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根本性问题 (发言提纲 2014.8.23)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简称《会议》 )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件) 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明确办好学校必须思考的三个问题: “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学校怎么办?这样的人才怎么培养?” “这样的学校办得怎么样?这样的人才培养得怎么样?”
1、明确办学定位; 2、更新培养理念; 3 、力推改革创新; 4、強化能力建设; 5、凸显办学特色; 6、提升办学绩效。
主要是考察学校“三个符合度”: 一是学校确定的办学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国家规定以及学校自身实际之间符合程度; 二是学校实际工作状态(含工作条件及工作过程)与学校确定的办学目标与质量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 三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及社会服务状况与学校确定的办学目标与质量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
目标是方向、是核心,条件、过程是基础,效果是目标的最终体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指标体系、主要考察的内容正是反映了办好学校必须思考的上述三个问题。
一、明确办学定位
(一)、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定位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定位 1、确定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定位的基本依据 确定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定位,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并与学校自身实际相吻合。应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
2、确定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定位要坚持差别化发展 确定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定位,学校要根据“差别化发展”理念,从不同侧面揭示出该校在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不可替代性” ,以此克服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适应分类管理。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 《会议》和《决定》明确指出: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之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确定为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会议》和《决定》还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位一体”表述 高职教育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首先应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然后是使其具有适应就业创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还应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其能够可持续发展。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也要强调专业技术技能,还要强调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当赋予高职院校更多的任务,使得高职院校既能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源,又能成为应用技术的技术源,还能成为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的创新源。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上的这个“三位一体”的表述,既贯彻了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第一线人才全面发展,也坚持了高职教育的迁移导向.引导第一线人才终身学习,还适应了我国力争十年内建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二、更新培养理念
一是要树立全面培养的理念。 二是要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 三是要树立多样化人才理念。 四是要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 五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力推改革创新
(一)、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二)、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三)、改革创新招考制度
(一)、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决定》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强化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接协作机制。
1、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2、加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3、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 5、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4、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 5、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6、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
(二)、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1、以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模式 2、产教交融、工学结合的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3、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实施模式 4、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第一、改革创新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要全面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改革创新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要全面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要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下,要求学生一边在工作过程中实践,一边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还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着力推进”八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深度对接。
3、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放办学的有效形式 一是构建校企合作教学平台。 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努力探索校企深度融合“10个共同”育人的具体途径,形成了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合作机制。 (1)实现校企共同建设职业学院校,(2)共同建设急需重点专业,(3)共同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
(4)共同确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拟订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教材体系,(5)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6)共同搭建实训平台,(7)共同建设产品技术研发中心,(8)共同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9)共同建立校企合作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互动机制,(10)共同培育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积极营造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环境,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二是推进集团化发展,促进多元职教资源融合。 职教集团化办学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校企合作更为稳定、更为广阔的管理平台。
通过集团化办学,共建共享、集约发展,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各类职教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益。要重点支持政府、行业组织、示范学校和覆盖行业的企业牵头举办行业型、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探索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利益链”、“产业链”和“教学链”融合,努力使集团化办学成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300个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三是探索合作举办特色学院。 鼓励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举办或参与举办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主要依托企业开展教学实训,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产教、科教融合发展,专业特色明显的特色学院,新增一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四是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在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规划建立一批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协同创新,促进劳动者素质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同步提高,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推动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技术成果扩散,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
五是中外合作,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各地要鼓励和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扩大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大力引进国外智力,支持职业院校申办聘请外国专家(文教类)许可。实施跟踪和赶超战略,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
鼓励职业院校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鼓励职业院校以团队方式派遣访问学者系统学习国外先进办学模式。加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开展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加快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扩大职业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的规模,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支持承揽海外大型工程的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鼓励沿边地区的职业院校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影响力。
