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到「古巴飛彈危機」 —高中歷史的閱讀課程設計 蘭陽女中 汪栢年
自我介紹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1991-199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5-1998) 當兵(1998-2000) 私立海星中學(2000-2002) 國立蘭陽女中(2002-) 擔任職務:導師(10年)、組長(4年) 歷史學科中心種子教師:成立迄今
發表過的專題 2007.8.31從starbucks看中國的飲茶文化—九八課綱「茶與市民社會」之考察 2008.4.19歷史專題講述之新嘗試—以通俗文學為例 2010.4.11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的變遷 2011.1.5 主題式數位教材的創意設計 2010.12.4評介土耳其:「介於兩個世界之間」—從大考試題與課程綱要談起 2011.10.27 近代羌人的日常生活 2011.11.09 上一堂慢活的歷史課 2013.06.04古代文明與普世宗教—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為例 2013.08.06《跟著賴和去壯遊》影片觀後心得 2013.08.14「臺灣兵備道姚瑩」差異化教學的理念與精神 2014.05.20《慢讀泰戈爾》—學生實作及教學經驗分享 2014.08.17 從希羅多德到少年Pi:差異化教學的另一種實現 2014.09.27 國共內戰的抉擇:要不要去臺灣 2015.07.31 從「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到「人文行動考察」—高中歷史的認知、理解與實踐 2015.11.02 臺灣兵備道姚瑩的生涯發展 2016.02.03 現行教科書選用制度之探討 2016.05.12 歷史文本閱讀之課程設計
一、何謂歷史文本閱讀?
人文經典閱讀活動 PISA與閱讀素養 像史家一般閱讀 中一中的工作坊 近期與歷史文本閱讀有關的四個活動 如何組織共讀會 如何設計閱讀題 如何設計閱讀課程 中一中的工作坊 如何設計特色課程
PISA與閱讀素養(2013.04) →中一中的工作坊(2015.05) →人文經典閱讀(2015.11) 出現的時間先後 PISA與閱讀素養(2013.04) →中一中的工作坊(2015.05) →人文經典閱讀(2015.11) →像史家一般閱讀(2015.12)
各活動的起因: 活動 起因 人文經典閱讀活動 師大經典閱讀課程向高中端延伸 PISA與閱讀素養 提升學生閱讀素養以提升PISA閱讀成績 像史家一般閱讀 回饋歷史教材改進、提供教師自編教材等之參考 中一中的工作坊 研發107課綱選修課程
幕後的推動者 活動 推動者 發展 人文經典閱讀活動 師大文學院 爭議不斷 PISA與閱讀素養 大學教授、臺北市教育局、國教院 逐漸轉型 像史家一般閱讀 台大教授、國教院 發展中~ 中一中的工作坊 大學教授、中一中及各校教師群
「歷史文本閱讀」與「歷史閱讀文本」一樣嗎?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 前者重視的是「閱讀」,後者重視的是「文本」,兩者都跟「歷史」有關,兩者都很重要。一種是「食物」,另一種是「進食」。在我們的歷史課程裡,「食物」不見了,學生也不會主動「進食」。「教科書」成了沒有養分的「食物」,學生只要將它們吞進去,誰吞得多,誰就長得快,但都得了消化不良症。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文本閱讀」? 人類大腦裡有「解譯器」,那是歷史意識、民族意識、哲學概念、神學思想形成的重要構造,也是智人與其他人屬不一樣的地方,也可以說「智人」的「解譯器」特別發達。「歷史文本」與其他文本不一樣的地方是它已經過「解譯器」的特別處理了,所以,一般人在閱讀這種「經過解譯後的文本」等於是吃了特製的藥丸,這種藥丸的藥性特別強,會產生更強大的作用力。但是,並不是每一種「歷史文本」都適合每一個人閱讀。在吃藥之前,我們都會經過醫生處方,相同地,在要求學生進行「歷史文本閱讀」之前,要經過許多歷史老師的「會診」,方可讓學生進行閱讀活動。否則,它的藥效不一定會如期發揮出來。
