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选读 主讲人:吴向东 教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质数和合数 2 的因数( ) 6 的因数( ) 10 的因数 ( ) 12 的因数 ( ) 14 的因数 ( ) 11 的因数 ( ) 4 的因数( ) 9 的因数( ) 8 的因数( ) 7 的因数( ) 1 、 2 、 3 、 4 、 6 、 12 1 、 11 1 、 2 、 5 、 10.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自主创业.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网页设计师的职业成长规律 主讲:刘万辉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四种命题 2 垂直.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二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宝洁的品牌战略.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Geophysical Laboratory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Harvard ManageMentor®
Harvard ManageMentor®
哈利路亚 敬拜歌曲: 1)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2)同路人 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BUSINESS POWERPOINT THE Scenery DESIGN.
化学品清单 类型.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姓名XXX.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什么是恩典? 不配得到而得到.
Reading of 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西藏 Tibet.
Harvard ManageMentor®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Harvard ManageMentor®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从社交网络游戏中发现艺术的灵魂 Brad MacDonald 麦泊然 艺术总监
第四章 UNIX文件系统.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位似.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选读 主讲人:吴向东 教授 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选读 主讲人:吴向东 教授

第一讲 我们还需要马克思吗

一、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马克思 从性质和内容上看: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哲学 从当代影响力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场。

西方学者的转身 德里达 :“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者” 詹姆逊: “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是不合逻辑的”。 哈贝马斯:“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又一次处在正确无误地揭示我们这种类型的社会发展趋势的位置上”。

吉登斯:“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消逝了,但它们的幽灵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推动他们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划已经失信的地方使这些价值再现其意义。”

西方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评价 吕·费弗尔:“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充实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了。”

熊彼特:“大多数智力和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有些却不,他们遭受了晦蚀,但是又复活了,不是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辨认的成分而复活,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而复活了。这些创作,很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在我看来,伟大和生命力是联结在一起的,按这个意思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

二、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马克思 真实的马克思 发展的马克思 ——阅读经典,与马克思亲密接触

三、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1、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1841年—184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1844、11——45、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9—1846年夏)—《哲学的贫困》(1847年)—《共产党宣言》(1848)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文版

(2)1848—187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运动和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运用、验证和发展。 《资本论》 《资本论》1867年版第一卷封面

(3)1871—190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和进一步完善、传播与发展。 《人类学笔记》、《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历史唯物主义通信》

2、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1900——1917,列宁主义诞生 (2)1917——1949,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支持下,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3)1949——现在,建设现代学科体系阶段,并且在西方国家得到重新重视和研究

四、生活中真实的马克思和马克思的精神 马克思的家庭 威斯特·华伦男爵 燕妮

恩格斯 海伦妮·德穆特

马克思的精神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弗罗姆:“马克思既非狂热分子,也非投机家,他是西方人性的精装。是一个具有不妥协的真理意识的人;他追求的是现实固有的本质,而从不为欺骗性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身上充满不可动摇的胆识和不容侵凌的正直感;他满腔热情地关心人和人的未来;他忘我无私,缺少的就是权势欲,任何时候头脑都清醒,任何时候都能激励人,凡他所为,都注入了生命。他代表了西方传统最优秀的品质:相信理智和人类进步。他真正体现了他思想中那种人的品格。”

德里达:“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是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真正方面的错误。”“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巴里巴尔:“21世纪的人们仍然要阅读马克思,由于马克思对哲学提出的问题和概念,人们将不仅当作历史的著作去读,而且也要当作现实的著作去读。”

第二讲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在当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二讲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在当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932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以节录的形式出版了这部手稿的第一个德文版。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 1932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以节录的形式出版了这部手稿的第一个德文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遗迹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1、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 异化:德文 Entfremdung, 英文alienation

德语Entfremdung一词译自希腊文,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黑格尔

理念一自然一精神 黑格尔仍是在该词固有的基本涵义上,在外化和分离的意义上来使用它的。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才第一次被赋予这样的引申的哲学含义: 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费尔巴哈

“上帝越是万能,人就越是无能。上帝越是无所不知,人就越是愚昧无知。总之,“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 “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的、转换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之秘密。”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 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 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2、异化劳动的内容 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

提出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劳动活动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和人相异化

(1)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实现竟如此表现为失去现实性,以致工人从现实中被排除,直至饿死。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

“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2)劳动活动和劳动产者相异化。 “但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象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首先,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最后,对工人说来,劳动的外在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己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的,也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的,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己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他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3)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 “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

