年,胡適再度前往美國留學,深受杜威影響,終生以實證主義為其治學方法。1952年,胡適在臺灣大學演講「治學方法」時,就相當強調「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都是胡適為人所熟知的名言。圖為初至美國的庚款留學生,前排右三者即胡適。

胡適 (1891 - 1962) 提倡白話文運動,1916年作〈文學改良芻 議〉,刊載於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 2卷第5號。 1.須言之有物 2.不模倣古人 3. 須講求文法 4.不作無病之呻吟 5. 務去爛調套語 6.不用典 7.不講對仗 8.不避俗字俗語 胡適著名的〈文學改良芻議〉是白話文運動最著名的一份宣言,對白話文運動的推行功不可沒。這「八事」在現在看來似乎平淡無奇,儼然老生常談,然在民初之時卻是石破天驚。教師在講授此張投影片時,可提醒學生當時的時代背景,如此才能體會這篇文章的重要性及其時代意義。

胡適 (1891 - 1962) 1917由美返國,任教北京大學;1938年任中華 民國駐美國大使;1946年任北大校長。其間胡適 重要的文化與文學活動有: 與陳獨秀等六人輪流編輯《新青年》。 於《每周評論》上發表〈多研究些 問題,少談 些主義〉,引起「問題 與主義論戰」。 以白話文寫作獨幕劇 《終身大事》 ,奠定 現代話劇的形式。 胡適回國之後,即以學院為基地,進行一連串的文化與文學活動,在學院內、外都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教師可擇要述之。(其中第三點與本課程專題三相關,教師可先提醒學生留意之。)右上圖為《新青年》雜誌書影,左下圖為《每周評論》刊影。

胡適 (1891 - 1962) 重要文化與文學活動: 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嘗試集》、 《白話文學史》、《人權論集》(合著)等書。 與徐志摩等成立新月書店,創辦《新月》。 曾參與創辦的報刊尚有《努力周報》、 《現代評論》周刊、 《獨立評論》等。 承上張投影片,此亦為胡適重要的文學與文化活動,包括其重要著作、文學結社與報刊活動。而由此即可窺知清末民初以來文學結社與刊物創辦風氣之興盛。此外,教師從上述投影片內容即可提點學生當時的知識分子與報刊雜誌之間的關係,因當時的知識分子就是以報刊雜誌為媒介,以白話文為工具表達其救國論政之志與啟蒙大眾之用(此部分待第四講進一步說明)。圖由左至右分別為《嘗試集》、《白話文學史》與《新月》雜誌書影。 攝影:Shirley Lai

胡適 (1891 - 1962) 《自由中國》創刊,胡適任《自由中 國》名義上的發行人,作發刊詞〈自 由中國社的宗旨〉。 1949-1957旅居紐約,偶爾返臺演講, 其間多次發表英文反共言論。後返臺 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57年12月-1962 年2月)。 1962年,於中央研究院主持院士會議 時,突然心臟病發作,當日下午過世。 本作品由胡適紀念館授權本課程:現代文學與文化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此為胡適1949年後的人生歷程概述。教師可口頭向學生概略介紹雷震其人與《自由中國》的重要性作為補充說明之用。圖為蔣中正輓胡適聯。

胡適 (1891 - 1962) 重要貢獻 新文化運動之領導人,宣揚 實證、自由主義,提倡民主 、科學 。 文學改革者,提倡白話文, 著《白話文學史》。 白話詩第一人,《嘗試集》顯示新詩形成之艱難過程。 學術研究涵括文學、史學、哲學、 考證學等多方面 總結胡適的重要貢獻,加深學生對胡適在中國近代史上之重要地位的印象。其中白話新詩之寫作在第五講會進一步說明。 以上為胡適部分。

