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认识 乌苏市委党校 沈海龙
一、对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认识
●增长方式与发展方式 ★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核心思想还是GDP。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是量上的变化,更是质上的变化、结构上的变化。不仅是产出的变化,还包括技术的进步、体制的变革、结构的调整、甚至还包括社会层面的变化。还要顾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构的协调性和社会的和谐等。 ●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强调人的发展,要有利于人的发展。
●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个角度: 资源约束 环境约束 社会约束 经济约束
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比,差距很大 --资源约束 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比,差距很大 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的1/3; 人均石油储量:世界的1/10; 人均煤炭储量:80% 人均铜储量:不到1/5 人均水资源:1/4 人均天然气:1/20; 人均铝储量:1/13 若在未来20多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速按8%计,到2030年中国人均收入就会相当于美国现在的经济水平。如中国人均消费水平也与美国现在消费水平一样,全世界的资源都支撑不了中国人14.5亿人的消费。 资源约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按美国那种消费模式去进行消费!
--生态环境的约束 二氧化碳的再循环平衡已被压打破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 全世界已丧失了1/4的表层土和1/3的森林覆盖; 以每年6%的速度失去淡水生态系统; 以每年4%的速度失去海洋生态系统; 每一种生命系统的衰退都在不断的加速 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都日益加剧
--社会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平均速度达到9%以上 ,但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同步全面提高。 总体上的9%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水平的巨大差异。 农村还有1500万贫困人口,还有几千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状况,城市还有2000多万的贫困人口。目前全国还有2亿多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2000年到2005年我国的收入差距扩大比较明显,而其他国家如巴西、美、英、德、俄,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
---经济约束 □内外经济失衡 GDP由三部分组成:消费、投资、净出口。中国三部分组成严重失衡。 消费率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低于全世界的水平。根据世界银行08年的统计,全世界的消费水平大概是78%,我国只有55%。 投资率远远高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达到41%。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消费率在18%、19%左右,日本稍微高一点,达到25%。 净出口这几年非常高。2000年是4%,08年达8%。
□ 净出口问题尤其严重 07年净出口23000亿人民币,相当于当年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九个省区1.97亿人口产出。相当于2006年财政支出中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农、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和国防支出之和)的1.4倍。相当于2007年城镇教育固定资本投资的10倍。 外汇收入风险:汇率风险(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 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大量热钱的严重后果: →宏观经济稳定:流动性过剩使宏观经济政策效率大打折扣 →陷入国际分工陷阱:国内的福利损失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念早已提出,而转变缓慢的原因 客观原因: →人口众多,劳动力的素质不高; →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非常大; →不合理的观念和体制 ;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利益格局调整缓慢。 表现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不断下降;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实现,从而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产品价格(如燃油税)没有反映其稀缺性。
二、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第一、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和出口的比例关系 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转向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协调拉动。 当前需求结构特征:储蓄率、投资率、净出口率都比较高,使得资源的消耗、环境的保护和内外需平衡方面的矛盾突出。 需求结构调整缓慢的客观原因: 1.投资率。从投资需求角度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各方面都需要大量投资。如教育、交通、卫生等公共部门;企业部门投资回报率达到12%-15%,投资需求旺盛,需要调整。 2. 储蓄率。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有重储蓄的文化传统;人口红利:人口结构中劳动力人口占多,利于储蓄,不利于消费;文化传统和人口红利这两个因素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调整投资结构的措施: →加大可持续发展投资,优化投资结构; →产业部门投资方面,要抓住产业部门投资项目的外部性管理; →传统产业投资方面,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
第二、把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 生产型服务业定义:指那些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主,与工业生产过程直接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包括科研和实验、信息处理和传输、教育、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设计、管理咨询、金融、保险等。即与生产管理直接相关的服务业。 措施: →加强对发展生产型服务业重要意义的认识,理清生产型服务业与工业化的关系,政府要扮演积极推动者的角色。 →争取在关键行业、关键领域和重点地区实现率先突破,政府应加强基础科研、完善政府的采购制度,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鼓励中小型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支持灵活就业。 →扩大生产型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引进服务业外商投资,接受国际生产型服务业的转移,近距离学习国际经验。
第三、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已实现了从原材料产地到全世界多种商品生产地的转化 。 但我国现在还处于一般零部件生产和产品加工等生产环节,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最不赚钱的一部分。产业链中利润最高的部分都被跨国公司拿走了。 我国实际上只是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加工组装基地,距真正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的距离。 解释一:比较优势原理 解释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形成分工陷阱的内在机制
第四、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现行的财税体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预算制度还不够健全。财政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集于一身,不利于编制过程的透明,也不利于编制和执行的互相制约;也不利于预算水平提高,不利于强化预算的执行监督 (二)在预算体制方面,预算体制的不统一性和不完整性还很突出,肢解了财政分配的活动 。 (三)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地方政府事权和财力不匹配。 (四)税制改革相对比较滞后。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角度,财税体制改革的考虑重点 →预算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长期预算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协调机制,推进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相分离,强化预算监督。进一步研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责范围,调整并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和收支责任划分,相应提高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提高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
→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要进行清理和整顿,要促进专项转移支付向符合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领域转移。 →税收体制改革 逐步考虑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建立直接税和间接税合理配置的税制机制。进一步探索开征物业税,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的地方税收体系。 加快资源税和环境税费制度的改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