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 “同样,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人与人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 如果说劳动产品对我说来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己的力量同我相对立,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 “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被迫的活动,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 “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 “ 这个存在物是谁呢?” “是神吗?神从来不单独是劳动的主人。自然界也不是主人。”

“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正象他把他自己的生产变成使自己失去现实性,使自己受惩罚一样,正象他丧失掉自己的产品并使它变成不属于他的产品一样,他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正象他使他自己的活动同自身相异化一样,他也使他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

“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3、异化劳动的扬弃 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与私有制 “因此,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象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1)从私有财产同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说明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 (2)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其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象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对人的现实性的占有,它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性的实现,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含义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之后的异化思想 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之后的异化思想 用新的术语和概念来替代异化的职能。 “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 象。” 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词,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保留了异化概念,但不是中心范畴,失去了先前出发点的意义。 《资本论》及一系列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早期异化劳动理论的改造,再次大量启用了异化话语,尖锐地批判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和物的主客观关系颠倒,即物对人的奴役、人和人的主体间关系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异化取得了典型的形态,即资本主义是典型的、全面的、深刻的异化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前提、生产过程本身及生产成果的异化,再生产过程则进一步表现为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的过程。 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力商品。工人不仅是被剥削者、被压迫者,而最根本的是他被剥夺了生产者的主体地位,被贬低为物。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更是社会地位上的,人的存在和发展权利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对抗不仅集中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方面,而且贯穿于人与

物、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一切方面。资本主义这样一种倒立的、颠倒的、异化的世界必然引起观念上的“错乱”,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观念。三大拜物教观念正是这种异化了的现实世界的反映,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深刻表现,人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受自己的创造物奴役。 “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

拜物教思想 (1) 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马克思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找到的对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形式这一现象的比喻。 在商品世界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劳动产品的社会性是作为商品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的等价交换。

他的劳动产品能否顺利地成为商品,给他带来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是幸福还是苦难,是由商品生产和交换规律控制的,因此商品的命运决定着它的生产者的命运,商品也就成了被崇拜的神。 (2)货币拜物教 “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他们揭示出来。”

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可是它一经产生,就立即成为一般商品的代表,表现为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作为纯抽象的财富,货币成为具有支配人的活动的真实的权力,赋予个人作为他的私人权力的普遍的权力,成为真正的上帝。 “货币,因为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占有一切对象的特征,所以是最突出的对象。货币的这种特性的普遍性是货币的本质的万能;所以它被当成万能之物。”

“什么诨话!你的脚,你的手, 你的屁股,你的头,这当然是你的所有; 但假如我能够巧妙地使用, 难道不就等于是我的所有? 我假如出钱买了六匹马儿, 这马儿的力量难道不是我的? 我驾御着它们真是威武堂堂, 真好象我生就二十四只脚一样。” 歌德《浮士德》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不,天神们啊, 我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信徒…… 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 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 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这东西会把你们的祭司和仆人从你们的身旁 拉走, 把壮士头颅底下的枕垫抽去; 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 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 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

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 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 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 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 …… 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 你惯会在乱七八糟的列国之间挑起纷争。”

“啊,你可爱的凶手, 帝王逃不过你的掌握, 亲生的父子会被你离间! 你灿烂的奸夫, 淫污了纯洁的婚床! 你勇敢的玛尔斯! 你永远年轻韶秀、永远被人爱恋的娇美的情郎, 你的羞颜可以融化了黛安娜女神膝上的冰雪! 你有形的神明, 你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

为了不同的目的, 你会说任何的方言! 你动人心坎的宝物啊! 你的奴隶,那些人类,要造反了, 快快运用你的法力,让他们互相攻杀, 留下这个世界来给兽类统治吧!”

货币能把任何特性和任何对象同其他任何即使与它相矛盾的特性或对象相交换,货币能使冰炭化为胶漆,能迫使仇敌在相亲吻 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和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性质和人的性质的混淆和替换 。

资本拜物教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却给人一种自我生产的错觉,似乎它本身就具有增殖的能力,能动地生产出财富来,特别是“在生息资本上,这个自动的拜物教,即自行增殖的价值,会生产出货币的货币,就纯粹地表现出来了”,并且看不到它真正产生根源的任何痕迹。所以,这一切使资本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存在。它以一种强权和欺骗成了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人们拜倒在它面前。

四、异化理论在当代 西方学者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着力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日常生活批判等,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批判,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普遍性,说明了其社会的病态性质。

