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环 境 护理学基础教研室 王香莉
主要内容 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医院环境 第二节 文本 第三节 无菌技术 第四节 第五节 隔离技术 清洁、消毒、灭菌 3/3/2017
第一节 环境与健康 3/3/2017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 2、分类: 环境 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体。 生理环境 2、分类: 内在环境 外在环境 环境 心理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 化学环境 生物环境 3/3/2017
二、影响健康的一般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一)影响健康的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 气候 地形 地质 环境 污染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噪声污染 辐射污染 3/3/2017
二、影响健康的一般环境因素 (二)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 制度 经济 文化 背景 劳动 条件 人际 关系 3/3/2017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南丁格尔的护理环境学说 护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国际护士会,1975年) 3/3/2017
第二节 医院环境 3/3/2017
一、医院环境的特性与要求 舒适的物理环境 和谐的社会环境 安全的生物环境 3/3/2017
(一)医院的物理环境 3/3/2017
患者床单位的设置应保留适当的床间距,一般不得少于1m。床与床之间应有隔帘遮挡,以使患者拥有较为私密的个人空间。 1、空间 患者床单位的设置应保留适当的床间距,一般不得少于1m。床与床之间应有隔帘遮挡,以使患者拥有较为私密的个人空间。 3/3/2017
影响体热散发,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使人烦躁 2、温度 适宜的病室温度为18~22℃,新生儿、老年科病室以及在擦浴时以22~24℃为宜。 影响体热散发,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使人烦躁 使人缩手缩脚,容易着凉、感冒 调节室温 3/3/2017
3、湿度 病室湿度(相对湿度):即在一定湿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有水蒸气的量与其达到饱和时含量的百分比。 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 通风换气 空气去湿器 空气潮湿,细菌易于繁殖 感到潮湿、憋闷,特别对心、肾疾病患者不利 夏季:地面洒水 冬季:空气加湿器 空气干燥,引起口渴、咽痛、鼻出血等,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不利。
4、通风 通风时间可根据室内外温差和风力大小适当掌握,一般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 避免吹 对流风
5、音响 医院病房白天噪声应控制在40dB以下,夜间控制在30dB以下。 说话轻 关门轻 “四轻” 走路轻 操作轻
先兆子痫、破伤风或畏光患者,应采取避光措施! 6、光线 人工光源 夜间照明、保证诊疗护理操作 自然光源 促进血液循环、机体合成VD、杀菌作用、增进身心舒适 策略1 先兆子痫、破伤风或畏光患者,应采取避光措施!
7、装饰 包括整体和局部的装饰。合理的色彩环境可使患者身心舒适,有利于恢复健康。 现在医院多采用暖色装饰
(二)医院的社会环境 护患关系:护患关系是一种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特殊的人际关系。在护患关系中,护士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患者与其他人员的关系:护士应主动将其他医务人员和病友介绍给患者,鼓励他们进行沟通与接触,提倡病友之间互相帮助和照顾。也要注意协调患者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 医院规则:护士对于新入院患者应及时介绍并耐心解释医院规则和执行各项院规的必要性及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3/3/2017
(三)医院的生物环境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指患者、探视者、 医院工作人员等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 医院的生物环境通常 是由微生物构成的环境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指患者、探视者、 医院工作人员等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 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医院感染的主要对象是住院患者,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3/3/2017
(三)医院的生物环境 按病原体来源可分为: 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属于常居菌或暂居菌, 通过移位或活动造成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 途径,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染。 3/3/2017
