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
韩国饮食 韩国四季分明,各季有各季的食品,因此食品品种非常丰富,可大致分为以各地名产为材料的宫庭食品和各具特色的乡土食品。 韩国三面环海,寒流与暖流交汇,沿海岸有肥沃的滩涂,所以鱼贝种类也很多。韩国人为了能在酷暑和寒冬中品尝美味海鲜,很早就开发了鱼虾酱之类的发酵食品,其加工技术十分发达,工艺中对调味食品酱油、辣酱、大酱等尤为讲究,韩国的发酵食品由此成为韩国饮食文化中最独特的地方。此外,韩国人在饭前、接待客人、祭礼饮酒时,还常备鱼虾酱、咸菜、肉干、鱼干等下酒菜,由此开发的各类食品加工技术也丰富了其饮食文化。
韩国自古以来礼仪食品种类繁多,如生产、三七日、百日、周岁、婚礼、聘礼等的贺礼食品,巫俗食品、祭礼食品、寺庙礼仪食品等。其中,寺庙食品忌五辛(蒜、葱、小根蒜、韭菜等)和荤菜,用山菜、野菜、树根、野果、树皮、海草类、谷类制作,不加任何调料,形成自然产品本身固有而独特的文化,其烹饪方法在各寺庙之间口传至今。祭礼食品以糕饼为主。儒家的祭礼食品同巫俗食品形式基本一致,但祭礼食品已相当现世化,而巫俗食品还依然如故。如在巫俗食品中,把红枣泥或生肉片放在蒸米面糕上,这种做法表明阴阳相谐观念多么根深蒂固。
韩国式客饭-韩定食 韩定食:(Hanjongshik)即韩国式客饭。“定食”即全席,由汤及10种以上菜肴, 5种以上泡菜,肉,鱼等构成。韩定食继承了朝鲜时代的宫廷料理,各式小菜摆满桌面,除了泡菜外,不加辣椒粉是其区别与普通韩国饮食的特征。主菜用尽各种方式,如蒸、烤、烫、拌等来烹调,材料、调味、配色,花样百出,使得菜色丰富无比。由于韩国料理讲究视觉的美感,因此,当全套的韩定食上桌后,光是用看的就足以令人垂涎三尺了。虽然韩定食主菜的作法会依照餐厅、价格而有所不同,但一定会有用小麦煎饼包裹肉类、八种蔬菜做成的“九折板”,以及加放肉类、鱼类、蔬菜、蘑菇等炖煮的火锅“神仙炉”。通过品尝韩定食,可以体验到真正的韩国菜的精髓。
韩式拌饭 韩国式拌饭,其中“石碗拌饭”是韩国独有的食谱,值得一尝。白米饭上盖上黄豆芽等蔬菜、肉、和鸡蛋等佐料,盛在滚烫的石碗内,加放适量的辣椒酱后,搅拌而食。多种材料的味道相混合形成独特的风味,锅底的锅巴更是一绝。 提起拌饭还是全州拌饭最著名,因此很多拌饭店都要挂上“全州拌饭”的招牌,说这样生意才好做。可是除了全州拌饭还有晋州拌饭由来以久。最近“改正拌饭”在韩国大邱市也来客云集,看似也有以一种固有的传统拌饭扎根的势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拌饭的拌料也都不一样,商家也在根据本地方的风味开发多种传统的拌饭。 韩国冷面韩国冷面主要有汤多且爽口的“水冷面”和以辣椒酱调味的辣味“拌冷面”两种。任何季节,在享受烤牛肉等菜肴后,以冷面作主食是最受欢迎的的食用方式。“面”有以荞麦为原料制成的平壤式冷面,也有以马铃薯为原料制成的咸兴式冷面,各餐厅的种类皆有所不同。面上加的配料大多以肉类、蔬菜或水煮蛋为主,也有放生鱼片的餐厅。面可以用剪刀剪后再食用。
韩式泡菜 韩国人是一天三顿离不开泡菜的民族。吃辣泡菜历史是自从1700年代引进了辣椒之后开始的。泡菜种类大致分为辣白菜、萝卜泡菜、小萝卜泡菜、黄瓜泡菜等。根据不同的季节,其种类也很多。泡菜是一种发酵食品,需要腌一段时间,才会有真正的味道。最近又发现其有抗癌效果,震惊世人。味道较熟的泡菜含丰富的酵母菌,所以促进增长效果,还有丰富的纤维,能较好的预防便秘和成人病。此外,泡菜的主要调料辣椒含维他命C,其含量为苹果的50倍,橘子的2倍所以在韩国自古以来,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可以吸取丰富的维他命C。在日本,自从泡菜认定为健康食品开始,55%家庭主妇把韩国泡菜摆上了其饭菜。
韩果 韩果是韩国自古以来的祭祀供品,也是婚礼仪式或饮茶时食用的韩国传统点心。面粉加上蜂蜜、麻油后油炸的油蜜草;“茶食”与中国的样式相似,加上中药材。以糯米等炸制的姜糖、麦芽糖亦也中国相似。此外还有将水果或蔬菜用蜂蜜腌制而成的蜜煎果。婚礼所用的韩果即可口又美观。
韩国烤肉 在韩国的饮食文化中,能跟泡菜相媲美的就是烤肉。作为韩国的另一种代表饮食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烤肉味道就在于配制的佐料。这种味道符合西方人的口味,受到各地观光客的欢迎。如果你在餐桌上边烤边吃韩式烤肉,不仅会被它的味道所吸引,还可以享受到一种融洽的气氛。
韩国的食礼 中国人和韩国人都说饮食文化,可见饮食与文化的关系密切。食礼便是表现饮食文化的方式之一,它是一种常识,你可以不去遵守,便是不要忘了,不然会使当地人感到不愉快。 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坐,女人屈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把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
