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同 文 化 教学目标 教 学 步 骤 汪曾祺 作者介绍 胡同鸟瞰 胡同样态 胡同生活 四合院内景甲 四合院内景乙 胡同旅游业 民居与文化 胡 同 文 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体味本文朴素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思考发展建设与保护文物的矛盾,思考民居与文化的关系, 教 学 步 骤 作者介绍 胡同鸟瞰 胡同样态 胡同生活 四合院内景甲 四合院内景乙 胡同旅游业 民居与文化 生词识记 课文结构 作者感情 写作特点 生词识记 胡同鸟瞰 课文结构 胡同样态 作者感情 胡同生活 四合院内景甲 胡同命运 四合院内景乙 胡同命运图 胡同旅游业 我们的思考 民居与文化 拓展 名称的雅化 我们的思考乙
汪曾祺 1920——1997 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962年后久居北京。 “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 … … 我到银匠店里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 … … 百看不厌。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到一种辛苦、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了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受沈从文的影响很大,“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代表作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小说里即是一幅幅清新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 汪曾祺一生热爱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品性冲和、淡泊名利,通脱旷达,97年逝世之时,有人说,中国的最后一个文人走了。 汪曾祺 1920——1997
四合院鸟瞰图 胡同鸟瞰图 老城区鸟瞰图
胡同的样态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街道,她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位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四合院内景
北京“胡同游”作为一个旅游项目于1994年开展,时至今日,它已经与长城游、故宫游一起成为北京旅游业的拳头产品。“胡同游”尤其受老外的青睐。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自已独特鲜活的生命脉。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交来看民成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自已独特鲜活的生命脉。 有人说所谓的“京味”就是指“胡同文艺”和“四合院文化”。有北京地方色彩的口语、小吃、戏曲、技艺、民风民俗,北京人的性情就是在胡同和四合院里孕育出来的。 胡同、四合院和整个旧北京城一样,都是从元代始,经明、清两代的建设,渐成规模。旧北京城城市建筑的布局,严格遵守正南正北的格局。以永定门往北一直到德胜门为中轴线,东西长安街等街道便往东往西延伸。从空中往下看,南北贯通,东西纵横,大体整齐划一。受这种布局构成的影响,京城里上万条胡同也大体保持了这种整齐划一的特点。在东城东四南大街上有一条胡同叫报房胡同。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胡同,西接王府井北大街,东衔东四南大街。在这条胡同的中部往南又辟有一条小胡同,往里走有个官房大院。也许是沾了个“官”字的缘故,这个大院里的房屋排列很整齐,分为3排,每排前面各有一胡同,东西两端又辟有大道,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起居有序,进出方便。
生词识记 安土重(zhong) 迁 熬(ao)白菜 虾(ha)蟆陵 文化:广义上来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课文结构与内容要点 胡同 胡同文化 胡同之没 四方四正 像一块大豆腐(这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强) 取名源于生活 俗 胡同的宽窄大小、数量 四方四正 像一块大豆腐(这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强) 取名源于生活 俗 胡同的宽窄大小、数量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方便而安静(影响生活) 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形成文化 影响思想 胡同文化 封闭 安土重迁 独门独院 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 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 不爱管闲事 忍 安分守已 逆来顺受 胡同之没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再见吧,胡同”
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有点伤感,有点无可奈何,但又理智豁达地向它告别,“再见吧,胡同”。 作者对胡同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安分守已。 欣赏、着恋 历数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胡同名字 胡同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淡 讲究“处街坊”,懂礼数,杀棋喝酒会鸟,和乐相处,风俗淳朴 知足常乐 小吃 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天会消失。 反思、批判 封闭 忍 逆来顺受(作者曾想为被打的小姑娘主持正义) 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有点伤感,有点无可奈何,但又理智豁达地向它告别,“再见吧,胡同”。
本文的写作特点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 本文的语言平白朴素 口语性强,充满生活气息 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 虾米皮敖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 )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 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 怀旧之情。 这是一篇序,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但是,整篇文章只有“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九个字,表明这是一篇序。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胡同的命运 城市里,文物的保护和城区发展建设在国内外向来都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在中国,拆与保的对抗中,往往是拆占了上风。 2001年10月,《北京晚报》刊载消息说,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来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 下约3900条,近一两年来,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产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 2003年4月,北京市作出决定,停止在旧城内的大规模改造,大力加强对四合院民居的保护。 然而,就在北京市委、市政府一再表明态度的同时,北京旧城各区的胡同里,对四合院的拆除并未完全遏止,有的地方甚至骤然加速,一些在保护之列的四合院,倏然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
钢筋水泥高楼正吞噬着胡同区
对胡同的态度 参考阅读。 1李国文《胡同之死》 —— 说到底,北京那些胡同,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过是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物罢了, 早晚总是要死的。夏商周的房子。谁见过?汉唐盛世的房子,谁住过?李清照的父亲李格 非在《洛阳名园记》里早说过,“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多俱亡。唐代的建筑物,随着唐代的结束而结束,那么,元明清的胡同,随着封建社会的终止而终止,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痛苦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同住在一胡同里,那些天天碰头见面自左邻右舍,他们之间的亲切之善,地道的老北京人的礼数套,那种一张口为“您”而不“你”的或许称之为“温良恭让”的与人为善的人文精神如果也随着胡同之死而死自话,那可就太可惋惜了。现在搬进单元房里住着的各家各户间“鸡大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是过去住宅胡同里的人家,绝不会产生。给一张微笑的脸,和淡漠一瞥,留在对方心扉里的印象,冷暖是大不相同的。没有温馨,没有友爱,这世界是不堪设想的。 ——
拓 展 思 考 1、你对胡同的没落及其被钢筋水泥高楼取代,抱着什么态度?你又怎样看待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拓 展 思 考 1、你对胡同的没落及其被钢筋水泥高楼取代,抱着什么态度?你又怎样看待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2、闽南的传统民居也独具特色,你对它有何了解?如果你曾生活于其中,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你对它没落抱着什么态度? 3、现在的中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多居住在高楼和公寓里,这种居住形态有何特点?(人的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 4.你现在身我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居住环境中?
胡同名称的雅化 屎壳郎胡同——时刻亮胡同 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 臭皮 ——寿比 粪场 ——奋章 闷葫芦罐 ——蒙福禄馆 臭皮 ——寿比 粪场 ——奋章 闷葫芦罐 ——蒙福禄馆 臭水河 ——受水河 裤子 ——库资 牛蹄 ——留题 打劫 ——大吉
对胡同或老建 筑的几种的态度 1、人们应该着眼于现在与未来,以发展为要务,保留一大堆老建筑豪无意义。 2、老建筑是它那个时代的建筑学、伦理学、民俗学的历史缩影,它可以帮助人们看清乍自己的过去,从而有利于发展自己。 3.过去的生活形态对今天仍有许多启示,比如胡同生活中,邻里关系的融洽和谐。 4、我们一方面骄傲地宣称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另一方面却在摧残承载文明的文物,这不是很矛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