主要特点: 对异化的揭示主要是集中于文化异化 进一步揭示现代人异化的全面和深刻性 弗洛姆:“我们发现异化几乎存在于各种情况中,存在于人与工作、人与消费品、人与国家、与他的同胞、与他自己的关系中。”异化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异化就这样扩展到全部生活,任何个人都无法摆脱这种异化。当他力图摆脱这种异化的时候,他就自我孤立起来,这正是异化的尖锐形式。”

(1)劳动异化 现代劳动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劳动者被整合到自律的机械体系中,成为自动化系统的一个机械而被动的成份,成为工业系统所需要的、失去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实用工具。工人的人的属性和特性在这个自满自足的自动化系统面前日益表现为只是错误的源泉。人既不是在客观上,也不是在他的工作关系上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真正主人,在劳动中,人被物化、孤立化、原子化、破碎化。

“在工业界,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按照管理原子的调子运动着。你的位置就在这儿,你就以这种方式坐在这儿,你的手臂以Y为单位,移动X英寸,移动的时间为.000……分钟。”“当设计者、细微动作研究人员以及科学管理人员进一步剥夺了工人思维及自由行动的权利之后,工作就变得越来越带重复性,而无须动脑筋。生命被否定了,人的控制、创造、好奇与独立思考的需要被遏制了,其结果使工人方面的退避或斗争,冷漠或破坏,以及心理上的倒退。”

(2)政治异化 政治崇拜 民主的虚幻 极权专制

(3)科学技术异化 “在这个世界上,技术也使人的不自由变得非常合理,并证明技术使人不可能成为自主的、不可能决定自己的生活”。 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成了理性的全部,代替了价值理性。

(4)文化异化 在资本主义技术世界中,文化与大众传媒相结合,与消费主义相妥协,成为消解人的主体性和个性,替资本主义现状辩护的意识形态,成为统治和奴役的工具。 所谓大众文化,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等各方面,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的所谓“文化工业”,意指凭借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排除了文化、艺术的独立自主性,文化成为商品。 扼杀了文化本身所应具有的个性和创造性,文化成为一种工业,技术化和标准化。 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具有影响性、操作性、强制性,消除了文化原有的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堕落为替现实和统治维护的意识形态工具。

“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商业与娱乐活动原本的密切关系,就表明了娱乐活动本身的意义,即为社会进行辩护。欢乐意味着满意……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想,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这种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 在消费了大众文化的快餐后,人们获得的是欣赏趣味的降低,超越性价值的剥夺,敏感性的削弱,个人的自由选择能力的放逐,被动机械的反应特征的培育,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削平,在平庸的文化作品的催眠和灌输下,逐步习惯了对现实采取顺从和非批判的态度。

物化意识: 物化的内化,即物化不只是作为一种统治人、支配人的外在的力量和结构而存在,而且是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变成一种物化意识。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状态。具体说来,它是指这样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的结构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物化结构的倾向,反而将这种物化结构当作外在的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而加以遵循与服从,由此,人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

五、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 异化劳动理论本身包含的内在矛盾和张力, 即包含着合理的方面又存在着需要被扬弃的一面。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理论不同。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包含着唯物史观的因素,孕育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端。 异化劳动理论带有抽象思辨的色彩和人本主义因素。 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异化理论中包含着价值原则,但是没有建立在科学原则基础之上。 所谓科学原则,即客观性原则,追求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合规律性。 所谓价值原则,即主体性原则,追求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应然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 人必须而且首先是要从人的眼睛看世界。

理论和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传统,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两种不同的派别: “科学”的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这里的科学,当然不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失去了价值理性原则的唯科学主义;这里的“人道”社会主义,也不是马克思科学理性之上的人道主义,而是缺乏科学理性、历史理性的人道主义。 这里的关键是怎样理解人!!!!