在你坐好后,看了墙上的菜单或者桌上放的菜谱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向你走来,她从托盘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当然,有的饭馆在桌子上已经准备好了餐具。但是讲究一点的店都是亲自给客人送上来:筷子穿着纸衣、勺子蒙着脸——圆形、有着勺子头大小的纸袋套在上边,纸上画着一杆烟枪和一顶帽子——韩国以前的贵族“两班”的象班。最初我感到新鲜,曾经将它收藏起来,可是后来发现韩国的几个大城市的餐馆都是用这种图案,便见怪不怪了。 筷子和勺子,除了婚礼的礼品、怕人谋害自己使用银制品以外,还有黄铜制的。但是这两种不常见,平民百姓们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头儿的筷子。木制筷子是一次性的,据我观察,一般韩国人在吃日式面条、紫菜饭卷时才使用。没看见韩国人用过竹筷、象牙筷 、塑料筷等等。勺子的柄较长,头部又圆又大,所以刚开始使用时我挺害怕弄疼了我的嘴角。
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所以你一定要记住桌子上的饭碗是不能用手碰的,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然后你会注意到饭碗是不锈钢制的(在家里或高级餐厅时,用用陶瓷制的饭碗),圆底带盖地“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的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你可以取下来随意地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你的左手就一定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你的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没有水泡菜时,用其他汤代替也可以)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用勺子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
在上述中也许你会注意到:韩国人是用勺子喝汤、吃饭的。这与中国人、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不同。韩国人同时使用勺子和筷子并不是最近的发明,而是源于古代。在国立公州博物馆中,我就看过有百济时代的铁制勺子和筷子摆在一起。在朝语中,除了有分别表示勺子和筷子的单词外,还用两个字母来同时表示勺子和筷子摆在一起。 勺子在韩国人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盛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他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菜怎么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儿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2/3在桌子上,1/3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韩国人没有使用筷架的习惯。这种做法,有人觉得除非桌子表面擦得很干净,否则是不卫生的,因此,便改成了把筷子放在小菜碟上。最后,当你吃完饭后,还是要把勺子和筷子摆成当初的形状,有始有终。
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勺子喝汤;韩国人用勺子吃饭、喝汤,用筷子夹菜;而日本人用筷子既吃饭又喝汤。为什么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没有勺子呢?有一位日本老人曾经告诉我说:“勺子只从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上,因为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隔着海,所以勺子没有传到日本。”后来我在《环球旅行·韩国》(1995年版)中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内容:据说过去日本用手吃饭,韩国人觉得他们挺可怜的,就教给日本人使用筷子,但是没有教给日本人用勺子。韩国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所整个国家就好像一个大家庭,具体表现在共食聚餐上。 中国人在家里也许不用公筷、公勺,但是在餐厅吃饭时,都用公用餐具往自己的碗、碟里夹菜。日本人除了份饭,亦如此。可是,韩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韩国人用自己的餐具直接食用公用的汤和菜。韩国人是一个好动感情的民族,当他们这种把感情通过共食表现时,我觉得,人们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