医院感染形成的基本条件 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1.老年人及婴幼儿 患者 2.免疫力低下者 病原体携带者 接触传播 3.接受侵入性诊疗者 4.损伤皮肤黏膜屏障者 5.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患者 病原体携带者 医院自身正常菌群 医院环境 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 特点: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导致感染。 3/3/2017
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医源性 患 管 者 理 其 他 如侵入性诊疗、损害免疫 功能的治疗,滥用抗生素等 如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等 如免疫功能、基础疾病或原发性疾病等 其 他 如建筑布局不合理、医务 人员对医院感染缺乏知识等
医院生物环境的调节与管理 1 建立医院感染的三级管理体系 2 健全各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 3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完善设施 4 阻断感染链 5 加强医学感染学的教育
阻断感染链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隔离预防技术 做好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及其效果监测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做好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及其效果监测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加强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消毒隔离 合理使用抗生素 增加易感人群的抵抗力
第三节 清洁、消毒、灭菌 3/3/2017
一、基本概念 清洁 消毒 灭菌 用物理方法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 用物理方法清除物品表面的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目的是使消毒的对象达到无害化。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目的是使消毒的对象达到无害化。 用物理方法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
二、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 1 2 3 4 5 6 7 医院消毒灭菌 首选物理方法 定义:利用物理因素(如热力、辐射、微 波、过滤等)清除或杀灭微生物。 热力消毒灭菌法 1 紫外线消毒法 2 臭氧消毒法 3 微波消毒法 4 电离辐射消毒法 5 等离子体灭菌法 6 过滤除菌法 7
(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热力 定义: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酶、细胞壁 和细胞膜等,从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干热法 燃烧灭菌 干烤灭菌 湿热法 煮沸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 3/3/2017
干热法 燃烧灭菌 干烤灭菌 适用: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如油剂、粉 特点:简单、迅速、彻底、破坏性大 剂、玻璃器皿等物品。 注意事项: 1、灭菌前处理:物品应清洁、干燥。 2、物品体积:≤10cm×10cm×20cm,油剂、粉剂厚 度≤0.6cm,凡士林纱布条厚度≤1.3cm。 3、装载高度:不超过烤箱内腔高度的2/3。 4、灭菌条件:160℃持续2h,或170℃持续1h,或 180℃持续30min。 5、灭菌时间:从大到灭菌温度时算起。 6、灭菌后:温度降到40℃以下时才能打开。 特点:简单、迅速、彻底、破坏性大 适用:不需保存的物品、某些金属器械和搪瓷类物品急用时 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 2、贵重器械及锐利刀剑禁用此法。 3、不得将引燃物扔入消毒的容器中 3/3/2017
湿热法 煮沸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 是热力消毒灭菌法中效果最可靠的方法
煮沸灭菌 特点:简单、方便、经济、实用 适用:耐湿、耐高热物品,如金属、搪瓷、玻璃和橡胶类等 要求:100℃,5~15分钟 提高沸点: 碳酸氢钠,浓度为1%~2% 提高沸点105℃, 增强杀菌、去污、防锈 注意事项: 消毒前:物品洗净,全部浸没水中 消毒中:1、根据物品性质决定放入时间及消毒时间 2、水沸计时、加物重新计时 3、海拔每增高300m,需延长消毒时间2min 消毒后:无菌取物、取出即用、过时重煮(4h) 玻璃类用纱布包裹,冷水或温水放入,水沸计时10-15分钟; 橡胶类用纱布包裹,水沸放入,消毒5分钟 3/3/2017
压力蒸汽灭菌法 主要利用高压饱和蒸汽的高热所释放的潜热灭菌 (潜热:当1g100℃水蒸气变成1g100℃的水时,释放出2255J的热能) 特点:温度高,穿透力强,效果可靠 适用: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 种类:下排气式、预真空式
