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防控知识 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依据 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2012年修订 广东省霍乱疫情现场调查处置指引
概述 霍乱是由O1群霍乱弧菌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本病来势迅猛,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并可引起超越国界、洲界,甚至形成世界大流行。 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
中国霍乱的基本状况 古典型霍乱是1820年首次我国。至解放前大小流行上百次,较严重且有记载者六十次以上。 埃尔托霍乱于1961年7月出现在广东西部沿海的阳江、阳春等县流行。 自1993年在新疆最先发现由非O1群霍乱弧菌O139群引起的O139霍乱,迄今总计报病五百例以上。 广州近年来呈常年散发、局部流行的局面。
我国霍乱发病和暴发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污染原因 风险 甲鱼等水产品 未煮透,生熟交叉污染 +++ 聚餐 农村地区丧宴自加工不卫生 在外就餐 烧烤类、流动摊点,厨师带菌 ++ 水源污染 台风和暴雨所致环境污染 + 国际旅行和输入 亚太地区、非洲、南美
病 原 学 分类 O1 群霍乱弧菌: 古典生物型 埃儿托生物型 非O1群霍乱弧菌: O 139霍乱弧菌 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
病 原 学 抵抗力 低 对化学物质敏感: 消毒剂或苯酚等。 对热和干燥敏感: 煮沸 12 分钟死亡。 0. 2% ~0.5%的过氧乙酸溶液可立即杀死。 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5min。 在江、河 、井或海水及海产品中能生存1 ~3周。 O139霍乱弧菌在水中存活的时间较O1群霍乱弧菌长。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易感性: 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 地区性 季节性
传染源 病人:霍乱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之一。 带菌者:是指粪便中排出霍乱弧菌,但没有霍乱症状的感染者。带菌者可分为潜伏期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经食物(鱼、虾等海、水产品)传播 经生活接触传播 经苍蝇传播:霍乱流行期间,苍蝇可带菌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但受免疫能力、食入弧菌量等影响。 隐性感染多(75%),显性感染少。 病后有一定免疫力,肠道局部能产生分泌性抗体IgA,血清中能产生抗菌抗体IgM和抗毒抗IgG;但持续时间短,数月后可消失,故可再感染。
流行特征(1) 地区分布:沿海地区为主。沿海水源含盐量高、水质偏硷、温度和湿度等有利于霍乱弧菌的生长。 季节分布:发病高峰在夏秋季。以7~10月为多。
流行特征(2) 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普遍易感,但因免疫水平和感染机会不同,不同年龄组的发病有所差异;新疫区无明显差别,老疫区幼儿多见; 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别; 职业分布:农民、流动人口发病较多。
病 理 生 理 特 点 霍乱的主要病理特点是严重脱水引起的一系列改变 水和电解质紊乱 循环衰竭 急性肾衰 代谢性酸中毒 丢失大量碳酸氢根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数小时~7天) O139型及古典生物型症状较埃尔托生物型重 典型病例病程可分为3期: 泻吐期 脱水期 恢复期
临床表现 1. 泻吐期 (1) 先泻后吐 (2) 特征性的粪便: “米泔水样”便并含有少量黏液 (3) 无腹痛 (4) 无里急后重 (2) 特征性的粪便: “米泔水样”便并含有少量黏液 (3) 无腹痛 (4) 无里急后重 (5) 无发热 (6) 症状持续几小时到几天
临床表现 2. 脱水虚脱期 脱水 该期最主要特点,临床依脱水程度分型 循环衰竭,休克 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 脱水 该期最主要特点,临床依脱水程度分型 循环衰竭,休克 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 低血钠:严重的肌肉痉挛(腓肠肌和腹直肌) 低血钾
临床表现 3. 恢复期 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部分病人可因 循环改善后肠内毒素吸收而出现发热反应,一般无 3. 恢复期 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部分病人可因 循环改善后肠内毒素吸收而出现发热反应,一般无 需处理,1-3天可自退。如休克时间过长,出现不 可逆的严重肾衰者,预后不佳。
临床分型 轻型: 排便每日小于10次, 血压、脉搏和 尿量正常 中型: 排便每日在10到20次,血压在 轻型: 排便每日小于10次, 血压、脉搏和 尿量正常 中型: 排便每日在10到20次,血压在 11.979.31kPa, 24小时尿量小于 500ml(少尿) 重型: 收缩压小于9.31kPa,24小时尿量 小于 50ml(无尿)
临床分型 干性霍乱 少见 急性起病 无腹泻和呕吐 迅速出现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通过尸检证实
实 验 室 检 查 (一)血常规和生化检查 (1) 血常规 红细胞和白细胞↑ (2) 血生化 Na+ 和 K+ ↓ (1) 血常规 红细胞和白细胞↑ (2) 血生化 Na+ 和 K+ ↓ (3) 二氧化碳结合力 ↓ HCO3<15mol/L
实 验 室 检 查 (二)尿常规 镜检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 (三)粪便检查 常规无特殊。可见黏液和少许红细胞、白细胞。