二、從「人文經典會考競賽活動」說起
我對「高中人文經典會考競賽」的看法 當初選擇加入高中人文經典會考競賽,重點不在競賽。而是想到:高中歷史教育的未來可能發展性,因這個活動而出現一絲曙光。首先,可以多鼓勵學生閱讀課外讀物,其次,導正教學以教科書為主的偏差現象,另外還有:導入討論分享的學習方式、破除絕對答案的教育迷思。而,很多人竟然看到經典的難易度、誰的經典、高中程度等這些問題,竟然都是我當初沒有考量到的。現在看到,竟也不覺得重要。重點是,真的有高中生在認真讀這些經典,當我們在討論這些經典時,我發現她們眼中泛出光芒,那已經符合了人文經典的定義了。經典是,人類共同的寶藏,就像老子、莊子。我也不覺得這些書會比老、莊難。不懂,才是人類要在教育中摸索向前的、學習追尋真理的主要動力。挫折,是學習的重要階段。而不是餵食一些標準化的養分,令學生記住我們要她們理解的歷史理解,要她們相信的歷史思維。我們身上深受這些教育的遺毒,難道也要命定地傳給下一代嗎?我相信,很多批判人文經典會考競賽的,自己也沒讀過這些經典,這將會是很好笑的,但也是我們的通病—憑著想像與自以為是的理解去導出唯一的標準答案。我相信,這會考引起的爭議突顯出臺灣人文社會的問題,反而是一項進步。我也相信,唯有閱讀經典、參與人文閱讀討論,才能對整起事件有更深入的看法。不然,還是會淪於莊子與惠施兩人無法交集的濠梁之辯式的各說各話。
經典能帶給人們特別的影響,無論是它們深深銘刻在我們難以忘卻的想像之中,或是不知不覺地隱隱藏匿於層層記憶之下,轉化為個人或集體的知識。—《為什麼要讀經典》,1991。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5%A1%94%E7%BD%97%C2%B7%E5%8D%A1%E5%B0%94%E7%BB%B4%E8%AF%BA 伊塔羅·卡爾維諾(1923-1985)
卡爾維諾將經典當成是他的食物 他認為這些經典具有「詩的本質」,他欽佩的是荷馬、格諾等作家。
人文經典閱讀活動與歷史文本閱讀有關嗎? 台師大的人文經典閱讀書籍 100課綱對應內容 《夢的解析》 第五冊歐洲文化 四、現代思潮 (三)科學思潮 1-2 說明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四、現代思潮 (二)社會經濟思潮 1-1 簡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內涵及代表人物。 《第三種猩猩》 第三冊 世界史 一、文明的興起與交會 1.文明誕生的要素 1-1 簡述亞、非古文明的重要考古發現,並說明文明興起的條件。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第四冊世界史 五、從對立到多元世界(一)冷戰的形成與發展 4.新思潮與文藝發展 4-1 簡介重要的學術思潮,以及文學、藝術發展概況與後現代主義。 《第二性》 《東方主義》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烏托邦》 第三冊世界史 三、歐美國家的變革(三)政治民主化與建立民族國家 1.十九世紀的歐洲思潮 1-1 說明歐洲的浪漫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等。 《自由論》 《想像的共同體》 三、歐美國家的變革(三)政治民主化與建立民族國家 3.歐洲民族主義的擴張 3-1 說明法國大革命以來歐洲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及義、德建國與奧匈帝國的發展。
人文經典閱讀教師社群讀書會時間表 1 2月1日 討論《想像的共同體》 主題探討 俊傑 志謀 2 3月1日 討論 《第三種猩猩》 《夢的解析》 場次 日期/ 時間 實施內容 實施方式 講師/ 主持人 地點/備註 1 2月1日 討論《想像的共同體》 主題探討 俊傑 志謀 公民老師 歷史老師 2 3月1日 討論 《第三種猩猩》 《夢的解析》 專業領域研討 協長 健浩 地球科學老師 生活科技老師 3 3月21日 邀請周樑楷教授蒞校演講 專題講座 4 4月1日 討論 《東方主義》 《烏托邦》 同儕省思對話 栢年 5 5月2日 討論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特色課程研發 敏晧 元愷 數學老師 6 6月1日 討論 《夢的解析》 《第二性》 7 6月27日 討論 《自由論》、《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凱筠 國文老師
