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發展歷史~
書法起源 我國書法創自上古,源遠而流長,文字精簡華麗,書法多所變化,非世界各國可比美。文字起於上古結繩,易繫辭下篇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結繩和書契是先民用來記憶及記事的方法,周易集解:「古本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繪畫與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物詰屈」,就是把具體的實物形體用屈曲的方式表現出來,稱之為象形文字。當用結繩、書契、八卦己不能應付日趨複雜的事物時,才進而使用繪圖來表示大自然的各種現象事物。 甲骨文:商代時刻於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所刻皆殷先王卜占祭祀征戰行幸田獵日月風雨之事,故亦名貞卜文字。文詞簡約字多方筆,人名用干支,於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在河南安陽發現。
圖畫、刻畫符號 在遠古時代,人類最早用圖畫表達某種意見。例如:為了表示『羊』的存在,就在山洞裡畫一隻羊。剛開始時,劃得很複雜,也很逼真。後來,把圖畫簡化,如:以『羊』的兩隻角作為特徵。圖畫文字,就逐漸形成了。後來出現了一些刻畫符號,逐漸演變為殷墟甲古文。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的古人在占卜時,刻在獸骨(大多為牛骨,少數為鹿、羊、豬、馬骨)、或龜甲上(大多為腹甲)的文字,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最早是在殷商遺址發現,又稱「殷墟文字」。可說是我國最早的藝術文字。
商王武丁時期的貞卜記錄,刻在牛肩胛骨上,出土於河南安陽。記載商王平日生活的吉凶卜辭。 牛胛骨刻辭 殷商武丁時期甲骨文
銘文 銘文出現在商代末期。「銘」是刻的意思,是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青銅器中以鐘鼎最大,所以又稱「鐘鼎文」。因刻在金屬上,又稱「金文」。 依據出土的銅器文字研究,金文分為三期: (一)前期:此時的銅器上金文文字不多,而字勢 闊大,筆力宏肆。與商代接近。 (二)中期:此時的器物較少,金文亦無大變化, 跟前期比較起來,字勢相近,但不如 其雄健的風格。 (三)後期:已逐漸看不到肥體,字體緊密而又疏 落,字形方闊,極為優美。
西周後期金文 西周前期金文 殷周金文
西周宣王時期 毛公鼎銘
篆書 篆書分為: (一)大篆:周宣王太史撰寫史留篇所用的文 字。 (二)小篆:秦始皇時代,「李斯」以秦地通 行的文字為基礎,又取大篆略加 修改而成小篆。 小篆的特徵,是結構修長,筆畫均勻對稱。 如:石鼓文
石鼓文
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二一九年),皇帝率從臣東巡登泰山,丞相李斯等為領秦德為立。 泰山刻石 瑯琊臺刻石
【石鼓文】 石鼓文是指刻於「石鼓」上的石刻文字,大約在唐朝初年(西元七 世紀)才被發現於陝西鳳翔縣。所發現的石鼓共有十個,這些饅頭 形的石頭,大約有三尺高,底部是圓的,直徑約有一。每個「石鼓 」的四周都刻著一首四言的韻文,內 容大都記載著天子出遊、畋 獵的情形,因此「石鼓」又稱為「獵碣」。原文共有六百四十字( 重文不計),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可以辨識的大約有二百多字。 《石鼓文的書法特色》 石鼓文的字體比較扁平,字形的結構比較繁複,所以有人認石鼓 文便是大篆(又稱「籀文」),字與字之間的距離較疏朗,而且排 列整齊。
※隸書產生的原因※ §「隸書」這個名稱的由來§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人們在使用時總是希望它在表達意思的 前提下,盡量簡便些。可是,到是秦代末年,因為奏事繁多,用的是 標準文字──小篆,在書寫上無法使公文的處理速度更快一些於是有 些官吏們便將小篆的圓轉改為方折,以求方便書寫,就成為一種新型 的書體,這種書體就是隸書。 §「隸書」這個名稱的由來§ 秦代時將辦公文的小官叫「使徒隸」,當時官獄的文書、抄寫工作人 員被認為是下級人員,專讓人家役使所以叫做「使隸役」,於是便把 他們抄寫公文時的文字叫做「隸書」。
隸 書 秦隸:小篆書寫費時,為求書寫便捷,秦始皇 時代「程邈」研究文字的改進,把篆書 簡化,稱之為「隸書」。隸書用筆不同 隸 書 隸書分為: 秦隸:小篆書寫費時,為求書寫便捷,秦始皇 時代「程邈」研究文字的改進,把篆書 簡化,稱之為「隸書」。隸書用筆不同 於篆,因保有秦小篆的筆意,所以稱為 「秦隸」 ,亦稱「古隸」。 漢隸:到了漢朝,字形漸趨扁平,橫畫起筆收 筆特異,成為整個字體結構的重心。隸 書興於秦,而盛於漢。,逐漸取代篆書 的位置,直到盛堂以後,使完全為楷書 所取代。如: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
