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复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管子》: “ 仓廪 实而知礼义,衣食 足而知荣辱。 ” 2.
Advertisements

在我的提示 中,快速说 出图片中所 展示的是我 国哪一水利 工程? 重 播 重 播.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模块 中国古代史 主题 古代大一统之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2课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对比明朝疆域图、清朝疆域图,看看有哪些变化。 明朝疆域图 清朝疆域图
导入新课.
隋 唐 盛 世 时间: 朝代: 特点: 繁荣与开放 581年-907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618年-907年
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 慈利县东岳观中学 李良齐.
隋朝.
设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度;开凿隋朝大运河
依照2011年课标处理教材 ——七年级(下).
口诀歌 581 杨坚 隋 隋 589 统一 文帝 炀帝 运河 3 4 北周到了( ),( )夺权( )建立。
2010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七下 第一单元.
面临挑战的中国.
第六节 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复习巩固: 大运河 三点 四段 五河.
左图为陕西省乾县城北的梁山的历史遗迹——立于乾陵前东侧的无字碑。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它高7. 53米,宽2. l米,厚1
12—14考点回顾 考点12、了解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考点13、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考点14.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谁的梦 为江山 改变冷暖 日月歌 天地鼓 了断风雨恩怨 谁的爱 情未了 古今流传 乾坤和 百姓乐 迎来太平人间 上下五千年 大梦无边 梦回大唐可看见 遗留的诗篇 纵横九万里 大爱无言 一曲长歌可听见 拨动的和弦 梦回大唐.
第二章 中国旅游历史文化 一般:认识中国历史文化概况 重点: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年级九班田依可PPT特产 三年级九班田依可 第七单元 特产.
第三节 唐后期的政局 一、教学目标 二、学生学习难点 1、识记、 (1)安史之乱的起止时间、地点、人物、影响。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第4课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归纳比较 考点聚焦 应用示例 针对演练 1.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甘肃 内蒙古 北京 河北 宁夏 青海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西藏 安徽 上海 四川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如果 逆耳的忠言是为了我  那怕你说的是我的错  我也不要你沉默  如果 混乱跟争纷会演成祸  除非不能解脱   我 最爱是平和  但 我到底是我   坚守我的承诺  历史没有如果  只有看我将怎么做  看 这锦绣山河  给我已经很多  让我全心全意  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 ……   昭陵六骏.
水国寒消春日长, 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朝《及第谣》.
夏商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汉 秦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对外友好往来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教材分析(1-14课) 东堤头中学 季霞.
浅谈高三历史 二轮复习.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青年闯将 建唐立功 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 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 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晚年过失 反躬自省
七年级下册复习提要.
七下第一单元复习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隋朝、唐朝
川教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知识点复习.
第3课 唐玄宗与 开元盛世.
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
七年级下册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执教:南昌市第十七中学 王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玉田县第三中学 刘伟伟.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 生和社会变革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 与民族融合
复习提问 1.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 2.唐太宗李世民的即位时间是什么?年号是什么?
第3课 盛唐气象.
汉字的历史 产生与演变。。。 By Becky Yu.
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件(初中) 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活动2 会徽制作显创意 活动2 会徽制作显创意 马鞍山市丹阳中学 刘斌.
清朝 Qing Dynasty.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4.2 证明⑶.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581年 杨坚(隋文帝) 长安 2.隋朝的统一: 589年 3.隋文帝的统治:
第一单元复习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Internal River Transportation
世界各地有很多国家都有“唐人街”,你知道 外国人为何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吗?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段话是在说谁呢?哪个成语与此有关? 隋炀帝 罄竹难书.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大运河 三点 四段 五河. 大运河 三点 四段 五河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段话是在说谁呢?哪个成语与此有关? 隋炀帝 罄竹难书.
第二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小组名称:羽墨云轩 班级:五(4) 姓名:叶嘉莹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第14课 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复习

夏、商、西周、春秋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历史线索 战国 、秦、汉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时期 隋、唐 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 明清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繁盛一时的隋朝 考点:隋朝的统一 大运河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杨坚 隋(581年) 北周 隋统一 (589年) 陈 陈

隋炀帝 大运河 一条贯通南 北的大动脉 三点 四段 五河

小结 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经济实力,国家统一, 古运河为基础。 条件 概况 “三点” “四段” “五河” 作用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 中考链接 (2010·湖南永州) 6.“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话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 ) 6.“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话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 ) A.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沟通了涿郡和余杭 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有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C

【答案】C (2014·广东省·6)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 ) ①都江堰 ②长城 ③大运河 ④赵州桥 A.①② B.③④ (2014·广东省·6)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 ) ①都江堰 ②长城 ③大运河 ④赵州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2014·四川成都)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之年,杭州推出了“中国大运河·杭州申遗旅游线”。该旅游线路中的杭州段,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走向全盛的唐朝 考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开元盛世

上述材料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 吸取隋亡教训 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唐太宗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以身毙。” 上述材料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 吸取隋亡教训 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防止皇帝决策的失误。 轻徭薄赋——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材料一: 魏征 房玄龄 杜如晦 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防止皇帝决策的失误。 材料二:唐太宗患有气喘病,长安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戒奢从简——以身作则,政治清明。 材料三: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建筑,还把太子举行冠礼的日子从二月改到十月。另外,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627年,山东大旱,他下诏免当年租赋。 ——《高中中国古代史 教师用书》 轻徭薄赋——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贞观之治”局面形成 吸取隋亡教训; 合并州县 政治上 重视纳谏;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经济上 以身作则,戒奢从简 文化上: 推行科举制,注重教育 民族关系:开明 对外交往:开放

