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1.“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 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第 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深入了解孔子 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弄清春秋时期在科 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思想。难点是轻天重.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 张应杭东方管理智慧 ” 专题讲座之 —— 如何提升领导力 ——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 张 应 杭 浙江大学法学院 / 管理学院 教授 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 MBA 课程讲座教授 & 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MBA 兼职导师
张应杭《国学智慧系列》之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佛教.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老子《道德经》导读 第三讲 老子的宇宙哲学观(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郑州五中 薛春颖.
《论语》精选.
佛学思想.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论语》导读 第五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仁学的扩展内容.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兼: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第二章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实用操作系统概念 张惠娟 副教授 1.
老子(节选)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老子生平与《道德经》基本思想内容 2.把握《老子》(选读章节)的内容和思想精髓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 哲学学院 郭齐勇教授
《道德经》智慧 清华大学 王晓毅教授 ——《道德经》智慧——.
先秦诸子散文.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儒道哲学与修身智慧 暴庆刚.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Reading of 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禅修--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 主讲:史敏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欢迎返校! 2016 返校之夜.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日式素雅商务模板 Office2010 and above, click to select the picture, right, Format Picture, fill, or image texture fill, file, select the image to your quest.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画梦女孩,她的灵魂不属于这个世界 Akiane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基于激励机制的一个设计 李鑫 刘乾坤 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毕业论文 答辩模版 The Graduation Thesis Plea of XXX university 答辩人:XXX
Seminar 【Speaker】 Janet Currie, Professor of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 张应杭《国学智慧系列》之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张 应 杭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管理学院 教授 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院MBA兼职导师 Email: zhangyhhz@zjiu.edu.cn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一、现代管理与中国特色的管理智慧 1、管理学中的“术”与“道” 如果说西方管理学以“术”见长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则以“道”为尊。 这是东方管理智慧的精髓。 2、现代管理学中的“中国智慧热” 中国传统智慧对现代管理水平之提升的绩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却成为西方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孔夫子主义(Confucianism)在西方世界的流行是一明证。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3、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 与儒道佛三教合一 形成于3000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百家争鸣”一说。 我们主要讨论儒道佛的管理思想。 事实上,今天西方管理学界最关注的除了兵家的谋略思想外,也正是儒(新儒家)、道(新道家)佛(中国禅)的智慧。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 儒家强调的“道”是道德: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 道家强调的“道”是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思想。  佛家强调的“道”是觉悟: 佛教的“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它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由觉而悟的过程。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二、国学管理智慧的六大原则 1、善恶之辩中的“人性本善”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孟子: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告子:性不善不恶论。 荀子、韩非子:性恶论,“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韩非子·显学》)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构成人性论的传统。 这与西方的性恶论及其制度化管理思路恰巧相反。  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现代管理中培养注重心性控制的德性觉悟。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2、人我之辩中的“人我合一” 儒家:仁道思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论语· 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道家:“不自是,故彰。”(《老子》22章) 佛家: “不二真谛”中“自他不二”的思想。 反对杨朱的利己主义:“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与西方利己主义传统不同,传统文化推崇“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的精神。  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在现代管理中培养“仁者爱人”的亲和力。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3、义利之辩的“道义惟上” 儒家、佛家:尚义反利,主张“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 杨朱:利即义,“利为实,义为虚。” 以儒家为道统,所以我们的传统是道义论的,这与西方的功利论是正好相反的。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儒家不反对利,孔子就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但反对不义之利,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主张超越“天下熙熙,皆为利去;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人生。  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在现代管理中培养“见利思义”的定力。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4、欲理之辩中的“以理制欲” 儒家:节欲,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不使可欲(孟子)、主欲(荀子)等。 道家:无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3章);无欲则刚,“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46章) 佛家:禁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心经》)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反对纵欲主义:“人之生也,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谓遁人也。” (《列子·杨朱》) 这和西方古希腊以来的张扬欲望(尤其是财富欲望)传统也是相反的。  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在现代管理中培养“不使可欲”的自制力。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5、有无之辩中的“尚无”原则 儒家:既讲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也讲不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道家“尚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64章) 佛家:“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 ”(《坛经·般若品第二》)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山西五台山) 它与西方过分强调有为的刚性文化(林语堂,1937)不同。  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归结为:在现代管理中培养“识有知无”的智慧。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6、生死之辩中的“德性不朽”原则 与西方人习惯探讨灵魂不灭的传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讲不朽的境界。所以早在先秦就有三不朽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春秋左传》) 这是儒家德性立身,德性存世,德性流芳的做人理念。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中国文化因此而特别推崇因为仁义的德行而名垂史册的俊才伟杰。 关帝庙: “孔夫子关夫子二位夫子,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 体现在管理中,西方人称其为的华商精神之魂(索罗斯,1999)。  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在现代管理中生成“以德配天”的人格魅力。

