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重点] 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分析教育的发展阶段;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优越性与落后性?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繁荣与先进? [教学难点] 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分析教育的发展阶段;我国教育现代化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研讨 [教学时间] 6学时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 二、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五、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五、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六、教育交往起源论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基本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 沛西·能 基本观点:人类教育的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天生的生物行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本能的观点忽视了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本质区别。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恩格斯 基本观点:推动人类教育 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 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 实际社会需要。教育的劳动起源 论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 起源论在教育属性上的缺陷,承 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 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 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 问题。
五、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学者提出类似的“教育生活需要起源论”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是并列关系,教育不仅是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观“教育即生活”也体现了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思想。
六、教育交往起源论 劳动是“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观点有可能颠覆现有关于教育的本质的看法,认为,教育不是一种经验传递,教育就是主体间的交往——教育即交往。它不否定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但打破并丰富了这一观点。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对于教育发展的考察,也有不同的观点: ——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考察 ——从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来考察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对于教育发展的考察,也有不同的观点: ——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考察 ——从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来考察 ——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考察 ——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来考察
一、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关系考察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没有阶级性,每个 社会成员都可以受到平等的 教育(同一性);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 ——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非独立性); ——教育内容和手段简单,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和教材,主要靠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原始性)。
原始教育是一种非形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的活动和存在形式与社会生活、生产浑然一体的原始形态,没有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规范的教育内容。
(二)古代社会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两个时期,其特征表现在: 1.有专门教育机构和人员;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4.教育和学习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并对学生实施体罚式管理; 5.官学和私学并行; 6.实施个别施教的组织形式。
第一,生产力水平提高到能够给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分子; 学校教育之所以到奴隶社会才能产生,是因为奴隶社会已经具备了以下条件: 第一,生产力水平提高到能够给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分子; 第三,文字记载生产和生活经验手段的出现,使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第四,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 2.学校教育对象、规模和种类相对扩大和增多; 3.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依然是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的,非形式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的产生: 1.学校体系的双轨制,教育的阶级性开始隐蔽化; 2.初等教育的普及并发展成为义务教育; 3.近代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并制度化,非学校教育也发挥重要的辅助、补充、延伸作用; 4.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育内容与生产发展紧密相连。
资本主义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 两种不同形态。 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 两种不同形态。 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 1.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成为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工具。教育具有人民性。 2.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两大功能协调提供条件。 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外教育的一致性。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广泛普及和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教育形式多样化; 4.教育走向高度的制度化,同时终身教育开始兴起;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和教师素质等要求的 现代化; 6.通才教育和全面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目的,要求培养专业面宽、基础知识广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
问题思考与讨论: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优越性与落后性? 2.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繁荣与先进?
二、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演变分析 马克思根据人与社会的关系,将社会发展分为三大形态,同时也揭示了人的发展历史进程,由此可以揭示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三个社会形态 (自由人联合体) 第二个社会形态 (人对物的依赖) 第一个社会形态 (人对人的依赖)
(一)人的原始丰富——第一社会形态的教育 “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和“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它会“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 此时,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有限的程度上同时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以“原始的丰富”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生存需求。
在此之下,教育发展处在政治或宗教的工具阶段,而与生产力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精神上是依附的——以神或以权为本的。 古代中国,人的发展侧重于道德,教育培养“道德人”; 西方古代,神本主导一切,教育培养“神性人”。
在此之下,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1、教育处在政治或宗教的工具阶段,人的发展是原始的丰富,但精神上是依附的——以神或以权为本的。 2、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的人,人的独立性、创造性、主体性受到道德和宗教的束缚,具有对人的依附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劳动人民子弟接受不到学校教育,只能在生产和生活中接受非正式的教育。
(二)人的片面发展——第二大社会形态的教育 人由对人的依附转向对物的依赖性,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表现为以“物”为本,把“物”作为最高目的和尺度,人变成“经济人”,必定排除经济生活之外的道德生活和情感生活。 这种“经济人”“工具人”是人的异化表现。
这种社会条件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求,也提供一定的条件,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却造成的人的畸形、片面发展。这种劳动是异化的,人不是全面发展,而是片面发展。 ——人对机器的附依,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人的体力和智力畸形发展; ——人对自然资源无限开发和疯狂掠夺,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反过来威胁到人的生存与发展; ——对金钱和物质的附依,造成道德和精神失落,导致资源争夺和侵略战争而频频发生社会危机与民族冲突; —— 导致人自身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失衡,造成人的成为“单向度的人”、“空心人”。