韩国服饰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裝,优雅且有品位,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也是韩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近代被洋服替代。只有在节日和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穿。一般來说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男性以裤子, 短上衣, 背心, 马甲显出独特的品位。 白色为基本色, 根据季节,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结婚等特别的仪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华丽的衣裳和首饰。 另外, 增加实用性的生活韩服很受欢迎。朝鲜时代随着儒教地位的巩固, 衣着上也开始重视形式与礼节。朝鲜时代大礼服是祭礼服。大礼服也称冕服, 戴冕冠。穿冕服。冕服是宗庙, 社稷等祭礼或正初,冬至等大节日里穿的衣服。
韩服的美可以从外观的线条, 布料的色彩及装饰的变化中看出。强调女性颈部柔和线条的短衣, 内外边V字型领或自然柔和的袖口曲线, 突出温和感。 从短衣到裙子, 垂直下垂的线条都体现端庄, 贤淑。 裙子从上到下渐渐扩散细纹增加优雅之美。 线条的美在男性的服装中也一样。 韩服的特征是色彩, 纹路, 装饰等很随意。 使用两种以上颜色, 超越单纯色彩的范围, 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 花纹, 衣边装饰也增添了韩服的美。韩服可根据身份,功能,性别 ,年龄,用途,材料分类。现代观点中,用途上的区分最有代表性。根据生活风俗用途,韩服分为婚礼服, 花甲服,节日服,周岁服等。婚礼服传统婚礼上的韩服比平常韩服华丽。婚礼上,新郎的穿戴是裤子,短衣背心,带结上穿外套,戴纱帽冠带,穿木靴。新娘是红裙黄短衣上穿圆衫,戴发簪,龙簪上垂着前缀和飘带。
花甲宴服是子女们为花甲的父母举办的仪式,祝父母身体健康,长寿,这时摆上宴席祝寿。花甲宴的男性穿戴金冠草服;女性穿小礼服——唐装。 在韩国,节日服也是必需的,春节早上必须给父母拜年,父母穿平常韩服,孩子们穿色童(七色彩缎)短衣和韩服拜年。 周岁服在韩国,孩子一周岁的时候要举行祈求孩子,无病长寿的仪式。这时,孩子要穿周岁服。男孩子转浅色衣服,一般是篮色边粉红色短衣浅紫色裤子,上面穿蓝色背心,草绿色衣带。女孩子用深绿色或黄色做短衣,周岁或特殊的日子里穿色童短衣,最近也给周岁的女孩子穿唐装。 传统韩服因穿戴复杂繁琐,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穿。因此,最近出现追求简单便利的生活韩服。生活韩服种类繁多,根据材料的多样性和设计的差异生产各种各样的样式。但是作为韩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服饰文化是经久不衰的。
韩国建筑 初访韩国是在飘雪的深冬季节。那里的山川、原野等自然环境都与中国的北方十分相近,各类文化与中国的形态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在传统建筑方面,除了结构系统之外,从其中许多构造和细部也可以看到“形近而神通”的现象——毕竟中韩两地曾经共享过同一类文化的果实。 简史 古代韩国最初是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分散存在的,后逐渐合并成为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
其中位于鸭绿江中游的高句丽(前37~公元668年)最先建国。百济于前18~公元660年发展成为类似高句丽的部落联盟王国,并在346~375年间成为由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国家。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前57~公元935年)征服了邻近的伽倻王国,并与中国唐朝结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后来唐朝意欲吞并高句丽和百济,新罗以武力相抗争,于676年将唐朝势力逐出。698年,满洲中南部地区的前高句丽人建立渤海王国。由于多元文化的交织,渤海王国有着源于高句丽又兼收中国的先进文化,并在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占有北至阿穆尔河,西至满洲中南部开元的广大地区,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926年契丹灭渤海王国,大批包括高句丽人在内的人迁移到南方,加入新建立的高丽王国。公元668年新罗统一全境,在8世纪中叶进入鼎盛期。新罗一度为佛教国家,后佛教衰落。935年新罗向高丽王朝投降。