4、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 完善校企合作各项制度。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要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推动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
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职业院校设立理(董)事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企业、行业和社区。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用人单位。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院校章程和制度,明确理(董)事会、校(院)长、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提高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制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校长(院长)任职资格标准,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鼓励企业家、创业家担任校长(院长),培养和造就一批职业教育家。
第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1、以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模式 (1)、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以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坚持“服务国家战战略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要坚持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并有相应学科基础的专业建设机制,充分运用法规、政策、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以优化产业布局为目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 加快培养服务现代服务业人才。 加紧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 支持职业教育传承民族工艺和文化。
(3)、高职院校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 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职业院校可以在政府和行业的指导下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自主设置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置反映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到2015年,基本完成新一轮专业设置改革,学校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扩大学生选专业、转专业的自主权。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区域中高职专业设置管理的宏观协调机制。
(4)、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有助于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 加强中高职衔接。 完善五年制高职。 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
2、产教交融、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改革机制。高职院校办学以专业为基本单元,但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将“去学科体系”演变为“去学科”的做法,限制了专业发展的先进性和学术性。高职院校要建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在丰富高职专业职业性内涵的基础上,注重提升专业的学术性,促进高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按照实务教育和创新教育“双并举”方针来充实教学内容。在实务教育中引入创新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深化实务教育内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的素质和能力。
建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目标与内容相契台的改革机制。一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目标选择与确定,必须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职业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选择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明确职业岗位工作的范围与层次;工作分析的目的则是针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范围与层次,明确各项工作的要求、内容、过程、方法,并分析完成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对各项知识、能力、素质的梳理和归纳得到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二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教学内容应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劳动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而工作过程知识必须是涵盖完整工作进程的各类知识;它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反映的应是与工作经验相适应,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的经验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统一;它不再是按照学科及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来建构,而是要关注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它要求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系统化培养,一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再一个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培养系统。两个系统之间要互相联系、交叉融合,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3、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实施模式 (1)、高职院校要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效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课程整合教学实施模式 高职院校要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以行动为导向的具体教学模式 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积极推行以行动为导向的具体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3)高职院校要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宽带和校园网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与全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联通,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制定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开发规范和审查认证标准,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提高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到2020年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各行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紧密结合,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所有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领域的相关专业。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将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4、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目标 高职院校要通过教学管理,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要通过规范性教学管理和教育评估、建立人才培养工作基本信息平台等方式,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使校内评价与行业、企业以及社会评价相结合,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政府引导、企业与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开放性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制度和保障体系。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点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点是要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教学管理,特别要重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一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要求强调加强工学结合中的教学管理,特别是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
二是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基本文件,确保实践教学时间,强化对实验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高职院校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申请在基本修业年限范围外,适当延长或缩短相关专业的修业年限。
(3)、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强调教学质量监控要从刚性走向柔性,注重发展性、过程性和人本性;从一元走向多元,运用多种方式对整个教学体系的监控,把所有参与教育的要素和活动都纳入监控范围; 从静态走向动态,要求对教学体系的各个要素、教学的前期保证、过程保证、终期保证三个阶段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控;从封闭走向开放,有更多的行业、企业与社会人士参与监控全过程;从课堂走向课程,强调课程的设计、注重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考核方式的改革。
(4)、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管理 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结构合理,制度健全,校园文化良好。髙职院校要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建设,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高职院校要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枝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三)、改革创新招考制度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根据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重点探索“知识+技能”、单独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扩大招收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一线劳动者的比例。完善职业院校教学比赛制度,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国际影响力,将学生比赛成绩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
