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分佈及成因 裘錦秋中學(屯門) 中二級 地理科 組員名稱‥.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不定積分 不定積分的概念 不定積分的定義 16 不定積分的概念 16.1 不定積分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積分公式。
Advertisements

自由落體運動:主題 一、自由落體( Freely Falling Body ) 二、一維自由落體運動的特性 範例 1 自由落體( v 0 =0 ) 範例 2 自由落體的函數圖 範例 3 鉛直上拋 範例 4 自由落體運動公式.
太陽_介面設計.
ML 6.1 台東外海地震 04:06:31 (台灣時間) 02/13 20:06:31 (GMT time)
地質篇 Unit_06_板塊構造運動.
岩石圈和軟流圈 岩石圈不但是「浮」在軟流圈上,而且應該是裂成好幾塊在相互運動,才會造成許許多多的變動,並產生火山和地震等作用及高山和海溝等地形。 地球最外層厚約100 公里的岩石圈,應是由好幾個大小不等的塊體所組成,而這些在岩石圈中堅硬的塊體,就稱為「板塊」
塑造固體地球的樣貌有外營力和內營力二種。
CHAPTER 5 活躍的地球 5-1 地震與火山 5-2 板塊運動 5-3 地貌的變化.
主題10 固體地球 的組成和結構.
磁浮列車.
固體地球的結構.
C007 自然科學概論 第六版 Chapter 4 地 球 環 境 編著:杜平泉、方 慧、杜鳳棋、吳鎰州    唐幼華、柴御清、蔡忠賢.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多邊形的種類及內角和 中二級數學科.
地球哪四個特徵,是其他行星都沒有的? 1. 有生命 2. 特殊的大氣成份 氧 21% 3. 有海洋 4. 有「海洋地殼」和「大陸地殼」
光華國小100年度教師數位教學資源上傳格式 【教材類】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 固體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和組成 7-2 全球主要的火山帶與地震帶 7-3 板塊運動
第6章 火山、地震與板塊運動 日本位於世界主要的火山帶上,火山的噴發有時會帶給人們生命財產上的重大損失,也顯示地球內部其實蘊藏著極大的能量。 圖為日本沖繩地區的火山。
第三章 地震防災與對策 第一節 地震的基本常識 地震的成因
PowerPoint圖形總合.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製作人:陳亭又、王祈豐 指導老師:黃國明老師
M 7.8 尼泊爾地震 06:11:26 (GMT time) 14:11:26 (台灣時間)
M 7.8 尼泊爾地震 06:11:26 (GMT time) 14:11:26 (台灣時間)
4B冊 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關係.
專題報告 地球.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指導老師: 研究者:楊靜雯 邱文幸 老師 杜孟純 黃汝華
猜猜看下面的圖片是什麼?.
ML 5.9 花蓮鳳林地震 08:21:14 (台灣時間) 00:21:14 (GMT time)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新一代數學》(第三版) 六下D冊 20 行程圖.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6B冊 趣味活動 認識立體圖形中的頂、棱和面 柱體的頂、棱和底邊 錐體的頂、棱和底邊.
今日香港 生活素質 探究議題 「雙非」兒童問題.
7.1 圓周運動的簡介 圓周軌道上的汽車 描述圓周運動 向心加速度 進度評估 第 2 冊 單元 7.1 圓周運動的簡介.
虎克定律與簡諧運動 教師:鄒春旺 日期:2007/10/8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圖形.
小學常識科簡報 導師﹕Prof. Mak Se Yuen 姓名﹕邱慧萍.
學習單元:N6 數的性質 學習單位:N6-3 用短除法求H.C.F. 和 L.C.M. 學習重點 : 1. 複習因數分解法求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1999 Chi-Chi Earthquake (ML=7.3 MW=7.6)
複 拍 子 國小音樂科學習加油站 Content.edu.tw/primary/music/tp_ck
M 7.5 阿富汗地震 09:09:32 (GMT time) 17:09:32 (台灣時間)
研習題目 蘇門答臘西南地震.
雷雨 Thunderstorm
圓的定義 在平面上,與一定點等距的所有點所形成的圖形稱為圓。定點稱為圓心,圓心至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稱為半徑,「圓」指的是曲線部分的圖形,故圓心並不在圓上.
8公分 中文論文名稱 (大小80~136) English Thesis Title (size80~136) 中文名字 English Name (大小50~60) 學校學系/任職單位職稱 (大小50~60) 8公分 8公分 內容 (大小40~50) 內容 (大小40~50) 文字或圖示 文字或圖示.
八大 行 星 科目 : 常識 年級 : 六年級 教節 : 一節 作者 : 郭雅志 使用方法: 按滑鼠去到下一個項目.
地球內部構造.
及人中學日月潭校區本位課程 氣候變化、晝夜溫差、海水漲退潮等變動,人類容易察覺。腳踏土地其變動雖極緩慢,易被忽略,卻深深影響地球外貌。圖中隔著紅海的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半島原本似乎接在一起,是什麼原因讓它們分開呢?
第三章 飛行器材料 一、材料科學概要 二、飛行器材料簡介 三、非破壞性檢驗概要.
我們的太陽系 開始撥放.
細胞.
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 音程.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Parasitics Extraction (PEX) 與 postsimulation(posim)
地震 編授教師︰楊秉鈞 桃園縣立中興國中.
進度報告 2018/01/04 詹子賢.
參、歌唱的型態與種類 歌唱的藝術.
介紹地震對經濟、社會、民間和政府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及其圖形.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2-1波的傳播 安南國中 李蕙珍 製作.
在直角坐標平面上兩點之間 的距離及平面圖形的面積
Test for R Data Processing & Graphics
聲音的產生.
第四組 停車場搜尋系統 第四組 溫允中 陳欣暉 蕭積遠 李雅俐.
防災教育 活動設計發表 發表人:潮州國小 陳惠琳.
2-3 地 殼 變 動.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地震的分佈及成因 裘錦秋中學(屯門) 中二級 地理科 組員名稱‥

