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選讀
A+、A:4-5家選 B:2-3家選 C:只有1家選
分類 小說類 世說新語(B) 虬髯客傳(A+) 勞山道士(A) 明湖居聽書(A) 劉姥姥(A+) 范進中舉(A)
辭賦類 漁父(A) 登樓賦(C) 赤壁賦(A+)
書信類 答夫秦嘉書(C) 上樞密韓太尉書(A+)
奏議類 諫逐客書(A) 出師表(A+)
敘事類 燭之武退秦師(A+) 馮諼客孟嘗君(A) 鴻門宴(A)
傳記類 傷仲永(C) 左忠毅公軼事(A+)
諷喻類 郁離子選(B) 指喻(B)
序跋類 桃花源記(A+) 蘭亭集序(B)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C) 臺灣通史序(A+)
雜記類 夢溪筆談(C) 項脊軒志(B) 病梅館記(C) 東番記(C) 紀水沙連(C) 始得西山宴遊記(A+) 岳陽樓記(A+) 醉翁亭記(A+) 晚遊六橋待月記(B) 北投硫穴記(A)
論辯類 大同與小康(B) 謀攻(C) 勸學(A) 過秦論(A) 典論論文(A) 師說(A+) 訓儉示康(A+) 原君(C) 廉恥(A+)
文言文學習網站
101核心古文中選文分佈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A) 勸學(A) 諫逐客書(A) 漁父(A) 馮諼客孟嘗君(A) 過秦論(A但非核心古文)
桃花源記(A) 師說(A) 始得西山宴遊記(A) 虬髯客傳(A) 岳陽樓記(A) 醉翁亭記(A) 訓儉示康(A,但非核心古文) 赤壁賦(A) 上樞密韓太尉書(A,但非核心古文) 廉恥(A)
左忠毅公逸事(A) 勞山道士(A) 裨海紀遊選(A) 台灣通史序(A)
大同與小康(B) 世說新語選(B) 郁離子選(B) 指喻(B,但非核心古文) 項脊軒志(B) 晚遊六橋待月記(B)
孫子選(C,但非核心古文) 登樓賦(C,但非核心古文) 蘭亭集序(C) 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C,但非核心古文) 傷仲永(C,但非核心古文) 夢溪筆談選(C) 原君(C) 病梅館記(C,但非核心古文) 與陳伯之書(C) 諫太宗十思疏(C) 東番記(C,但非核心古文) 紀水沙連(C,但非核心古文) 勸和論(C)
第六冊第七課
先秦諸子快速掃瞄 論語 孔子 弟子及再傳弟子 20篇 中心思想:仁 儒家主流 孟子 孟子弟子筆記,孟子潤飾 7篇(上下) 性善、法先王、貴民輕君、重義輕利 荀子 荀子本人 32篇 性惡、法後王、隆禮重教 主張不同但弘揚的教育思想一致。 墨子 墨翟 53篇,15卷 中心思想:兼愛、非攻
先秦諸子快速掃瞄 老子 李耳 81章(上下卷) 強調自然之道、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思想主張柔弱勝剛強、清淨無為。 道家代表 莊子 莊周 33篇,分內、外、雜篇。 主張反璞歸真、回復自然、認為人應達觀、順天以養生。 金聖嘆評為六才子書之一。 韓非子 韓非 55篇 內容本於儒家,後集法家之大成。 主張法、術、勢三者並重,重法術、明賞罰、嚴刑名。為法家代表。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學則才過其本性)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學可以改變其本質)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後天的學習可以改變先天的本性)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善於利用外在事物)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 邪僻而近中正也。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禍福自取;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專精) 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學習是為了美化自身)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第四冊第九課
諫逐客書 戰國 李斯 論說文 以用人唯才為主軸,勸諫秦王「逐客」之不當 答夫秦嘉書 東漢 徐淑 應用抒情文 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並剖白心跡,重視盟約。 與陳伯之書 南朝梁 丘遲 應用抒情文 以情、理、法、勢各方面利害勸陳伯之歸降。 諫太宗十思疏 唐朝 魏徵 應用論說文 為防太宗怠惰,上疏以諫之。
