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史 第二講:日本の起源 History of Japanese Culture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徐興慶 教授 本課程指定教材為:徐興慶、徐翔生、黃翠娥、黃智暉、田世民、 黑田秀教、橫路明夫、橫路啟子等編著《日本文化》(全華圖書、2010)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第一章 日本の起源 第一節 日本人の形成と言語 (一)日本列島と日本人 太古の日本列島 日本人の祖先 (二)日本語の起源 日本語の来歴
海平面上升,陸地下沉後與大陸分離,形成本州、九州、四國三島。 第一節 日本人の形成と言語 遠古的日本列島 後冰期 原與大陸相連 地殼運動 海平面上升,陸地下沉後與大陸分離,形成本州、九州、四國三島。 北海道與庫頁島相連。 形成津輕海峽、宗谷海峽 洪積期 第四島=北海道
第一節 日本人の形成と言語 日本列島 日本列島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四個大島嶼以及無數小島所組成。國土的百分之七十是山地,百分之三十是平原。首都東京則聚集約一千萬以上的人口。日本地形狹長,南端與北端存在亞熱帶和寒溫帶氣候的差異,雨量充沛,氣候濕潤。
第一節 日本人の形成と言語 日本人的起源 根據最近的研究指出,日本四面環海,位處遠東,蒙古種人、通古斯人(滿族人祖先,居住在出雲一帶而被稱為出雲族)、及南方的馬來種人極有可能在日本列島定居,之後又與「歸化人(渡來人)」融合。另外,蒙古人種的阿伊努(アイヌ)人則保留了最多繩文特質,是日本主要的原住民。
第一節 日本人の形成と言語 日本文化的性格 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日本的文化長期具有吸收接納外國文化的性格。古代流傳的本土文化與新文化融合共存,成就日本文化重層性的特徵。 在來文化+外來文化 東亞文明發展的文化特色之一
第一章 日本の起源 第二節 縄文時代の文化 (一)縄文土器 旧石器 縄文土器の特徴 (二)縄文時代の生活 縄文時代の生計 縄文人 第一章 日本の起源 第二節 縄文時代の文化 (一)縄文土器 旧石器 縄文土器の特徴 (二)縄文時代の生活 縄文時代の生計 縄文人 縄文時代の信仰
第二節 縄文時代の文化 繩文時代的基本特徵 ①土器製作技術發達,形狀各異,以生活用具居多。由於大多裝飾有草繩樣花紋,因此被稱作「繩文土器」。 第二節 縄文時代の文化 繩文時代的基本特徵 ①土器製作技術發達,形狀各異,以生活用具居多。由於大多裝飾有草繩樣花紋,因此被稱作「繩文土器」。 ②繩文人擅長黏土技術,留下為數不少的女性土偶。除人形以外,也有動物、房屋等土器。兼具實用性或裝飾性,曲線紋路也有日漸複雜化的趨勢。 ③繩文人已擁有手工藝技能,器具逐漸由打製石器發展為半磨製/磨製石器,或骨角器。生活也逐漸由狩獵漁獵轉為利用洞穴和岩石隱蔽處集聚群居。
第二節 縄文時代の文化 ↑ 九州鹿兒島縣的「上野原遺跡」,圖為復原後的繩文時代聚落。 第二節 縄文時代の文化 ↑ 九州鹿兒島縣的「上野原遺跡」,圖為復原後的繩文時代聚落。 ↑ 從上野原遺跡出土的一組壺型土器。其中一只為圓口,另一只為方口。皆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
第二節 縄文時代の文化 新潟縣馬高遺跡出土的火焰土器 長野縣棚畑遺跡出土的土偶 (繩文時代中期、 (繩文時代中期、約3000-2000BC) 第二節 縄文時代の文化 新潟縣馬高遺跡出土的火焰土器 (繩文時代中期、約3000-2000BC) (繩文時代中期、 約5000-4000BC) 長野縣棚畑遺跡出土的土偶 (茅野市尖石繩文考古館)
第二節 縄文時代の文化 ← 位於靜岡市登呂公園內的 豎穴式住居的骨架結構。
第二節 縄文時代の文化 「屈葬」和「抱石葬」 第二節 縄文時代の文化 ↑ 愛知縣名古屋瑞穗區的「大曲輪貝塚」 「屈葬」和「抱石葬」 象徵信仰和祭祀的出現,以及對陰世、陽世概念的區分。而所謂「抱石葬」,則是讓屍體抱著石頭一同下葬的埋葬方式。一說象徵希望死者不要重新復生,屬於泛靈信仰的影響。
第一章 日本の起源 第三節 弥生時代 (一)弥生土器 縄文から弥生へ 弥生土器の特徴 弥生人 (二)弥生時代の生活 弥生時代の生計 第一章 日本の起源 第三節 弥生時代 (一)弥生土器 縄文から弥生へ 弥生土器の特徴 弥生人 (二)弥生時代の生活 弥生時代の生計 弥生時代の集落 弥生時代の信仰
第三節 弥生時代 繩文時代晚期,從朝鮮半島傳來農耕稻作及當地文化,與繩文文化融合之後,便稱為彌生文化。目前的研究結果指出,最早的彌生文化出現在北九州,同時也是日本首次以食物生產為主開始蓬勃發展。 其文化特徵包括稻作、米食、紡織、青銅器和鐵器的製作及使用等,也出現了專門的技術人員,並由此發展出支配與被支配者的上下關係,同時也進一步的連結政治性分配的地域社會。
第三節 弥生時代 彌生時代的銅矛(九州出土、1–2世紀)
