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 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 先秦諸子 –––– 四大顯學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新文化運動
中國學術思想史
中國學術思想史
先秦學說 –––– 簡介 先秦百家爭鳴,學說繁多,學者把它們歸類為「十家」,其中重要的只有九家,我們稱之為「九流」,而最流行、最受人尊崇的有四家,就是「四大顯學」。 十家:儒、道、墨、法、名、陰陽、縱橫、農、雜、小說 九流:儒、道、墨、法、名、陰陽、縱橫、農、雜 四大顯學:儒、道、墨、法
先秦學說 –––– 四大顯學之儒家 主張:重教化、倫理、正名、知天命,以仁為中心思想 由來:司徒、流落民間的貴族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經典:四書五經 ––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儒家 –––– 孔子 著重個人道德修養 孔子的思想: 仁義 仁:愛人 義:做道德上應該做的事 正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義 仁:愛人 義:做道德上應該做的事 正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忠恕 忠:盡本分,素其位而行 恕:推己及人 知天命 天命指不可改變的趨勢。知天命就是盡力做好自己的本份,不計較成敗得失,安於接受結果
儒家 –––– 孔子 孔子的成就: 教育方面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而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提倡教育,令貴族獨有的知識得以於下層人民中散播 文化方面 修訂及推廣經典,為中國留下豐富的文他遺產 社會方面 開講學之風;鞏固社會的倫理基礎。
儒家 –––– 孟子 著重政治 孟子的思想 性善說 人有四端,皆是善之種子,任何人也能培養 四端 仁:側隱之心 義:羞惡之心 禮:辭讓之心 智:是非之心 推行王道 請自行回憶「齊桓晉文之事章」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君主是人民的公僕,不應本未倒置
儒家 –––– 孟子 孟子的成就 政治方面 確立以王道治國的方針,並在絕對的君權上確立平民的地位,實行以民為本的政治。 學術思想方面 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以性善論解釋了為何要行仁義的理由,被尊為亞聖
儒家 –––– 荀子 重君、重禮 荀子的思想 性惡說 人性本惡,沒有善端。人只有經過後天教育和不斷自省才能向善,荀子稱這為偽善。 重禮 因為人性本惡,所以要透過禮來節制人的慾望 重君王 只有君王才能制定禮(社會的行為準則),所以君王的權力必須是絕對的 制天論 荀子反對鬼神,認為人定勝天。人的禍福不是由天定的,事情可以靠人為改變
儒家 –––– 荀子 荀子的影響 學術思想方面 荀子另闢蹊徑,以禮作為基礎去達至儒家的政治理想,發展出另一種儒學 政治方面 在荀子的政治理念下,培養出李斯和韓非子傾向於統一的學生。李斯發展了荀子的君主尊權理念助秦統一中國;韓非子則在人性本惡的思想下,集法家之大成,把法家帶上顛峰。 宗教方面 荀子反對鬼神,思想比較科學,對破除迷信有一定建樹。
先秦學說 –––– 四大顯學之道家 主張:以道為本,主張無為、拙聖棄智、反樸歸真、輕物重生、全生避害。 由來:隱者 代表人物:楊朱、老子、莊子 經典:老子(道德經)、莊子 道:萬物之母、混沌、支配萬物且恆久不變的定律。無色、無味、無臭、無形、無名且只能領會不能言喻。包含有和無。
道家 –––– 楊朱 道家的第一階段 –– 避 主張輕物重生、全生避害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
道家 –––– 老子 道家的第二階段 –– 找出道的所在,遵循自然的規律,令事物變得對自己有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德」是萬物本來的樣子,「常」是萬物的變化所遵循的路,所以常是不變。 反者道之動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簡單點說就是物極必反 無為 從反者道之中中能推斷出,「為」只會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老子主張無為
道家 –––– 老子 絕聖棄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事物總是相對的,有美就有醜,所以老子教人忘記仁義,捨棄智慧,因為這些東西都是「道」「德」的墮落。「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 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無為而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 貨﹐使民不為盜。是以聖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欲」這樣君主就能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無為,而無不為」 反璞歸真 就是像嬰兒一樣:沒有智識、沒有慾望,變回應有的樣子,這樣最接近「德」。
道家 –––– 莊子 道的第三階段 –– 屏棄自我 相對的幸福(發揮自己的本性) 萬物都有差別,了解到萬物都有自己該做的事情,不要求同捨異,免強別人只會增添痛苦
道家 –––– 莊子 齊物論 人們都只能從有限的觀點看事物,這些看法是片面的。萬物都在變化,他們可以產生不同的的觀點。只要我們跳出了這些規限,就能從一個更高的觀點「道」來看事物,就能了解到萬物本來都是一樣,再沒有任何分別了。 絕對的幸福(逍遙遊) 比相對幸福更上一層,當我們了解到萬物同生於道,表面的不同只是虛像,忘記「我」與「「非我」的分別,達到再無依靠的境界,這就是逍遙遊。