分论之一: 儒家文化 与 现代管理中五大德治原则

张应杭书法作品欣赏之一: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一、儒家发展历程 1、孔孟之道的发展史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 集大成者为孟子。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 集大成者为孟子。 儒家诞生于春秋战国,发展至汉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下成为主导文化。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衰弱于明清:“五四”对孔孟之道的全盘否定。 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的儒学热。 2、儒家思想的现代性 孔子“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的主张与共产党“德法并举”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内在契合。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二、儒家德治的五大智慧原则 1、德性立身 孔子:“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后世儒家称其为“三达德”。 这也是儒家奉行的基本处世之道。孔夫子主义(Confucianism)在华语文化圈以及全球范围的流行证明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儒家在这里倡导的是以德为本的境界。

张应杭书法作品欣赏之二: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董仲舒断言:“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春秋繁露·仁义法》) 孟子:“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 “以人为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管理理念。这一思想最早源于儒家所主张的“仁道”。  这是儒家德治的总原则。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2、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极为推崇和合之道。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具体的原则:一是“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二是“君子和而不流。”(《中庸》)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中庸》断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因此,董仲舒认为在人与人交往中:“德莫大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在中国历代的年号中“和”字使用率甚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以和为贵”的文化传承。 这一和合智慧在当今世界也极具普世价值。 这是儒家人际关系方面主张的德治原则。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3、中庸为美 “庸”的文字学意思是以中为用之意。譬如孔子与学生讨论“过”与“不及”两种情形时讲“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的道理。 所以朱熹说:“中只是个恰好的道理。”(《朱子语类》卷三十三)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中庸的五法则:“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子路》)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不仅孔子论述的五原则。事实上,刚柔、进退、动静、表里、虚实、得失等诸多的关系时都有一个“中道而立”的原则必须遵循。譬如刚柔有度、进退自如、动静皆宜、表里如一、虚实得当、得失自如即是中庸的体现。 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4、修己安人 孔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因此,儒家“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被认为是东方管理学之二十六条原理之一(胡祖光,1998)。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论语·颜渊》 ) 明代大儒王阳明曾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说。 孔子还曾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这是儒家自我修养方面的德性原则。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5、诚信不欺 诚信也是儒家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所以《论语》为政篇有这样的语录: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正如孔子说的“信则人任焉”。可见,信任是先有信才有任的。 儒家认为执政者必须“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这是儒家交往方面的德性原则。

分论之二: 道家文化 与 现代管理中的五大自然法则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一、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 1、道家之学的产生 创始人是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道法自然”(25章)的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 (《庄子·刻意篇》)的命题来阐发之。 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如果说儒家的圣者孔子属于仁者,那么,道家的圣者老子则是智者的象征。中国古代一直推崇“儒道双修”的境界。 “新道家”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被视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世界三大经典之首”。其英文译本在美国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二、道法自然的五大管理智慧原则 1、自然为本 天道自然,人道亦然:“道法自然”(《老子》25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51章)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智慧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1963)。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以张绪通博士( 《道学的管理要旨》,1992)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国的影响日渐增大。[The  great Tao University ] 美国的里根总统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60章)的思想,一时传为美谈。 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原则。

张应杭书法作品欣赏之三: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2、无为而为 自然是无为的,人应当效法自然的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57章) 庄子比喻为“不刻意而高。”(《庄子·刻意》) 所以庄子有“六无之德”的理论:无欲、无念、无名、无言、无功、无我。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元朝时的道士丘处机向成吉思汗献“清净无为”之策,曾受特别礼遇。 “清风当作伴,明月宜为邻。” (丘处机语) 清净无为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通常又被称为“黄老之术”。 这是道家法自然思想的具体展开。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3、阴阳平衡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42章) 人生亦应如此: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老子》45章) (苏轼加“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二句。)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这是道家的太极思维原则(西方人亦称“太极管理”模式)。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4、虚静柔弱 老子认为自然之本是虚与静的: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 虚比实好:“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老子》3章) 静比动好:“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16章)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老子以水为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78章) 故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8章) 人应该像水那样,“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58章) 虚静柔弱是道家的做人韬略。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5、少私寡欲 老子认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19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46章)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67章) 所以庄子说“沉于物,溺于德”,他告戒世人“凡外重者内拙。” (《庄子·达生篇》)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从这一意义上应该肯定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老子》46章)的道理。 只有遵循俭啬之道,少私寡欲,不为欲望所溺,才是保全生命的修养之道。 在人的物欲被过分张扬的现时代,在世人还特别推崇物质人生、财富人生的今天,老庄这一思想无疑特别地凸现其清明的指引意义。 这是道家推崇的自我修养之道。