第三節 弥生時代 ← 彌生式土器(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蔵) (大田區久之原出土、1-3世紀) 明治17(1884)年,在東京彌生町發現與繩文時代不同的土器,因此後世一般稱其為「彌生土器」。其特色在於表面的紋飾較少,形狀較為平均,且呈淡紅色。 但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如何判定繩文土器或彌生土器仍有一定的困難。
與農業有關的稻田神信仰,祭祀以農事為中心,逐步走向祭祀階段 第三節 弥生時代 縄文時代 弥生時代 繩文石器以打製石器為主 彌生時代則以磨製石器和銅器為主 漁獵,糧食不足 稻作,米食為主 居無定所 定居 貧富均等 貧富不均 地位平等 階級出現,敗者淪為奴隸 信仰以自然物為對象,精靈崇拜 與農業有關的稻田神信仰,祭祀以農事為中心,逐步走向祭祀階段
第一章 日本の起源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一)邪馬台国 古代の記録 邪馬台国と女王卑弥呼 邪馬台国論争 邪馬台国の風習 第一章 日本の起源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一)邪馬台国 古代の記録 邪馬台国と女王卑弥呼 邪馬台国論争 邪馬台国の風習 (二)古代の伝承 神武天皇 倭建命 三種の神器 18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古書記載 《漢書‧地理志》:「樂浪郡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古書記載 《漢書‧地理志》:「樂浪郡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建武中元二年(西元57),有奴國朝貢東漢光武朝廷,光武帝並賜予使者印綬。 《三國志‧魏志倭人傳》 19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漢委奴國王印 天明四年(1784)在志賀島(博多附近)出土 現存於福岡市博物館 20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邪馬台國的成立 西元一至二世紀中葉以前,日本多數地域還處於小國分治狀態,彼此為了農耕的利益相互征戰。邪馬台國爭取魏朝和朝鮮各國的支持,獲得政治和技術文化的優勢,因此得以逐步統一周邊小國。女王卑彌呼身分為祭司,即當時的最高統治者。 吉野ヶ里遺跡 21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邪馬台國的成立 說法 理由 畿內大和說 (現今關西地方)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邪馬台國的成立 說法 理由 畿內大和說 (現今關西地方) 《日本書紀》將卑彌呼視為「神功皇后」,目前的皇室譜系將其稱為「倭跡跡日百襲姬神」,為始祖神。 北九州說 皇室祖先利用與中國關係擴大勢力,北九州地理位置最佳。 反論:日本歷史向來把古代日本稱為大和國,推測是認定邪馬台國應在近畿內的大和地方。 22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日本神話 現今流傳的日本神話傳說以『古事記』、『日本書紀』和『風土記』等資料作為基底。神武天皇的東征被視為反映稻作技術的傳播,八岐大蛇和因幡白兔的故事則反映了民間傳承。前者為大和系統,後者則是出雲系統。 23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日本神話 書名 成立年代 卷數 內容特徵 古事記 712 (和銅5年) 上中下3卷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日本神話 書名 成立年代 卷數 內容特徵 古事記 712 (和銅5年) 上中下3卷 敘情和文學性高。以神話傳說為中心的故事。上卷紀載從神話時代到推古天皇(西元628)為止。 日本書紀 720 (養老4年) 30卷 第一、二卷為神話,模仿『史記』記述風格,記錄到持統天皇(697)。神話部分並列有異傳。 24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倭建命 ←大阪府堺市大鳥大社的倭建命銅像 『日本書紀』 『古事記』 日本武尊 倭建命 25
第四節 邪馬台国と建国伝説 玉・鏡・劍 古代的日本人認為玉、鏡、劍是具有靈力的寶物,他們將此三種物品擺放於木架上,作為向神祇或年長者表達敬意的象徵物。後世常把此三項寶物與儒教思想相結合,例如: 玉 鏡 劍 北畠親房 月/慈悲 日/正直 星/智慧 山鹿素行 溫仁 知(智慧) 決斷的勇氣 26 大阪府
第一章 日本の起源 第五節 古墳時代 (一)大和朝廷 大王 氏姓制度 (二)古墳 前方後円墳 埴輪 (三)大陸文化 帰化人 漢字 機織 27
第五節 古墳時代 氏姓制度 現代用法 原意 含意 氏(うじ) 音讀發音→シ 姓名後敬稱的一種 代表擁有相同祖先的血緣集團 第五節 古墳時代 氏姓制度 現代用法 原意 含意 氏(うじ) 音讀發音→シ 姓名後敬稱的一種 代表擁有相同祖先的血緣集團 之後發展為不限血緣或地緣關係的家系或家譜 姓(かばね) 做為一般「姓氏」意義使用 大和朝廷給予豪族的稱號 表示社會身分或政治職務的稱號 28 大阪府
