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四 與世界相遇 (2-行旅蒼穹)
舒 國 治 香 港 獨 遊 香港海島之風情
作者 舒國治,1952年生,臺北人,畢業於世界新專(今世新大學)電影科。曾任職於廣告公司,擔任電影編劇,現為散文家。舒國治曾用的筆名有:舍或之、步于塵、屠松郊、裘敬野、祝融之等等。其以〈香港獨遊〉獲華航旅行文學首獎,以〈遙遠的公路〉獲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著有《理想的下午》、《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記》等書。
舒國治異於他人之處有二: 第一,他不從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工作,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晃蕩,曾於1983年到1990年浪跡美國七年。 第二,他的個性非常簡樸,物質欲望低,如其自云:「隨欲而安,能混且混,個性迷糊,自欺欺人」。因而形成熱情的心與冷靜的眼,總是以敏銳的觀察力感受生活的細部,挖掘常人易忽略的平凡事物。
舒國治作品中很重要的核心→「生活晃蕩」。 許裴莉:舒國治認為旅行即是生活,所以旅行不必刻意,順心性而為即可。因為不役於物,自然可以隨遇而安,所以不僅能在「晃蕩」中品味異地風情,就算是尋常生活亦能以晃蕩鋪陳遊蹤而具有「旅行的味道」。
提要 本文是作者以其多年旅行香港的經驗,運用不同的觀察視角,擺脫泛覽,對香港進行獨特地、深入地「觀看」與「體驗」,展現出充滿作者個性的生命張力。此趟香港行,雖是作者無目的的突發安排,卻在其遊走城市各處之中,連結昔日的香港經驗與背景知識,呈現豐富的都市印象與人文內涵,以及作者超乎自我的獨到見解。
段落大意 1-5段:作者從飛機上俯瞰香港島,說明自己的香港之行已在內心沸騰地展開。 6-10段:由不知道去哪個重要觀光景點的躊躇,點出中環、旺角、淺水灣、南丫島等處之特色。 11-29段:作者營造出一種無所用心、隨適閒晃的氛圍,由其不經意之行程,敘述其所見所感,呈現作者之香港印象。
段落大意 30段:香港是美食之都。 31-32段:香港是購物天堂。 33-38段:香港的居住環境。 39-46段:香港雖無巧奪天工的名勝壯景,然其仍令作者著迷之因,是奔動不息的小民生活,以及華洋並行的特殊面貌。 47-49段:作者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著庸庸碌碌的人群,興起時光逝去的孤寂之意,疲累的身心和異鄉的光景,讓他決定旅行的下一站--回家。
何謂旅行? 對舒國治而言,旅行不只是物理學上所謂「位移」--數個質點間物體移動的過程,而是一場生活體驗,一段憶想,一回冒險,甚而是一次「晃蕩」。(王基倫) 《理想的下午》:旅途二字,意味著奔走不歇。 〈惰性與遊魂〉:無休無盡的奔來奔去,大概是因為那種惰性及遊魂血液吧。
《理想的下午》:旅途中變化無窮的景致,未必能轉移你固執的視點而達至所謂的「目不暇給」。看東看西一陣後,你總還是看回你自己、看回你心中一直還企盼的某一世界。……旅途或許只是人生中的一半,另一半須得在下了車後再去謀取。 →旅行中有太多可「看」之物,但是向外看的結果,其實亦是自我「內視」(反思)的結果。 →「向外探索」即「內在探索」;旅途所見,就是己心之所見。 →旅行的書寫,可能會被日後的自己在回憶旅行的當下,賦予另一層不同的意義。
藝術特色 (一)隨興晃蕩的旅行風格 沒有特定的行程安排、沒有必完成的目的,有的只是隨興換地方停留。 〈香港獨遊〉:來香港既不為公事,又不為訪友;既不是購物之旅,又不是美食之旅。完全沒事。只是來,只是看,東張西望;只是走,大街小巷上山下海;只是換地方停留,調景嶺、鑽石山;川龍、林村;南邊圍、西邊圍;大澳、石澳;油麻地、跑馬地;鴨寮街、鴨蛋街。而這當兒,看見一輛電車噹噹而來,車額寫著「堅尼地城」,跳了上去,開往哪兒都成。(14)