D 民生问题一般指百姓的生存、生计问题。中国古代史上也曾出现一些重视民生问题的贤明君主,下列人物属于这一类的是( ) A.商纣王 B.秦始皇 民生问题一般指百姓的生存、生计问题。中国古代史上也曾出现一些重视民生问题的贤明君主,下列人物属于这一类的是( ) A.商纣王 B.秦始皇 C.隋炀帝 D.唐太宗 D

【答案】C 中考链接 (2014·山东东营·4)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下列各项与之无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文成公主入藏 (2014·山东东营·4)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下列各项与之无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西域都护 D.重用谏臣魏征 【答案】C

【答案】D (2014·山东聊城·5)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 A.春秋诸侯争霸 (2014·山东聊城·5)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 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 【答案】D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014 广东汕尾)《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改国号为周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破格用人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减轻人民负担并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C

“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开元之治 (开元盛世) 唐玄宗 重用贤才 重视吏治 唐玄宗名李隆基,712 ~ 756年在位。 勤俭节约 (685~762 年) 唐玄宗名李隆基,712 ~ 756年在位。 重视吏治 勤俭节约 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盛世经济的繁荣 农 业 水利工程 农耕技术 蔬菜栽培 茶叶种植 生产工具 手工 丝织业 陶瓷业 商业都市 40多处 水稻育秧移植栽培、 江南地区 从西域传入新品种 全国盛行饮茶 曲辕犁、筒车 品种多,技术高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生产工具的改进: 曲辕犁;新灌溉工具──筒车

陶瓷业: 越窑青瓷(“类玉”“类冰”) 邢窑白瓷(“类雪”“类银”) 唐三彩(陶器、世界工艺的珍品)。

长安城: 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D 中考链接 (2010·广东汕头)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 )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D

(2014·湖南娄底·4)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和亲”、“鉴真东渡”等有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

(2014·重庆A卷·2)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C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三、隋唐选官制度的革新 考点:隋唐科举制度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隋文帝 分科考试 诞生 隋 设进士科(诞生标志) 隋炀帝 扩大国学规模 唐太宗 科举制 完善 唐 武则天 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改善了用人制度 影响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B 中考链接 (2010·江苏南京) 5.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 5.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B

(2014·山东威海)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的作用时指出: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 ) A.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B.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C.为普通士人提供了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的机会 D.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 C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四、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 考点:唐与吐蕃的交往

新疆 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之间友好相处,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来管辖西域 新疆

把 嫁给了松赞干布 民族 领袖 时间 定都 吐蕃 西藏 松赞干布 7世纪前期 逻些 唐太宗 文成公主 把 嫁给了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

后来,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

西藏: 唐: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元:在西藏设宣政院,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清:顺治帝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中央册封。雍正时设驻藏大臣,标志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中考链接 【答案】C (2014·山东滨州·5)下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图中反映的接见后,成就了民族关系史上的哪次和亲?( ) (2014·山东滨州·5)下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图中反映的接见后,成就了民族关系史上的哪次和亲?( ) A.汉高祖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 B.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 C.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D.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答案】C

【答案】B (2014·青海西宁·3)以下能证明“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央政府友好交往,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2014·青海西宁·3)以下能证明“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央政府友好交往,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唐朝时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②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③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 ④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⑤清政府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⑥土尔雇特部回归祖国 ⑦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进驻拉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⑦ C.③④⑤⑧⑦ D.②③④⑥⑦ 【答案】B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考点: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日本唐招提寺

玄奘西行 著书《大唐西域记》

中考链接 【答案】C (2014·天津市·2)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以亲身见闻写成的一部重要书籍是( ) (2014·天津市·2)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以亲身见闻写成的一部重要书籍是( ) A.《马可·波罗行纪》 B.《金刚经》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答案】C

(2014·青海西宁·13)以下哪些历史事件促进了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 ①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②马可·波罗来华 ③丝绸之路的开辟 ④玄奘西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A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考点: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

光 耀 千 古 的 诗 坛 诗人 生活 时代 代表 作品 作品风 格特点 备注 李白 盛唐 仙 杜甫 转衰 诗圣 诗史 白居易 中唐 既豪迈奔放, 又清新飘逸, 想象丰富, 意境奇妙, 语言轻快。 《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 《望庐山瀑布》 有的气魄雄 浑,有的沉 郁悲怆,语 言精练凝重。 “三吏” “三别” 《秦中吟》 讽喻社会, 同情人民, 直白如话, 通俗易懂。 《新乐府》

汉字的演变: 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 “颜筋柳骨” 金文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铭文 行书 隶书 楷书 草书 东汉末年 颜真卿:《多宝塔碑》 书法 “颜筋柳骨”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中考链接 【答案】D (2014·湖北恩施·14)下列历史知识可以修改的是( ) A.李白的诗豪迈飘逸,清新瑰丽,他被称为“诗仙” (2014·湖北恩施·14)下列历史知识可以修改的是( ) A.李白的诗豪迈飘逸,清新瑰丽,他被称为“诗仙” B.杜甫的诗真实再现了时代的变化,风格“沉郁顿挫”,他被称为“诗圣” C.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人们将他们并称为“苏辛” D.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 【答案】D

(2014·湖北利川·15)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在唐朝的( ) A.唐太宗向魏征征询如何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 B.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 C.江南地区农民使用曲辕犁耕作 D.李白使用“交子”支付酒店老板的酒钱 【答案】D

(2014·山东德州·3)唐代历史上有一位书法家,他曾任平原郡太守,抗击过安禄山叛乱,其所创雄浑敦厚的新书体,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该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欧阳询 C.柳公权 D.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