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南京中医药大学 金妙文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病程可分为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和恢复等五期。本病流行地区广泛,目前世界上有31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本病,我国是重疫区。
【病原学】 出血热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该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120nm,病毒由囊膜和核衣壳组成,病毒表面为双层脂质囊膜,外膜上有纤突。该病毒对热、紫外线、乙醇和碘酒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 全年散发,但有明显季节性,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人的生产活动有关。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 主要宿主动物为鼠类,其他动物包括狗、猫、家兔、野兔等,这类动物多为继发感染。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其次为大林姬鼠、小家鼠和实验用的大白鼠。我国的山西、河南和城市疫区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林区以大林姬鼠,农村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大白鼠为实验动物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带毒鼠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破损的皮肤、粘膜,或急性期患者的血及尿污染医护人员伤口而传播。 2.呼吸道传播:在带毒鼠密集并大量排毒的情况下,其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感染,为本病主要传播途径。 传播。
3.消化道传播:食用被带毒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或消化道粘膜而感染。 4.虫媒传播:我国研究证明革螨及小盾纤羌螨能自然感染和叮刺传播汉坦病毒,并揭示有经卵传播出血热病毒的能力,对鼠间传播及鼠-人传播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以经胎盘感染胎儿。人间和鼠间均存在垂直
(三)人群易感染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少数人发病,大部分人呈隐性感染状态。发病者主要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占发病的2/3左右,病后能持久性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罕见。
(四)流行特征 本病四季均能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其中黑线姬鼠传播以11月至来年1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大林姬鼠传播为夏秋季为流行高峰;家鼠传播以3~5月为高峰。本病发病率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动,以姬鼠为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大的流行;以家鼠为传染源的疫区,周期性尚不明显。
【发病机制与病理】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病毒是始动因子,病理性免疫反应是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出血热病毒侵入人体血循环后,形成病毒血症,由于病毒直接作用及免疫病理反应(Ⅰ、Ⅱ、Ⅲ、和Ⅳ型变态反应)参与,在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的基础上,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激活补体系统,释放中介物质,加重全身小血管损害,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
另外,出血热病毒能诱发机体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引起临床症状和器官损害,如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引起发热,一定量的TNF能引起休克和器官衰竭。
本病发生低血压休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血管壁损害,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外渗,造成组织充血,水肿或出血,血液浓缩,血容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良,而导致“中毒性、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部分患者由于补体系统被激活,促使激肽、凝血,纤溶系统活化,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加重微循环障碍,促进休克、出血的发生或发展。此外,酸中毒、肝肾功能衰竭、感染、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亦参与休克的发生。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其产生原因是,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肾脏血流量减少,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激活补体,造成肾小管损伤,堵塞肾小球毛细血管,引起不同程度肾小球肾炎,肾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肾间质水肿或出血,压迫肾小管及肾小管中蛋白、管型阻塞;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分泌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激活等。临床上出现少尿、尿闭。
