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型头痛诊疗进展
内容 定义、流调、临床表现及诊断 发病机制 治疗
定义 紧张型性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英 文简写TTH,是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约占 头痛患者的40%;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侧枕部或全头紧缩 性或压迫性,轻、中度非搏动样头痛。 贾建平. 神经病学[M]. 第七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流行病学调查: TTH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 全球数据: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显示80%为发作性紧张型头痛,3%为慢性紧张型头痛。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发病年龄35至40岁之间达到顶峰,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均降低;[1] 亚洲数据:紧张型头痛的平均年患病率为16.2%(10.8%~33.8%),亚洲估计有紧张型头痛患者6.24亿;[2] 中国数据:最近的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TTH年患病率为32.5%,频繁发作型为45.4%,非频繁发作型为30.7%,慢性为20.7%,女性略多于男性。 [3] IASP 2011(10)—2012(10)数据 Peng KP1, Wang SJ. Epidemiology of headache disorder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Headache. 2014 Apr;54(4):610-8 Dong Z, Di H, Dai W, et al. Application of ICHD-II criteria in a headache clinic of China [J]. PLoS One, 2012, 7(12): e50898.
临床表现 约70%头痛出现在双侧,也可单侧发生,疼痛可波及枕部、 颞部、前额、眼周、顶部及全头。以轻至中度痛多见,性 质多为压迫性、紧缩性; 患者常描述如:“头部重压感、头周有绳子勒住的感觉或 头部沉重感”,也有描述为搏动样痛、闷痛、胀痛等。
分类 第3版《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ICHD) 偶发性紧张型头痛 伴颅骨膜肌压痛的偶发性紧张型头痛 无颅骨膜肌压痛的偶发性紧张型头痛 频发性紧张型头痛 伴颅骨膜肌压痛的频发性紧张型头痛 无颅骨膜肌压痛的频发性紧张型头痛 慢性紧张型头痛 伴颅骨膜肌压痛的慢性紧张型头痛 无颅骨膜肌压痛的慢性紧张型头痛 很可能的紧张型头痛 很可能的偶发性紧张型头痛 很可能的频发性紧张型头痛 很可能的慢性紧张型头痛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 (beta version). Cephalalgia. 2013 Jul;33(9):629-808
诊断标准 A 一次或多次头痛发作符合偶发性、频发性或慢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A-D中的一个; B 不符合其他头痛诊断标准; 偶发性紧张型头痛 频发性紧张型头痛 慢性紧张型头痛 很可能的紧张型头痛 A 每月发作<1天,至少发作10次以上(每年<12天);并符合B-D的标准 连续3个月中每月发作1天-14天,并至少发作10次以上 (每年≥12天但<180天);并符合B-D的标准 连续3个月中平均每个月发作≥15天 (每年≥180天);并符合B-D的标准 A 一次或多次头痛发作符合偶发性、频发性或慢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A-D中的一个; B 不符合其他头痛诊断标准; C 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B 持续30分钟到7天 持续数小时至几天或者持续性不缓解 C 至少符合一下特点中的2条 1) 双侧头痛 2) 性质为压迫性或紧箍样(非搏动性) 3) 轻至中度头痛 4) 日常活动,如行走或爬楼梯不加重头痛 D 符合以下2条 1) 无恶心和呕吐 2) 畏光或畏声(两项中不超过一项) 1) 畏光或畏声或轻度恶心(三项中不超过一项) 2) 无中到重度恶心和呕吐 E 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ICHD-I中仅分为ETTH(<15天/月)和CTTH(≥15天/月;ICHD-II以及ICHD-III beta中才有上述分类;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型的TTH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样分类可减少流行病学中对TTH致残性评估误差;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 (beta version). Cephalalgia. 2013 Jul;33(9):629-808