1392年李成桂将军建立朝鲜王朝,支持儒家学说,抵消在高丽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佛教影响。朝鲜采取中庸式政治制度,实行科举,社会重视研究学问,但鄙视工商。在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统治时期(1418~1450年)创制了韩语字母“训民正音”。世祖国王(1455~1468年在位)篡位后公布《经国大典》,该法典成为王朝治国的基石。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王国,并准备对中国明朝发动战争。随着军阀丰臣秀吉死去,日军撤退。此次历时6年的战争给朝鲜和中国明朝留下了灾难性后果。17至19世纪,韩国推行闭关自守。1910年日本战胜中俄两国,强行吞并韩国后开始实施殖民统治。
文化 韩国邻接中国,由于有着陆路与海路的便利,自然会受到自唐代以来的汉文化影响,比如文字、绘画、建筑等方面。其传统建筑的形式正是在汇合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诸多元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尽管韩国的建筑艺术历来同邻国中国和日本的艺术有相同的美学观念、题材、技巧和形式,比如,在对于建筑群体的轴线关系的强调、围合式院落的空间处理以及建筑物基本的梁架构造体系等方面。但是,韩国的建筑传统包括其他相关文化领域都一直坚守着自己特有的、富于个性的艺术风格和意向。同时应当看到,韩国所发展并形成了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都似乎比较少地表现出像中国传统艺术那样的宏伟和超绝,而且,也缺乏像日本艺术那样的成熟的装饰意识与精准。从技巧的完美与效果的精确的角度来分析,中、日的传统建筑被认为要高于韩国的。
建筑观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尊重的和趋向自然的心理支撑,在韩国各类传统建筑的营造过程中,往往就形成了一种清晰、宁静、平和的氛围,以及谦和而内敛的环境意向。此外,韩国的文化系统和建筑艺术等方面,除了佛教的启发与复杂影响之外,中国民间的阴阳五行、风水堪舆、道教儒教等多方面的哲学影响也很明显,这甚至会延伸到他们对于空间的经营和环境氛围的营造当中,这与韩国国家发展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韩国人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世界观,使得韩国人民能够相信自然、应对环境、从容生活,一如既往。在他们的自然主义哲学当中,并不强调崇高而与自然对立,也不会把所有的细节把玩得天衣无缝,而是把自然环境始终当成最重要的因素和手段运用于建筑的规划、选址、立基和建造方面。他们对于这些哲学的解释和运用有着自己的选择和调和方式,在空间处理方面恰恰就是一种心绪的细腻和内敛的美。 韩国建筑的选址也遵循“见山见水”的风水原则,将自然环境的外部特征赋予特殊的意义:要背山面南、前有水流,极力避免建筑破坏自然地形轮廓,以免扰动人们非常重视的自然的和谐,避免个人智力不能正常发展。
由此就可以看出,韩国古代建筑师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协调,决不做出违背瑰丽的自然环境的举动,也不以高度、壮丽等形象同自然景观比高低、争上下。这,也许就是匠师们或者韩国民族的不同寻常之处了。他们在试图实现“使建筑物同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理想的同时,多多少少也会将更多的欲念深埋心底,创作被长久地压抑着,艺术的灵性虽也顺服,却又在等待释放。进而,在努力地顺应自然、化入环境的同时排除了喧嚣而呈现澄明,例如韩国的古代寺院。 韩国建筑中所强调的不与自然相互冲突的观念,还表现在将佛教的寺院选建在景色优美、朴实无华的山野当中,那些卓越的佛教艺术传统的创造者首先把其根基栽植到自然里面。多半建于山麓或者深谷的古寺、禅院,其布局和建筑设计一般采取回避或者归隐的理念,意在将内心积郁向着大自然释放,寻求俗世间难于企及的空灵。寺庙中的净室、佛堂和经堂等建筑物分布疏散,院落宽阔,尺度也较平和,便于接纳周围的山石林泉,四周皆由高矮不齐的树木围合起来,对外既障亦透,空间富于层次,尽最大的可能使得寺院不会引人注目,空间在此是无为的。虽形趋无为,然意达广宇,古寺低平的尺度、阔落的间距,无不显示韩国人对世界的接纳与关照,也阐示宗教空间的隽永及其内涵的神秘性。