第五節 古墳時代 古墳時代的特徵 前期(三世紀後半-四世紀) 中期(五世紀) 後期(六世紀-七世紀) 第五節 古墳時代 古墳時代的特徵 前期(三世紀後半-四世紀) 中期(五世紀) 後期(六世紀-七世紀) >初期古墳有方墳與圓墳,之後結合為前方後圓墳。 >陪葬品以銅鏡或勾玉等具有咒術力量的物品為主。 >前方後圓墳的規模比以往更巨大 >陪葬品多為武器等軍事相關物品 >前方後圓墳規模縮小 >陪葬品為圓柄太刀或土器 29 大阪府
第五節 古墳時代 前方後円墳 ←推定為仁德天皇陵墓的「大仙陵古墳」 (位於大阪府堺市) 30
第五節 古墳時代 埴輪 31
第五節 古墳時代 歸化人=渡来人 由於西元四世紀至奈良時代期間,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政局不安,許多人為了逃離原居地或懷抱傳播文明的使命,渡海前來日本。 例如五世紀時具有養蠶及紡織技術的秦氏(はたうじ);傳說中帶來『論語』和『千字文』,將儒教和漢字傳入日本的王仁即為西文氏(かわちのふみうじ)之祖。 32
第五節 古墳時代 文字的傳入 大和朝廷勢力開始遠播的西元四~五世紀,百濟博士王仁帶來儒教及文字,替當時還未有文字的日本帶來跨世代的突破。 第五節 古墳時代 文字的傳入 大和朝廷勢力開始遠播的西元四~五世紀,百濟博士王仁帶來儒教及文字,替當時還未有文字的日本帶來跨世代的突破。 琦玉縣稻荷山古墳 鐵劍 「獲加多支鹵/わかたける」=雄略天皇 熊本縣江田船山古墳 鐵刀 「治天下獲□□□鹵大王」 33
第五節 古墳時代 讚 珍 濟 興 武 倭的五王(倭の五王) 第五節 古墳時代 倭的五王(倭の五王) 根據中國史書《宋書》、《梁書》、《晉書》、《南齊書》等記載,倭國有五王,但五王實指何人尚待考證。 讚 珍 濟 興 武 34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作者 1 2 3 2-43 本作品轉載自 Microsoft Office 2010 多媒體藝廊, 第一節 日本人の形成と言語…日本語の来歴 《日本文化》 徐興慶、徐翔生、黃翠娥、黃智暉、田世民、黑田秀教、橫路明夫、橫路啟子 等著,2010,第一章,頁 12,全華圖書。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3 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徐興慶 教授。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作者 5 WIKIMEDIA COMMONS / Stillfreed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inuManStilflied.JPG?uselang=ja), 瀏覽日期:2013/09/27。 7 第二節縄文時代の文化…時代の信仰 《日本文化》 徐興慶、徐翔生、黃翠娥、黃智暉、田世民、黑田秀教、橫路明夫、橫路啟子 等著,2010, 第一章,頁 13-14,全華圖書。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9 WIKIMEDIA COMMONS / Ray_go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Uenohara_Jomon_No_Mori.jpg?uselang=ja), 瀏覽日期:2013/09/27。 WIKIMEDIA COMMONS / Takuma-sa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win_Jomon_pottery-Uenohara.JPG?uselang=ja),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作者 10 WIKIMEDIA COMMONS / Chris 73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Jomon_vessel_3000-2000BC.jpg?uselang=ja), 瀏覽日期:2013/09/27。 WIKIMEDIA COMMONS / Chris 73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iddle_Jomon_Period_rope_pottery_5000-4000BC.jpg?uselang=ja),瀏覽日期:2013/09/27。 WIKIMEDIA COMMONS / Takuma-sa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og%C5%AB_of_J%C5%8Dmon_Venus.JPG?uselang=ja),瀏覽日期:2013/09/27。 11 WIKIPEDIA / Vihiqebia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E7%AB%AA%E7%A9%B4%E5%BC%8F%E4%BD%8F%E5%B1%85%E3%81%AE%E9%AA%A8%E7%B5%84%E3%81%BF.JPG),瀏覽日期:2013/09/27。