傅斯年(1896-1950) 敦品、力學 愛國、愛人 「敦品、力學、愛國、愛人」是傅斯年校長在1949年11月15日臺大第四次校慶上對學生的勉勵和期望,後來演變成臺大的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充分體現了傅斯年校長對於大學教育的理念。圖為傅斯年校長照片。

傅斯年(1896-1950) 辦大學為的是學術, 為的是青年,為的是 中國和世界的文化。 我們貢獻這個大學 于宇宙的精神。 〈國立臺灣大學第四次校慶演說詞〉 此亦為傅斯年校長對於大學教育的理念,同樣出自於〈國立臺灣大學第四次校慶演說詞〉,與蔡元培的教育理念頗有相通之處,認為大學之道重在求知問學,青年須以此為根本為國家、社會貢獻一己之力。這篇校慶演講詞對於臺大師生影響深遠,也體現出傅斯年校長身為五四知識分子的風範與氣度。圖為傅斯年校長在臺大的演講照片。

傅斯年(1896-1950) 山東聊城人,字孟真。 北京大學本科國文門學生。 1918年創立新潮社,出版刊物 《新潮》,作〈 《新潮》發刊 生平重要事蹟 山東聊城人,字孟真。 北京大學本科國文門學生。 1918年創立新潮社,出版刊物 《新潮》,作〈 《新潮》發刊 旨趣書〉,以批評的精神、科學 的主義、革新的文詞為原則,響 應《新青年》的革新思想。 以下為傅斯年生平重要事蹟的介紹。傅斯年為北大國文門學生,其入學之時蔡元培已是北大校長,因此在北大當時學術思想自由多元的氣氛下,傅斯年亦深受此學風浸染,與顧詰剛、徐彥之、羅家倫、潘家洵、康白情等人創辦新潮社,出版刊物《新潮》,其英文刊名為Renaissance (文藝復興),於1919年1月1日出刊。這份刊物得到胡適、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支持,與《新青年》、 《每周評論》等倡議革新的刊物相互援應,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圖為《新潮》刊影。

傅斯年(1896-1950) 五四運動,傅斯年為北大學生領袖之一,被推為學生遊行總指揮。 北大畢業後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後轉赴德國柏林大學。 籌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任所長, 領導專家至安陽發掘殷墟銅器及甲骨文,是傑出的歷史學家。 任北大教授,致力於明清大庫檔案的申購 與整理。 1945年任北大代理校長,不久即堅辭, 力薦胡適繼任。 承上張投影片,此亦為傅斯年生平重要事蹟,包括其參與五四運動的經歷、求學背景、學術專長和任教資歷。五四運動爆發當時,傅斯年還是北大學生,親身參與了這場學生愛國運動,並被推選為學生遊行的總指揮。大學畢業之後,傅斯年與當時大多數的新知識分子一樣有過出國留學的經驗。在學術上,他的專長是歷史語言學,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所就是由他所籌建,對於中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功不可沒。此外,他曾任北大教授與代理校長,對於一所大學的學術研究發展同樣關注,推動學術研究不遺餘力。不過他任北大代理校長的時間不長,不久即辭職,力薦胡適繼任北大校長。

傅斯年(1896-1950) 1949年,赴臺灣任臺灣大學校長。 傳承五四精神,提倡自由學風。 四六事件 本作品由國立台灣大學授權本課程:現代文學與文化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1949年,傅斯年來臺,任臺灣大學校長,他把五四的精神傳承至臺大,力求學術獨立、思想自由,使臺大成為一學風自由之學府。且臺、師大四六事件當時,政府當局派人闖進校園逮捕臺大師生,據聞傅校長對此深感不滿,親自找上國民黨高層人士,申明未經校長允許,當局不得擅入校園逮捕臺大師生,在當時高壓的政治環境中力保學生,如此風範令人感懷不已。圖為臺大校景與校徽。校徽的內容與象徵意義為:「一、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為立教之根本,修身之準則;二、傅鐘:作息定時,生活有序,俾聞聲惕厲,精進不已;三、椰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步康莊大道,養恢宏志氣。至若圖案中之梅花布局,藍白設色,及雷文邊緣,乃融合立國精神與文化傳統之精蘊,庶臺大人之三復斯義焉。」 (引述自臺灣大學網站http://www.ntu.edu.tw/about/emblem.htm) 攝影:Shirley Lai 攝影:Shirley Lai

