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学习主题 第10课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慕尼黑会议 德国进攻波兰与大战爆发 西欧沦陷 课堂小结
导入 1939年9月1日,德军采用“闪电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强大的攻势使西欧国家相继沦陷,辽阔的西欧大地被踩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法西斯的战车开进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巴黎,大不列颠的一些城市遭到狂轰滥炸。法西斯势力为何如此猖狂?西欧国家为什么不堪一击?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寻吧!
慕尼黑会议
油画《格尔尼卡》(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英法纵容 美苏坐视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0.25~1973.4.8,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现代艺术(印象派)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油画《格尔尼卡》表达画家抗议德国纳粹飞机在1937年4月26日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的狂轰滥炸。 1937年,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的格尔尼卡小镇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被纳粹德国飞机夷为平地,短短15分钟内炸死几千人。毕加索听闻惨剧后创作出反法西斯壁(油)画《格尔尼卡》。二战期间,德国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油画《格尔尼卡》(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疯狂侵略扩张,不仅使世界和平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也影响了英、法、美等国既得利益。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借口边界纠纷,出兵30万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悍然出兵干涉;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奥地利的新主人阿道夫·希特勒在奥地利维也纳受到热烈欢迎 1938年3月14日德奥合并 奥地利的新主人阿道夫·希特勒在奥地利维也纳受到热烈欢迎 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充军备。1936年3月,德军进驻与法国接壤的莱茵非军事区。德国与奥地利同文同种,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1938年3月14日,作为早年离开奥地利时是个身无分文的艺术家的希特勒,今天以德国领袖身份返回维也纳宣布“德奥合并”,成为希特勒猎取的第一个对象。奥地利作为“东方省”并入纳粹德国,冲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
德奥合并
绥 靖 政 策 定义: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 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 绥 靖 政 策 定义: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 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 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 实质:姑息、纵容侵略。 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原因:一战使英法经济军事地位严重削弱,世界经济危机打击,整体实 力下降。 美国鉴于国内和平主义、孤立主义盛行,厌倦战争,不愿卷入欧 洲是非,对法西斯扩张采取“中立”政策,实为变相的绥靖政策。
中心议题 宰割捷克斯洛伐克 慕尼黑会议上的四巨头 意大利首相 贝尼托·墨索里尼 英国首相 内维尔·张伯伦 法国总理 爱德华·达拉第 意大利首相 贝尼托·墨索里尼 英国首相 内维尔·张伯伦 法国总理 爱德华·达拉第 德国元首 阿道夫·希特勒 1938年4月,德国以民族纠纷问题为借口,对捷的苏台德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 慕尼黑会议上的四巨头 1938年9月底,英国首相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1869~1940)、法国总理达拉第(Edouard Daladier 1884~1970)同德国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 1883~1945)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召开了慕尼黑会议。
《慕尼黑协定》
苏台德地区 德国法西斯的扩张(1938年~1939年3月) 布拉格 慕尼黑阴谋从狭义上讲,是指1938年,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是一个大阴谋。从广义上讲,人们把帝国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纵容侵略,出卖其他国家的阴险行径,统称之为慕尼黑阴谋。 德国法西斯的扩张(1938年~1939年3月) 捷克斯洛伐克是在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基础上新建的国家,英国盟国,却被其出卖。在慕尼黑会议上,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自始至终被排斥在会议外。1938年9月29日,会议结束后才被带进会议厅被迫签署《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绥靖政策的顶峰 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吹捧《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和平”的幻觉之中。从慕尼黑回到伦敦,一下飞机便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 实则,《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它使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也大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1869.3.18~1940.11.9 1937.5.28~1940.5.10英国首相