第三讲 实践唯物主义天才萌芽的纲领性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三讲 实践唯物主义天才萌芽的纲领性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二、实践——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费尔巴哈生平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关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 看成是“不洁”的、实 践活动中“我完全以自 私的态度对待事物”。 费尔巴哈:在自由知 性之光中,对象象金 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 目的光辉,象水晶一 样的清澈透明。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康德1724—1804年 《精神借意志坚定力 克病痛论》

柏拉图的洞 穴 隐 喻 柏拉图的洞 穴 隐 喻 柏拉图的洞 穴 隐 喻

贝克莱的唯我论 物是感觉的复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休谟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Scholaticism)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它的研究只允许在基督教教义的范围内自由思维,为信仰找合理的根据。因而其结论也不受经验和实践的检验。经院哲学往往争论一些荒唐的问题,如“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上帝能否制造出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天使吃什么?”“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到世界末日,死人复活时,是青年还是老年?”“鼹鼠有没有眼睛?”等等,都是一些脱离实际、烦琐空洞的抽象议论。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 孟德斯鸠 爱尔维修 等人的唯物主义学说 霍尔巴赫 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为什么你认为上帝是爱人类的,就因为你有爱的品质;为什么你认为上帝是智慧仁慈的,就因为你看来智慧仁慈是人的最高品质;为什么你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主体,就因为你自己是存在的,是主体。……应该以理智代替圣经、世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物质需要代替地狱,人代替基督。——《基督教的本质》 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後,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神圣家族:由圣父圣约瑟、圣母玛 利亚、圣子耶稣及其他诸神构成的宗教世界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三、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西方古代神话传说:人本有罪,人性向恶。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亚当夏娃 狮身人面像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四、“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市民社会”: 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 使用有两层含义。广义地说是 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 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 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 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 质关系。

五、“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第四讲 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和 《共产党宣言》 第四讲 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和 《共产党宣言》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写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 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出版: 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20世纪20、30年代用德文、俄文出版了全书。 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第一,《宣言》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的条件下产生的。 产生前夕,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有了高度发展,而在英、法等国已经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已经充分暴露,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

从19世纪30年代起工人运动就有很大的发展。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7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等等。马、恩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写作了《宣言》,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第二,《宣言》是在马、恩进行理论研究和进行理论斗争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恩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从事了大量艰苦的科学理论研究,并同当时流行的各种非科学、反动的思潮进行斗争的结果。

1844年两人合写了《神圣家族》——提出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许多重要原理。 1847年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基础。 《宣言》是在这一系列的理论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宣言》是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 19世纪40年代中期,他们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了大量艰苦工作。 1846年春他们在布鲁赛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作为准备步骤。

1836年巴黎的“流亡者联盟”中分离出的激进分子成立了“正义者同盟”。 1847年春马、恩在确信其领导层愿意改组同盟的情况下,加入了“正义者同盟”,同年6月,“同盟”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接受了马、恩的建议,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拟定了章程,即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章。

此后,围绕着纲领制定问题,他们又同内部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斗争。 1847年11月,“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经过激烈辩论,全体代表接受了他们两人的观点,并委托他们草拟一个党纲,即1848年2月发表的《宣言》。

二、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论述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三、“意识形态”与历史规律的揭示 什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批判,指出以“批判的批判”自居的青年黑格尔派表面上革命性十足,实际上他们对黑格尔哲学采取非批判的态度;表面上充满着斗争性,实际上远离现实,只是在和现实的影子作斗争;表面上弥漫着批判的力量,实际上只是在意识领域,主要是对宗教进行不切实际的抽象批判。因此,他们的思想终究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社会意识的相关论述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的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个阶级而言,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惟一的统治阶级。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生产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德国除外)。”

不应该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该看作是三个方面,或者,为了使德国人能够了解,把它们看作是三个“因素”。 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由此可见,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它不需要有专门把人们联合起来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语。” “只有现在,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这种绵羊意识或部落意识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当然,我们不想花费精力去启发我们的聪明的哲学家,使他们懂得:如果他们把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如果他们把“人”从这些词句的统治下——而人从来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奴役——解放出来,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鲍威尔: 自我意识 施特劳斯: 实体

“当然,在像德国这样一个具有微不足道的历史发展的国家里,这些思想发展,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作用的卑微琐事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它们已经根深蒂固,必须同它们进行斗争。但这是具有地域性意义的斗争。”

这种历史观……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VS

四、分工与交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 “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於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於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於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於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於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

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 部落所有制 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後来是由於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

“如果这种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和现存的关系发生矛盾,那麽,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

“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所有制……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於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於现实之中。” “正是由於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论述 “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机器越推广,分工越细致,劳动量也就越增加,这或者是由于工作时间的延长,或者是由于在一定时间内所要求的劳动的增加,机器运转的加速,等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论述 五、世界历史与经济全球化 “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於高度紧张状态。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於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於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後,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於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许许多多人仅仅依靠自己劳动为生——大量的劳力与资本隔绝或甚至连有限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可能性都被剥夺,——从而由於竞争,他们不再是暂时失去作为有保障的生活来源的工作,他们陷於绝境,这种状况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於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麽,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同样,砂糖和咖啡是这样来表明自己在19世纪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的:拿破仑的大陆体系所引起的这两种产品的匮乏推动了德国人起来反抗拿破仑,从而就成为光荣的1813年解放战争的现实基础。

