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1、思想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但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1、思想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但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刘大杰:“在陶渊明的思想里,有儒、道、佛三家的精华而去其恶劣的习气。…因此,我们在他的作品里,时时发现各家思想的精义,而又不为某家所独占。”(《中国文学史》)
2、个性特征 由于陶渊明受多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形成他复杂而独特的个性特征。其性格具有名士风度,被誉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一、陶的田园诗 1、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一、陶的田园诗 1、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 2、歌咏劳动生活、表达躬耕的生活体念。如《归园田居》之三 3、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等
二、陶渊明的咏怀诗 1、咏怀诗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2、他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如《咏荆轲》、《拟古》等 。
三、陶诗的艺术特色 1、陶诗的总体艺术风格:平淡、自然。 所谓平淡:是兼指词藻与境界韵味而言的。在词藻言,是不加雕饰,质朴无华,而极尽词采的纯净之美;在境界韵味言,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境界的宁静平淡的美。
徐公持著《中国文学史》: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为自然”,“陶渊明为自然之人,遂有自然之诗。” “建安创造了风骨,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悲慨苍凉的美,西晋诗人如潘、陆辈,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绮丽的美。而陶渊明,则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
苏轼《评韩、柳诗》:“(诗)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与苏辙书》:“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2、陶诗风格的另一说:静穆 朱光潜最早提出这一论断: 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以说他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戴建业 《静穆:超越生与死的结晶——论陶渊明诗歌的主导风格》(出自其《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他的遭遇无论是穷还是达,是成还是败,陶 渊明都没有显露出相应的大喜与大悲,见不到他剧烈的心灵骚动。从诗人应世观物的情感态度、内在的心境到诗歌的语言、音调、节奏,无一不烙下他相同的体验方式的印记:恬静、冲和、节制。这种情感体验及表现这种体验的特点就是人们所常言的静穆。
3、刚健豪放 朱熹:“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黎靖得编《朱子语类》)
第三节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之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 第三节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之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 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三、陶渊明的诗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沈德潜《说诗啐语》: “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 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
作品讲解 1、《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大致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通过对他的志趣及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去官归田以后的愉悦心情。 在饱受十三年的奔波之苦,一旦归来,获得了自由解放,诗人的心灵深处无比激动,但却以极平淡的“田家语”道出,风格朴素自然。
黄文焕《陶诗析义》: “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语俗而意雅。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
2、《饮酒》(其五) 这是诗人《饮酒》组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抒写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极富蕴涵,耐人寻味,实现了景、情、理的水乳交融,是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风格的典范之作。
3、《读山海经》 此诗歌颂了《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和刑天舞戚的顽强斗争精神,用以寄托诗人慷慨不平的情怀。 这首诗与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的总体风格不同,表现的是一种慷慨豪放之风。
鲁迅先生评论此诗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南朝刘宋诗歌的演革作了一个大概的描述: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南朝刘宋诗歌的演革作了一个大概的描述: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一、山水诗兴起的原因 1、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密切的关 系。 2、晋室的南渡,南方的名山胜水令南下士人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一、山水诗兴起的原因 1、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密切的关 系。 2、晋室的南渡,南方的名山胜水令南下士人 耳目一新,秀美的山水很自然的反映到了诗歌中。 3、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 诗有一定的联系。 4、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 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勃兴做好了文学上的准 备。
二、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一)、生平简介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刘裕以宋代晋,谢灵运被降爵为侯(由公爵降为侯爵),政治上也不得重用,因而心怀愤恨,常称疾不朝。元嘉五年,免官还乡,乃纵游山水,又强索公湖,以广田宅,后为官吏弹劾,遂兴兵反宋,事败流放广州,元嘉十年被杀,年四十九。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艺术风格 “山水之奇,不能自发,而灵运发之” —— 无名氏《静居绪言》 —— 无名氏《静居绪言》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其山水诗的最大特点是善于经营画境,“极貌以写物”,尽可能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之美,并不遗余力的将山姿水态勾勒描绘出来。谢诗摹景状物,炼字用句,都刻意追求,风格鲜丽清新。
谢诗的不足: 谢诗中,受玄言诗的影响,其山水往往“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但其哲理往往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