由于少尿、尿闭加上血浆体液大量回吸收,常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血压升高,进而导致左心衰竭、肺水肿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水肿、脑出血。多尿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肾小管坏死,变性以及其恢复迟于肾小球而引起再吸收功能不足。大量尿液排出,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
【临床表现】 潜伏期5~60日,一般为1~2周左右。本病典型经过分为五期,非典型患者可越期而过,而重型患者可出现两期或三期重叠,有的期也可以不出现。
(一)发热期 起病多急骤,有发热、全身中毒,毛细血管中毒及肾脏损害等症状和体征。 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常以畏寒、高热起病,体温多数在39~40℃,热型以稽留热多见,亦有不规则发热,一般持续3~7日。体温愈高,持续时间愈长则病情愈重。早期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发热的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疲倦乏力、头昏、头痛,眼眶痛、腰痛及全身痛。
两侧肾区有触痛和叩击痛。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常有食欲不振,重者恶心、呕吐、口渴,腹痛、便秘或腹泻。重症患者有嗜睡、烦躁、失眠、神志恍惚,昏迷及谵妄等,热度下降后全身中毒症状未减轻,或反而加重。
毛细血管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渗出征。皮肤、粘膜充血常见于颜面、眼结膜、颈部及上胸部。渗出征表现为眼结膜和眼睑水肿,眼结膜呈胶冻状或鱼泡状,重者向外突出。水肿愈重提示外渗愈重。粘膜出血常见于软颚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成片状出血。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胸部、背部等,常呈点状、簇状、条索状或抓痕样。重者可有皮肤大片瘀斑,鼻出血、咯血、呕血、尿血、便血等,提示有DIC。
(二)低血压休克期 约占1/3~2/3的患者,一般发生于病程第4~第6日。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有血压下降,少数在热退后出现。持续数小时至6日,一般1~2日。常有恶心,呕吐,烦躁,失眠,口干口渴,尿量减少,肢端发凉,组织水肿及出血加重,重者冷汗、粘汗或大汗淋漓,唇及肢端发绀,神志大多清楚,脉搏细弱而数或触之不及。 可出现发热、低血压,或低血压、少尿两期重叠以及发热、低血压、少尿三期重叠。
根据病情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1.低血压倾向:收缩压低于100mmHg,脉压差于小于30mmHg,血管音低;眼结膜轻度水肿,血红蛋白有增高趋势;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脉搏增快,尚清楚触及。 2.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高血压患者比原有血压降低20~30 mmHg,脉压差于小于20 mmHg;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较明显;眼结膜水肿,血红蛋白升高,大于150g/L;脉搏增快而细弱。
3.休克:收缩压低于80 mmHg,脉压差于小于20 mmHg;恶心、频繁呕吐、明显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球结膜中度或重度水肿;血红蛋白大于150g/L;脉细弱而沉缓或触之不及;四肢厥冷、口唇肢端发绀、出汗等。
约半数以上患者有少尿期,常紧接着低血压期而来,也可有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与发热、低血压期重叠。24小时尿量1000mL为少尿倾向,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尿闭。本期一般发生在第5~第8病日,持续2~5日。 尿毒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秘,重者有顽固性呃逆。出血倾向日益加重,可有皮肤大片瘀斑、鼻出血、咯血、呕血、尿血、便血等腔道出血。
甚至还有颅内出血,并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头昏、烦躁,甚至昏迷、谵语、抽搐、肌颤。由于代谢性酸中毒可使呼吸增快或深大,也可因钠潴留加重组织水肿,颜面肢体浮肿,亦可有腹水。常有高血钾,出现嗜睡,肌胀力下降,反射迟钝,手足感觉异常,心率缓慢,心律失常等,心电图示T波高尖,QRS波增宽,严重者可发生心搏骤停而死亡。亦有少数患者为低血钾,低血氯。
并可见体表静脉充盈、脉洪大,血压升高,浮肿,血液稀释,血红蛋白下降,少尿等高血容量综合症的临床表现,重者可诱发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及脑水肿。 本期病症的轻重与少尿和氮质血症相平行,尿量愈少,持续时间愈长,氮质血症上升幅度愈大,病情愈重。
(四)多尿期 多数患者经过少尿期进入多尿期,部分也可由发热期或低血压休克期直接进入多尿期。一般24小时尿量达3000mL以上,即进入多尿期。本期多发生于第9~第14病日,一般持续10日左右,通常24小时尿量为4000~8000mL。部分患者在本期开始数日氮质血症仍继续上升,临床症状加重,随着尿量继续增加,症状亦渐好转,常有头昏、无力、腰酸,口渴等。
(五)恢复期 在病程第4~第6周,24小时尿量逐渐减少至3000mL以下即进入恢复期。尿稀释与浓缩功能、血肌酐、尿素氮逐渐恢复正常,尿蛋白消失。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但患者可有头昏、无力、腰酸、食欲不振、心慌、血压偏高等,一般需要1~3个月,体力才完全恢复正常。 典型者有五期经过,病程约1~2个月,非典型者病程短,可无低血压休克期或(和)少尿期。
按病情轻重可分为下列5种类型: 1.轻型: 体温在39℃以下,中毒症状轻。 除皮肤、粘膜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 血压一直在正常范围内。 轻度肾脏受损,尿蛋白+~-++,无少尿现象。