這次的報告的內容是有關地震。地震其實是地下岩層發生斷裂,或者板塊運動造成地盤斷層位移、擠壓,因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其周圍岩石受其波及而振動。地震波在地下發生源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處叫震央,也就是震源到地面最短的距離位置。地震,依地震深度,又分為四種。大多數地震發生的深度都在地下70公里以內。 描述地震的大小常以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的震憾感或者物體因受到震動所遭受破壞的程度來表示,稱為震度(或地震強度)。目前我國中央氣象局現在將有感地震的震度分為七級。地震強度的大小,與震源釋放的能量大小不一定相當,因為各地地震震度隨離震央的距離而不同。另一種表示地震大小的程度,稱為地震規模(或芮氏分級)。在大地震發生之前,有時先會有若干次小地震發生,稱為前震。另外,在海洋中移動的板塊會潛入陸地板塊的下方。 地震的震級通過「黎克特地震震級表」來表示,而烈度則透過「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 某地點的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引致該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每次地震的震級數值祇有一個,但烈度則視乎該地點與震中的距離,震源的深度,震源與該地點之間和該地點本身的土壤結構,以及造成地震的斷層運動種類等因素而決定。 世界大部分的強烈地震都發生於地殼板塊邊緣。近年香港有感地震的數目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由1874年至今,香港錄得V度(五度)或以上的有感地震有6次。自1979年以來,震中位於本港境內的地震有6次。大部分的海嘯是由海底地震所引致。

地震成因 若將地球比喻為雞蛋,則蛋殼的部份可以比喻為地殼。不過地殼是一片一片的包圍著地球,地殼的板塊大約有廿十幾塊。板塊每年會移動幾公分,移動的方向各不相同,因此,板塊鄰接的部份有時會因移動的方向不同而產生激烈的擦撞。另外,在海洋中移動的板塊會潛入陸地板塊的下方。                                            此時,陸地板塊會被海洋板塊牽引,日積月累後造成彎曲現象。 等到彎曲至極限時,陸地板塊會產生反彈運動而恢復原狀。      如果裂痕發生在人類居住的陸地正下方,也就是住在震源的正上方,則會造成嚴重的災害,這就是直下型地震。1995年一月的日本神戶大地震就是典型的代表。

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成因很多,舉凡火山爆發、地面突然塌陷、地下核爆、山崩、隕石撞擊地面及斷層錯動等均可能引發地震。在諸多原因裡,以斷層錯動引發的地震最多,也最重要,稱為造地震。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震均屬之。   要探索斷層錯動如何發生,首先須瞭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及其活動。地球是一個半徑約6370公里的橢圓球體(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稍大一些)。它的內部構造就如圖4,最外一層稱為地殼,其平均厚度在大陸地區約35公里,海洋地區約5公里;地殼之下有一層約2900公里的地函;再下去為地核,地核又可分為外地核與內地核。其中,外地核為熔化的鐵與鎳等高溫黏滯性液體。地球的外殼約100公里厚的部分稱為岩石圈,由許多塊體拼湊而成(如圖1所示),此塊體即稱為板塊。主要之板塊包括太平洋、歐亞大陸、南北美洲、印度洋及南極大陸等六個。若加上其他如菲律賓海板塊等比較小的板塊,則全世界共約有十二個板塊。這些板塊下方的軟流圈因為熱力作用而可產生對流運動,隨而帶動覆蓋在上方的硬殼板塊(圖4)。由於各對流單位的運動方向及快慢並不一致,受它們帶動的板塊運動也不一致,因此鄰近板塊間便發生互相分離、互相撞擠或互相側擦等現象,於是使板塊邊界地區發生彈性變形(應變)而產生應力。由於變形(應變)的持續增加,因而應力也繼續累積。一旦應力增加至超過抵抗它的摩擦阻力時,板塊邊界即會突然錯動反彈(Dislocation)而產生地震,稱為板塊間地震(圖5),而此滑動面即稱為斷層面。在板塊內部地區的岩層也可以感受到板塊擠壓拉張的力而變形斷裂,產生斷層,引發地震(稱為板塊內地震),例如1976年的河北省唐山地震便是。   斷層滑動的型態隨受力的性質而異,圖6表示三種基本斷層型態:即由張力造成的正斷層,由壓力造成的逆斷層,以及由剪力造成的平移斷層。通常斷層可能由正斷層(或逆斷層)與平移斷層組合而成斜滑斷層。地震發生後若能設法求得斷層的滑動型態,即可能反推地殼應力的性質與分佈。