诊断流程 患者出现头痛的症状 详细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警示因素? 考虑继发性头痛 是 是否专科会诊? 转到头痛专科治疗 确认是否为原发性头痛? 确认继发性头痛的类型 根据病人情况进行 相关诊断检测 结果是否符合 继发性头痛? 符合原发性头痛的 诊断标准? 排除原 发性头痛 评估原发性头痛的类型 进行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管理 偏头痛 紧张型头痛 丛集性头痛 其他 否 警示因素: −亚急性和/或数月的渐进性头痛 −新的或不同的头痛 −既往严重的头痛 −初始症状为严重的头痛 −50岁之后发病 −全身疾病的症状 −癫痫 −任何神经系统体征 询问病史: -头痛特征 评估功能障碍 既往病史 偏头痛家族史 过去及现在头痛用药(处方和非处方) 社会史 排除全身性疾病 慢性每日头痛 2.1和2.2中的B项是头痛发作时间30min-7d;2.3中的头痛发作时间为数小时至数天,或无缓解; 这个替代标准更加严格的限制了头痛的伴随症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区分TTH和程度较轻的migraine; 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诊断敏感度下降,大量的患者就被诊断为可能性TTH或可能性migraine,即便这样,国际头痛协会仍希望有根据这个标准来纳入患者的相关研究; 另外的目的还有将TTH的临床特征更加明确化,以及更严格的纳入患者有利于TTH病生机制的研究以及药物治疗反应的观察; 值得一提的是,该替代标准并没有加上伴或不伴肌肉压痛。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 (beta version). Cephalalgia. 2013 Jul;33(9):629-808
紧张型头痛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紧张型头痛 偏头痛 丛集性头痛 家族史 可有 多有 多无 性别 女性多于男性 女性远多于男性 男性多于女性 周期性 -- 部分女性与月经有关 有丛集发作期,期间发作,频率为隔天1次到每日8次 持续时间 不定 头痛持续4-72小时 头痛持续15-180分钟 头痛部位 多双侧 多单侧 固定单侧眶部、眶上、颞部 头痛性质 压迫、紧缩、钝痛 搏动性 锐痛、钻痛、难以言表 头痛程度 轻中度 中重度 重度或极重度 活动加重头痛 多无,常躁动不安 伴随症状 多无,可伴食欲不振,对 光线、声音可觉轻度不适 多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 同侧结膜充血和/或流泪、流涕等 李舜伟,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65-86
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有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头痛发作(指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持续4~72小时 有下列中的至少两项头痛特征 单侧性 搏动性 中或重度疼痛 日常体力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一项 恶心和/或呕吐 畏光和畏声 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有先兆偏头痛各亚型的诊断标准 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 伴典型先兆的非偏头痛性头痛 典型先兆不伴头痛 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 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 基底型偏头痛 先兆次数 至少2次发作 先兆特点 至少有下列的1种表现,且无运动无力症状 出现完全可逆的运动无力症状和至少下列1项 至少有下列两项完全可逆的症状,且无运动无力症状 1. 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表现(如闪光、亮点、亮线)和(或)阴性表现(如视野缺损) 2. 完全可逆的感觉异常,包括阳性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表现(如发木) 3. 完全可逆的言语功能障碍 1.构音障碍;2.眩晕;3.耳鸣;4.听力下降;5.复视;6.双鼻侧或双颞侧视野同时出现的视觉症状;7.共济失调;8.意识障碍;9.同时双侧感觉异常 至少满足下列的2项 至少满足下列的1项 1.同向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 2.至少1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分钟,和(或)不同先兆症状接连发生,过程≥5分钟 1.至少1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分钟,和(或)不同先兆症状接连发生,过程≥5分钟 3.每个先兆症状持续5~60分钟 2.每个先兆症状持续5分钟~24小时 2.每个先兆症状持续5~60分钟 头痛情况 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出现偏头痛性头痛发作 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出现非偏头痛性头痛发作 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未出现头痛 3.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出现偏头痛性头痛发作 其他要求 一、二级亲属中有类似发作 一、二级亲属中无类似发作
丛集性头痛的诊断标准 阵发性丛集性头痛 慢性丛集性头痛 发作次数 至少5次 “丛集性” 至少两个丛集期,每次持续7~365天,其间的无痛缓解期≥1月 反复头痛发作超过1年,其间没有缓解期或缓解期<1月 头痛特点 丛集性头痛发作 鉴别诊断 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内容 定义、流调、临床表现及诊断 发病机制 治疗