并 发 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肺水肿
诊断标准 (一)确诊标准 凡有下列一项即可确诊 1.凡有泻吐症状,粪便培养O1或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一)确诊标准 凡有下列一项即可确诊 1.凡有泻吐症状,粪便培养O1或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大便培养 阴性,但如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双份血清凝集抗体测定 效价4倍或4倍以上增高。(患者6周内未有接受霍乱预 防接种)。 3.首次粪便培养检出O1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 腹泻症状者。
疑似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两项中一项 (1) 临床症状典型,但病原学检查未肯定前。 (2) 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等), 有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鉴别诊断 大肠杆菌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 急性细菌性痢疾
治 疗(1) 原则: 严格隔离: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 及时补液,予口服或静脉补充电解质 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治疗(2) 补液治疗: 1.原则 早期、快速、足量。 2.方法 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及时补碱。
治疗(2) 3.输液量 总输入量应包括病人入院时已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按入院时失水程度估计),入院后继续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当天需要的水、电解质和热卡。
治疗(2) 输液量 最初24小时轻型脱水3000-4000ML,儿童120-150ML/Kg,中型脱水4000-8000ML,儿童150-200ML/Kg,重型脱水8000-12000ML,儿童200-250ML/Kg。
治疗(2) 4.输液速度 先快后慢。中度脱水在开始2小时内输入2000-3000ml液体,待血压恢复后酌减。重度失水,处于休克状态者于20-30分钟内静脉快速推注生理盐水1000ml,休克纠正后1-2小时内继续输入1500-3000ml液体,滴速20-30ml/分,直至血压回升,休克纠正为止。以后按一般速度补足需要的液体和电解质,要求在8小时内补足累积丢失量。
治疗(2) 5.液体选择 541液 6.补硷和补钾 7.血管活性药物 8.口服补液疗法 WHO口服液含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水1000ml。
治 疗(3) 抗菌治疗 在液体疗法的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周期。 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SMZco有一定耐药)
治 疗(3) 对症治疗 代谢性酸中毒 休克 低血钾 霍乱肠毒素 氯丙嗪→AC活性↓ 黄莲素等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发现病人,尽早严格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应严格检疫5天,并给予预防性服药。 二、 切断传播途径 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对病人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消毒。杀蛆灭蝇。 三、 保护易感人群 霍乱菌苗的接种对于降低人群发病率有一定效果,但保护期只有3~6个月。口服菌苗免疫时间短,价格也较高,目前还不能推广应用。
管理传染源 消毒 呕吐物必须及时清理和随时消毒 清理呕吐物必须戴口罩和手套,并洗手 对象 方法 病人排泄物、受污染物品、饮用水等 餐具、洗漱用具:煮开灭菌 排泄物消毒 用等量20%漂白粉澄清液混合至少2小时 便器用3%漂白粉浸泡1小时 饮用水消毒 漂白精片,每50g水每次投1-2片 呕吐物必须及时清理和随时消毒 清理呕吐物必须戴口罩和手套,并洗手 在拥有完善的现代污水处理设施的社区 大、小便无需经过预处理便可直接排人水道
建立与完善肠道门诊 各医疗单位建立以感染性疾病科和肠道门诊(腹泻病门诊)为主、涵盖内科、儿科、急诊科等科室的腹泻病尤其是霍乱的诊断、报告与治疗体系。 按照卫生部的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须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其他综合性医疗机构应设立肠道门诊(腹泻病门诊)。 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应在流行季节指定专室或专桌诊治腹泻病病例。 在一般情况下,肠道门诊可在每年5 月~10 月开设,各地可根据疾控机构风险评估、其他工作需求,提前开设或根据需要常年开设。
肠道门诊(腹泻病门诊)一般包括诊疗室、观察室、专用厕所等,指派专(兼)职医、护、检人员,配备专用医疗设备、抢救药品、消毒药械、粪便标本采集和存放的试剂耗材以及霍乱快速诊断试剂,制订严格的工作制度与隔离消毒制度。 在霍乱易发季节,要对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进行霍乱诊疗的培训和意识教育。 肠道门诊(腹泻病门诊)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霍乱等腹泻病的诊断、治疗、抢救、登记、疫情报告等专业技术,真正把“逢泻必登、逢疑必检、逢泻必治、逢泻必报”落到实处。 对中、重型腹泻病人应在门诊就地积极治疗抢救或留床观察,并做好详细的病历记录。如需转院,应有专车及医护人员陪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