諫太宗十思疏 見可欲→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思江海而下百川 樂盤游→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思虛心以納下 想讒邪→思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思無因怒而濫刑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文才)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文章是個人精神與氣質的具體呈現) 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學習過程中,取法乎上,則事半功倍)
第三冊第七課
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
第二冊第六課
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不同流合污,深自警惕)
第四冊第七課
第五冊第十一課
第四冊第五課
典論論文 第五冊第十三課
第五冊第三課
第二冊第二課
第一冊第二課
第三冊第一課
訓儉示康 第二冊第十二課
第四冊附錄一
第五冊第五課
第三冊第三課
第四冊第二課
第六冊第一課
第四冊第十一課
第六冊第二課
第三冊第十二課
甚矣,人心之變也!自分類(將人區分為不同類別族群而互相敵視)始。其禍倡(嚴重)於匪徒,後遂燎原(擴大)莫遏(不能阻止),玉石俱焚(同歸於盡)。雖正人君子,亦受牽制而朋從(結黨跟從)之也。夫人與禽各為一類、邪與正各為一類,此不可不分。乃同此血氣、同此官骸(五官四肢)、同為國家之良民、同為鄉閭之善人,無分士、無分民,即子夏所言四海皆兄弟是已;況共處一隅乎?(都住在台灣呢) 提出:分類造成人心的隔閡
揆(揣測、審度)諸出入相友之義(出入互相照顧的道理),(是)古聖賢所望於同鄉共井者,各盡友道,勿相殘害。在字義,友字從兩手、朋字從兩肉。是朋友如一身之左右手,即吾身之肉也。今試執塗人(路人)而語之曰:爾其自戕(傷害)爾手、爾其自噬(咬)爾肉,鮮不拂然而怒(要求其自殘其手,自噬其肉,則很少不會憤怒的)。何今分類至於此極耶?(為何分類至此呢) 新分類標準:同鄉共井即友朋
顧分類之害,莫甚於臺灣。最不可解者,莫甚於淡(淡水廳)之新、艋(新莊、艋舺)。 臺為五方雜處,林逆(林爽文)倡亂以來,有分為閩、粵焉,有分為漳、泉焉。閩、粵以其異省(不同省籍)也,漳、泉 以其異府(不同府,一為漳州府,一為泉州府)也。
然同自內地播遷而來,則同為臺人而已。今以異省、異府苦分畛域(劃分地域),王法在所必誅。矧(ㄕㄣˇ;況且)同為一府,而亦有秦、越之異(指南北親疏差異),是變本加厲(分類分得更嚴重),非奇而又奇者哉?夫人未有不親其所親而能親其所疏。同居一府(台灣府),猶同室之兄弟,至親也。 台人共同處:同來自內地,同為台人,不論漳泉閩粵
迺(乃,竟)以(憑著)同室而操戈,更安能由親及疏,而親隔府之漳人、親隔省之粵人乎?淡屬素(平時)敦古(敦厚古道)處, 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遊斯土者,嘖嘖(形容咂嘴聲。表示讚嘆、驚奇)羨之。自分類興,元氣剝削殆盡,未有如去年之甚也!干戈之禍愈烈,村市多成邱墟(廢墟)。 同府台人同室操戈,為禍甚烈。
問為漳、泉(本籍的利益)而至此乎?無有也。問為閩、粵而至此乎?無有也。蓋孽由自作,釁起鬩牆(ㄒㄧˋ ㄑㄧㄤˊ;比喻兄弟相爭,引申為國家或集團內部的爭鬥),大抵在非漳泉、非閩粵間(嫌隙)耳。 械鬥之因皆非為本籍利益
自來物窮必變,慘極知悔。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僕生長是邦,自念士為四民之首,不能與(和)當軸(處於軸心位置,比喻擔任官職)及在事諸公(主事的人),竭誠化導,力挽而更張(改變)之,滋愧實甚。 愧自己在械鬥事件中未善盡士之責任
願今以後,父誡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各洗心,勿懷夙(前)忿、勿蹈前愆(ㄑㄧㄢ ;過失)。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斯內患不生、外禍不至。 漳、泉、閩、粵之氣習(械鬥),默消於無形。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美善,快哉;喜悅)! 勉台人消械鬥之風,造台灣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