“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宇宙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经验事实。”

“但是,另一种情况也具有同样的经验根据,这就是:随着现存社会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下面还要谈到这一点)以及与这一革命具有同等意义的私有制的消灭,这种对德国理论家们来说是如此神秘的力量也将被消灭;同时,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於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於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根据上面的叙述,这已经很清楚了。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

《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论述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发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国消费。……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1.贸易自由化。 2.生产国际化。   3.金融全球化。 4.科技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 一、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二、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命脉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 三、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会日益尖锐。

六、共产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论述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後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

1、消灭分工 2、从国家到共同体 (1)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 “正是由於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

“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2)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才有自由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

“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於各个人而独立的;由於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於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3、从偶然的个人到有个性的个人 “有个性的个人与阶级的个人的差别,个人生活条件的偶然性,只是随着那本身是资产阶级产物的阶级的出现才出现。只有个人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斗争才产生和发展了这种偶然性本身。因此,各个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被设想得要比先前更自由些,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事实上,他们当然更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屈从於物的力量。等级的差别特别显着地表现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中。”

“对於无产者来说,他们自身的生活条件、劳动,以及当代社会的全部生存条件都已变成一种偶然的东西,单个无产者是无法加以控制的,而且也没有任何社会组织能够使他们加以控制。单个无产者的个性和强加於他的生活条件即劳动之间的矛盾,对无产者本身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因为他从早年起就成了牺牲品,因为他在本阶级的范围内没有机会获得使他转为另一个阶级的各种条件。”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在不同的时期,这种差别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等级在18世纪对於个人来说就是某种偶然的东西,家庭或多或少地也是如此。这种差别不是我们为每个时代划定的,而是每个时代本身在它所发现的各种不同的现成因素之间划定的,而且不是根据概念而是在物质生活冲突的影响下划定的。”

“一切对於後来时代来说是偶然的东西,对於先前时代来说则相反,亦即在先前时代所传下来的各种因素中的偶然的东西,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式。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

《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论述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相矛盾的。”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五讲 人类社会起源的探索:《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写作 恩格斯所做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副标题为“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 。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思对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原著以德语写于1884年3月至5月间,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后来,这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著作在德国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 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全书包括2篇序言,9章正文。

恩格斯的一生 1820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 1837年9月辍学经商; 1841年赴柏林服兵役; 1842年底去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厂工作; 1844年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开始与马克思合作撰写《神圣家族》; 1845年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与马克思合作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6年同马克思一起组织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同马克思一起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二次代表大会,并与马克思共同撰写《共产党宣言》; 1848年4月与马克思一起离开巴黎,回德国直接参与革命活动; 1848年5月参与马克思任总编辑的《新莱茵报》编辑部工作; 1848年9月参加由科伦各民主团体发起的民众大会,被选为大会书记,大会赞成建立社会民主的红色共和国; 1848年面临被捕,四处避难,科伦——巴门——布鲁塞尔——瑞士;

1849年1月重返科伦,全力投入《新莱茵报》的工作; 1849年5月到达正在起义的爱北斐特,领导修建防御工事; 1849年6月参加芭登-普法尔特茨的武装起义,在维特希志愿队任参谋,参加了四次战斗; 1849年7月,起义失败,随作战部队退回瑞士; 1848年德国革命失败后撰写《德国农民战争》和《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1850年11月——1870年9月重返曼彻斯特经商,任职于欧门—恩格斯公司工作; 1873年—1895年写作《自然辩证法》,未完成; 1877年—1878年写作《反杜林论》;

1883年—1895年整理马克思《资本论》第二、三卷; 1884年写作《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8年写作《路维德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889年7月协助和支持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成立大会 1895年8月15日逝世于伦敦。

二、家庭的起源及其历史形态 马克思:家庭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学家: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家庭是人群共同体中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具有多方面功能的共同体;是人群共同体中最小、最基本、其成员之间关系最密切的形式。