压力蒸汽灭菌法 下排气式 预真空式 灭菌参数: 设备识别 物品类别 温度(℃) 所需最短 时间(min) 压力(kpa) 敷料 121 30 102.6 器械 20 102.9 预真空式 器械、敷料 132~134 4 205.8 3/3/2017
压力蒸汽灭菌法 注意事项: 1、安全操作,专人负责。 2、灭菌前清洗干燥。 3、包装合适:不大于30cm×30cm×25cm(下排气式) 4、装载合理:不宜过紧。 5、密切观察:压力、温度、灭菌时间。 6、灭菌后处理:被灭菌物品待干后才能取出备用。 7、定期监测: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 3/3/2017
压力蒸汽灭菌法 效果监测: 物理监测法:每灭菌批次监测 化学监测法:每个灭菌包监测 生物监测法:每周常规监测 连续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 物理监测法:每灭菌批次监测 化学监测法:每个灭菌包监测 生物监测法:每周常规监测 (监测灭菌效果最可靠的方法) 利用耐热的非致病性嗜热脂肪杆菌芽胞作为指示菌株,待灭菌周期结束后取出培养,指示菌片上若无细菌生长,表示灭菌合格。 3/3/2017
(二)紫外线消毒法 紫外线属于一种低能电磁辐射 消毒使用的是C波紫外线 波长范围为210-328nm 杀菌作用最强的波长为253.7nm 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 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和部分芽胞 3/3/2017
1 2 3 4 (二)紫外线消毒法 紫外线灯管杀菌机制: 破坏菌体蛋白中的氨基酸,菌体蛋白光解变性 微生物DNA失去转换能力 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 4 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
(二)紫外线消毒法 空气 物表 特点:经济、安全、方便 有人情况 无人情况 适用: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处理 灯管规格:15W、20W、30W、40W 使用要求: 首选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有人情况 无人情况 空气 物表 每立方米≥1.5w.有效距离≤2m.时间30~60min 30w、有效距离25~60cm、时间20~30min
(二)紫外线消毒法 注意事项: 1、保持清洁:定期擦拭以除去灰尘和污垢。关灯后冷却3-4min再 开启或移动 2、消毒条件:温度20~40℃,湿度40%~60% 3、消毒时间: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 4、作好记录:使用时间不超过1000h 5、加强防护:保护眼和皮肤,照射后应通风 6、定期监测灭菌效果: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监测法;要求强度 >70µw/cm2 (及时更换)
(三)臭氧消毒法 可杀灭细菌繁殖体、芽胞、病毒、真菌等, 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 原理:臭氧发生器在电场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换成高浓 度的臭氧,依靠强大的氧化作用杀菌。 适用:空气、污水和诊疗用品、物品表面消毒。 注意事项:臭氧对人体有害,大气中允许浓度为0.2mg/m3,有 人情况下不能使用,消毒结束后30min人员方可进入。 3/3/2017
(四)微波消毒法 微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穿透性强的电磁波。 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芽胞、 真菌孢子等各种微生物。 原理:高频交流电场中,细菌体内的蛋白质、核酸等分子极性 集团高速运动,温度迅速上升,导致菌体蛋白凝固变性 而死亡,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适用:食物及餐具的消毒、医疗文件、药品及耐热非金属材料 器械的消毒灭菌。 3/3/2017
(四)微波消毒法 注意事项: (1)装放物品应为小件,不应超过消毒器内容积的2/3。 (2)不能以金属罐等容器盛放消毒物品。 (3)水是微波的强吸收介质,可提高消毒效果,故可先行加湿处理。 (4)微波对人体有一定伤害,须关好门后方可操作。 (5)消毒中途不得打开门加入新物。 (6)应保持容器及门的清洁,以免污物阻挡微波作用,或因门关闭 不严造成微波泄露。 (7)不可空载操作,以免损坏消毒器。
(五)电离辐射灭菌法(又称冷灭菌) 原理:利用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进行辐射灭菌。 适用范围:不耐热的物品灭菌如塑料、药品、生物制品等,属于冷灭菌。 注意事项: 1、放射线对人体有害,应用机械传送物品。 2、应在有氧环境下进行,因氧促进射线杀菌。 3、湿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3/3/2017
(六)等离子体灭菌法 原理:以过氧化氢作为灭菌介质,借助等离子体灭菌器机械装置,将过氧化 氢气化定量注入灭菌室内,经特定的真空和射频电磁场等物理条件激 发产生辉光放电,形成过氧化氢等离子体进行灭菌。 适用范围:不耐高温、湿热(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等)的诊疗器械的灭菌。 注意事项: 1、灭菌前物品必须清洁干燥,须用专用的纸塑灭菌袋或无纺布包装。 2、物品装量不超过灭菌腔容积的2/3,且物品之间及灭菌舱底应留有空隙,不能重叠放置。 3、能吸收水分和气体的物品不可用该法灭菌,如亚麻制品、手术缝线等,因其可吸收进入灭菌腔内的气体或药物影响等离子体质量。 3/3/2017