蘭女人文經典會考小組
《想像的共同體》共讀會2016.02.01
民族主義的「真相」 「即使每個民族內部的成員間存在明顯的不平等及利益剝削,但民族總被想像成彼此間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情誼。最後,正是由於這種想像的情誼,驅使過去兩個世紀以來,數以百萬計的人民甘願為了民族情感勇於犧牲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第三種猩猩》讀書會2016.03.01
周樑楷教授演講「文化與歷史意識的緣起」2016.03.21
文化與歷史意識的緣起 講綱 一、人類歷史的緣滅和緣起 1. 配合經典閱讀: 1. 配合經典閱讀: 大歷史及世界史的新書::《人類大歷史》、《氣候創造歷史》、《漫遊歐洲一千年》 重新思索「歷史意識」和 「世界史」的新起點。 二、 戴蒙的研究取向及史觀 三、 智人的特質及歷史意識的緣起 智人的演化及其特質 歷史意識的緣起 四、 文化的緣起 1. culture和civilization的中譯 2.「文化轉向」和「新文化史」 3.「文化」的意涵 五、 世界史及歷史意識演變的新起點 1. 歷史意識演變的新起點 2. 世界史的新起點
《東方主義》讀後心得 「東方主義」與帝國主義的興起事密切相關的,它成為西方人評價東方的主要刻板印象。在課堂上也常出現許多「西方中心論」的論述,然而,我們卻不自覺地將它視為是「常識」,很容易使我們做出錯誤的評價與判斷。因為,我們站在西方人的角度用「東方主義」的觀念評價世界史,容易失去了自己的中心思想,及得到矛盾的結論。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讀後心得 五四運動:重新估定一切價值 魯迅:掃蕩舊有文明 回歸的思想 是一首歌、散文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的結論,但是很少去驗證或推論別人的結論,也就是質疑別人的結論 模仿《聖經》 成為道德的主人 P.20 對人類而言,無法駁倒的謬誤就是真理 P.23
人文經典閱讀小組的回饋 1.內容只有導論、序論部分,無法看出整本書的內容 2.可以有更多的經典可供選擇,不要只有十本 3.可以學到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4.可以讓同學有上台發表的機會
三、PISA與閱讀 素養
什麼叫做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只是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分析階段而已,主要目的是作為評估不同地區人民的技能。OECD利用PISA的結果,預期學生在三十歲時是否會從事科學工作、對環境議題的覺知及其社經背景。可見PISA的目的是評估一個社會整體的發展潛力、發展趨勢、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PISA測驗的內容 每一次的PISA都包含三種領域「科學」、「閱讀」、「數學」,每三年一次的PISA評估重點皆不相同,以三年輪迴一次的方式進行: 就PISA的評估重點而言,它應是打破學科,沒有所謂的「國文」、「英文」、「數學」、「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而是「能力」與「素養」的評估。 2000年 2003年 2006年 2009年 2012年 2015年 閱讀能力 數學與解決問題 科學素養 數學能力
就OECD的工作模式而言,PISA是它的分析階段而已,只是提供評估之用 蒐集資料 分析 討論 決策 執行