德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 绥靖政策影响:①慕尼黑阴谋为德国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创造了有利条件;②使希特勒进一步看清了英、法的软弱;③增强了德国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地位,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④加深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猜疑和分歧。 《慕尼黑协定》并没有带来张伯伦所鼓吹的“体面的和平”、“鲜花似的安全”。相反,英、法的出卖却换来了希特勒更为胆大妄为的行动。1938年10月~11月,希特勒兵不血刃占领苏台德地区。1938年9月15日纳粹德国军队开进布拉格,1939年3月15日,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德国进攻波兰与大战爆发
二战的全面爆发
荒唐的伴侣(漫画) 希特勒决定入侵波兰 希特勒 斯大林 德军进攻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von Ribbentrop 1893.4.30~1946.10.16)。德意志第三帝国外交部长。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890~1986),苏联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总理)(1930~1941)。 荒唐的伴侣(漫画)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条约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苏联“祸水西推”。 希特勒决定入侵波兰 德军进攻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1939年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侵略,也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德国进攻波兰 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兰陆军军服的德国党卫队,冒充波军“袭击”和“占领”了邻近波兰边境的一个德国城市的电台,并在该电台用波兰语辱骂德国。接着,德国电台宣称“德遭受波兰的突然攻击”。德军以此为借口,在9月1日清晨,在大批飞机、坦克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
《血战卢沟桥》 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起点,但出于“西方中心论”、政治宣传需要等,不作为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德军出动大量飞机对波兰重要军事目标实施轰炸 “闪电战”又称“闪击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常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速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是世界战争史上的革命。
1939年10月5日侵占波兰的德军第8集团军通过华沙街头 波兰骑兵部队 波军因武器装备陈旧、战略战术落后和英法宣而不战而节节败退,国土大片沦陷。在德波战争初期,一些波兰骑兵不知德军坦克为何物,还以为是套了厚木板并刷上油漆的汽车。波兰军民虽然展开了英勇的华沙保卫战,但终因实力悬殊而失败。9月28日首都华沙沦陷,不到一月波兰灭亡。
法国“长城”马其诺(Maginot Line)防线——二战中最大的“废物”工程 马其诺防线 法国“长城”马其诺(Maginot Line)防线——二战中最大的“废物”工程 因在陆军部长马奇诺任内(1929年)始建,故名马其诺防线,近10年修筑,长达700多公里。共建有大型要塞工事44个,开挖地下坑道100公里,大小碉堡1533个。工程总土方量1200万立方米。来自法国殖民地的大量劳工日夜劳作,总造价高达50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一年的财政预算总额。
“奇怪的战争” 法国士兵悠闲的在马其诺防线站岗 1939年9月3日,英、法两国因德国进攻其盟国波兰而被迫宣战。战争之初,德国在西线有23个师,英法有110个师,很有获胜的把握。但两国宣而不战,西线法军无所事事。法国总理甚至发1万只足球供士兵在此消遣,打发时间。
西欧沦陷
二战初期的西线战场
德军地面部队在大批飞机支援下侵入丹麦 德军炮兵部队进入挪威 在英、法宣而不战的形势下,德国在7个月内做好西进准备。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开始在西线大举进攻。4月9日,德军仅4小时就占领丹麦、当晚占领挪威。实则,攻占北欧只是西进的序曲,但对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德装甲部队侵入比利时的佛兰德尔地区 荷兰放倒大树阻碍德机械化部队 侵占丹麦、挪威就保障了德对英、法作战的侧翼安全,并取得从海上进攻英国的前哨基地。挪威战争尚未结束,希特勒又命令向西线全面出击。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由于卢森堡国小力弱,不战而亡。15日荷兰军队投降,28日比利时投降。 荷兰放倒大树阻碍德机械化部队
