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生活的塑造 (一)破除陋習 1.廢除「三惡」:吸食鴉片、辮髮、纏足 -採漸禁手段 (1)鴉片:1897年總督府收歸專賣 1.廢除「三惡」:吸食鴉片、辮髮、纏足 -採漸禁手段 (1)鴉片:1897年總督府收歸專賣 1945.6才結束鴉片專賣 (2)辮髮、纏足 1
斷髮、放足運動 1.情形: (1)漢醫黃玉階成立「臺北天然足會」 (2)出現斷髮風潮-受中國 辛亥革命影響 (3)透過保甲制度推行斷髮、放足 2.成效: (1)民眾漸接受,也流行歐 美或日本樣式的服飾 和鞋帽 (2)女子放足後,加入生產行列,有助臺灣經濟 2
婦女纏足 3
(二) 醫療衛生的推廣:大幅降低死亡率 1.積極建造自來水和下水道 2.動員保甲組織,實施社區環境清潔活動 3.有效防治鼠疫、瘧疾、霍亂等傳染疾病 4.推行現代醫療制度-採行公醫制度 (三)守法觀念的養成 不許私刑,刑罰不因身分有差別 4
公醫診療所 日本治臺後,將近代醫學與公共衛生引進臺灣,建立完 整的公衛體制。圖為公醫正在為原住民婦女看診。 5
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 為日治時期臺灣最高的審判機關,院址為今司法院所在處。 6
(四) 守時與休閒習慣的形成 1.引進一週七天的星期制 (1)總督府規定星期日為例假日,每年另有 國定假日 (2)官廳、學校、工廠依規定制定作息時間 2.採用格林威治世界標準時間:1896年1月1日起 3.建立完整的全臺報時系統 民眾漸養成守時觀念 4.定時休假:休閒生活成為日常生活作息重要一環 7
臺北 新公園 新公園落成後,由於鄰近總督府,因而經常成為官方舉辦 各式活動的場所,也是民眾從事休憩的重要場所。 8
1932年雜誌上的臺北公車女車掌 9
文學的提倡 (一)詩社林立與民間文學的發展 1.性質:詩人以詩社來抒發不滿日本統治 2.三大詩社:(1)櫟社-中部(最具抗議精神) (2)南社-南部 (3)瀛社-北部 2.民間文學的發展 (1)提倡臺灣語文運動 (2)連橫《臺灣語典》、 《臺灣通史》 10
(二)新文學運動興起:開始於1920年 1. 背景:(1)政治、社會運動蓬勃發展 (2)受到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2 (二)新文學運動興起:開始於1920年 1.背景:(1)政治、社會運動蓬勃發展 (2)受到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2.鼓吹者: 張我軍撰〈致臺灣青年的一封信〉 鼓吹使用北平官話的白話文運動→ 批判傳統舊詩人,引發新舊文學的論 連橫 11
新文學創作 1.主題:關心臺灣人政治處境,農工大眾生 活、婦女地位及社會現實等 2.代表作家:賴和 (1)以臺灣方言俚語描寫社會百態 (2)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3.以日文作品進入日本文壇: (1)楊逵:《送報伕》 (2)吳濁流:《亞細亞孤兒》 (3)呂赫若:《牛車》 賴和 12
賴和像 在中國 廈門行醫期間 ,受到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曾加入臺灣文化協會擔任理事,1923年治警事件時 ,被捕入獄。之後積極投入臺灣新文學的創作。 13
《送報伕》 1932年發表於「臺灣 新民報」。 書中以一位在東京的 臺籍送報生所受的不 公平待遇,控訴社會 的不公與統治階級的 不仁。 14
藝術的發展 (一)雕塑:黃土水 1.以寫實技巧呈現鄉土情懷─「山地牧童」 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 2.1930年「水牛群像」為最後代表作 (二)繪畫:臺灣總督府創設臺灣美術展覽會 1.畫家:(1)臺展三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 (2)臺籍新秀:廖繼春、陳澄波 2.特色:(1)融合西洋畫、日本東洋畫和中國文 人傳統的水墨畫技法 (2)呈現臺灣文化的特色 15