實例 (自由時報2016.05.10)台灣師範大學昨公布教育政策建言,希望新政府採納,其中點出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在二○一二年發現台灣有一成二學生未具備現代社會基本學力,且多來自低社經家庭,建議政府應將弱勢者教育視為「國安議題」,挹注經費於後廿%的弱勢學校和學生,跨部會「全村協力」扶助弱勢翻身。PISA調查十五歲學生的基礎教育,二○一二年台灣有十二.三%學生「未具備參與現代社會運作所需的基本學力」,比越南、日本、南韓都高;許添明換算,台灣學生母數約二百萬,等同有廿多萬學生基本學力不足,且低社經背景學生更難考上公立大學,反需負擔高學費,畢業找工作亦不如公校生順利,教育已無法使其翻身。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計算,若二○三○年台灣所有學生都具備基本學力,估計國民生產毛額將增加八五二○億美元,「投資弱勢者可提高經濟產能」。
張元教授演講「文本閱讀的問題設計」2015.05.15
張元教授的「文本閱讀的問題設計」演講講綱: 一、為什麼要推動文本閱讀 二、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1.薩克斯《文明的代價》對美國教育的省思 2. 戴安.拉維奇著《美國學校體制的生與死》一書反映美國教育的隱憂 3. NCLB(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 3.標準化考試題目對教育的傷害 4.歷史教科書應具有的內容 5.為什麼新加坡的學生、香港的學生在閱讀素養方面有良好的表現? 三、從史料解析到文本閱讀 1.史料解析題的性質 2.史料解析題的目的 3.史料解析題的侷限 4.史料解析與文本閱讀的明顯不同之處 四、文本閱讀的材料選擇 1.文本閱讀題的應用 2.文本閱讀題的材料選擇
《美國學校體制的生與死》(2014) 經驗與教訓: 在2006年11月,我參加了「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的一次會議,該協會的學者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研究了很多國家的校教育業績,提出成功教育體系的要素:「堅實的課程大綱、有經驗的教師、有效的教學指導、自覺的學生、充分的資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P.239
《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芬蘭教育這樣改!》(2013) 在後期高等教育(十二年級)教育結束前,芬蘭教育體系不會執行任何高風險測驗。芬蘭不會查訪老師,也只有十分輕鬆的外部測驗作為評鑑機制。這些政策原則的實踐讓教師專注於教育與學習,而無須應付頻繁的考試,並且汲汲營營於追求排名。
(一)陳氏文章撰述方式應屬:(A)叙事(B)比較(C)舉例(D)考證 (二)陳氏與王鳴盛論王導,方法上的主要不同為何? 張元教授的範例(2013-4-16 取自中國史期中測驗):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伍拾晉書王導傳多溢美條云:「王導傳一篇凡六千餘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實乃無一事,徒有門閥顯榮,子孫官秩而已。所謂翼載中興稱『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寅恪案,王氏為清代史學名家,此書復為世所習知,而此條所言乖謬特甚,故本文考辨史實,證明茂弘實為民族之功臣。……本文僅據當日情勢,闡明王導在東晉初期之功業一點,或可供讀史者之參考也。……總而言之,西晉末年北人被迫南徙孫吳舊壤,當時胡羯強盛,而江東之實力掌握於孫吳舊統治階級之手,一般庶族勢力微薄,觀陳敏之敗亡可以為證。王導之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北人之兩種實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續延,不謂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論也。(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 (一)陳氏文章撰述方式應屬:(A)叙事(B)比較(C)舉例(D)考證 (二)陳氏與王鳴盛論王導,方法上的主要不同為何? (三)此文最為緊要的,應是哪幾個字?為什麼?