张伯伦下台 丘吉尔组阁 表明英国彻底抛弃绥靖政策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张伯伦下台 丘吉尔组阁 表明英国彻底抛弃绥靖政策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 1874.11.30~1965.1.24 1940.5.10~1945.7.27英国首相 1951.10.26~1955.4.7英国首相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1869.3.18~1940.11.9 1937.5.28~1940.5.10英国首相
英里又称哩,使用于英国、前英国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的长度单位。美国等国家采用。在香港,“英里”通常写作“哩”或“咪”(mile音译)。1英里=5280英尺=63360英寸=1609.344米=1.609344公里。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海滩撤退的场面 德军在西线发起总攻,仅用10多天时间,便从比利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侵入法国,使马奇诺防线形同虚设。德军长驱数百千米,直逼英吉利海峡。到5月19日,7个德军装甲师离此仅50英里。英法盟军约40万人被逼退至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Dunkerque)海港附近。
敦刻尔克大撤退 视频解说:在撤军英吉利海峡途中,英国远征军、法国残军、比利时军队被切断退路,陷入德军重围。 视频解说:在撤军英吉利海峡途中,英国远征军、法国残军、比利时军队被切断退路,陷入德军重围。 但是在1940年5月23日,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情,德军停止向前推进,因为德军前线指挥官为了提前结束战事,正在犹豫是先消灭被包围在北方的同盟国军队,还是南下占领没有军队防卫的巴黎。 这次的停顿,让英国皇家海军的大小商船队,有机会撤出被围困的军队。这次撤退也可以说为希特勒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丘吉尔称为“奇迹救援”。从人间地狱敦刻尔克撤退,运输工作日以继夜进行,船只连续不断。军人们登上运输船,拥挤得像沙丁鱼一样。
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 3万辆汽车、7. 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 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在撤退过程中,共出动861艘各型船,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炮火击沉。英国空军在掩护撤退过程中总共出动2739架次,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海滩丢弃的装备 英国紧急组织代号为“发动机计划”的营救行动。从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撤军历时9天。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敦刻尔克撤退成功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但装备辎重几乎丧失殆尽。
1940年5月10日,德国揭开入侵法国的序幕。6月10日,法国政府撤出巴黎,迁往图尔。同日,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14日,法国政府再迁往波尔多时,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巴黎。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7月1日,贝当政府从波尔多迁至维希城,从此充当起德国的傀儡。 欧洲头号陆军强国法国仅六星期亡国
法国傀儡政府签署投降书的福煦车厢 1940年6月14日德国攻占巴黎 凯旋门 1940年6月5日,德军向法国腹地进攻,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14日德军占领巴黎,17日法国贝当政府宣布停止战斗,21日~22日,法德举行停战谈判。 根据德方指定,谈判地点设在曾于1918年11月11日,斐迪南·福煦代表协约国与德国代表签署一战停战协定的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 6月22日下午6时50分,法国代表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此后,福煦车厢作为战利品被德运到柏林。后在美英盟军轰炸柏林时炸毁(一说是希特勒在1945年4月,为免德战败会被法故伎重演,下令炸毁)。 1940年6月14日德国攻占巴黎
英国放弃反苏政策 美国放弃中立政策 主要原因 法国溃败投降原因 法国统治集团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军事思想落后,指挥失当 法国人民为法军溃败、达拉第被囚而哭泣 法国溃败投降原因 主要原因 法国统治集团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军事思想落后,指挥失当 6月23日希特勒在埃菲尔铁塔前留影
戴高乐发表《告法国人民书》演讲 夏尔·戴高乐 “自由法国”是二战期间戴高乐在英国伦敦成立的法国反纳粹德国侵略的抵抗组织。 “自由法国”是二战期间戴高乐在英国伦敦成立的法国反纳粹德国侵略的抵抗组织。 1940年6月法国沦亡,戴高乐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呼吁人民继续抗战,标志“自由法国”运动开始。 1941年9月建立最高领导机构“自由法国民族委员会”(“自由法国”),1942年6月改组为“战斗法国委员会”(“战斗法国”)。1944年法国光复后,成为法国临时政府。 夏尔·戴高乐 Charles de Gaulle 1890.11.22~1970.11.9 1959.1.8~1969.4.28 法国第18任总统