秦隸(古隸)
全稱為「漢魯相乙瑛請置百石卒史碑」,刻石現存山東省曲阜孔廟。碑文記漢魯相乙瑛,奏請於孔廟設置百石卒史,以執掌祭祀之事。 東漢 桓帝 永興元年(西元一五三年)
全稱為「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刻石現存山東省曲阜孔廟。碑文內容記述魯相韓敕整修孔廟置辦禮器以便祭祀的事跡。 東漢 桓帝 永壽二年(西元二五六年) 禮器碑
史晨碑一般又稱「史晨前後碑」。前碑記述秋饗後拜謁孔子宅奏請春秋行禮。後碑記述史晨奏請春秋祀孔廟及春饗典禮之盛況。刻石現存山東省曲阜孔廟。
字之特色為,前一字的收筆不再有收筆,只稍一頓順勢 草書 東漢末年的書法,雖以隸書為主流,但草書、行書楷書也正在發展當中。 草書分為 章草:後來為了簡省隸書筆畫,使書寫更快速,產生了「章 草」。東漢章帝時,草書盛行一時,以張芝成就最大。 章草特徵,字字分開,有收筆 草書:魏晉後,草書仍格外流行,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 為與「章草」做區別,此一時期的草書又稱「今草」。 字之特色為,前一字的收筆不再有收筆,只稍一頓順勢 出風,與下一字起筆,上下呼應,甚至連筆。 狂草:草書如王羲之十七帖,還是字字獨立,而王獻之草書則 是上下相連。由王獻之的草書,經南朝而隋唐,到張旭 、懷素,往往超越法度,肆意狂縱,因此有「狂草」之 名。如:張旭、懷素(魚食帖)
王獻父子的今草
張旭 肚痛帖 唐朝 懷素 草書 食魚帖
行 書 行書乃是東漢劉德昇所創。行書是日常運用最多的,它不像草書變化太大,又不似正楷般端正,可說將楷書草率一些,就是行書。因此行書的書寫如行雲流水,多連筆、圓轉,所以給人生動活潑之感,可以說行書是較為自由的字體。 如:王羲之「蘭亭序」 ◎行書的形成◎ 行書萌芽於漢末,到了晉朝時大為流行,行書的產生可由樓蘭遺 址出土的簡紙中看出端倪,這時的行書與楷書十分近似。
王羲之-聖教序 王羲之-蘭亭敘 顏真卿-斐將軍
〈行書的特色〉 行書的特色大約有以下二點: 第一、由於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所以在筆法 上變化多端,同一個字往往有許多種寫法。 上變化多端,同一個字往往有許多種寫法。 第二、在書寫速度上,有人比喻楷書好比是站立著, 行書好比是行走,草書好比是在跑步,由於行 書書寫的速度比楷書還快,在運 筆時產生了連 筆和引帶,使行書的藝術表現空間更為擴大
楷書形成的時代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降及三國鍾繇者,乃有賀剋捷艱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由此知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初期「枇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如鍾繇的宣示表、賀剋捷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黃庭經、曹娥碑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 畫,加以點啄挑趯,仍存古隸之橫直」。東晉以後,南北分裂 ,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研妙,長於啟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過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造峰真,無分軒輊,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大 楷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書法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中 楷 明豐道生學書法說:「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若根據國內各實驗學校實驗研究之結果,初學寫字,亦不宜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茲分別簡介如后:
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餘,結體特異,獨創一格,權威尤,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準本。究其書特點是,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鉻、化度寺碑、溫彥博碑等。