2.中型 体温在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眼结膜水肿。 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小于26mmHg。 皮肤、粘膜及其他部位有明显出血现象。 肾脏损害明显,尿蛋白可达+++,有明显的少尿期。
3.重型 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渗出现象严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者。 病程中收缩压低于70 mmHg,或脉压差小于20 mmHg,并呈临床休克过程者。 出血现象较重,如皮肤瘀斑,腔道出血。 肾脏损害严重,少尿持续在5日以内者,或尿闭在2日以内者。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任何症候群。 难治性休克。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超过5日或尿闭在2日以上;或尿素氮超过42.84mmol/L以上。 心力衰竭,肺水肿。 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如脑水肿、脑出血、脑疝形成者。 严重继发感染。 其他严重合并症。
5.非典型型: 发热在38℃以下。 皮肤和粘膜可有散在出血点。 尿常规检查阴性,或尿蛋白+。 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尿液检查 (三)血液生化检查 (四)凝血功能检查 (五)病毒分离与抗原检查 (六)其他检查
【并发症】 (一)腔道出血 呕血、便血最为常见,可引起继发性休克。泌尿道、腹腔、鼻和阴道等出血均较常见。 (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包括发病早期因出血热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的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CT检查有助于以上诊断。
(三)肺水肿 肺水肿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有两种情况。 1.心衰肺水肿:可以由肺毛细血管受损,肺泡内大量渗液所致,亦可由高血容量和心肌损害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呼吸增快,咳泡沫样粉红色痰,发绀和满肺啰音。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肺毛细血管受损。通透性增高,使肺间质液大量渗出。此外,肺内微小血管血栓形成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均能促成ARDS。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30~40次/分。早期没有发绀和肺部啰音。X线胸片可见两肺斑点状或片状阴影,肺野外带阴影浓,而边缘薄,呈毛玻璃样。血气分析PaO2低于8.0kPa(60 mmHg),并进行性降低。肺泡氧分压明显增高,达4.0kPa(30 mmHg)以上。常见于休克期和少尿期。
(四)其他 包括继发性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自发性肾破裂,胸腔积液,肺不张,心肌损害和肝损害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近两个月内曾到过疫区,曾参加野外作业或留宿,并有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
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身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眼结膜充血、颜面、颈及上胸部充血,结膜及眼睑部水肿,软腭粘膜及腋、背、胸部皮肤出血点或瘀斑,肾区触痛和叩击痛,五期经过及热退病重等。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发热后期、低血压休克期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高。大量尿蛋白和尿中膜状物有助于诊断。血清、血细胞和尿中检出出血热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可以确诊。特异性IgG抗体双份血清效价升高4倍以上者有诊断意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EHF病毒的RNA,有助于早期和非典型患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发热期应与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鉴别;低血压休克期应与感染性休克、暴发败血症型流脑等鉴别;少尿期应与急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所引起肾功能不全鉴别。
发热期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流行性感冒: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钩端螺旋体病: 4.败血症:
【治疗】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主要针对各期病理生理特点,进行综合性,预防性治疗,应抓好“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休息和就地治疗),特别抓好发热期治疗,认真把好“四关”(出血、休克、肾功能衰竭、感染)。
一、一般治疗 早期卧床休息,避免搬动,以防休克。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对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液,注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以维持内环境稳定。