“最古是:过着杂交的原始群的生活;没有家庭”。 1.血缘家庭 这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照辈数来划分的:在家庭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和曾孙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样,这一家庭形式中,仅仅排斥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用现代的说法)。同胞兄弟妹妹、从(表)兄弟妹妹、再从(表)兄弟姊妹和血统更远一些的从(表)兄弟姊妹,都互为兄弟姊妹,正因为如此,也一概互为夫妻。兄弟妹妹的关系,在家庭的这一阶段上,也包括相互的性交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看做自然而然的事。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姊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

2.普那路亚家庭。 如果说家庭组织上的第一个进步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性交关系,那末,第二个进步就在于对于姊妹和兄弟也排除了这种关系。这一进步,由于当事者的年龄比较接近,所以比第一个进步重要得多,但也困难得多。这一进步是逐渐实现的,大概先从排除同胞的(即母方的)兄弟和姊妹之间的性交关系开始,起初是在个别场合,以后逐渐成为惯例(在夏威夷群岛上,在本世纪尚有例外),最后甚至

禁止旁系兄弟和和姊妹之间的结婚,用现代的称谓来说,就是禁止同胞兄弟姊妹的子女、孙子女、以及曾孙子女之间结婚。 抢劫妇女的现象,已经表现出向个体婚制过渡的迹象,至少是以对偶婚的形式表现出这种迹象:当一个青年男子,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劫得或拐得一个姑娘的时候,他们便轮流同她发生

性交关系;但是在此以后,这个姑娘便被认为是那个发动抢劫的青年男子的妻子。反之,要是被劫来的女子背夫潜逃,而被另一个男子捕获,那末她就成为后者的妻子,前者就丧失了他的特权。这样,与继续存在的群婚并行,并且在它的范围以内,又产生了一种排斥他人的关系,即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以及与此并行的多委制,于是在这里群婚也开始消亡。

3.对偶家庭。 某种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在群婚制度下,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还不能称为爱妻),而他对于这个女子来说也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

这种习惯上的成对配偶制,随着氏族日趋发达,随着不许互相通婚的“兄弟”和“姊妹”类别的日益增多,必然要日益巩固起来。氏族在禁止血缘亲属结婚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使情况更加向前发展了。这样,我们就看到,在易洛魁人和其他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大多数印第安人那里,在他们的亲属制度所承认的一切亲属之间都禁止结婚,其数多至数百种。由于这种婚姻禁例日益错综复杂,群婚就越来越不可能;群婚就被对偶家庭排挤了。在这一阶段上,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不过,多妻和偶尔的通奸,则仍然是男子的权利,虽然由于

经济的原因,很少有实行多妻制的;同时,在同居期间,多半都要求妇女严守贞操,要是有了通奸的情事,便残酷地加以处罚。然而,婚姻关系是很容易由任何一方撕破的,而子女象以前一样仍然只属于母亲。 在以前的各种家庭形式下,男子是从来不缺乏女子的,相反,女子倒是多了一点;而现在女子却稀少起来,不得不去寻找了。因此,随着对偶婚的发生,便开始出现抢劫和购买妇女的现象,这是发生了一个深刻得多的变化的普遍迹象,不过只是迹象而已。

这种对偶家庭,本身还很脆弱,还很不稳定,不能使人需要有或者只是愿意有自己的家庭经济,因此它根本没有使早期传下来的共产制家庭经济解体。但是共产制家庭经济意味着妇女在家庭内的统治,正如在不能确认生身父亲的条件下只承认生身母亲意味着对妇女即母亲的高度尊敬一样。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部分地也处于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

从群婚向个体婚制的过渡主要是由妇女完成的。 恩格斯:这是绝对正确的。古代遗传下来的两性间的关系,愈是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从而随着古代共产制的解体和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失去素朴的原始的性质,就愈使妇女感到屈辱和难堪;妇女也就愈迫切地要求取得保持贞操、暂时地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作为解救的办法这个进步决不可能发生在男子方面,这完全是由于男子从来不会想到甚至直到今天也不会想到要放弃事实上的群婚的便利。

只有在由妇女实现了向对偶婚的过渡以后,男子才能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委制——自然,这种一夫一妻制只是对妇女而言的。 怎样使对偶家庭进一步发展为牢固的一夫一妻制?在成对配偶制中,群已经减缩到它的最后单位,仅由两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即一男和一女。自然选择已经通过日益缩小婚姻关系的范围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这一方面,它再也没有事可做了。因此,如果没有新的、社会的动力发生作用,那末,从成对配偶制中就没有任何根据产生新的家庭形式了。但是,这种动力开始发生作用了。