用机械的方法除掉物品表面、水、空气、人畜体表的有害微生物 (七)过滤除菌法 用机械的方法除掉物品表面、水、空气、人畜体表的有害微生物 主要应用于手术室、烧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配药间等空气的净化处理。 3/3/2017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适用范围: 定义:使用化学药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杀灭微生 物的一类消毒灭菌方法。 不宜使用高温消毒、耐湿的物品,如病人皮肤、粘 膜、排泄物及周围环境、光学仪器、金属锐器和某些塑 料制品。 3/3/2017
(一)化学消毒灭菌剂的种类: 分类 定义(消毒灭菌的水平) 消毒剂举例 灭菌剂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使其达到灭菌效果 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 高效消毒剂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并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 过氧化氢、 含氯消毒剂 中效消毒剂 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等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其他微生物 乙醇、碘伏 低效消毒剂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 新洁尔灭、氯己定 3/3/2017
(二)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性能和病原体特性选用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测比重调整浓度, 性质不稳定者应现配现用。 4、物品应先清洁、干燥,后需全部浸入。 5、消毒液中不可放置纱布、棉花等物。 6、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需用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3/3/2017
(三)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 浸泡法 擦拭法 喷雾法 熏蒸法 大多数物品 物表、皮肤的消毒 空气、物表的消毒 空气、物表、精密贵 重仪器和不能蒸煮、浸泡物品的消毒
(三)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 1、浸泡法(immersion) 物品洗净擦干浸泡于一定浓度的消毒液中,在一定的浓度和 时间内达到消毒作用(如体温计消毒)。 注意:1、轴节须打开 2、加盖密闭 3、加新重计 3/3/2017
(四)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 2、擦拭法(rubbing) 蘸取规定浓度的化学药液擦拭被污染物体的表面或皮肤, 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如含氯消毒液或75%乙醇)。 适用于地面、墙壁,以及皮肤 3/3/2017
(四)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 3、喷雾法(nebulization) 在特定空间或物体表面均匀喷射化学消毒剂,规定时间内达 到消毒作用。 适用于地面、墙壁、周围环境 注意:喷洒时须使物体表面完全湿透才能起到消毒作用。 3/3/2017
(四)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 4、熏蒸法 (fumigation) 在密闭空间内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之成为气体,进行 消毒。 适用于空气、物表、精密贵重仪器和不能蒸煮、浸泡物品的消毒 临床常用甲醛气体或环氧乙烷气体进行熏蒸消毒。 3/3/2017
(五)常用化学消毒剂: 碘伏 37-40%甲醛 戊二醛 乙醇 过氧乙酸 环氧乙烷 含氯消毒剂
1、37-40%甲醛 作用原理:使菌体蛋白变性,酶活性消失 适用范围:不耐高温、高压的医疗器械 常用浓度:37-40% 常用方法:熏蒸 温度:50-80℃ 相对湿度:80-90% 消毒时间:30-60min 3/3/2017
1、37-40%甲醛 注意事项: 1、用甲醛消毒箱消毒物品时,不可用自然挥发法。 2、环境温度和湿度对消毒效果影响较大,消毒时应严格控制在规定 的范围内。 3、被消毒物品应摊开放置,中间留有一定空隙,污染表面尽量暴露, 以便甲醛气体有效地与之接触。 4、消毒后一定要去除残留甲醛气体,可用抽气通风或氨水中和法。 5、甲醛有致癌作用,不宜用于室内空气消毒。 3/3/2017
2、戊二醛 作用原理:与菌体蛋白质反应,使之失活 适用范围: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 常用浓度:2% 常用方法:浸泡 消毒时间:20~45min, 灭菌时间:10h 注意事项: 1、密闭保存;定期检测 2、防锈: +0.5%亚硝酸钠 3、灭菌后的物品使用前用无菌水冲干擦干 4、对皮肤、黏膜、眼睛有刺激性,应注意防护 3/3/2017
3、环氧乙烷 属于气体灭菌剂 作用原理:与菌体蛋白结合,使酶代谢受阻而导致细菌死亡 适用范围:不耐高温、湿热(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化纤塑料 制品等)器械 消毒要求: 作用浓度 温度 相对湿度 时间 小型灭菌器 450-1200 mg/L 37-63℃ 40-80% 1-6h 中型灭菌器 800-1000 55-60℃ 60-80% 6h 大型灭菌器 0.8-1.2 kg/m3 3/3/2017
3、环氧乙烷 注意事项: 1、易燃易爆具毒性,密闭使用. 2、环境通风、储存于阴凉通风、远离火源、静电处,贮存温度 <40℃ ,防止爆炸。 3、环氧乙烷消毒间应设置专用排风系统,并保证足够的时间进 行灭菌后的通风换气。 4、灭菌后须清除环氧乙烷残留量后方可使用! 5、遇水后可形成有毒的乙二醇,故不可用于食品类灭菌!