2013.04.19 PISA 命題工作坊的試題 下列文章摘自《給中小學生讀的世界史》,為寫給某國九歲學童閱讀的世界史,敘述佛教的誕生和發展經過: 大約西元前五○○年,印度有位王子出生了,他叫悉達多‧喬達摩(即後來的釋迦牟尼)。喬達摩看到這世界上有太多的苦難和不幸了,他覺得自己只是因為幸運地出生在貴族家庭,就過著快樂的生活,其他那麼多人卻都生活得很悲慘,一點也不幸福。於是,他放棄了高貴的出身和安逸的生活,用他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造福人民。 喬達摩教人向善,教人誠實,還教他們幫助窮困和不幸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大家開始叫他佛陀。大家都覺得它是如此神聖和純潔,最後認定他本人就是神的化身,所以把他當作神來敬仰。 這些信仰佛教的人叫做佛教徒,很快其他很多人也成了佛教徒。佛教總是在教人向善,所以,有大量群眾成為佛教徒也不足為奇了。 佛教徒認為他們的宗教很好,因此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成為佛教的信徒。他們派出傳教士四處傳教,後來還飄洋過海來到日本島,從此,這個新宗教就廣泛地傳播開來。現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比美國的人口還要多。 你看出來了吧,印度是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兩大宗教(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地。 1.(C)根據文章內容判斷,這篇文章的作者應該是哪一國人?為什麼? (A)日本人,因為文章中出現「還飄洋過海來到日本島」 (B)印度人,因為佛教起源於印度 (C)美國人,因為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比美國的人口還要多 (D)中國人,中國是現今佛教徒最多的國家 美國人?佛教徒也可能會知道自己的人數。應增加題幹敘述及設定。
(D)上課時,老師向同學說道,文章中「他們派出傳教士四處傳教,後來還飄洋過海來到日本島,從此,這個新宗教就廣泛地傳播開來。」這段話有錯誤,請問:就佛教傳播的過程而言,下列何者應該是歷史老師的正確解釋? (A)佛教並未派遣傳教士向外傳教 (B)佛教傳播之地僅限於印度本島 (C)當時的航海技術無法到達日本 (D)佛教是先傳入中國再傳入日本 題幹中的「他們」是誰?文本中並未寫出,並不代表作者不知道或者錯誤。考題內容還是回到學科性質。 敘述者的表達方式。敘述要更明確,表達亦要清楚。 本題有區域性。15歲回想小三的統計資料。 回到15歲學生能夠知道什麼?臺灣地區的學生能力。 張元教授:作者最想表達的是什麼?佛陀很重要,是因為:印度王子、派人傳教、還是佛陀重視的價值等。
自學歷史、閱讀素養與中學歷史教材教法、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 名家史料導讀 在課堂上培養閱讀素養 脈絡性思考
四、像史家一般 閱讀
「以歷史閱讀素養為本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實施之研究」計畫目的 一、發展具臺灣在地化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 二、實施教學設計後,教師所面臨的問題與因應措施為何?三、實施教學設計後,學生所面臨的問題與反應為何? 四、綜觀「歷史閱讀素養」在教學實施中的挑戰是什麼?此外,瞭解教材在此教學實施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地位?
本研究計畫將以Reading Like a Historian為討論基礎及教材設計之範型 Sam Wineburg、Daisy Martin、Chauncey Monte-Sano合寫的Reading Like a Historian