“自然选择原则是在怎样发生作用的最好例征” 不容置疑,凡血亲婚配因这一进步而受到限制的部落,其发展一定要比那些依然把兄弟妹妹之间的结婚当作惯例和义务的部落更加迅速,更加完全。 在这种越来越排除血缘亲属结婚的事情上,自然选择的效果也继续表现出来。用摩尔根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强健的人种;两个正在进步的部落混合在一起了,新生一代的颅骨和脑髓便自然地扩大到综合了两个部落的才能的程度。”

这样,实行氏族制度的部落便必然会对落后的部落取得上风,或者带动它们来仿效自己。 现在新的原因出现了:经济的原因 这些财富,一旦转归各个家庭私有并且迅速增加起来,就给了以对偶婚和母权制氏族为基础的社会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偶婚给家庭添加了一个新的因素。除了生身的母亲以外,它又确立了确实的生身的父亲,而且这个生身的父亲,大概比今天的许多“父亲”还要确实一些。

按照当时家庭内的分工,丈夫的责任是获得食物和为此所必需的劳动工具,从而,他也取得了劳动工具的所有权;在离婚时,他就随身带走这些劳动工具,而妻子则保留有她的家庭用具。所以,根据当时社会的习惯,丈夫也是食物的新来源——家畜的所有者,而后来又是新的劳动工具——奴隶的所有者。但是根据同一社会的习惯,他的子女却不能继承他的财产,因为关于继承问题有如下的情形。

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它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居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意图。但是,当世系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废除母权制,而它也就被废除了。

这并不象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样困难,因为这一革命——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并不需要侵害到任何一个活着的氏族成员。氏族的全体成员都仍然能够保留下来,和以前一样。只要有一个简单的决定,规定以后氏族男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留在本氏族内,而女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离开本氏族,而转到他们父亲的氏族中去,就行了。这样就废除了按女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母系的继承权,而确立了按男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父系的继承权。

4、一夫一妻制家庭 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确凿无疑的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而确定出生自一定的父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一夫一妻制家庭和对偶婚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婚姻关系要坚固得多,这种关系现在已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了。这时通例只有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离弃他的妻子。破坏夫妻忠诚这时仍然是丈夫的权利,这一点至少有习俗做保证(拿破仑法典明确地规定丈夫享有这种权利,只要他不把姘妇带到家里来);

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权利也行使得愈来愈广泛;如果妻子回想起昔日的性的实践而想加以恢复时,她就要受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严厉的惩罚。 在今天,这种不可离异性已经遭到千万次的破坏。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不过,个人性爱的持久性在各个不同的个人中间,尤其在男子中间,是很不相同的,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这只会使人们省得陷入离婚诉讼的无益的泥污中。

这样,我们现在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行将消灭以后的两性关系的秩序所能推想的,主要是否定性质的,大都限于将要消失的东西。但是,取而代之的将是什么呢?这要在新的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才能确定: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这样的人们一经出现,对于今日人们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一切,他们都将不去理会,他们自己将知道他们应该怎样行动,他们自己将造成他们的与此相适应的关于各人行为的社会舆论——如此而已。

第六讲 近代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写作 《费尔巴哈论》一书是恩格斯写于1886年的。恩格斯讲到,这本书的写作是为了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的愿望,即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早在19世纪40年代,他们就打算系统阐述这个问题。在此后的40年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没能有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因此,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恩格斯的肩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和他本人多年的愿望。 此外,恩格斯撰写此书也是当时思想斗争的需要。19世纪7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西欧社会广泛传播,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广泛影响;但也遭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误解和攻击,他们企图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错误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时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

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哲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和两重性。 德国的资产阶级总体上说具有两面性,既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集中体现为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既要表达革命愿望,又不敢直言革命,而是在晦涩的言辞中隐藏着革命的激情。 无论在当时的普鲁士王国还是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没有理解黑格尔的哲学。在当时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实质的人并不多,只有德国诗人海涅除外。

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命题的剖析是: 现实不同于现存。现实并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不合理的,都是要灭亡的,亦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是要灭亡的。恩格斯发现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为此恩格斯提出了“两个不可能”: 人的认识不可能最终完成,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停滞不前。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具有暂时性,根本不存在最终的、绝对的和神圣的东西。因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应,事物的辩证法决定认识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唯物辩证法主张,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运动和变化以及发展是绝对的。

