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现象日益普遍。 英国学者坎特威尔(John Cantwell)与其学生托兰惕诺(Paz·E·Tolentino)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基本观点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强调技术创新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 不断的技术积累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积累与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直接相关。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 。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评价 强调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来自经验积累。 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活动在产业上和地理上进行了探讨。 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资直接投资活动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
四.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产生背景 邓宁1981年发表《投资发展周期》,中提出了该理论,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企业层次推论到国家层次。
基本观点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流入量均很少,因为它既没有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又不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至150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而且差额很大,这是因为它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在增强,但没有实力形成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至400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量的增幅大于流入量的增幅,但仍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净流出入的差额在缩小,这是因为它不仅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在增强,而且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正在增强,外国企业要想进入这些国家必须更多地利用其所有权优势和和内部化优势。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600美元之以上的国家,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有能力运用区位优势能来对外进行直接投资。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评价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 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联系起来,论证了一国的对外投资地位是随着其竞争优势的消涨而变化,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跨国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只是沿袭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框架。
第四节 关于中小企业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即使拥有垄断优势的大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仍占其企业总数的95%以上,解决发达国家2/3以上人口的就业问题。 中小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都是解释具有优势的大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只是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其实发达国家有很多中小企业准备或正在从事各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这些现象早就已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注意,并提出了一些解释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其中主要有防御性投资理论、国家支持投资理论、信息技术投资理论和依附投资理论等。
一、防御性投资理论 防御性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当一国企业,由于国内条件的变化,在国内失去竞争优势的时候,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利用海外的廉价资源,继续进行其在国内从事的行业。这种理论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在研究了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实践后得出的结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靠出口加工业得以发展,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台币升值,通货膨胀严重,房地产价格狂升,生产成本急剧上升,造成短期资金的大量流入,靠出口加工业生存的中小企业已无法继续经营下去,只能通过海外投资来寻求发展的机会。
二、依附投资理论 依附投资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中小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依附大型跨国 企业,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大型跨国企业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外溢效应的大小。这一理论主要是想说明,大型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传播了其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奠定了技术基础,这是其外部效应。大型跨国公司产业内部化,使网络销售战略得以实施,实际上是为发展中国提供了广大的世界市场。这是大型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东道国企业利用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和市场使自己的实力得以加强,进南昌有能力进行地外直接投资。
三、信息技术投资理论 信息技术投资理论阐述了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信息高速公路十分发达,这就使以前无法向世界各地派驻联络人员和没有海外分支机构的中小企业,得到了不比大企业慢的获得信息的途径。本来就具有灵活性的中小企业在信息的配合下,可以从事诸如服务业等信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但信息技术投资理论只指出了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外从事服务行业的投资活动,没有说明利用信息技术是否适合于投资制造业。
四、国家支持投资理论 该理论的论点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力量悬殊,无法与大型跨国企业抗衡,它们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府应该颁布中小企业投资法案,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并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中小企业以优惠,以增强中小企业从事对外投资的抗风险能力。
第五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
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竞争结构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公司之间业务边界的逐渐消失。原来是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了合作的浪潮,跨国公司纷纷以各种形式走向联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这种联合成为不可抵挡的潮流,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已成为这种联合的主流模式之一。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组织形式,已被众多的当代企业家视为企业实现全球战略最迅速、最经济的方法,已成为现代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形式,被称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 of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又称为国际性战略联盟(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跨越国界,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各种协议、契约以及股权参与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合作伙伴关系(或松散的组织形式)。
许多学者从交易成本、技术创新、公司结构和竞争战略的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 战略缺口理论 对形成战略联盟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泰吉(T. Tybjee)和奥兰德(E.Osland)提出的“战略缺口”。 在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前,跨国公司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其依靠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一缺口就是战略缺口,这就限制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跨国公司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来弥补这一缺口,达到指定的战略绩效目标,战略缺口越大,跨国公司组成战略联盟的动力越强。