Reading Like a Historian的訴求 1. 創造性地運用教科書,不受政治風潮的影響。 2. 區分歷史與迷思,了解歷史知識是被建構出來的。 3. 質疑史料,判斷史料的可信度及代表性。 4. 探究文獻的史源與史料脈絡化。 5. 綜合多重的歷史記述。 6. 進行以證據為基礎的思考與論證。 7. 活用視覺史料來探究歷史。 8. 以複數的歷史(histories)解釋事件。 9. 區分虛構小說與歷史。 10. 激發對當代議題的進一步研究。
《像史家一般閱讀》的訓練內容及目標 培養能力 1.尋找史源(歷史解釋?) 2.脈絡化(時序觀念?) 3.相互參照(多重證據的綜合能力) 4.跨學科的能力 5.質疑史料(史料分析?) 6.探索歷史(歷史理解?) 課程目標 1.培養公民素養 2.具有論證能力 3.將歷史課程從靜態活動轉為動態活動
五、中一中的特色課程工作坊
歷史教學和課程設計假日工作坊第三場次2015.11.28 治理的數字邏輯:從漢生病看殖民邊緣治理—郭文華教授 佛教徒與大眾史學—周樑楷教授 滿天星斗,覓我之星:特色課程發想—李宜芳老師
假日工作坊第四場次2015.12.12-13 大眾史學的課程連結及在地實踐—洪健榮教授 走讀南臺灣—鄭冠榮老師 與美味相遇-臺灣飲食文化—黃惠貞老師 臺灣護樹團體聯盟—安琪拉
歷史教學和課程設計寒假工作坊2016.01.24-25 海華人的niche:東南亞和北美的比較—張四德教授 後殖民經濟:印尼雨林咖啡的滋味—吳子鈺老師 在地知識與社會人文的行動研究—陳一隆老師 從安那其、曾錦堂到黃土水:一個高中老師的歷史之旅—呂興忠老師 以空間思維帶動時間思維:導覽市區認識台中—高嵩明老師
周樑楷教授演講「從實中實到虛中實:談歷史表述」2016.03.26
說一個故事:史料如何變成小說、劇本與普及知識文 謝佳螢2016.03.26
教學演示 課堂中的戲劇重現/羅志誠(2016.03.26)
台中一中工作坊各組發表構想(2016.03.26) 1.歷史小說組 2.影視史學組 3.大眾史學組 4.專題討論組 5.文本閱讀組
六、歷史文本閱讀之課程設計 —格物,致知
「歷史素養」與「歷史心靈」 找到喜歡閱讀的同學,請她們回去閱讀完一本書後,寫下心得。大家聚在一起分享閱讀心得,往往會衝撞出不一樣的想法。大家好像是在知識之海中「探索」,符合閱讀的目的:「訓練閱讀以培養能力,而非訓練閱讀以吸收知識」,最後訓練學生達成的是「探索歷史的能力」,這就是「歷史素養」。「歷史素養」不等於「歷史知識」,且與「歷史知識」相距甚遠,「歷史素養」重視的是「研究」、「訪問」、「考察」、「討論」、「敘述」、「提問」,從另一個角度看,「歷史素養」就是「探索歷史的能力」。在「歷史素養」的背後,與之共存的是「歷史心靈」。「歷史心靈」就是智人腦內的「編譯器」,它不僅會產生歷史意識,也換產生歷史感動,甚至會推動「歷史探索」。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要是多訓練學生的「歷史探索」力,也會同時提升學生的「歷史心靈」。他們具有足夠的「歷史心靈」,就會自動自發進行「歷史探索」。
歷史素養與歷史心靈之間的交互關係
從「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到「人文行動考察」 —高中歷史的認知、理解與實踐
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生命力與使命感 1928-1967
改變切‧格瓦拉生命的旅程
為什麼拉丁美洲被稱為被切開的水管?
出走計畫 共讀會 人文行動考察 第1週共讀書目 第2週共讀書目 第3週共讀書目 第4週共讀書目 ………………………… 第18週共讀書目 上課活動 課後作業 課前閱讀書目
共讀會的成果分享 找到喜歡閱讀的同學,請她們回去閱讀完一本書後,寫下心得。大家聚在一起分享閱讀心得,往往會衝撞出不一樣的想法。大家好像是在知識之海中「探索」,符合歷史文本閱讀的目標:「訓練閱讀能力,而不是訓練吸收知識」。同學往往會想一而再地參加共讀會,除了沒有考試的壓力外,能激盪出自己與他人的想法,成為她們覺得很有趣的一件事。在共讀會裡,她們變得很喜歡聽別人分享,也很喜歡跟別人分享。重點不是誰讀得比較多、知道得比較多,而是誰夠找出書中的意義,並能夠與自己的生活體驗相結合。