民居 囿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韩国传统民居不允许有过大的规模,在细部方面也不能够张扬、繁琐,尽量不著彩绘装饰。其传统住宅的理想模式为:住宅正面墙外设一泓水池,池内植莲花、建木亭,并在宅院后部建家族祭祀祖先的祠堂,与大自然相互协调的环境呈现素雅而淡静的氛围。同趋向自然的选址营造体系的自然哲学观一样,民居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多不强调多变曲回,尺度较小。而普通的民居建筑则类似干栏,上盖稻草屋顶,内为地炕用以取暖。士绅阶层的宅邸则宽敞宏大,采用瓦屋顶。 住宅所用的木构架和木门窗等都基本不作绘饰而保持天然的纹理,构件尺度较小,形式简约而少装饰,屋面一般用茅草覆顶,屋顶形式有小歇山式以及悬山式。在山区和乡村地区还常会见到样式较为原始的民宅:平面为简单的长方形,内部空间划分为两个房间和一个厨房,也有的民居平面采用由长方形演变而来的L形,即在主房的一侧加建一个偏房,当中的主房与偏房的内部空间是连通的。也有的民居是在两侧各加一偏房,使住宅的平面呈半围合状的U字形。还有的住宅以正房及偏房沿四边分列,从而平面围合成为方形内院,建筑物中间的内庭院作为起居和日常活动的空间。院内按照树种树形的不同穿插种植,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式景观。 在韩国,浑厚自信的宫殿建筑绚烂地耸立于,平实恬静的寺庙隐退于山峦泉流,疏阔的乡间民居谦和地融于原野。从他们的传统建筑分析而知,韩国人空间意向中的追求简洁、趋向自然、体现隽永的精神,以及对大自然大山水的崇敬和亲近的艺术取向和表达力量,皆不会逊于中、日。
韩国节日 清明扫墓。韩国将冬至后第105天,约在清明节或清明节后一天定为“寒食节”。那天每家每户都要带上水果、饭菜去祖坟扫墓,祭祀祖先。韩国人在“寒食节”吃冷食、不生火的习惯,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对介子推的怀念。介子推是晋国的一位忠臣,为使他从藏身之处走出来,王室下令放火,结果他竟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定该日禁火寒食。
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是佛诞节,即佛祖释迦牟尼诞辰纪念日,韩国从新罗王朝时起就庆祝这一节日。这一天,许多寺庙、佛教徒家中和街道上都会挂起五颜六色的各种纸灯。许多地方要举行灯会,人们提着灯笼游行。尤其是在汉城,大规模的彩车穿过市内许多街道来到市区的曹溪寺,觐观佛祖。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同正月初一、十五和八月十五中秋节一样,是韩国最隆重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活动也从祭祀祖先开始,接着全家准备丰盛酒菜开怀痛饮,村里的祠堂要举行仪式,祈求有个好收成。端午节,村里要举行妇女荡秋千和男子摔跤比赛,荡秋千比赛以荡幅高低定胜负。在荡秋千过程中,谁能最先踢到、碰到指定的树稍、树花或铜铃就算胜利。男子摔跤获胜者可得到一头黄牛。
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韩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全家人不论在何处供职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到祖坟扫墓祭祀。韩国人重孝道,中秋节子女能否回家拜见双亲长辈,是衡量子女孝与不孝的重要尺度。 中秋节韩国人要吃特制的松饼。形状类似中国的饺子,皮儿是用新米面做的,包的馅有豆沙馅、芝麻馅、栗子馅等,制成后放在松树针叶上蒸熟,味道格外香美。 中秋节晚上人们都要出来赏月,妇女们聚集在月光下唱歌,并跳起《江江水月来》舞蹈。据说这一舞蹈起源于16世纪韩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时期。当时韩国水军名将李舜臣考虑到海防兵力不足,便让妇女们在晚上围着篝火成群跳舞,迷惑敌人,使敌人误以为韩国海岸有重兵把守。从那时起,韩国妇女养成了每到中秋节就跳这种舞蹈的习惯。
代表人物 全海宗先生简介 全海宗先生,号于湖,1919年7月出生于中国延边的间岛。四岁起即开始接受祖父全在一先生的汉文教育。祖父与父亲全盛镐先生都曾在中国东北从事韩国独立运动,因而爱国的意识自幼根植于心。青年时期他曾留学日本,适逢日本战败投降,他终于返回韩国,专攻史学,并成为祖国光复后史学勃兴的代表人物之一。1952年3月,他是韩国历史学会的创立发起人之一,1965年11月,他又是韩国东洋史学会的创立发起人之一,并担任会长。1976年起担任国际历史学会韩国委员会委员长。1977年6月被选为韩国学术会会员。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在韩国史学界很有影响,也日渐获得国际声誉。
简历: 韩国汉城大学史学系毕业,文学博士学位,同校教授,西江大学教授 韩国历史学会会长,东洋史学会会长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及燕京学社研究员 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 国际历史学会韩国委员会委员长 韩国学术会会员(院士) 主要著作: 《韩中关系史研究》 《韩国与东洋》 《东亚文化比较史研究》 《历史与文化》 《韩国与中国》 《东夷传之文献研究》
Thank you!! Bye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