2、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恩格斯指出,正是由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性质,使它的哲学带有极大的保守性。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事物的本质,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精神是能动的。它的运动从纯概念开始,然后“外化”为自然界,最后又回到绝对观念自身。黑格尔哲学作为绝对观念的体现,完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并被宣布为绝对真理。一切认识在它哪里都结束了。可见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封闭的。

而按照他的辩证法,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认识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样一来,同它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法是矛盾的;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由于唯心主义的体系,黑格尔不可能把辩证法贯彻到底。但是,尽管由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使得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以往全部哲学解体了,但是,黑格尔哲学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人类认识的矛盾。

“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建造了哲学的迷宫);另一方面,因为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3、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 恩格斯指出,伴随着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分裂出来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在青年黑格尔内部,产生了与唯心主义对立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哲学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尽管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但并没有真正战胜黑格尔哲学,他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正确态度是扬弃它,克服它的唯心主义,拯救出它的辩证法,而这个任务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三、哲学基本问题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了哲学的两大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可知论,包括彻底的唯心主义。在黑格尔看来,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是不言而喻的。 “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这是十分明显的。”为此,恩格斯批判了不可知论,重点是休谟和康德。 休谟是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他主张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源泉,人的认识不能超越出感觉经验。在他看来,感觉经验以外的东西是根本不可认识的,甚至我们不可能知道感觉以外的东西是否存在。从而彻底否认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主张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在康德看来,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是深刻的,在黑格尔看来,思维和存在是完全能够统一的,不过在黑格尔那里,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费尔巴哈承认思维和存在有统一性,但他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直观的反映。

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试验和工业。”只要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把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制造出来,就证明我们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批判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也是实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

2、揭露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存在三个方面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即不是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唯心史观,即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观点,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偶然事件的堆积,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批判施达克的错误 施达克(1858—1926) Carl Nikolaus Starcke 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出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188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88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6—192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教授。 在《原始家族》一书中,施达克歪曲事实材料,企图证明本身体现着私有制、奴隶制和一夫一妻制原则的父权制家庭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他提出原始社会存在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农业母系道路和畜牧业父系道路,以此反对摩尔根等人关于原始社会史的进步观点。在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中,施达克通过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述评,表明他十分重视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但是他把唯物主义归结为当时的偏见,即追求各种粗俗物欲活动的龌龊行为,把唯心主义看成是对道德理想,即社会理想的信仰,这不仅反映他的观点是十分混乱的而且对唯心主义做了不可饶恕的让步。他承认政治对费尔巴哈是一个未知的地带,同时又热烈赞赏费尔巴哈所宣传的基本原则,即对己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

施达克认为,只要有精神追求,相信人类进步,就是唯心主义;而追求物质享受,大吃大喝,就是唯物主义。 恩格斯指出,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具有追求理想和意图的人就是唯心主义者,“那么任何一个发育稍稍正常的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了,怎么还会有唯物主义者呢?”可见,划分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能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回答,而不能另立标准,否则,就会造成极端的混乱。

四、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伦理学批判 1、费尔巴哈用宗教解释历史,以为历史的变化是以宗教为根据的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的发展中确实伴随着宗教的演变,但是,我们不能用宗教说明历史,而只能用历史说明宗教。宗教的变迁只有在历史的发展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费尔巴哈主张,追求幸福的欲望是生来具有的,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 “他(费尔巴哈)本人除了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的道德以外,拿不出什么积极的东西” “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道德原则都是历史的产物,抽象的道德原则是根本行不通的。尽管对幸福的理解是相对的,但是,对幸福的追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否则,追求幸福就是一句空话。

3、恩格斯指出,只有考察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才能够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并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的,即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五、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哲学 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马克思返回到唯物主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承认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性,但他又认为,概念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从而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过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这样,黑格尔哲学的革命的方面就恢复了,唯心主义的装饰也被克服了。

所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恩格斯对此强调指出,我们不仅在口头上承认辩证法,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贯彻辩证法。恩格斯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18世纪自然科学处在对自然现象的分门别类的研究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9世纪自然科学处在开始对自然现象的综合性予以研究的阶段,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唯物辩证法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2、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则是人的自觉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无数个别的愿望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历史绝不是按照个别人的意志,而是按照许多人的意志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的方向发展,这个合力就是历史的规律。关键是我们如何发现这些规律?恩格斯指出,第一要研究人的思想背后的物质动因。

第二要研究大多数人的思想动机和动因,要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此外,恩格斯还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恩格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把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意味着以往一切哲学的终结和崭新哲学的开始,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的革命变革,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道路。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预示了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全面把握现代西方哲学。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