主要源于颅周肌肉障碍和中枢疼痛调节机制异常 TTH的发病机理: 主要源于颅周肌肉障碍和中枢疼痛调节机制异常 紧张型头痛的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理因素、中枢痛觉超敏、颅周肌肉收缩和肌筋膜炎、神经递质因素等。 目前紧张型头痛的发病机制尚尚未十分明确,认为主要源于颅周肌 肉障碍和中枢疼痛调节机制异常的病理生理作用,不断增加的证据 支持紧张型头痛是因颅骨膜和颈部肌肉的过度收缩引起。
紧张型头痛患者肌肉骨骼的物理结局测定:概况性回顾 TTH发病机制的探讨: 紧张型头痛患者肌肉骨骼的物理结局测定:概况性回顾 Jacques Abboud*, et al.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 三河城魁北克大学。
研究背景 紧张型头痛(TTH)患者除头痛外,还常伴有颅周肌肉压痛及颈部肌张力升高。 然而,临床研究并未常规评估与肌肉骨骼功能相关的物理和生理学结局,头痛相关的实践指南也未对此进行系统的推荐。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目的 旨在探讨TTH这种头痛表型的两个根本问题: 在对TTH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时,最常使用的肌肉骨骼结局是什么?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这是一种广泛摘选文献中科学证据的间接研究 研究方法 采取概况性研究方法 这是一种广泛摘选文献中科学证据的间接研究 Pubmed Medline Cochrane database EMABSE 筛选出来的文献(N=228) 155篇不满足入选标准 根据标题选择(N=73) 33篇不满足入选标准 根据摘要选择(N=40) 其他数据来源(N=0) 14篇不满足入选标准 最后获得N=26篇文献 只纳入满足ICHD-II中TTH诊断标准的实验室研究以及干预性临床试验的证据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果:入选研究概况 研究报告的典型生理学结局 26篇文献 22项 实验室研究 4项 临床研究 压痛阈值(PPT) 活动度(ROM) 触痛点(TrPs) 肌肉压痛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果——触痛点 TTH患者较健康人群有更多的触痛点 枕下肌 枕下肌 与健康对照无差异 肩胛提肌 高于健康对照 头上斜肌 颞肌 咬肌 ETTH CTTH 枕下肌 胸锁 乳突肌 颞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上部 斜方肌上部 3 2 1 1 2 3 4 3 2 1 1 2 3 4 对照组 文献数量 头痛组 对照组 文献数量 头痛组 所有测量触痛点的实验研究均报道,TTH患者较健康人群有更多的触痛点(斜方肌、颞肌、胸锁乳突肌与枕下肌)。 触痛点(TrPs )定义为骨骼肌紧带区内的一个极易被激发的点 ETTH:阵发性紧张型头痛;CTTH:慢性紧张型头痛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果——触痛点数量 TTH患者触痛点数量增加 与健康人群相比,43% ~ 92%的CTTH患者及59% ~ 68%的ETTH患者(活化和潜在的)触痛点数量增加。 CTTH患者的触痛点较ETTH患者的多(6.2个 vs 4.1个)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果——触痛点数量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5项CTTH研究 活化的触痛点数量与临床结局(头痛持续时间、频率或程度)呈正相关。 2项ETTH研究 未发现活化的触痛点数量与临床结局存在相关性。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果——压痛阈值 TTH患者的压痛阈值降低 与健康对照无差异 低于健康对照 * 可控区 胫骨前肌* ETTH CTTH 第二掌骨* 额肌 头夹肌 咬肌 颞肌 颞肌 斜方肌上部 斜方肌上部 对照组 头痛组 对照组 3 2 1 文献数量 1 头痛组 3 2 1 文献数量 1 在实验性研究中,CTTH和ETTH患者压痛阈值(PPT)较低(斜方肌、额肌、颞肌)。 CTTH和ETTH患者压痛阈值相比对照组分别下降25%~52%和35%~43%。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果——压痛 TTH患者的肌肉压痛明显 4项研究观察了肌肉压痛 平均肌肉 TTS 1 2 文献数量 平均肌肉: 额肌、咬肌、颞肌、翼状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颈部肌肉嵌入点的平均值。 TTS: 咬肌、颞肌、额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枕下肌、冠状突和乳突的压痛总分数。 CTTH Clin J Pain.2007;23:346-352 Int J Psychophysiol.2006;62:38-45 CTTH患者的压痛分数比健康对照组高 Neurol Sci.2005;26:203-207 CTTH患者与偏头痛患者之间的肌肉压痛无显著差异 Headache.2011; 51: 375-383 在基线期,ETTH组与对照组的压痛评分无差异,但对照组出现痛觉刺激(冷水)后压痛得分下降 对照组 头痛组 额肌 1 2 文献数量 ETTH 对照组 头痛组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果——肌电图与肌肉功能 在CTTH患者有下述发现 Cephalalgia.2008; 28: 744-751. 