4、过氧乙酸 浸泡法 擦拭法 喷洒法 作用原理:能将菌体蛋白质氧化,使细菌死亡 适用范围:耐腐蚀物品、皮肤及环境等 常用方法及要求: 一般污染:0.05% 溶液浸泡;芽胞污 染:1%溶液浸泡 5min,灭菌需30min 浸泡法 浓度和时间 参照浸泡法 擦拭法 0.2-0.4%溶液, 作用30-60min 喷洒法 3/3/2017
4、过氧乙酸 注意事项: 1、贮存于通风阴凉避光处,配制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 防引起爆炸。 2、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 3、易氧化分解而降低杀菌力,故需现用现配。 4、加强防护:有刺激性及腐蚀性,配置时戴口罩及橡胶手套。
排泄物:10000mg/L干粉加入搅拌混匀,2-6h;医院污水:50mg/L干粉加入污水搅拌,2h后排放 5、含氯消毒剂 作用原理:破坏细菌酶的获悉而致其死亡 适用范围:餐(茶)具、环境、水、疫源地等 常用方法: 细菌繁殖体污染:500mg/L含氯消毒液,10min;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芽胞污染:2000-5000mg/L含氯消毒液,30min以上 含量及作用时间参照浸泡法 含量及作用时 间在浸泡法基 础上加倍 排泄物:10000mg/L干粉加入搅拌混匀,2-6h;医院污水:50mg/L干粉加入污水搅拌,2h后排放 浸泡法 擦拭法 喷洒法 干粉消毒
注意事项: 1、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2、配置的溶液性质不稳定,宜现用现配。 3、有腐蚀及漂白作用,不宜用于金属、有色织物等的消毒。 4、如存在大量有机物,应延长时间/提高浓度。 5、消毒后的物品应及时用清水冲净。 6、应定期更换消毒液。
6、乙醇 作用原理: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但对肝炎病毒及芽胞无效 适用范围:皮肤、物品表面及医疗器械等 常用浓度、方法: 擦拭法:75%棉球擦拭消毒皮肤或物表 浸泡法:75%加盖浸泡10min以上 注意事项: 1、密闭保存于避火处,定期检测有效浓度,并保持浓度不低于70%。 2、不适于手术器械灭菌。 3、有刺激性,不宜用于黏膜及创面消毒,过敏者禁用。 3/3/2017
7、碘伏 浸泡法 擦拭法 冲洗法 作用原理:破坏细菌胞膜的通透性屏障, 使蛋白质漏出或与细菌酶蛋白起碘化 反应而使之失活。 适用范围:皮肤、黏膜、创面、物品等 常用方法: 浸泡法 擦拭法 冲洗法 细菌繁殖体污染:0.05%溶液,30min 注射、手术部位皮肤:0.25-0.5%溶液,擦拭2遍,2min;口腔黏膜创面,0.05-0.1%溶液,3-5min 阴道黏膜、伤口黏膜创面:0.025%溶液,3-5min
7、碘伏 注意事项: 1、避光密闭保存于阴凉、干燥处。 2、碘伏稀释后稳定性差,宜现用现配。 3、皮肤消毒后勿需乙醇脱碘。 4、不能消毒金属制品。
四、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 (一)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 医院用品 危险性 高度危险性 物品 中度危险性 低度危险性 指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 指仅与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的器材和用品。 指不能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的器材和用品。
(二)消毒灭菌的水平 灭菌法 高水平 中水平 低水平 消毒法 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胞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方法 杀灭和去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原 则 (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加强消毒灭菌工作中的患者保护和自我保护 严格遵守消毒程序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高度 危险性物品 中度 低度 灭菌法 中水平或 高水平消毒法 低水平消毒法 或一般清洁 3/3/2017
2、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受到致病性芽胞、真菌孢子、分枝杆菌、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物品 受到致病性细菌、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污染物品 受到一般细菌、亲脂病毒污染物品 受到有机物或微生物污染严重物品 灭菌法或高 水平消毒法 中水平以上或 高水平消毒法 中水平或 加大消毒剂的 剂量并延长消 毒时间 如破伤风杆菌、结核杆菌污染 如甲肝病毒污染 如流感病毒、大肠埃希病毒污染 3/3/2017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因 素 1、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 2、消毒方法易于挥发 3/3/2017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1)耐湿、耐高温物品消毒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 (2)怕热、忌湿和贵重物品应选择环氧乙烷气体消毒灭菌。 (3)空气消毒处理应首选过滤除菌的动态净化处理方法。 (4)金属器械:浸泡消毒时应选择腐蚀性小的灭菌剂,同时注意防锈。 (5)物体表面: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 离照射,或用化学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选择喷雾消毒法。
5、加强消毒灭菌工作中的患者保护和自我保护 4、严格遵守消毒程序 所有接触病人的器材和物品均应先消毒再清洗,然后再按物品危险性的种类选择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处理。 5、加强消毒灭菌工作中的患者保护和自我保护
(四)医院日常的清洁、消毒、灭菌工作 医院环境的分类与消毒 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被服类消毒 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 皮肤、黏膜和手的消毒 污物、污水消毒处理 3/3/2017
1、医院环境的消毒空气消毒 3/3/2017
环境类别 空气 cfu/m3 物品表面cfu/cm2 医务人员手 cfu/cm2 Ⅰ类 ≤10 ≤5 Ⅱ类 ≤200 Ⅲ类 ≤500 Ⅳ类 - ≤15
2、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 根据有无明确感染源,医院消毒分为: 预防性消毒:指没有发现明显的感染源存在,对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 物品施行的消毒处理。目的是预防感染的发生。 疫源性消毒:指对存在或者曾经存在感染源及病原体污染波及的环境、物品 施行的消毒处理。目的是杀灭或清除感染源排出的病原体,预 防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随时消毒:指感染源仍然存在于疫源地内,对其随时产生的可能含有病原体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环境、物品所实施的及时性消毒处理。 终末消毒:指感染源已经离开了疫源地,对其曾经产生的含有病原体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环境、物品所实施的最后一次消毒处理。 3/3/2017