時間 共讀會的閱讀書籍 2014.5 《王道劍》 《我是難民高中生》 2014.6 《你的夢想是什麼》 2014.9 《失去的會再回來》 《給未來思想家的21封信》 2014.10 《鐵與血之歌》 2014.11 《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 2014.12 《詩林散步》 2015.4 《萌蛾圖鑑》 《App的時代認同》 2015.5 《母親的秘密》 《永遠的杏仁樹》 2015.6 《走,不一樣的路》 《太陽點名》 《雅舍文選》 《車輪下》 2015.12 《總統的品格》 《這才是伊斯蘭國》 越南週讀書會
《你的夢想是什麼》2014.6
夢想對我來說是個多麼抽象的名詞,我一直到讀完別人的夢想都還沒能準確的掌握到。從小只知道讀書是我的本分,其他的不敢多想。但是每當誤入同儕們談論各自理想的對話,我總退縮,尤其對他人清楚而明亮可期的夢想。 義無反顧,只為朝著遠方最明亮的那盞燈前行。我在這些人身上看見了毫無顧忌的勇氣,單純為夢想轟轟烈烈活一回的暢快,而這正是我所缺乏的,生活的啟發與刺激。 「不是力量強大的人去追逐夢想,而是有時候夢想會讓人變得強大。」如願以償前勢必得挺過旅途的風雨飄搖,面對反對的聲浪,是否能堅持?獨自圓夢的孤單,是否能忍受?心生嚮往時,是否能行動?但無論再艱難,總有人能夠始終如一,周旋到底,因為夢想使他們變得更加勇敢,更為堅韌。
眨眼或不眨眼: 古巴飛彈危機
一、找出脈絡 人 美國國務卿 迪恩‧魯斯克:「我們怒目對視,而我想對方剛才眨眼了」 空軍參謀長 寇蒂斯‧拉美 曾罵甘迺迪為懦夫,想發動核戰 蘇聯大使 杜布里寧 事 U2高空偵察機發現蘇聯在古巴架設中程核彈 美蘇瀕臨核戰邊緣 時 1962年10月16-28日,驚爆十三天 地 美國白宮橢圓形辦公室 物 SA-2地對空飛彈 SS-4中程彈道飛彈 射程4500公里(布署於古巴) IL-28輕型轟炸機 木星中程戰術飛彈 射程3000公里(布署於土耳其)
二、不同版本的古巴飛彈危機 時間 書名 甘迺迪(美國) 赫魯雪夫(蘇聯) 比較 1964 《美國的故事》 強力反制 強力反制 美洲國家組織、聯合國貢獻良多 打退堂鼓 1960年代中期 《美國史》 (略) 要求美國解除封鎖及不侵略古巴 比《美國的故事》更全面 1966 《一本美國史》 門羅主義 被說服、 不冒險 補足故事真相 1995 《美國始終如是》 未提「一物換一物」 2007 《美國讚頌》 接受第一封信 忽略第二封信
三、赫魯雪夫的兩封信 信 時間 蘇聯的要求 蘇聯的承諾 備註 第一封 1962.10.26 要求美國承諾絕不侵略古巴 蘇聯會從島上移除飛彈 要求美國承諾絕不侵略古巴 蘇聯會從島上移除飛彈 被大多數美國教科書採用 第二封 1962.10.27 要求美國移走在土耳其的木星中程飛彈 同上 一物換一物
四、誰隱瞞了真相?為什麼? RFK 《驚爆十三天》 (日記)1969 告訴杜布里寧,不可能「一物換一物」 反對 美國武器優勢被高估 人物 出處 內容 意義 可能原因 RFK 《驚爆十三天》 (日記)1969 告訴杜布里寧,不可能「一物換一物」 反對 美國武器優勢被高估 要競選總統 赫魯雪夫 回憶錄,1974 甘迺迪同意第二封信 贊成 JFK 美國極機密備忘錄 不可能一物換一物,該由NATO考慮 防止NATO分裂 杜布里寧 傳回莫斯科的加密通訊 雙方對美國不入侵古巴達成共識。 需要4-5格月的時間,從土耳其撤除飛彈 保住自己的工作 索倫森 RFK日記編者 1989年爆料,拿掉「一物換一物」 爆料
五、打開教科書 1.原因:教科書經常忽略或最小化某些事情。有些敘述是合理,但卻是錯誤的。 2.我們總是把美麗的迷團當成定律在教,而忽略事件本身有太多值得可疑之處 3.打破教科書的權威外表 4.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引領學生認識歷史、探索歷史、了解歷史
六、為什麼要教古巴飛彈危機? 1.揭露一個長期被錯誤看待的故事 2.從史料中找出事件的真相 3.思考歷史的教訓
從古巴的角度來看古巴飛彈危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