傅斯年(1896-1950) 1950年12月20日,於省議會中答覆有關教育行政等諮詢,強調大學招生必須公平,杜絕情面,且堅決不降低招生標準,言辭激動,當場昏厥,於是夜去世。 次日台灣大學停課一日,下半旗致哀,各界紛往追悼。 此為傅校長逝世經過。傅斯年雖然任職臺大校長不到兩年,但他留給了臺大許多豐富的精神遺產,將五四學風與精神傳承至臺灣學院。為感念傅斯年校長,臺大校園設有傅鐘,每次鐘響二十一下,因傅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另有希臘式建築的傅園,內有傅斯年衣冠塚與紀念碑。圖由左至右分別為傅鐘、傅園與校史館內的傅斯年紀念塑像。 攝影:Shirley Lai 攝影:Shirley Lai 攝影:KaurJmeb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與臺灣 臺大早年以承繼五四精神與自由學風自命 「那時我們都是臺灣大學外文系的學生,雖然 傅斯年校長已經不在了,可是傅校長卻把從前 北京大學的自由風氣帶到了臺大。我們都知道 傅校長是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他辦過當時鼎 鼎有名的《新潮》雜誌。我們也知道文學院裡 我們的幾位老師臺靜農先生、黎烈文先生跟 五四時代的一些名作家關係密切。」 在談完蔡元培、胡適、傅斯年等三位五四人物的重要事蹟與精神、意義之後,接下來的投影片要說明的是新青年、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如何透過知識分子的渡海來臺將其薪傳至臺灣學院。本段文字節錄自白先勇〈 《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精神風貌〉 一文,對於當時的學院風氣與師長們的精神風貌多有描繪。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與臺灣 臺大早年以承繼五四精神與自由學風自命 「當胡適之先生第一次回國返台,公開演講時,人 山人海的盛況,我深深記在腦裡。『五四運動』對 我們來說,仍舊有其莫大的吸引力。『五四』打破 傳統禁忌的懷疑精神,創新求變的銳氣對我們一直 是一種鼓勵,而我們的邏輯教授殷海光先生本人就 是這種『五四』精神的具體表現。 」    (白先勇〈 《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精神風貌〉 ) 臺大中文系學生所創辦的系刊同樣名為《新潮》 承上張投影片,透過白先勇的回憶,學生即可明白胡適、傅斯年等五四學人帶給臺灣青年的啟發,對於當時尚在學院中學習的青年學子而言,他們不僅是最好的導師,更是一種精神象徵,深深地濡染著他們年輕的心靈。《現代文學》的創立,乃至於臺大中文系系刊的命名,都不無傳承五四精神,向五四前賢致敬的意義。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與臺灣 六○年代的《現代文學》 與臺灣文學新時代的開啟 「本刊是我們幾個青年人所創辦的。創 辦的動機一是我們對中國文學前途的關 心。二是我們在這幾年來一直受著對文 學熱愛的煎磨和驅促。這種煎磨和驅促 滴水成川,乃匯合成為創作的、批評的 、倡導的和揭櫫的慾望。寢食不忘,癢 熱難息。於是我們乃決定創辦《現代文 學》。」 … 本段文字節錄自劉紹銘〈《現代文學》發刊詞〉,透過這段文字,學生即可知曉《現代文學》創辦的初衷 。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與臺灣 「我們不想在『想當年』的癱瘓心理下過日子。我們 得承認落後,在新文學的界道上,我們雖不至一片空 六○年代的《現代文學》 與臺灣文學新時代的開啟 「我們不想在『想當年』的癱瘓心理下過日子。我們 得承認落後,在新文學的界道上,我們雖不至一片空 白,但至少是荒涼的。……我們感於舊有的藝術形式 和風格不足以表現我們作為現代人的藝術情感。所以, 我們決定試驗,摸索和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我 們鼓勵青年作家誠實地試驗新形式,誠實,就是說形 式需與內容合為一體。……我們希望青年作家對 人生,對時代,具有真正的認識,尤其更需具備 獨創的看法。」      (劉紹銘〈《現代文學》發刊詞〉 ) 承上所述,此亦為《現代文學》創辦的因由和宗旨。《現代文學》是1960年由白先勇(時就讀於臺大外文系三年級)所創辦的純文學刊物,主要成員尚有劉紹銘、王文興、陳若曦、葉維廉、李歐梵、歐陽子、柯慶明……等人,內容涵括各類體裁的創作和中、外文學理論、翻譯、評論文章,不僅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作家,也將現代主義引介至臺灣,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可謂上承五四新青年的革新與進取精神,下開臺灣文學的新時代。以此作為本講之總結。