藝術特色 (二)老練細膩的冷眼旁觀 詹宏志評〈遙遠的公路〉:完全是一位老練旅行者的聲音;作者顯然見聞已多,深知「在路上」的滋味,他不是一個初入大觀園的獵奇者;相反的,他知道的東西太多,卻說的很少,處處流露出意溢於言的低調來。 →在看似旁觀的白描之中,信手拈來各種記憶與經驗,產生許多歸納式的體會與知識,凸顯出他豐富的經歷和獨出心裁的見解。 舒國治:「只是隔岸觀霧,因而更能察受其美。」 →適當的保持距離,使心冷靜收斂,所見之世界更為開闊。
藝術特色 (三)滄桑感懷的舒氏氛圍 〈香港獨遊〉:連著幾天的奔行馳射,會有幾個剎那,突然感到說不出的寂寞,甚至覺得自己到了全世界最寂寞的一個城市。每一條街道每一處大型商場每一個地鐵站皆逡巡著像我一樣庸碌奔行的人群,奔行往不知何是的旅程。館子裡坐滿了正在吃的人與站著等吃的人,日復一日。夜晚猶在櫥窗前停停看看的上班族男女,還不想返回他們在石硤尾、觀塘或北角的家,卻又無所謂真要看什麼或做什麼。他們和坐在電車上、巴士上、渡輪上的所有香港小民一樣,都曾在生命中一二時刻發下宏願或立下大志想要幹些什麼什麼大事,但終究落得只是決定待會兒買一只手袋、或是看一場電影、或是假期時玩一趟歐洲之類的,然後他的人生就在轟隆中、人潮擁動中、時光推擠中、電梯門開啟關閉中剎那間老了。而我,或許也是。(47)
藝術特色 (三)滄桑感懷的舒氏氛圍 自幼受到武俠小說中有關人生滄桑之影響,加上長年在各地遊走的豐富歷練,使得舒國治的旅行作品中,充滿寂寞滄涼的張力。 →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香港市民,在車水馬龍與人潮推擠的喧鬧裡,隨著時光消逝而年華老去。曾經懷抱的遠大志向,在現實生活的無情磨難下,煙消雲散。 →舒國治以極盡的熱鬧來凸顯香港的寂寞情調。
藝術特色 (四)電影意象的美感呈現 詹宏志評〈遙遠的公路〉:這篇文章有著「公路電影」式的景觀和意趣。 〈遙遠的公路〉:透過擋風玻璃,人的眼睛看著一逕單調的筆直公路無休無盡……遠處路牌隱約有些蔽翳,先由寬螢幕似的擋風玻璃收進來,進入愈來愈近的眼簾,才發現牌上滿是子彈孔,隨即飛過屋頂,幾秒鐘後再由後視鏡這小型銀幕裡漸漸變小,直至消逝。
語言風格 (一)文字密集聚合 舒國治常以一連串人事物聚合的句型來構成段落,在〈香港獨遊〉中,藉由文字意象的聚合排列,凸顯出香港密集的擠壓之感。 〈香港獨遊〉:各色人種在這金色一哩穿梭佇足,印度人、澳洲人、非洲人、大陸人。揹背包的,跑單幫的,拎DFS袋的,頭上纏布的,身披大袍腳趿涼鞋的重慶大廈小旅店拉客的……這裡多的是皮箱店、相機店、錶店、水洗絲店、玉石店、兩替兌幣店、聞名世界的二十四小時交件的西裝裁縫店,小街裡的上空酒店、窄巷中的春宮畫攤。(26)
語言風格 (二)否定句型 舒國治在〈香港獨遊〉中,常以否定句型的對比敘述,表現內容的張力;這些看似矛盾的書寫,卻恰如其份的凸顯出香港既衝突又融合的美感,展現其晃蕩徘徊的旅人愜意。 〈香港獨遊〉:我不想去「茶具文物館」,不想去「牛奶公司」舊址的「藝穗會」,不想去看都爹利街的老樓梯及煤氣路燈,不想獨坐「陸羽」飲茶吃點心,而去蘭桂坊喝一杯也嫌太早,不想逛「神州」舊書店,不想逛荷里活古董店,不想看匯豐銀行、中國銀行、力寶大廈的新建築,也不想看文武廟、洪聖古廟等舊建築。(13)
語言風格 (三)括號句型 1.中英文翻譯對照 巴斯(Bath)、Lord Palmerston(巴麥尊) 2.補充說明 「妹記」(花園街菜市場)、「義順」(油麻地) 3.表述個人想法的心得見解 香港人開始以逛街(買或不買),……蘊填自己的心神。 →括號句型除了可以作為補充的注解,另一方面,自問自答的語氣,也能營造一種彷彿是作者跳出來與讀者對話的情境,增加文章的精彩度。
【延伸閱讀】台灣海島的風情書寫與深切關愛 1.侯吉諒〈台灣四季〉:[台灣的四季] 2.江文瑜〈震鯨〉:[台灣的地震] 3.許悔之〈航向福爾摩沙〉:[對台灣的期許與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