颈部肌肉力量较对照组低,表现在坐位颈部伸屈运动时 。 EMG信号波幅增高。 颈部伸展和屈曲收缩时,拮抗肌共兴奋现象比健康人群更为强烈。 Cephalalgia.2010; 30: 1514-1523. 下颌牵张反射波幅比健康人群高。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果——肌电图与肌肉功能 TTH患者颈部肌肉横断面面积比健康人群更小 在CTTH患者有下述发现 颈部肌肉横断面面积(CSA)比健康人群更小。 CSA与头痛程度、频率或持续时间呈负相关。 活化触痛点数量越多,枕下肌CSA(尺寸)越小。 大RCP 小RCP 2 1 文献数量 CTTH RCP:头后直肌 对照组 头痛组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果——活动度 TTH患者颈部活动度下降 ETTH CTTH 头部前倾姿势 头部前倾姿势 侧向屈曲 侧向屈曲 旋转 旋转 伸展 伸展 对照组 屈曲 头痛组 屈曲 3 2 1 对照组 头痛组 文献数量 2 1 文献数量 1 2 CTTH/ETTH患者 vs 健康人群 屈曲和侧向屈曲度低(3项研究) 颈部旋转活动度低(3项研究) 颈部伸展活动度(研究结果不一致)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果——活动度 活动度与头痛持续时间和频率呈负相关 将所有的运动考虑在内,CTTH患者的活动度较健康人群下降7 ~ 15度,ETTH患者下降7 ~ 21度。 未发现ETTH或CTTH患者的活动度与头痛程度、频率或持续时间有关。 仅发现患者的旋转活动度与头痛持续时间和频率呈负相关。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果——头部前倾姿势 头部前倾姿势与所有颈部的活动度呈正相关 在坐位和站立位时,ETTH和CTTH患者的头部前倾姿势比健康对照明显,角度分别相差5和4.4 ~ 8.8 。 触痛点的数量与头部前倾角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头部前倾姿势与所有颈部的活动度呈正相关,这意味着头部前倾姿势越明显,颈部活动度越小 。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结论 触痛点、压痛阈值和活动度等肌肉骨骼系统的物理结局常被用于TTH研究。 Cephalalgia.2013;33(16):1319-1336
研究述评:颅周肌肉压痛是TTH发作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周冀英 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以及第三版(beta)中皆表明TTH患者的肌肉压痛随着头痛程度和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头痛发作时肌肉压痛也会进一步的增加。 此外,普遍认为颅周肌肉压痛是TTH发作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
内容 定义、流调、临床表现及诊断 发病机制 治疗
治疗原则 指标目标: 对于频发性及慢性紧张型头痛,治疗的目标是达到长期缓解。 治疗包括: 针对症状的治疗及针对病因的治疗,针对症状的治疗适用于每周发作少 于2天的发作性头痛。 治疗手段: 包括急性药物治疗、预防性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治疗,根据疼痛频率、 患者偏好、并存病及不良事件风险选择单一治疗或联合治疗
急性期药物治疗 主要针对发作性紧张型头痛,特别是偶发性紧张型头痛。 由于发作性紧张型头痛大多为轻度到中度,治疗可采用一般止痛药(如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或NSAID。 肌松剂可以考虑用于TTH急性期治疗,尤其对于伴有颅周肌肉压痛的TTH有效 单一的止痛药或NSAID是推荐治疗首选,含咖啡因的联合镇痛治疗是次要选择,要注意药物过量的可能。 BASH 2012年指南; Barbanti P, Egeo G, Aurilia C, Fofi L.Neurol Sci. 2014 May;35 Suppl 1:17-21 Freitag F.Med Clin North Am. 2013 Mar;97(2):281-92; 14: Bendtsen L1, Evers S,Eur J Neurol. 2010 Nov;17(11):1318-25. Guideline for Primary Care Management of Headache in Adults
预防性治疗 主要针对频发性和慢性紧张型头痛; 治疗方法包括: 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是首选,米氮平和文拉法新是次要选择; 肌肉松弛剂: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等 部分抗癫痫药 A型肉毒素注射液不推荐用于慢性紧张型头痛的预防治疗。 BASH 2012年指南 Barbanti P, Egeo G, Aurilia C, Fofi L.Neurol Sci. 2014 May;35 Suppl 1:17-21. Bendtsen L1, Evers S,Eur J Neurol. 2010 Nov;17(11):1318-25
阿米替林 作用机制: 剂量及用药时间 可能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受体拮抗剂; 可减少颅周肌肉紧张性,抑制中枢敏化 剂量及用药时间 fETTH:10-25mg 每晚; CTTH:50-75mg 每晚; 治疗6月后以每2-3天减量20-25% Olesen J, et al. The headaches, 3rd ed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2005: 735–41.