作品讲解 谢灵运《登池上楼》 艺术特点: (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 (2)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 这首诗作于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初春,作者时任永嘉太守,久病初起登楼远眺,触景生情,抒发了政治上的失意和向往隐遁的情怀。 艺术特点: (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 (2)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 (3)章法严谨,层次清晰
第二节 拟乐府名家鲍照 1、生平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一生备受压抑。曾为国侍郎、海虞令、永嘉令等官职。临海王刘子项守荆州,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元年,晋安王反,临海王起兵响应。翌年兵败,鲍照死于乱军。
2、诗歌创作 鲍照今存诗200余首,诗歌内容较丰富,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1)抒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 (3)描写游子、思妇的诗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的诗
3、鲍照诗的风格特色及贡献 (1)鲍照诗俊逸豪迈,华而不弱,声情气势,贯注全篇。 杜甫《春日怀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鲍照又是七言歌行(乐府歌行)的创制者,对唐人影响甚大。
作品讲解 《拟行路难》(其六) 这首诗写作者孤直难容、有志难展、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艺术特色: (1)全诗感情时而奔放,时而郁闷,起伏跌宕,富于变化。 (2)在韵律上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3)句式上以七言为主,长短句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第三节 谢朓和新体诗 一、 声律理论的兴起和永明体的产生 (一)、永明体的概念 第三节 谢朓和新体诗 一、 声律理论的兴起和永明体的产生 (一)、永明体的概念 随着声律理论的兴起,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新诗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它是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一种过渡。“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沈约、谢朓和王融等。
(二)、“永明体”的产生原因 “永明体”的出现,与声律理论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周颙 《四声切韵》 沈约《四声谱》
二、谢朓生平 谢朓(464—499),字玄晖,东晋谢氏家族后裔,与谢灵运并以山水诗见长,世称“小谢”,又因曾任宣城太守,故又称“谢宣城”。眺与沈约、王融等依附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文章八友”之一。明帝时任中书郎,明帝死,东昏侯立,为始安王所诬,下狱致死。
三、谢眺的诗歌创作 1、对山水诗的发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谢眺的山水诗,较谢灵运有很大的进步。谢灵运大抵遵循以景入理的模式,情与景往往是割裂开来的;谢眺则往往以情观景,由景入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王夫之: “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心目为政,不恃外物故也。‘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古诗评选》)
2、对新体诗(“永明体”)的实践探索 谢眺尝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歌创作就达到了这一审美要求。 谢眺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对于隶事、对偶、声律、辞藻的运用,不独趋于圆熟,有的甚至渐入化境。
3、对后世的影响 谢眺作为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对于古代诗歌的律化以及后来唐诗的繁荣,有重要的影响。其清新流丽的诗风也为后世诗人所称赞和学习,因而获得了后世诗人的广泛赞誉。
作品讲解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是一首刻画春江日暮旖旎风光、体现清新秀美风格的著名写景抒情诗。写诗人晚登三山,回望京都看到美好山水、触发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是“小谢”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永明体”的成功之作。
艺术特色: (1)全诗层次分明,首尾照应。 (2)语言清丽自然,情景交融。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第四节 梁陈诗坛和宫体诗 一、文学集团的出现(文学宫廷化、贵族化倾向) 1、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 2、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第四节 梁陈诗坛和宫体诗 一、文学集团的出现(文学宫廷化、贵族化倾向) 1、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 2、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3、萧纲文学集团
二、宫体诗 1、“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比较柔靡缓弱。 宫体诗的艺术特点: 注重辞藻、对偶与声律
2、 宫体诗虽然在内容和思想情调上无甚可取,但就艺术形式而言,则有一定贡献,那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而且,宫体诗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第五节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一、庾信生平简介 第五节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一、庾信生平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使西魏,时值魏军南侵,江陵失陷,乃屈仕西魏。公元557年,陈朝代梁,北周灭魏,庾信无家可归,又改仕北周。后陈、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许还旧国,唯于庾信、王褒,惜而不遣。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二、文学创作 1、庾信的文学创作以其42岁出使西魏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后期作品(诗歌)则多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感情深挚,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如《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2、成就与贡献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体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八称赞庾信北迁以后的作品:“华实相扶,情文兼至,…”
3、作品讲解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拟咏怀》(其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本诗写于诗人长期羁留北国,到老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思念故国的幽怨情思。它是假借一位流落在北国的汉族女子思念故国的幽怨表现出来的。 全诗形象鲜明,声调和谐,意境高远,语简情真,感人肺腑。是庾信合南北诗风的成功之作。
第六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一、南朝乐府民歌情况简介 第六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一、南朝乐府民歌情况简介 南朝乐府,大部分存录于南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按其产生的地域又分为“吴声”(326首)和“西曲”(142首)两大类。 吴声产生在以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西曲”则主要出自“荆、郢、樊、邓之间”(《古今乐录》),即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