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机会。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学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不同的选拔方式,为不同来源学生、不同学习方式制定不同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非户籍生源在流入地参加考试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办法。鼓励农民工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
四、強化能力建设
(一)、耍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 (二)、要加强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三)、加强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四)、加强院校领导能力建设
(一)、要加强示范性 职业院校建设。 着力推进示范性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使其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岗位用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国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强化内涵、提高质量。研究完善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等项目检查验收标准,提升项目效益。
(二)、要加强高职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 1、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高职院校要十分重视专业教师的职业经历,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教师讲授的机制,到2015年,使由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由现在的10%增加到30%。逐步建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人员流动、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2、提高现有专业教师“双师”素质。高职院校要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培训,到2015年,使8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加快建成一支能够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水平,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的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3、改革教师资格和编制制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各地要比照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
2、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探索建立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年金制度。
3、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增强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企业基地,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
(三)、加强高职教育 实训基地建设 1、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三)、加强高职教育 实训基地建设 1、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要加强科学素养、技术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环节。加强工程实践中心、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学习者有质量的实习实训需求。 要建设融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产品生产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注重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技术应用能力。
要特别注重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加大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要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能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和使用效率。
要使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形成完整系统。以专业为龙头是要使各类实践教学形成一个培养人的系统结构,完善培养既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又有熟练职业技能人才的完整过程。 要按照“双大赛”规格(技能大赛和创新创意大赛)来重构学生能力架构。今后高职学生的专业大赛应当与中职有明显区别。前者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后者重点考察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要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考核。在有条件的企业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完善支持政策,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多渠道筹集学生(学徒)培养培训经
2、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确保实习实训安全。
(四)、加强院校领导能力建设 加强院校领导能力建设,是顺利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保证。院校领导能力建设要以提升战略思维能力为核心,引导学校领导更新理念,拓宽视野,提升四项能力。 1、提升院校领导的学习力。即对高职教育本质的全面理解与整体把握能力。 2、提升院校领导的规划力。即统览全局、战略规划能力。 3、提升院校领导的执行力。即战略实施能力、资源整合能力。 4、提升院校领导的创新力。即勇于开拓、锐意改革能力。
五、凸显办学特色
(一)、坚持高职特色 (二)、体现地域行业特色 (三)、突出校本特色
(一)、坚持高职特色 职业性或者说职业化,是高职真正的质量所在和生命力所在,没有“职”就没有高职。所以首先是落实“职”的特色;同时,高职是要有设计、有策划、有目标、有理性地去实现职业性、职业化,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职业经验的重复,这就是高职的“高”。所以,如果没有“职”,就谈不上“高”;但有了“职”,如果仅仅是简单模仿企业的“职”,那也不是“高职”,只能是职业培训。因此,高职教育既要体现其“高”的身份,又要注重其“职”的属性。
(二)、体现地域行业特色 一是要利用地域差异及存在的社会服务空间,生成自身办学特色。这不仅能成就办学特色,还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社会认同度,增强社会服务辐射能力。 二是要依托行业与专业领域,生成自身办学特色。高职院校要在办学过程中,紧贴行业发展和行业特色,按照行业发展需要,以满足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体现特色明显的专业性,生成自身办学特色,既是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源泉,也是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品牌的关键。
(三)、突出校本特色 一是指学校在建设实践中,表现为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长期形成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精神与独特的公众形象。这就需要形成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挖掘深厚的学校文化精神,切实认真地对校本办学特色,进行精心选择与设计。。 二是指学校在建设实践中,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形成办学特色。
六、提升办学绩效
(一)、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进行专业教学的社会评价 (二)、采取多样化为特征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学业考评 (三)、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对高职院校绩效进行整体评价
(一)、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进行专业教学的社会评价. 高职院校要健全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各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和评估,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机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
(二)、采取多样化为特征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学业考评 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要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集成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构建、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体系。要按照“双考核”标准(技能考核和技术应用考核)来完善评价体系。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从过去单纯重视取证率,提升为不仅要评价学生取证情况,而且要评价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情况。
(三)、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对高职院校绩效进行整体评价 考察高职院校绩效,要以能力为核心,建立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体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即考察学校贡献水平。从2011年起,各地和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1)、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髙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对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的消费过程,使其投入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值,形成自主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提髙毕业生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特别注重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并通过毕业生工作称职率、新生录取报到率等指标(高职培养质量“计分卡”,选取了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自主创业的比例、专业相关度、对母校总体满意度这样5项指标),考察学校的社会声誉,提升其知名度、美誉度。
(3)、高职院校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二是要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区教育,服务老年学习,在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到2015年,所有职业院校都要开设10门以上社区课程。建立社区与职业院校联动机制。建立社区和职业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社区参与制订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和社区服务计划,协调社区企事业单位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三是要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