盐酸乙哌立松(妙纳) 三大作用机制,有效打破“疼痛-肌紧张恶性循环” 肌肉收缩 缺血 疼痛 痛觉刺激的神经递质 机制1:改善颅周肌肉紧张 机制3: 抑制疼痛反射3 缺血 疼痛 妙纳作为选择性中枢性肌松剂具备以下特性: 1、适度松弛紧张的骨骼肌(主要抑制γ-运动神经元,降低肌梭敏感性); 2、改善血液循环(类钙离子作用,扩张血管平滑肌); 3、直接抑制疼痛反射(作用于伤害感受器和拮抗疼痛物质)。 因此妙纳是一种成分,多重效果,它适度的肌松作用和肌松以外的益处,将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好的疗效。 机制2: 改善血液循环2 痛觉刺激的神经递质 Otake,S.etal,FoliaPharmacol.Jap.77:511,1981 Shiozawa Z et.al. Muscle Relaxation. Excerpta Medica 106-117, 1992 Ohtsuka, et al, Dept. of Pharmacology of Tokyo Medical and Dental University, Tokyo
机制(1)— 妙纳选择性抑制γ运动神经元,松弛紧张的肌肉 机制(1)— 妙纳选择性抑制γ运动神经元,松弛紧张的肌肉 妙纳最主要的药理作用是松弛紧张的肌肉,而且这种松弛作用是非常适度,临床应用更安全、方便。 这个flash显示了肌肉牵张反射的过程,传入神经是Ia神经,传出神经可以是α运动神经元,直接支配梭外肌收缩,也可以是γ-运动神经元来支配肌梭(由2~10个梭内肌纤维组成),肌梭本身不收缩,只感受肌肉的长度和速度的变化。在调节肌张力中起重要作用。而肌张力对于调节随意运动和维持姿势是必须的。 实验证实妙纳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γ-运动神经元的释放来降低肌梭的敏感性,使传入冲动减少,从而使脊髓亢进的反射减弱,松弛紧张的肌肉。这是妙纳的一个优点,妙纳的这种高选择性使得妙纳在临床应用更安全。 反过来如果对α运动神经元系统有很强作用,易导致肌肉过度松弛,临床应用副作用较大,剂量调整也比较困难,如巴氯芬因其强效松弛肌肉作用,就更适合解除痉挛性瘫痪时的高张力。
机制(2)— 妙纳能够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 机制(2)— 妙纳能够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 交感 神经节 肌交感神经 通过节前神经元,促进血液循环 除了肌松作用之外,妙纳还可以带来独特的肌松以外的益处。 妙纳对血循环的改善是由于它具有类钙离子拮抗剂的作用,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异常收缩。妙纳可作用于肌细胞膜上的电位依赖型钙离子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异常收缩。亦可以通过抑制肌交感神经产生血管舒张。动物实验表明妙纳还能够增加一些特殊血管的血流,如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及股动脉,且这种作用都是与剂量呈正相关的。 这些作用机制有利于治疗肌紧张、僵硬感。
机制(3)— 妙纳®通过拮抗疼痛P物质,抑制疼痛反射 伤害感受器 抑制疼痛反射 妙纳还具有抑制疼痛反射的作用,这使它的止痛效果更确切。主要表现在 1:妙纳直接作用于伤害感受器,抑制疼痛反射(夹击鼠尾引起疼痛反射试验 详见妙纳产品手册); 2:妙纳拮抗P物质(疼痛刺激的神经递质),从而抑制疼痛。 感觉神经