二、题材内容 1、南朝乐府歌辞绝大部分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引《宋书·乐志》: 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艳曲生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返,以至夷陵。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言废矣。
首先,现存南朝民歌也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首先,现存南朝民歌也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其次,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3、吴声歌中,以《子夜歌》(42首)、《子夜吴歌》(75首)等为主,多为女性的吟唱。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真实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风格特点 南朝民歌的风格: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形式特点:体制短小,情韵悠远。 语言特色: 1、清新自然 2、大量运用谐音双关以隐喻、暗示。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作品讲解:《西州曲》 这首乐府民歌是一首具有叙事性的抒情诗。从其精致和成熟的程度来看,当经过文人的加工修饰。 全诗写一位青年女子的相思,结构上为四季相思体。
2、艺术特色: (1)高超的抒情技巧。 诗以景物的变换点明季节,在景物与气候之中写人的活动,通过人的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相思之情化为一连串动作,通篇不见一个情字而处处写情,因而显得悱恻缠绵、婉曲多姿。
(2)连环式的章法结构。 全诗以四季节序变化为主线,语语相承,段段相接,首尾呼应,全篇浑然一体 (3)语言清丽自然,韵律宛转和畅。 全诗一百六十字,四句或两句一换韵,音节摇曳轻飏,韵随意转,声逐情移。
第二节 北朝乐府 一、北朝乐府简介 北朝乐府绝大部分保存在“梁鼓角横吹辞”中,约70首左右。大多产生于五胡十六国至北魏时期,作者为鲜卑、匈奴、羌、汉等各族人民。其内容与风格,与南朝民歌迥然不同。其表现内容远较南朝民歌丰富,广泛反映了北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北朝民歌内容 1、反映了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辞》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佖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辞》
北朝时代长期处于兵荒马乱、各族混战之中,因而反映战争的民歌也比较多。如《企喻歌辞》、《陇上歌》等 2、反映战争 北朝时代长期处于兵荒马乱、各族混战之中,因而反映战争的民歌也比较多。如《企喻歌辞》、《陇上歌》等 3、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如《陇头歌辞》: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肠。
4、爱情与婚姻题材 ——《地驱乐歌》 这类歌曲写得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大不相同。如: ——《折杨柳歌辞》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地驱乐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 ——《折杨柳歌辞》
三、风格特色: 刚健豪放、朴素直率 四、作品讲解: 1、《木兰辞》 2、《敕勒歌》
1、《木兰诗》 这是北朝唯一的长篇叙事诗,与《西州曲》并称为南北民歌的双璧。诗篇“事奇语奇”,颇有传奇色彩。 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歌颂木兰只求保卫祖国而不计功名富贵的情操,塑造了一位普通北方女性纯朴高尚的形象,从中又展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 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此诗的艺术特色: (1)叙述情节详略得当。 (2)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3)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4)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2、《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北歌中又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全诗短短二十七字,语言浑朴自然,气象苍茫辽阔。 后代的评论家都指出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自然”或“天然”。
宋·王灼认为:“能发挥自然之妙如此,当时徐、庾辈不能也。”(《碧鸡漫志》)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明·胡应麟说:“此诗之妙,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苍茫暗合前古。”(《诗薮》内编卷三)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散文、 辞赋与小说 第一节 魏晋的文与赋 一、魏晋散文 1、“三曹”之文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散文、 辞赋与小说 第一节 魏晋的文与赋 一、魏晋散文 1、“三曹”之文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丕:《典论·自叙》 《又与吴质书》 曹植:《与扬德祖书》、《与吴季重书》
2、阮籍、嵇康之文 阮籍:《大人先生传》、《通易论》、 《乐论》 嵇康:《养生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3、王羲之的《兰亭序》 4、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二、魏晋辞赋 1、 王粲《登楼赋》 2、曹植《洛神赋》 另:向秀的《思旧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也是魏晋辞赋中的佳篇 。
第二节 南朝的文与赋 一、南朝骈文 1、(齐)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2、(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 3、(梁)吴均的《与宋元思书》 第二节 南朝的文与赋 一、南朝骈文 1、(齐)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2、(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 3、(梁)吴均的《与宋元思书》 4、(梁)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
二、南朝辞赋 1、鲍照:《芜城赋》 2、江淹 :《恨赋》和《别赋》
第三节 北朝散文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小说的起源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答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指的是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先秦诸子对小说的菲薄,对后世小说的发展很有影响。
二、 志怪与志人 1、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搜神记》大抵以人物为中心,故事完整,结体颇似纪传。其中有一类故事,对古往今来的暴虐政治,有很深刻的揭露。如《东海孝妇》、《范寻》等;《搜神记》中,还有不少优美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董永》、《嫦娥奔月》等,大都情节曲折、描写细致,已是较成熟的小说短篇。对唐传奇、元戏曲和宋以后的志怪小说都有一定的影响。
2、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鲁迅:“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