规模经济理论 理查森(B. Richardson)认为,跨国公司在从事多项活动而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时,应进行合作性的协调。他是从技术协调的角度来解释跨国公司组成战略联盟的动机。 交易成本理论 威廉姆森(E. Williamson)认为,由于技术和区位等因素只是使跨国公司组成了战略联盟,它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战略联盟的。关于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对跨国公司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使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发表了著名的竞争三部曲 《竞争战略》 《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指超越对手而获得竞争利润的能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三个基本战略 1.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三个基本战略 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指超越对手而获得竞争利润的能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三个基本战略 一是成本领先 二是标歧立异 三是目标集聚 企业应采用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两种战略。
2.引入价值链的概念分析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特征 价值链是跨国公司组织跨国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行为的系统,其中设计、生产、销售、管理和其他辅助性生产活动都构成了价值链上的环节,价值链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跨国经营行为表现为合理地分配母公司和分支机构的职能从而使整个公司的增值活动协调起来,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在进行经营活动时,组织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应协调运作。
波特将产业部门视为基本的竞争环境,并用价值链的概念去说明跨国公司战略的形成过程和竞争优势的来源。他认为,客户、供应商和企业分解为既分离又相关的行为群体,价值便源于此。 具体说,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企业在世界各地经营活动的整合态势,即跨国公司在组织价值链上各个环节进行经营活动时,应依据在世界各地的区位布局;二是跨国公司的协调,即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开展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经营活动时,它们彼此之间的协调情况。跨国公司的战略实际上就是在上述两个战略方面的不同组合。不同的战略选择会对其竞争优势和组织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3.国家竞争力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国家竞争优势》 (1990) 中提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资源要素导向阶段,由于缺乏技术创造力,从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等基本要素中获得竞争力 投资导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国际企业,引进和改进技术,改变只能利用劳动力和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地位 创新导向阶段,发明技术,参与竞争 财富导向阶段,在投资不断成功的基础上不断投资和创新,但由于创新动力减弱,导致企业衰落
4.产业聚集理论 根据现代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公司在地理上集中在一起。 在美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风险资本的企业聚集在硅谷;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企业聚集在底特律;飞机及其设计、软件、金属加工企业集聚在西雅图等等。在德国,汽车业聚集在慕尼黑等南部地带;化工业聚集在法兰克福一带。在中国,中关村是中国信息产业的最著名的聚集地。
产业聚集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一是外部经济效应。产业聚集区内,各企业的专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外溢到相邻企业,从而使各个企业都从这种知识外溢中受益。大量的专业信息,通过个人关系、各种社区联系、人员流动等等进行交流,节省了空间交易成本。新知识的利用速度大大加快,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各企业分工协作而又相互竞争,提高了生产率。 二是人才聚集效应。产业聚集区吸引相关专业人才来区内工作,事实上形成专业化的人才库,各企业所需人才可互相流动或调剂,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更有保证。
三是,学习创新效应。产业聚集区内企业彼此接近,竞争激烈,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其他企业,因为很容易进行实地考察和面对面交流,从而容易学到新的知识,促进创新的产生。 四是,产业群聚效应,产业聚集会波及相关互补性商品,产生优势产业群。由此看来,一个发展良好的产业聚集区,可以成为吸引人才的热点,成为引进技术和技术创新的重点,成为相关企业集中的地区,有的还可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三、寻求创造性资产理论 创造性资产(Created Assets)是邓宁1993 年在《跨国企业和全球经济》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邓宁将资产分为两种类型:自然资产和创造性资产,也称为战略性资产(Strategy Assets)。自然资产是自然界产业的结果,包括自然资源和未经培训的劳动力。创造性资产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经过后天努力而创造出来的基于知识的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创造性资产可以是像金融资产存量和像通讯设施和销售网络等物质资产那样的有形资产,也可以是信息存量、商标、商誉、智能、技能、态度、能力和关系无形资产。这些资产体现在个人和公司之中,并且有时由于公司和经营活动的聚集而得到加强。
邓宁在1998年发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一个被忽视的因素?》一文中指出,在过去的10年中,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的快速增长,这时FDI较少地强调利用既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而更加关注通过并购新的资产,或与外国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扩展自身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这种FDI与早期的自然资源寻求型FDI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区位选择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可以利用的创造性资产,如技术知识、学习经验、管理专长和组织能力主要集中在先进的工业国家或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增长的最好证据就是作为FDI形式的兼并收购不断增强。
近年来,技术进步的加快、日益激烈的公司之间的竞争、新市场的开放和公司特定资产流动性的增强,导致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动机的变化。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利用现有的特定优势的手段,而且是扩展公司特定优势的工具。
大量的研究证明,公司的特定优势不仅来源于专有资产的占有,而且还来源于获取或者有效地协调东道国其他公司所拥有的互补资产的能力。这种观点的根本含义是公司所要寻求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将更多地由某一特定空间所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任何单个公司的内部。因此,那些倾向于通过FDI建立优势的公司就会寻找机会投资于特定的区位(东道国),以获取和利用公司所需要的创造性资产。
跨国公司管理理论是对跨国公司全面地从事生产活动和采用全面的管理模式的一种突破。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战略管理学派的主张有若干重要贡献。它以当今跨国公司经营的发展态势为依据,突破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范畴,促使跨国公司研究的重点由存在机制向发展机制转移,从而激发了对有关传统理论问题的重新认识。 从宏观上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
企业为何向海外拓展? 传统动机: 利用企业特定竞争优势 –寻求资源 –寻求市场 –寻求劳动力 现代动机: 扩展企业特定竞争优势 –寻求技术 –参与领导市场 –竞争追随
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新动态 进入21 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出现以下一些新的现象。 1. 研究基础从诸如营销、财务、组织行为等传统的功能领域向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独特问题和事务基础转变。
2. 突破传统的主流直投理论的限制,将财务/金融变量放在国际直接投资决策中加以分析, 试图改变主流金融/ 财务理论并没有把直接投资理论作为一个有用分析工具来加以接受的现实。将对外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虽然与间接投资有根本区别,但绝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都是与资本流动相联系的,而且,尤其是在全球并购潮中,短期内的跨境流动可能只有资本而没有任何知识的流动。
3. 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微观谈判放在母国政府与东道国政府签订的双边协议这个宏观背景上来进行研究和分析。也就是说,微观层次上的企业行为只有在同时研究宏观背景时才能做出准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