3、被服类消毒 场所:主要在洗衣房 病区每个病区应有3个衣被收集袋,分别收放有明显污染的患者衣被、 一般患者衣被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帽、值班被服 工作服及值班室被服:应与患者的被服分开 感染者被服:与普通患者被服分开清洗和消毒 棉织品:一般洗涤后高温消毒 不能洗涤的棉胎、枕芯、垫褥:日光暴晒、紫外线灯照射、臭氧机照射 3/3/2017
4、皮肤、黏膜和手消毒 医务人员应加强手的清洗、消毒 患者的皮肤、黏膜消毒用0.5%的碘伏涂擦 3/3/2017
5、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 医疗器械、物品在消毒、灭菌前须进行妥善的清洁处理,去除表 面有机物; 一般污染的器械、物品:应先行清洁,再消毒或灭菌; 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 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最后进行灭菌处理。 3/3/2017
根据我国《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院的医疗废物分为: 6、医院污物、污水的消毒处理 根据我国《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院的医疗废物分为: 感染性废物 病理性废物 损伤性废物 药物性废物 化学性废物 3/3/2017
第四节 无菌技术 3/3/2017
无菌技术 概念: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 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目的: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 侵入或传播给他人。 3/3/2017
一、相关概念 无菌物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无菌区: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未经灭菌处理或经灭菌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 3/3/2017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一)操作环境清洁且宽敞 (二)工作人员仪表符合要求 1、操作室清洁、宽敞、定期消毒;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 减少走动,避免尘埃飞扬。 2、操作台清洁、干燥、平坦,物品布局合理。 (二)工作人员仪表符合要求 1、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应每4-8h更换)。 2、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3/2017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三)无菌物品管理有序规范 1、标识清楚: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且 有明显标志。 2、存放位置: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并置于规定的存放柜或架上。 3、使用有序:通常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取用;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可疑污 染、污染或过期应重新灭菌。有效期为7天。 4、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5、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更换。 3/3/2017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四)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 1、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2、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3、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4、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5、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 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6、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7、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3/3/2017
三、常用无菌技术 3/3/2017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查对:无菌持物钳名称、有效期、灭菌标识 取钳:打开容器盖, 手持无菌持物钳上1/3处,闭 合 钳端,垂直取出 使用:始终保持钳端向下 放钳:闭合钳端,打开容器盖,快速垂直放回容器, 关闭容器盖 3/3/2017
(一)无菌持物钳法 注意事项: 常用的有三叉钳、卵圆钳和长、短镊子四种, 每个无菌干罐只放一把无菌物钳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取、放无菌持物钳时应闭合钳端,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使用。 3、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钳端向下,不可触及非无菌区。 4、到距离较远处取物时,应将持物钳和容器一起移至操作处,就地使用。 5、不可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油纱布或换药。 6、干燥法保存时应4小时更换1次。 3/3/2017
(二)使用无菌容器 查对:无菌容器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期、灭菌标识 开盖:取物时,打开容器盖,内面向上置于稳妥处或拿在手中 取物:用无菌持物钳从无菌容器内夹取无菌物品 关盖:取物后,立即将盖盖严 手持容器:应托住容器底部 3/3/2017
(二)使用无菌容器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移动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手指不可触及无菌容器的内面及 边缘; 3、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物品,即使未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中; 4、无菌容器应定期消毒灭菌,一般有效期为7天;一经打开,使用时 间不超过24小时。 3/3/2017