妙纳®快速降低TTH患者肌肉僵硬度 肌肉压力 用压力计测定服用妙纳前与服用妙纳2小时后斜方肌及颈夹肌的僵硬情况 每个部位测量2次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1st 2nd P<0.05 肌肉压力 (Kpa/cm) 服药前 服用100mg 妙纳2小时后 用压力计测定服用妙纳前与服用妙纳2小时后斜方肌及颈夹肌的僵硬情况 每个部位测量2次 研究内容:一项回顾性分析,针对37例紧张型头痛患者,服用妙纳100mg,评估其临床疗效。用压力计测定服用妙纳前与服用2小时后斜方肌及颈夹肌的僵硬情况。 研究结果:用压力计测定服用妙纳前与服用2小时后斜方肌及颈夹肌的僵硬情况 这是同时观察的肌肉僵硬的情况 从这个图上来看,服药前和服药后比还是有显著差异 就是肌肉的僵硬度会有下降,这是用压力计测定的 此研究是了解妙纳对紧张型头痛所伴的肌肉僵硬度的改善情况,在服用妙纳后,肌肉僵硬度减小。 Fumihiko Sakai et al. ANALGESICS AND MUSCLE RELAXANTS.1993;42:255-261
妙纳®快速、显著改善TTH患者头痛强度 结果显示:在服用盐酸乙哌立松第2周开始头痛的强度 就有缓解,第4周缓解更加明显 P<0.01 n=187 P<0.01 n=169 于生元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6):327-329. 42
妙纳®显著降低TTH患者头痛发作频率 结果显示:服用妙纳® 治疗后头痛的频率呈下降趋势 65.5% 46.9% 32.7% 于生元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6):327-329. 43 43
妙纳®有效改善TTH患者头痛评分 头痛评分的改善效果 头痛记录(分) 均数±标准差 60 50 40 30 (周) 1 2 3 4 5 6 7 8 (n) (44) (45) (41) (39) (27) (27) (23) (20) (周) 均数±标准差 头痛记录(分) 研究内容:一项临床观察研究。每日三餐后分别服用妙纳50mg,治疗周期为4-8周。如果治疗2周后无效,则将用药剂量增加至每天300mg,继续治疗2-6周。评估治疗开始后患者的头痛程度变化,治疗结束后疼痛及伴随症状的总体改善情况,以及药物疗效和相关副作用。 研究结果:35.7%的患者用妙纳后头痛完全缓解,且头痛的伴随症状:肩部僵硬、眩晕和耳鸣均改善。副作用少,且用药后症状均减轻或消失。因此,妙纳治疗肌紧张型头痛有效、安全。 妙纳对不同疼痛程度的紧张型头痛均有效。这是用头痛日记评估妙纳治疗程度较重的紧张型头痛的疗效,可以看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头痛分数逐渐下降,头痛的病人数也逐渐减少。注意;纵坐标是一周压痛的总分。以10分为治疗起点,好转的小于10分,恶化的大于10分。 Yasuda. Et al.: J. New Remedids Clinic. 40, 10, 152(1991)
妙纳®有效治疗紧张型头痛伴随症状 % 症状改善率 肩强直 (n=19) 头晕 (n=44) 耳鸣 (n=21) 呕吐 (n=31) Yasuda. et al.: J. New Remedies Clinic. 40, 10, 152(1991)
上市20余年来,大量临床资料证明: 妙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妙纳®上市后监测报告
非药物治疗 病史记录,发病原因的信息 心理行为学治疗: EMG生物反馈, 认知行为学治疗, 放松训练 非损伤性物理治疗 针灸 参考文献16
总结 TTH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病 颅周肌肉压痛是TTH发作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 TTH发作期药物治疗:含咖啡因的复合止痛药和肌松剂 预防性治疗以阿米替林、肌松剂(盐酸乙哌立松)为主 盐酸乙哌立松有效缓解颅周肌肉压痛,显著改善TTH患者的头痛频率及程度,安全有效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