此阶段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2.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人的知识和技能,但人的知识、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难以协调和平衡。 3.注重经济增长而造成社会不公平和教育不公平,教育不公平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平,忽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实践证明,第二大社会形态不只资本主义社会一种,中国已经确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正在并将进一步全面实现中国社会由第一大社会形态向第二大社会形态的成功转型——尽管这一转型并未最后完成。
——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和选择,扩大了人们的自由时间,生活越来越丰富、富有趣味。 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和选择,扩大了人们的自由时间,生活越来越丰富、富有趣味。 ——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提高了人们迁徙和择业的自由度,降低了单位和企业对人们职业和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人们摆脱各种传统观念束缚,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进取意识普遍增强,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大发挥。 ——教育得到巨大发展,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加上市场的负面作用,出现不同程度以物为本的发展倾向。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在克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结果,而不只是教育所能实现的;但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三)第三个社会形态——自由人联合体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社会财富得到全面的丰富和发展,社会成为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人们的物质的、精神的、生命的个性与能力,才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这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它的出现必须要靠第二大社会形态来创造条件。
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第三节 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教育战略化 二.教育终身化 三.教育全民化 四.教育民主化 五.教育国际化 六.教育个性化 七.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战略化 第二,各国把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最先进的教育设施、管理、教师队伍和学术环境等,作为落实教育战略重点地位的根本举措。 第一,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勃兴,世界各国纷纷确立 “科教兴国”、“教育兴邦”的战略。 第二,各国把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最先进的教育设施、管理、教师队伍和学术环境等,作为落实教育战略重点地位的根本举措。 第三,各国纷纷把“争夺教育制高点”,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第四,许多国家元首,争当“教育总统”,把制定和实施“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作为自己的重大业绩。
二、教育终身化 (一)终身教育的含义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对于社会来说,终身教育的理想是建立学习化社会;对于个人来说,终身教育是要造就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应付各种变化并发挥个人独特才能的成功者。
(二)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 1.教育的终身性: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2.教育的全民性:没有对象限制的全民教育 3.教育的开放性: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4.教育的自主性:自我导向学习的教育 5.教育的实用性:完善自我的教育
三、教育的全民化 其一,从个人发展层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机利和机会、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 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而且是一种必需。兴起的原因是: 其一,从个人发展层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机利和机会、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 其二,从社会或国家发展层面看,全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亦是社会和国家走出危机、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 其三,全民教育是促进世界文明和共同繁荣的需要。
发展中国家实现全民教育目的采取的策略: 首先,把全民教育视为全球一致的努力目标; 其次,全民教育需要国家的政治意志和决心; 再次,动员全体社会成员投入全民教育; 最后,实行教育援助和补偿。
四、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前者是民主外延的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 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又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 其中,教育机会均等是基础。
五、教育国际化 教育的国际化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关心全人类利益和幸福的人。 2.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外国语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交往的工具,还特别突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品行。 3.广泛开展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包括鼓励学生和访问学者合作研究等。
六、教育个性化 1.教育的人道化、人性化; 2.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 3.学校的个性特色,包括有个性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科研优势,有个性特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七、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包括: 1.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 2.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进而学会创造信息; 3.促进学校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 4.进一步建立信息库、信息网络。
第四节 我国教育的现代化
一、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它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经济发展为推动力,以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民主化和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发展过程。
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主要体现在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科层化、理性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福利化等方面。 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和新性质,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特征和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
教育现代化有着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 一种是为了国家发展, 一种是为了个体发展。
新中国教育发展成就
新中国教育发展成就
新中国教育发展成就
新中国教育发展成就
新中国教育发展成就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二)面向世界与中国特色 (三)现代化发展与社会主义道路
(一)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我们应当在对古代教育及其教育传统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实现“古今汇合”、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兼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合理开掘、扬弃和现代转化;同时,我们应力求按现代教育的规律办教育,努力培育和增强我国教育的现代性,革除教育传统中那些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改变我国教育的落后面貌,提高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二)面向世界与中国特色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一方面应当面向世界,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的方式,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和思维空间。同时,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连得越来越近也越来越紧。另一方面,教育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民族性和本土化。
(三)现代化发展与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在面向世界、开拓未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要经济跟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正确把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解读 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解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发展任务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民族教育 特殊教育 现 代 国 民 教 育 体 系 终 身 教 育
问题思考 1.如何评价各种教育起源的学说,它对教育观的确立有什么意义? 2.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是什么?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与趋势? 3.如何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看待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4.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如何选择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