(三)使用无菌包法 查对:无菌包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灭菌标识,确认无潮湿或破损。 放置:无菌包平放在清洁、干燥、平坦处。 开包取物:手接触包布四角外面,依次揭开四角,用无菌钳夹取所需物 品,放在备妥的无菌区。 回包整理: 如包内物品未用完,按原折痕包盖并记录签名 如包内物品用完,将包布折叠放妥 3/3/2017
(三)使用无菌包法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打开无菌包时手只能接触包布四角的外面,不可触及包布内面, 不可跨越无菌区。 3、包内物品未用完,应按原折痕包好,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限24 小时内使用。 4、如包内物品超过有效期、被污染或包布受潮,则需重新灭菌。 3/3/2017
(四)倒取无菌溶液法 清洁:取盛有无菌溶液的密封瓶,擦净瓶外灰尘。 查对:瓶签上的药名、剂量、浓度和有效期;瓶盖有无松动;瓶身有 无裂缝;溶液有无沉淀、浑浊或变色。 开瓶塞:启开瓶盖,消毒瓶塞,待干后打开瓶塞。 倒溶液:瓶签朝向掌心,倒出少量溶液旋转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 溶液至无菌容器中。 盖瓶塞:倒好溶液后立即塞好瓶塞。 记录:在瓶签上注明开瓶日期及时间并签名,放回原处。 处理:按要求整理用物并处理。 3/3/2017
(四)倒取无菌溶液法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不可将物品伸入无菌溶液瓶内蘸取溶液;倾倒液体时不可直接接触 无菌溶液瓶口。 3、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以免污染剩余溶液。 4、已开启的无菌溶液瓶内的溶液,24h内有效,余液只作清洁操作用。 3/3/2017
(五)铺无菌盘法 查对:无菌包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灭菌标识,确认无潮湿或破损。 备盘:准备清洁、干燥治疗盘。 取巾:打开无菌包,用无菌持物钳取一块治疗巾置于治疗盘内。 铺巾:双手捏住无菌巾一边外面两角,轻轻抖开双折平铺于治疗盘上, 将上层折成扇形,边缘向外治疗巾内面构成无菌区。 放入无菌物品: 覆盖:双手捏住扇形折叠层治疗巾外面,遮盖于物品上,对齐上下层边 缘,将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分别向下折一次,露出治疗 盘边缘。 记录:注明铺盘日期及时间并签名。 3/3/2017
(五)铺无菌盘法 注意事项: 1、打开包布时手仅能接触包布四角的外面,不可触及包布内面, 不可跨越无菌面。 2、包内物品未用完,应按原折痕关包,系带横向扎好,注明开包 日期及时间,4小时内有效。 3、如包内物品超过有效期、被污染或包布受潮,则需重新灭菌。 3/3/2017
(六)戴、脱无菌手套法 查对:无菌手套袋外的号码、灭菌日期,包装是否完整、干燥 打开手套袋: 取、戴手套: 调整:将手套的翻边扣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双手对合交叉检 查是否漏气,并调整手套位置 脱手套: 处置:弃置手套于黄色医疗垃圾袋内。 3/3/2017
(六)戴、脱无菌手套法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戴手套时手套外面(无菌面)不可触及任何非无菌物品;已戴手套的 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及另一手套的内面;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 手套的外面。 3、选择合适手掌大小的手套尺码;修剪指甲以防刺破手套。 4、戴手套后双手应始终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面以上视线范围内的水平; 如发现有破损或可疑污染应立即更换。 5、脱手套时,避免强拉,注意勿使手套外面(污染面)接触到皮肤;脱 手套后应洗手。 6、诊疗护理不同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戴手 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3/2017
第五节 隔离技术 3/3/2017
一、概述 隔离: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 隔离区域的划分 隔离区域 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清洁区 污染区 潜在污染区 医护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更衣室、浴室、储物间、配餐间 病室、处置室、污物间、及病人入院、出院处理室 医办室、护士站、治疗室、内走廊 3/3/2017
传染病区隔离单位的设置 1、传染病区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原远离普通病区、生活区。 2、病区及梯道设立“两通道”,分通道进出,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感染。 工作人员与患者 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 3、病区除普通病房应有的设施外,还需配备一些必要的设施。 4、不同病种患者应分室安置,同一病种患者可同居一室,每室以不超过4人为宜,床间距不少于1.1m;疑似患者、具有高度传染性或毒力强的菌株所致的感染患者应安置在单间隔离室。
过隔离期,经医生开具医嘱,方可解除隔离。 二、隔离原则 空气 飞沫 接触 (一)一般隔离 1、隔离病室标志明显、设施齐全 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应符合要求 3、分类处理隔离室室内物品 4、每日消毒隔离室环境 5、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 6、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7、掌握解除隔离的标准 传染性分泌物3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度 过隔离期,经医生开具医嘱,方可解除隔离。 3/3/2017
二、隔离原则 (二)终末消毒处理 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及其所住病 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 1、患者的终末处理 2、病室的终末处理
三、隔离预防系统 “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 (一)标准预防 定义: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 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 “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 (一)标准预防 定义: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 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 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基本特点:是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 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 3/3/2017
