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 鲁迅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文学创作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小说集《呐喊》 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 《孔乙己》、《药》、《故乡》、 《社戏》《一件小事》; 《彷徨》; 《故事新编》。
我们曾学过的文章: 《风筝》选自《野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呐喊》
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 变换了三个地点: a “我”在东京 b“我”在仙台 c“我”离开仙台后
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
段落结构 : 见藤野前,在东京。 第一部分(1~3): 相识 第二部分(4~35) :与藤野 相处 离别 (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36~38) :对藤野的怀念。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正直热诚 添改“我”的讲义—— 改正解剖图—— 治学严谨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自始至终 重点写了四件事: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正直热诚 自始至终 认真负责 添改“我”的讲义—— 改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热情诚恳 正直无私 治学严谨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一、抓住特征 白描手法 外貌 ——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穿衣服太模胡,旧外套 举止 ——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 —— 缓慢而有顿挫
二、目睹耳闻 生活俭朴 治学严谨 学者形象
在 东 京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所见所闻—— 不学无术 庸俗腐朽 爱 国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失望、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所 感——
去 仙 台 途 中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去仙台 水户: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是什么事促使作者又要离开仙台, 并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的原因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 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 受到严重挫伤 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 爱 国
主题思想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 主义思想感情。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体味语言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我的母亲胡适
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 ,字适之。 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中国新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7年毕业于歌伦比亚大学, 获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1962年在台湾病逝。 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一)童年往事 (二)我和母亲 (三)母亲为人 (四)怀念母亲
*黎明即起反省 *鼓励上进,催上早学 *我语言轻薄受责罚 *为我舔去眼翳 ——恩师 严父 慈母
——反衬出宽厚大度、刚柔相济 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 现出刚气,不受一点 人格上的侮辱。 ——反衬出宽厚大度、刚柔相济
文章开头为何不直接写母亲, 而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 有什么作用?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 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 而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 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 第一位“恩师”来写。 不仅为写母亲做了铺垫, 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母亲对我的影响: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影响深远
思考评论 你对作者母亲的为人和在孩子的教育上怎样评价?
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牛汉, 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开头 主体 结尾 第一本书 线索: 引出话题第一本书(难忘)。 第一本书的来历。 进一步交代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或事。 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 的珍视铭记之情(不能忘本)。 第一本书 线索: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 “童年没有幽默”, 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 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 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 哪有幽默可言?
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童年 书 父亲 “父亲”是一个温和善良、 乐于助人、理解孩子、 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的人。 ——知书识礼
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童年 书 伙伴 乔元贞 二黄毛 ——同学、朋友之情 ——写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是在诉说那个苦难的时代带来的辛酸, 童年 书 伙伴 乔元贞 二黄毛 ——同学、朋友之情 ——写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是在诉说那个苦难的时代带来的辛酸, 对苦难生活中的小伙伴寄予深切地同情, 也让读者从他们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生活 与人生。
童年 书 狗 ——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我的第一本书 父子之情 同学朋友之情 人与狗的情趣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第一本书
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双关”的修辞。“本”是指课本,即“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它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不写这本“书”,那么这几十年的创作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双关”的修辞。“本”是指课本,即“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
列夫·托尔斯泰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斯蒂芬·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 伟大的作家
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历程 1.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
2.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3.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4.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 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历程 4.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 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历程 5.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散文(记叙文) 外貌描写 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一、(1-5自然段)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平庸丑陋——(形)。 二、(6-9自然段) 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深邃的精神世界——(神)。
抑 扬 矮小敦实、侏儒 犀利的目光 丰富的感情 眼睛的威力 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 丑陋 面部 可憎 普通(面相、穿戴、职业) 身材 眼睛 突出的特征: 轮廓、结构: 丑陋 抑 面部 面容表情: 可憎 长相: 普通(面相、穿戴、职业) 身材 矮小敦实、侏儒 犀利的目光 扬 眼睛 丰富的感情 眼睛的威力
肖像描写的技法 抑 总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眼睛:(犀利)的目光, (穿透心灵)的审视, 透出一股才气。 扬 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 而是(一般人的总表现)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 刚刀切开了玻璃。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 根,朝上倒竖。 修辞效果: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比喻、夸张 修辞效果: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 刚刀切开了玻璃。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 根,朝上倒竖。
“幸福”与“不幸”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再塑生命 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 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 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 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 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海伦·凯勒
海伦 凯勒 的 自传
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马克·吐温) 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著有《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日记》、《走出黑暗》、《老师》。 Helen Keller (1880-1968)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 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更是指: 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2.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主要写了老师哪几件事。 1.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 3.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学生、 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 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有耐心的老师。 海伦是一个聪明、好学、坚毅而又感情丰富、 热爱生活的女孩。
海伦·凯勒(1880--1968) 美国著名女作家。 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