水牛群像 黃土水喜好以水牛與山羊作為創作主題,「水牛群像」為其代表作品,現存於臺北市 中山堂 16
陳 進 合 奏 陳進於1934年完成,入圍日本第十五 屆帝展,描繪兩位女子演奏著曲笛及 月琴。
《三地門之女》 陳進於1936年完成。由畫中人物身上的琉璃珠首飾,可知其身分是排灣族的貴族婦女。蹲在一旁手持煙斗的婦人,生動顯示原住民抽菸的習慣。 18
林玉山作品〈蓮池〉 西元1930年林玉山 入選臺展第四回作 品之ㄧ。 其作品有著深厚的 中國繪畫、詩文傳 統,能以水墨畫 發展出寬廣、多樣 化的繪畫表現方式
郭雪湖作品〈圓山附近〉 在技法上接近山水畫,前景中拉高的農作物到菜圃高低排列,產生 了視覺的延展,為郭雪湖榮獲第二回臺展東洋畫特選作品
郭雪湖「南街殷賑」 描繪中元普渡時,臺北市 迪化街一帶街市繁華的景象,曾入選第四回臺展。 1930年繪,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21
廖繼春作品〈有香蕉樹的院子〉 西元1928年廖繼春以這幅畫入選日本帝展。此畫最吸引人目光的,便是直立在前景的香蕉樹,英挺、茂盛、充滿活力。
(三)音樂 1. 江文也(1910~1983) 《臺灣舞曲》在德國 柏林舉辦的第11屆 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文藝競賽中獲獎 2 (三)音樂 1.江文也(1910~1983) 《臺灣舞曲》在德國 柏林舉辦的第11屆 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文藝競賽中獲獎 2.流行歌曲風行:以鄧雨賢為代表-四月望雨 (四)舞蹈-蔡瑞月 23
江文也 其作品多以臺灣風土民情 為主題,曾獲國際音樂比 賽獎項 ( 1936 年管絃樂曲 《臺灣舞曲》在德國 柏林 舉辦的第11屆奧林匹克運 動會的文藝競賽中獲得二 等獎,並榮獲大指揮家溫 格納爾銀牌獎 ) ,在當時 歐洲樂壇頗具知名度。 24
鄧雨賢(1906~1944 ) 鄧雨賢,臺灣 桃園 龍潭 人。作品約有五十餘首 ,較著名者如下:〈望 春風〉、〈月夜愁〉、 〈雨夜花〉、〈四季紅 〉、〈春宵吟〉、〈碎 心花〉、〈一個紅蛋〉 、〈對花〉、〈滿面春 風〉等等。 25
(五)戲劇、電影和廣播 1.戲劇: (1)日治初期─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 (2)1920年代─ A.歌仔戲受民眾喜愛 B.新劇(文化劇)─ a.標榜:打破舊俗,以演劇教化社會 b.題材:諷刺時政、提倡政治改革 c.觀眾:多為知識青年 26
2.電影:1926年臺灣文化協會的「美臺團」 以它為啟迪民智之工具 3.廣播: 1930年代以後,成為民眾獲取時 事訊息與休閒的重要管道 27
美臺團放映電影會場 28
某一時期,臺灣的法律規定:「凡是向官府登記 在案,並繳納稅金者,即可合法吸食鴉片。」但 是具有「某種身分者」不准吸食,如供應這種人 吸食工具者,皆處以死刑。這裡所謂「某種身分 者」是指: (A)原住民 (B)荷蘭人 (C)日本人 (D)本島人 答案:C 解析:日本政府不准日人吸食鴉片,是為了維護 日人的素質與健康;至於臺灣人吸食鴉片,因能 增加日本政府稅收,因此並未嚴禁。 97學測
臺灣人原本習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在日本統治臺灣以後,臺人對於時間觀念的認知較為精確,這與下列哪一項變化最有關係? (A)工廠與學校普及 (B)引進度量衡制度 (C)機械力取代獸力 (D)鐘錶行普遍出現 答案:A 解析:日治時期,總督府實施陽曆、星期制、世界標準時間系統,所有公私立機關都依此作息,使臺灣的民眾生活進入現代化,百姓也逐漸養成守時的習慣,而工廠與學校需依時間表作息,故其普及有助於時間觀念的建立。101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