不 列 颠 之 战 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却打到张伯伦自己的脚上了。 不 列 颠 之 战 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却打到张伯伦自己的脚上了。 ——毛泽东 第一阶段(1940.7.10~8.12)攻击英吉利海峡的英国舰船和英国南部诸港口,以引诱英战斗机出战,查明英空军的兵力部署、防空能力并检验自身的突防能力。德国损失飞机286架,英国损失150架。 第二阶段(1940.8.13~9.6)突击英空军基地和雷达站,寻歼英空军主力。英损失战斗机186架,虽击落德机380架,但元气大伤,情况危急。 第三阶段(1940.9.7~10.31)德空军改变攻击目标,全力轰炸伦敦。10月12日,希特勒下令推迟执行“海狮”计划。 第四阶段(1940.11~1941.5)为隐蔽进攻苏联的企图,继续轰炸伦敦等大城市。主要方式为夜间轰炸。 1940年11月7日被轰炸的英国伦敦 1940年8月12日至10月中旬,英德空军在英伦上空上演了二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德国为此集结各种作战飞机2500余架,而英国空军的全部作战飞机不过1300余架。德国空军司令、纳粹二号人物赫尔曼·威廉·戈林对希特勒夸下海口:只用空袭便可征服英国。希特勒遂决定等到德国空军对英国实施集中攻击后,再确定登陆战“海狮行动”的具体方案。
丘吉尔在前线视察 被德机炸毁的英国天主教堂 伦敦曾连续57个夜晚遭德军飞机轰炸。英国空军英勇还击,取得“不列颠之战”的胜利。此役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首次受挫,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慕尼黑会议 德国进攻波兰 与大战爆发 西欧沦陷 1.英法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3.慕尼黑会议的恶劣影响 课堂小结 1.英法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3.慕尼黑会议的恶劣影响 慕尼黑会议 1.德国突袭波兰 2.二战的全面爆发 3.波兰迅速亡国 德国进攻波兰 与大战爆发 1.德国占领西欧诸国 2.丘吉尔上台 3.敦刻尔克撤退 4.巴黎沦陷,法国亡国 5.戴高乐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6.“不列颠之战” 西欧沦陷
学习与探究
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学习活动 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意、日走上了法西 斯道路,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英、法、美的 绥靖政策纵容侵略,也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
C D BCD D 1.代表英国签订《慕尼黑协定》的是( )。 A.丘吉尔 B.达拉第 C.张伯伦 D.戴高乐 学习测评 C 1.代表英国签订《慕尼黑协定》的是( )。 A.丘吉尔 B.达拉第 C.张伯伦 D.戴高乐 2.下列国家与“慕尼黑阴谋”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捷克斯洛伐克 B.德国 C.英国 D.波兰 3.在20世纪30年代,对德国的侵略扩张奉行“绥靖”政策的国家 有( )。 A.苏联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C.德国空袭苏联 D.德国进攻波兰 D BCD D
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主导思想是“绥靖”政策 德国大举西侵,北欧沦陷,英国岌岌可危。 5.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 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摘自1938年张伯伦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 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 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摘自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强大邻邦”和“小国”分别是指哪个国家? (2)张伯伦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3)张伯伦对“小国”的态度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4)材料二中的丘吉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这一演说的? (5)丘吉尔是怎样概括对德战争目的的? (6)说说德军直接入侵英国的企图为什么未能得逞。 “强大邻邦”指的是德国; “小国”指的是捷克斯洛伐克。 主导思想是“绥靖”政策 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导致捷克斯洛伐克被吞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使英国卷入战火之中。 德国大举西侵,北欧沦陷,英国岌岌可危。 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英国首相丘吉尔坚定地执行抵抗政策;英国军民英勇应战。
6.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导致法西斯势力更加嚣张的最主要因 素是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素是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西方大国为什么要推行绥靖政策? (2)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是什么历史事件? (3)标志着绥靖政策破产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答: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谋求与法西斯国家妥协,并 力图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将祸水东引,坐收渔利。 答:“慕尼黑阴谋”。 答: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又直指波兰。
伦敦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周围建筑惨遭轰炸破坏的情景 史海拾贝 不列颠大轰炸 伦敦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周围建筑惨遭轰炸破坏的情景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