地震發生的原因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 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 (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 震 (例如,隕石撞擊) 。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 (構造性地震) 為主 。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 時,岩層會發生錯動 (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 產生一種彈性波 (elastic waves) ,我們稱之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當它 到達 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震級與烈度 地震的震級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通常以黎克特地震震級來表示。某地點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致該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烈度是由震動對個人、傢具、房屋、地質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來斷定。包括香港在內的許多地方都採用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烈度。

地震過後的圖片

例如1985年墨西哥城8.1級大地震,便是板塊移動的結果。 沿中美洲西岸的海底,是兩個小板塊相接之地,東面為加勒比板塊,西面為科科斯板塊。受東太平洋海脊的岩漿外推的影響,科科斯板塊向著南美洲海岸擠去,在板塊接合處俯衝,使加勒比板塊水平堆疊在上。當兩板塊互相抗衡的力量失去平衡時,相對靜止期所積聚的熱能及壓力便突然釋放出來,造成巨大的災害。 其實,是次地震影響的範圍很大,以墨西哥城代表災區,主要因為該處人口最多,死傷和財物損失較為嚴重;這是看地震新聞時需要注意的。

甚麼是地震??? 地震,就是突然而強烈的震動。當地球內部長期積累起來的地應力單(即位面積上產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波動的震盪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發生震動。 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 focus。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岩石圈內。根據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為三類:淺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震動也最為強烈,破壞程度也最大。

地震而產生的波動叫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移動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可分為縱波(初波/P波)和橫波(次波/S波)兩種。縱波傳播時,岩石物質振動的方向與傳播的方向一致,而且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傳播時,岩石物質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而且傳播速度較慢。所以,當地震發生時,人們的感覺是先顛後晃。祇能沿地面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面波(L波),是縱波或橫波到達地面後,在一定條件下激發起來的次生波,速度比橫波還慢。一般當橫波或面波到達時,振動最為猛烈,破壞作用也最大。 地震是地球上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五百萬次地震,平均起來,真是震個不停。幸而,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祇佔1%左右,能造成傷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極少數,而災難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據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約18次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

台灣的地震分佈 灣地震區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份,根據台灣地震區所記錄到之地震分佈,可約略將台灣地區之地震分為東北部、東部、西部三個亞區。東部和西部大部份地震均為淺震,而東北部除淺震外,尚有中深震,形成向北傾斜的班尼奧夫帶,台灣北部的大屯火山區應與此有關。此外,東南外海亦有部份中深震向東傾斜形成另一個班尼奧夫帶。

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六百萬年以來,不斷的擠壓歐亞大陸板塊,台灣島遂得以誕生並成長,造陸運動迄今仍在激烈的進行,引發台灣旺盛的地震活動。因此,地震是台灣島誕生必經之過程,對生活於島上的人,如何取得與地震和諧共存之道,是為「永續經營自然環境」極為要的一環。本報告針對板塊運動架構下之台灣地震活動,做一概略說明,並介紹台灣地震觀測及各地區較詳細的地震活動,希望經由對台灣地震之瞭解,能讓大家由「害怕」,轉為「關心」,積極面對地震,與自然界永續共存。 ↑ 台灣附近之大地構造分佈。 ↑

地震級數 現象 零級 人體沒有感覺,只有儀器能觀察得到 一級 敏銳的人靜止時可感到輕微地震 二級 門窗及懸掛物輕微搖動,一般人在靜止時均可感覺得到震動 三級 房屋輕微搖動,門窗輕微作嚮,懸掛物擺動 四級 房屋劇烈搖動,門窗格格作嚮,少量水由器皿中濺出,不穩物傾倒 五級 牆壁出現龜裂,粉飾的灰粉散落 六級 房屋損壞、房棚傾倒,道路上出現裂縫 七級以上 房屋傾塌、道路崩裂、橋樑斷落、地層陷落、基本設施遭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