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車派的嫡系。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之,沈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病。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
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體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聖教序為最。
小 楷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義,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予以藝術化之琢磨,終於使之到達了充分完美的境域,亦奠立了中國小楷與行、草書體、優美的標準。
東晉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楷書的特色與優點 一、楷書的特色 楷書具有隸書的端莊方正,又有章草的便捷簡易,筆劃平直,點 劃清晰,搭配勻稱,字形方正的特點,所以人們書寫起來通篇整齊, 又能表現書法藝術。 二、楷書的優點 到現在楷書還是我們書寫時所使用的主要書體,為什麼它能夠不 被淘汰呢?因為它具有許多的優點,除了書寫方便之外,在書寫方面 ,可以表現不同的藝術風格,如歐體的挺拔 (見圖1 ),顏體的厚重(見圖2)。 筆劃稍微寫快一點,可以成為行書;再更快一點, 可以成為草書。到了宋代以後,再加方整化,又成了木板刻書的印刷 體,這便是「仿宋體」由於它具有這些優點,所以長期 被廣泛地使用,一直到現在還是通行的書體。
圖一 圖二
文 房 四 寶
【甲、種類 】 一、筆之大小分為:聯筆,屏筆,大楷筆,中楷筆,小楷筆,其他。 二、筆毛分為: 鬃毛,紫毫,狼毫,鼠豪,羊毫,雞毫,兼毫,其他。 三、筆毛長短分為:長峰,中峰,短峰。 【乙、性質 】 一、硬性之筆毛如:鬃毛筆,紫毫筆,狼毫筆,鼠毫筆。 二、軟性之筆毛如:羊毫筆,雞毫筆。 三、中性之筆毛如: 兼毛。(如三紫七羊毫、五紫五羊毫、七紫三羊毫。) 【丙、使用要點】 1寫大字用大楷羊毫,寫小字用紫毫,狼毫,及兼毫(如能用小楷羊毫寫 小楷者更好)。寫行書隸書用羊毫。 2寫申骨用硬毫,寫篆書隸書用羊毫。 3展發新筆,寫大字統開,中楷半開,小楷三分之一,保其膠性。 4用過之筆,必須隨時用清水洗淨,不可稍留宿墨。 丁、選筆方法: 以「尖、齊、圓、健。」為原則。羊毫倘若肥鈍難寫,初學時可選筆鋒 稍薄者。至於普通水筆,則絕不可用。
甲、種類: 松煙墨。烏黑無膠,暗無光澤,且著水易滲化。 膠墨。以質細而輕,上 硯無聲者為佳。 乙、使用要點: 磨墨時先洗淨硯中宿墨。 磨墨要有耐心 ,磨墨需用力,磨時要勻整不偏,輕重相等,疾徐有節。 磨墨須濃淡適中,過濃則筆滯,運用不靈活;過淡則易滲沁而色淺,寫 出來的字缺少神采。 墨須每日新磨,磨成後,應即使用,隔日則膠煤脫離,不宜再用。 丙、選墨方法: 以質地細潔,色澤光潤,膠水不重,上硯無聲者為佳。若膠重有雜質, 則不宜。初學寫字,為節時省事,不妨改用上等墨汁,但墨汁也要滲少 許水用墨條磨一磨,以分散其渣滓。如寫宣紙屏幅,則必需磨墨,寫時 可以揮灑自如,裱時亦不易漲墨。
甲、種類: 毛邊紙,竹簾紙,白關紙,七都紙,六吉宣紙,煮硾宣紙,玉版宣紙, 清水宣紙,淳化宣紙,虎皮宣紙,臘箋,泥金箋,髮箋,高麗箋。 乙、使用要點: 練習寫小字用毛邊紙,大字用淺黃色七都紙,書寫屏聯肚宣紙及冷金箋。 初學寫字用吸墨的毛面粗紙,練習日久,遇到純細光澤之紙,自然格外覺 得易寫。 摹帖宜用油光紙,取其紙薄透明,容易鉤摹。 臨帖宜用九宮格紙,取其易於布置結構。 硬紙用軟筆,軟紙用硬筆,此即「弱者強之,強者弱之」剛柔相濟的中道 要訣。 丙、選紙方法: 以能適應吸水性的紙,俾與筆墨配合為原。切忌用光滑的紙。即不滲墨, 又不駐筆,更寫不出力量來。
硯 台 甲、種類: 秦磚,漢瓦,玉硯,陶硯,歙硯,廣片。 乙、使用要點: 硯 台 甲、種類: 秦磚,漢瓦,玉硯,陶硯,歙硯,廣片。 乙、使用要點: 用時著水,不用時須洗滌乾淨。洗硯宜用溫水或冷水,不可用沸水。 以藥舖內絲瓜絡擦之。 磨墨後不可將墨放置硯上,容易揭損硯面。 丙、選硯方法: 硯之形式,不論方形圓形,一、要「石理細膩」,石質能發,磨時快而 細且不壞筆。二、要硯心凹進,可以多貯墨汁。三、要有蓋,可以使理汁 慢乾。
資料來源 一、 書 名:中國書法概述 發行所: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著 者:釋廣元 二、 書 名:書法入門合訂本 一、 書 名:中國書法概述 發行所: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著 者:釋廣元 二、 書 名:書法入門合訂本 發行所:藝術圖書公司印行 著 者:余雪曼、左宜有、江文雙、古迪吉,合編 註:資料來源依書名筆畫須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