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作者 12 13 15 16 WIKIMEDIA COMMONS / KAMUI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Oguruwa_shell_mounds-Flexed_burial.jpg?uselang=ja),瀏覽日期:2013/09/27。 13 第三節 弥生時代…時代の信仰 《日本文化》 徐興慶、徐翔生、黃翠娥、黃智暉、田世民、黑田秀教、橫路明夫、橫路啟子 等著, 2010,第一章,頁 14-16,全華圖書。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5 WIKIMEDIA COMMONS / PHGCOM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YayoiBronzeSpearTip1-2ndCenturyKyushu.jpg?uselang=ja),瀏覽日期:2013/09/27。 16 WIKIMEDIA COMMONS / uploaded by PHG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YayoiJar.JPG?uselang=ja), 瀏覽日期:2013/09/27。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作者 17 18 19 20 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徐興慶 教授。 第四節 邪馬台国…三種の神器 《日本文化》 徐興慶、徐翔生、黃翠娥、黃智暉、田世民、黑田秀教、橫路明夫、橫路啟子 等著, 2010,第一章,頁 16-19,全華圖書。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9 樂浪郡……來獻見雲。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 20 WIKIPEDIA / Original uploader was 金翅大鹏鸟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Weinuguowangyin.jpg),瀏覽日期:2013/10/03。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作者 21 WIKIMEDIA COMMONS / ja:User:Sanjo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Yoshinogari_Ancient_Ruins_2008.jpg?uselang=ja), 瀏覽日期:2013/10/03。 22 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徐興慶 教授。 24 25 WIKIMEDIA COMMONS / ja:user:田英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Yamato_Takeru(bronze_statue,Osaka)01.jpg?uselang=ja),瀏覽日期:2013/10/03。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作者 25 26 27 28 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徐興慶 教授。 第五節 古墳時代…機織 《日本文化》 徐興慶、徐翔生、黃翠娥、黃智暉、田世民、黑田秀教、橫路明夫、橫路啟子等著, 2010,第一章,頁 19-21,全華圖書。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28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作者 29 30 31 33 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徐興慶 教授。 WIKIMEDIA COMMONS /国土画像情報(カラー空中写真) 国土交通省」(中譯:國土圖片資料(彩色空照圖)國土交通省)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intokuTomb.jpg?uselang=ja), 瀏覽日期:2013/10/03。 31 WIKIMEDIA COMMONS / Mehdan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aniwa2.jpg?uselang=ja), 瀏覽日期:2013/10/03。 33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作者 34 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徐興慶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