标准预防主要措施: 洗手 锐器用后放入锐器盒内,标识使用时间,(有效期48小时),容量不得超过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满,用后统一处理 戴手套 口罩、眼罩、隔离衣 处理污物 环境清洁 锐器处理 以器械替代口对口人工呼吸 锐器用后放入锐器盒内,标识使用时间,(有效期48小时),容量不得超过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满,用后统一处理
(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额外预防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室使用蓝色隔离标志。 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 进入隔离室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接触患者前做好防护。 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应按规定处理。 3/3/2017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室使用黄色隔离标志。 相同病原引起感染的患者可同居一室,通向走道的门窗须关闭。 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病室远离其他病室或使用负压病室。 患者戴外科口罩,专用痰杯,限制活动范围。 严格空气消毒。 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区域流程,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正确处置 用物。 3/3/2017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室使用粉色隔离标志。 相同病原引起感染的患者可同居一室,通向走道的门窗须关闭。 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病室远离其他病室或使用负压病室。 患者戴外科口罩,专用痰杯,限制活动范围。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探陪者戴外科口罩,相距1m以上。 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区域流程,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正确处置 用物。 3/3/2017
四、常用隔离技术 工作帽 口罩的应用 手的清洁与消毒 穿脱隔离衣 3/3/2017
(一)工作帽的使用 帽子: 应遮住全部头发,保持清洁, 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3/3/2017
(二)口罩的使用 口罩应罩住口鼻部,不漏气 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戴口罩方法正确 始终保持口罩的清洁、干燥 不戴口罩时口罩不可以悬挂于胸前,不可用污染的手触摸口罩 每次进入工作区域前,应检查医用防护口罩的密合性。 纱布口罩应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三)手的清洁与消毒 1、卫生洗手 概念: 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 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操作步骤: 准备:打开水龙头,调节合适水流和水温 湿手:在流动水下,充分淋湿双手 涂剂:关上水龙头并取清洁剂均匀涂抹 洗手: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s 冲净:打开水龙头,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 干手:关闭水龙头,以擦手纸或毛巾擦干双手或在干手机下烘干双手; 必要时取护手液护肤 3/3/2017
2、卫生手消毒 概念: 操作步骤: 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洗手:按洗手步骤洗手并保持手的干燥 涂剂:取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 和指缝,必要时增加手腕及腕上10cm 揉搓:按照揉搓洗手的步骤揉搓双手,直至手部干燥 干手:自然干燥 3/3/2017
3、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 4、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注意事项: 1、卫生手消毒前先遵照洗手步骤洗手保持手部干燥; 卫生消毒指征: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 2、接触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3、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 4、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注意事项: 1、卫生手消毒前先遵照洗手步骤洗手保持手部干燥; 2、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时间至少15秒,方法正确; 3、卫生手消毒后,监测的细菌菌落数≤10cfu/cm2。 3/3/2017
(四)穿、脱隔离衣 定义: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 目的: 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 1、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2、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3/3/2017
注意事项: 1、穿隔离衣前应准备好操作中所需物品。 2、隔离衣长短合适,需完全遮盖内面工作服,并完好无损。 3、穿隔离衣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 4、系领口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衣领及工作帽。 5、洗手时,隔离衣不得污染洗手设备。 6、隔离衣应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或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7、挂隔离衣时,若在半污染区,不得露出污染面;若在污染区,不得露出清洁面。 3/3/2017
3/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