分论之三: 佛家文化 与 现代管理中的觉悟之道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一、佛教的发展 1、创立于古代印度,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加多。 2、中国化过程 : 汉时传入(白马寺),隋唐时宗派林立: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以及藏传佛教——喇嘛教等。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禅宗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形态。它尤其受知识阶层的信奉。使禅宗弘扬光大的六祖慧能甚至被称为“中国的释迦牟尼。” 禅宗的最大特点是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1、四大皆空 二、佛家的基本教义与五大修行原则 “空” 即无常。佛家讲“诸行无常”的教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空” 即无常。佛家讲“诸行无常”的教义。 “外四空”:地、水、风、火 。 “内四空”:钱财、权位、家室、子女。 因此,佛门主张“空观大千世界” 。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有“佛书”之誉的《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就是空观这四大物事。 慧能:“心如虚空,名之为大。” (《坛经·般若品》) 这是禅修中指向外部世界的觉悟:空观之道。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2、灭没之功 佛家有“四圣谛”说: 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等八苦。 集谛又称因谛:贪、嗔、痴“人生三毒”。 灭谛:断弃、离欲、灭没、寂静。 道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所以,佛教讲述了“人生苦海无边”的事实,但是,它更给出了“回头是岸”的路径: “心无挂碍,故无烦恼。”(《心经》) 慧能:“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 (《坛经·般若品》) 这是禅修指向自身心灵的觉悟: 灭没之功。

禅修的觉悟法门 3、普渡众生 众生是缘和惜缘的思想。 印度佛教讲“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教义。中国佛教则更多地讲个体生命与众生的必然性(即“缘”的原本含义)。 佛祖曾以“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问弟子,从而阐明众生互为因缘的道理。

张应杭书法作品欣赏之四: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观音的宏愿:“人世间有苦难,就誓不成佛。” 地藏王的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可见,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这是禅修中指向与他人关系的觉悟:修好人缘。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4、因果报应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教义方面佛祖有两大命题: 其一是“三世轮回是因果”,其二是“怕因不怕果”。 但是,中国禅的教义里更强调现世报:“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 种甚因结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 欲求佛先求心。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乾隆:“一心一意大慈悲,无染无着;千手千眼观自在,有因有缘。”(五台山菩萨顶) 培养果报之心的柔性管理智慧。 这是禅修智慧中指向为人处世的觉悟:敬畏因果。

佛家禅修的觉悟法门 5、六度修行 其一:“布施”度悭贪——佛门主张“给予的快乐之道”:财布施、法布施、内布施。 其二:“持戒”度毁犯——佛祖的临终叮咛:“以戒为师”;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中国禅里更主张“心戒”。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其三:“忍辱”度嗔恨——弥勒和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其四:“精进”度懈怠——晨钟暮鼓的激励;木鱼的象征;台湾的星云和尚“不可自满”的口头禅。

佛家禅修的觉悟法门 其五: “智慧”度愚痴——在佛门智慧又称般若或摩诃般若,主要体现为一种境界或称法门;赵朴初先生有佛门光明心、不生比较心、不动心、安心、放下执著心之五大智慧说(1990) 。 其六:“禅定”度散乱——“禅”为梵文音译,意为静修之意。慧能的解释是:“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坛经·坐禅品》)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茶禅: 为赵州和尚所创。他教谕弟子的口头禅是:“茶禅定,酒乱性。”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 这是禅修智慧中指向人格修为的觉悟: 修淡定心。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茶禅图: 为赵州和尚所创 可 心 以 清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憨山和尚的口头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都是好时节!” 这也就是禅理中“境由心造”的道理。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中国禅”在国外政界与管理层的流行: 禅学大师日本的铃木大拙及其代表作:《禅与心理分析》(与当代西方著名的学者弗罗姆合著)对禅的推崇。英国禅学中心约翰·克鲁克主张“以佛疗心”(1991)。 现代西方社会对中国佛禅教义中人生智慧的发掘已成为一种“显学”。

结 束 语 “道贯古今”。以儒道佛(禅)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理性原则。 结 束 语 “道贯古今”。以儒道佛(禅)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理性原则。 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中汲取丰富的处世之道和管理智慧,体悟“亦儒亦道亦禅”的圆融境界,以儒养性、以道养身、以禅养心。 《易》说:“既济,未济。”因此,我们的交流告一段落了,但是希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与习却只是一个开始。

推荐本人的相关著作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3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智者慧言:庄子一日一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老子的智慧与魅力》,台湾智慧大学出版公司,2003年版 《快乐源于心》,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

推荐本人新近出的光盘 《东方管理智慧系列》 (3部) 1、《由道而德:儒家的管理智慧》 2、《道法自然:道家的管理智慧》 3、《因觉而悟:禅的管理智慧》   浙江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年8月版 定购电话:0571-85022748 / 85023651 电子邮箱:blbooks@163.com

感谢与大家一起交流的机会! 请多联系,多交流。 联系地址: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管理学院 张应杭 教授 邮编:310028 0571- 88273333/88273271 zhangyhhz@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