(一)发热期 一般每日补液量1500mL左右,常用液体为平衡盐液或含钠的等渗溶液。高热、中毒症状重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5~10mg/d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d,稀释后静脉滴注,症状缓解后即停用;频繁呕吐者可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肌内注射,或(和)维生素B6100~200mg,静脉滴注;烦躁不安者可酌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
(二)低血压休克期 1.补充血容量: 2.纠正酸中毒: 3.强心药物: 4.血管活性药物和糖皮质激素:
(三)少尿期 1.稳定机体内环境 (1)水及电解质平衡: (2)热量及氮质平衡: 1) 高糖,高维生素,低蛋白饮食。 2) 不能进食者,静脉注射葡萄糖液,可用20%~25%葡萄糖液,糖每日不低于200g热量不低于5016kJ,加适量胰岛素。 3)维持酸碱平衡:
2.促进利尿 (1)高效利尿剂: (2)血管扩张剂: 3.导泻: 4.透析疗法:
(四)多尿期 当每日尿量大于3000mL时进入多尿期,本期治疗原则为维持水、解质平衡及防治感染。 1.补充适量液体: 2.支持疗法: 3.尿量大于3000mL者,应补钾,以口服为主,必要时可缓慢静滴。同时注意补充钠、钙等电解质。
4.对大于5000mL者,可试用氯贝丁酯或双氢克尿噻、去氧皮质酮、垂体后叶素、吲哚美辛等。 5.防治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 应增加营养休息1~3个月左右,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等,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三、中医中药治疗 专用方药 (一)发热期 1、清瘟合剂 2、清气凉营注射液 3、丹参注射液
(二)低血压期 在扩容纠酸基础上血压不能回升者,分别选用下列1~2种药物: 1、抗厥注射液 2、生脉注射液 3、参附注射液
(三)少尿期 1、泻下通瘀合剂 2、结肠灌注Ⅰ号
辨证施治 当以清瘟解毒、凉营化瘀、养阴生津为原则。区别各个病期的不同病理特点,辨证采用相应的主要治法。发热期治以清气泄热,凉营解毒;低血压期治以宣郁开闭,救阴回阳固脱;少尿期治以泻下通瘀,滋阴利水;多尿期治以补肾固摄,或养阴清热;恢复期治以 补益气阴,健脾化湿,兼清余邪。
(一)清气凉营法 用于发热期为主,或发热与低血压、少尿期重叠,表现为气分证、气营两燔证、营分证。 例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药:大青叶、银花、野菊花、青蒿、鸭跖草、生石膏、知母、赤芍、大黄、白茅根等。
(二)开闭固脱法 用于低血压休克期,表现为热毒内陷证、气阴耗竭证。 1、清热宣郁、行气开闭法 用于热毒内陷证 例方:四逆散或(和)白虎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知母、枳实、大黄、广郁金、鲜石菖蒲、连翘芯、丹参、甘草等。
2、益气养阴、行气活血法 用于气阴耗竭证 例方:生脉散、解毒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西洋参(人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炙甘草、山萸肉、龙骨、牡蛎、青皮、陈皮、枳实、石菖蒲、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等。
(三)泻下通瘀法 用于少尿期“瘀热水结”证(蓄血、蓄水)、热郁津伤证 例方: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生大黄、芒硝、枳实、桃仁、生地、麦冬、猪苓、白茅根等。
(四)凉血散血(化瘀)法 用于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三期,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出血,表现为营血热盛证、瘀热血溢证、血热妄行证者,且可复合应用于热厥夹瘀证、下焦蓄血证。 例方: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鲜生地、丹皮、赤芍、黑山栀、土大黄、煅人中白、白茅根等。
(五)滋阴生津法 用于五期过程中表现津液、营阴耗损者。 例方:沙参麦冬汤或增液汤加减。 常用药:西洋参、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石斛、芦根、生地、玄参、阿胶等。 (六)补肾固摄法 用于多尿期,阴虚热郁证、肾气不固证。 例方:固肾缩泉汤加减。 常用药:地黄、山药、山萸肉、炙黄芪、复盆子、桑螵蛸、五味子、茯苓、丹皮、甘草等。
四、其他治疗 1.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剂治疗: (1)病毒唑: (2)干扰素: (3)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或血浆: (4)其他免疫调节剂:
2.抗渗出治疗: 3.预防DIC: 4.预防休克、肾功能衰竭 5.放血疗法: 6.蛋白同化激素: 7.针灸
【预防】 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灭鼠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病人隔离至症状消失为止。被病人血、尿污染的皮肤、粘膜及用品及时消毒。 一、灭鼠 二、防鼠 (一)挖防鼠沟 (二)睡高铺 (三)妥善保管好食物,免受鼠类污染。
三、灭螨、防螨 四、加强个人防护 五、在流行地区与鼠类或急性期病人密切接触者应服中药预防。 六、疫源地和疫区处理 为迅速控制流行,在发病村和街道、带病毒鼠集中的野外,在地方政府领导下进行疫区处理。 疫源地处理包括:①居民区:②野外 疫区处理:首先了解疫情、核实诊断,对疑似患者就近住院诊治。对发热期病人的血、尿及其污染物应消毒处理。
七、疫苗接种 1.脑组织钝化疫苗:人体接种本疫苗3针(0、14、35天)产生的抗体水平高于2针,中和抗体虽100%阳性,但抗体滴度较低。1年9个月后抗体水平明显下降,但加强1针后,滴度可显著提高。 2.细胞培养灭活疫苗 (1)沙鼠肾细胞培养疫苗:接种3针后因抗体阳转率90%~100%,中和抗体87%~100%。
3针不同间隔(如0、7、28和0、28、60天)免疫后的中和抗体阳转率无明显差别,初免3针1年后中和抗体100%阳性。该种疫苗保护效果显著,未发现不良反应。 (2)地鼠肾细胞疫苗:人体连续接种3针1年后有明显降低,加强注射1针则中和抗体全部阳性,抗体水平较初免提高2~3倍。其保护效果十分显著,未发现异常反应、安全。 (3)鸡胚细胞疫苗:目前正在申报新生物制品证书试生产文号。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