先秦學說 –––– 四大顯學之墨家 主張: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尚賢、尚同、非樂、非命、天志、明鬼 由來:武士 代表人物:墨子 經典:墨子
墨家 –––– 墨子 墨家是一個能進行軍事行動的集團,墨子曾助宋國脫離被楚國侵略的危機 完全反對儒家的思想 兼愛 墨家講仁義,但和儒家不同的是兼愛是無差別地愛人,愛別人如同愛自己一樣。這樣,就會再沒有紛爭。 非攻 反戰,所以他們只參與防衛的戰爭 非樂、節葬 反對儒家提倡的重視音樂和厚葬,認為這是浪費社會的人力和財力。 天志、明鬼 天志和明鬼解釋了為何我們要兼愛。墨家相信有鬼神的存在,他們認為兼愛是天帝的意思,天帝會懲罰那些交相別的人(有差別地愛)
墨家 –––– 墨子 天志、明鬼 天志和明鬼解釋了為何我們要兼愛。墨家相信有鬼神的存在,他們認為兼愛是天帝的意思,天帝會懲罰那些交相別的人(有差別地愛) 非命 墨子反對儒家天命的說法,他認為一切結果都是人為的,努力能改變一切,相信天命只會令人懶惰。
先秦學說 –––– 四大顯學之法家 主張:以法治國,主張君主的極權統治 起源:法術之士 代表人物:伸不害、慎到、商鞅、鄧析、韓非子 經典:韓非子 分為勢、法、術三派
法家 –––– 韓非子 「勢」指權力、權威; 「法」指法律、法制; 「術」指辦事、用人的方法和藝術,也就是政治手腕。 韓非子集法家前人的大成。他認為以上三樣方法十分重要,缺一不可。 「勢」可以令君王集大權於一身,擁賞罰大權,這樣便可以控制所有下層的人,令人不敢違抗命令 「法」可以訂下刑罰,令人不能偏私和不敢犯罪,達至正無私 「術」就是有能力的升官和無能的罷黜,用人於能
法家的特色 法家主張改革,而不是復古,就是說新的問題以新的手段解決,輕視歷史 重富國強兵之道 認為德治只會縱容人民,於民有害 採愚民政策,因此重農抑商 認為只要法度嚴明,就算庸主也能治國 君主尊權,以極權統治 不重教化,崇尚刑罰 用人重才不重德
法家的影響 法家對中華民族經濟,政治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力,奠定了中國以後的社會發展基礎 法家否定文化,道德的作用,只崇尚武力,以刑法解決社會問題,不知只有仁政德治才能使人心悅誠服,是長治久安之策 法家推行文化專制主義,用極端的手段,例如秦皇焚書坑儒,這不但毀滅文化和文化遺產,還否定人文教育,對中國文化起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新文化運動 清末民初之際,中國正處於中西文化思想及制度的衝擊。由於自晚清以來,到外國留學的留學生大量增加,因此他們對中國和西方文化都有認識,相比之下,知識分子均欲打破傳統文化的束縛,立志改革中國的學術思想,力求革新圖強之道。 新文化運動於1915年由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開始。高一涵、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沈尹默、劉半農等學者曾先後參與編輯工作。其中,李大釗傳播新思想、胡適倡導白話文、魯迅創作新文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 《新青年》以激進的姿態,主張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學(Science賽先生),以文學革命和改良文體(提倡白話文)為前導,一面提倡個性解放、思想解放、婚姻自由,批判封建專制和迷信;一面鼓吹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建設新文化、新文學和新思想。
新文化運動 –––– 陳獨秀 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他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列舉了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 第一 要推倒雕琢、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抒情的國民文學; 第二 要推倒陳腐、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立誠的寫實文學; 第三 要推倒迂晦、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通俗的社會文學。
新文化運動 –––– 陳獨秀 陳獨秀提出科學和人權並重的六項主張: 一 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二 是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一 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二 是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 是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四 是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五 是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六 是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他引入了馬克思主義,並提出在中國「實現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的主張。
總結 中國因著地利環境的影響,而有著一套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哲學文化,雖然在哲學的整理上沒有像西方一樣的系統和邏輯,但這些學術思想都是前人集古代文化之大成和經驗寫成的,只要能細心閱讀必能找到它們的智慧所在。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