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來源:五四運動紀念館 http://cyc90.cycnet.com/leaders/54yd/content.jsp?id=15106&s_code=2103 到訪日期:2010/08/20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ai_Yuanpei_2.jpg 到訪日期:2010/08/26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u_Shih_1930.jpg 來源:中山大學校史 http://gjs.sysu.edu.cn/zsdxxs/ms/9626.htm 到訪日期:2010/09/16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Liang_qichao.jpg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E9%B2%81%E8%BF%85lx.jpg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Zhou_Zuoren.jpg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Chen.jpg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ai_Yuanpei_3.jpg 到訪日期:2010/08/26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u_Shih_1917.jpg 來源:鳳凰網 http://phtv.ifeng.com/program/kjbfz/200811/1129_1699_900209.shtml 到訪日期:2010/08/27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ai_Yuanpei_1.jpg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ai_Yuanpei-loc-nodate-crop.jpg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Peking_University.svg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ppointment_for_Cai_Yuanpei_1.jpg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作者:馮成(攝影)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到訪日期:2010/08/27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來源:互動百科 作者:馮成(攝影)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8%94%A1%E5%85%83%E5%9F%B9%E9%9B%95%E5%83%8F.JPG 到訪日期:2010/08/27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u_Shih_as_President_of_Academia_Sinica.jpg 來源:互動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E8%83%A1%E9%80%82 到訪日期:2010/08/28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oxer_Rebellion_Indemnity_Scholarship_recipients_in_US.jpg 到訪日期: 2010/08/28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6%96%B0%E9%9D%92%E5%B9%B4%E5%B0%81%E9%9D%A2.jpg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6%AF%8F%E5%91%A8%E8%AF%84%E8%AE%BA%E3%80%8B 到訪日期:2010/08/29 來源:胡適紀念館 http://www.mh.sinica.edu.tw/koteki/4-4.htm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來源:胡適紀念館 http://www.mh.sinica.edu.tw/koteki/4-4.htm 到訪日期:2010/08/29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於公共領域之著作,由Shirley Lai 翻拍。 本作品由胡適紀念館授權本課程:現代文學與文化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u_Shih_1958.jpg 到訪日期:2010/08/26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u_Ssu-nien.jpg 來源:臺大校史館 http://gallery.lib.ntu.edu.tw/archives/452 來源:五四文學人物影像展 http://literature54.culture.gov.tw/C_2_4.html 攝影:Shirley Lai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攝影:Shirley Lai 本作品由國立台灣大學授權本課程:現代文學與文化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攝影:KaurJmeb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rFu.JPG 到訪日期:2010/08/27 來源:文學紀行—百年來臺灣文學特展 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literature/60date.htm 到訪日期:2010/08/29 作者:江欣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