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1 细菌 (bacteria)
广义的细菌(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为核区(nuclear region)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狭义的细菌,一般指具有独特细胞壁,以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细菌 放线菌 螺旋体 支原体 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 蓝细菌 原核型
§1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µm 球菌:≈1.0µm 杆菌:1-5 µm 0.5-1.0 µm 弧菌:2-4 µm
二、细菌形态及排列方式 (一)基本形态 球形 杆形: 短杆、长杆 棒状、梭状 半圆端、钝圆端、平截端 螺旋形: 弧菌、螺菌
(二)各种形态及其排列方式 球形(球菌 coccus):单球、双球、链球、四联球、八叠球、葡萄球 杆形(杆菌 bacillus):分散、链式、八字形 螺旋形(螺形菌 spiral bacterium):弧菌、螺菌 其他不规则形态:丝状、星形、三角形、方形、圆盘形等,还有些异常形态(不适合形态观察和判断)
球菌
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革染之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 炭疽杆菌
螺形菌 弧菌 螺菌
幽门螺杆菌 HP 光学显微镜 Hp藉鞭毛与部分菌体外膜粘附于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扫描电镜(×16000)
螺旋体(与螺形菌区别)
不规则形态 游离壁微菌 星形细菌
三、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不染色法 压滴法 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法等 复染色法革兰染色法 悬滴法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死菌 正染色单染 抗酸染色法 不染色法 压滴法 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法等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死菌 正染色单染 复染色法革兰染色法 抗酸染色法 染色法 芽胞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法 负染色:荚膜染色法等 活菌 用美兰或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等 作活菌染色
过程: 涂片、干燥、固定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沙黄复染 革兰染色 Gram stain 过程: 涂片、干燥、固定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沙黄复染
革兰染色结果 枯草杆菌/大肠杆菌 金葡菌/大肠杆菌
革兰染色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颜色? 待续………
§2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基本结构: 壁、膜、质、核 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等
一、细菌基本结构 壁 膜 质 核
(一)细胞壁(cell wall) 1. 细胞壁主要功能 保护细胞 维持细胞基本形态 细胞生长、分裂、运动所必需 一定的通透性和机械阻挡作用,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与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及药物敏感性有关
2 . G+和G-细胞壁构造
细胞壁(cell wall)的主要成分 ——肽聚糖 (peptidoglycan) 双糖单位(M-G) 联成的聚糖链骨架 短肽侧链 (肽桥)
肽聚糖结构 G+ (S.aureus) G- (E.coli)
G+和G-肽聚糖网对比 G+: 结构紧密, 交联度大, 三维立体结构 G-: 结构松散, 交联度小, 二维平面结构
G+和G-肽聚糖 G+(S.aureus) G- (E.coli) 双糖单体 一致(M-G) 四肽侧链 L-Ala D-Gln L-Lys D-Ala meso-DAP 交联方式 有肽桥(5Gly) 无肽桥,四肽侧链直接相连 结构 结构紧密,交联度大,三维立体结构 结构松散,交联度小, 二维平面结构
G+、G-细胞壁结构对比(p29) 细胞壁结构 G+ G- 厚度 厚,15-80nm 薄,10-15nm 肽聚糖 含量 多,占胞壁干重50-90% 少,占胞壁干重约10% 层数 多(可达50层) 少(1-3层) 交联度 高 低 脂类含量 少 多,有LPS 脂多糖 无 有 磷壁酸 外膜
3. G+细胞壁特有成分 磷壁酸(teichoic acid) 化学组成: 核糖醇型磷壁酸(ribitol teichoic acid) 甘油醇型磷壁酸(glycerol teichoic acid ) 与细菌细胞连接方式 膜磷壁酸 壁磷壁酸
磷壁酸主要功能 构成细胞壁的表面抗原成分 结合环境中的某些阳离子,如Mg+,Ca+,提高细胞膜表面酶活性 噬菌体吸附的特异性受体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黏附性
4. G-细胞壁特有成分:脂多糖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O-抗原) G-内毒素主要成分,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类脂A的致热作用 结合环境中的某些阳离子,如Mg+,Ca+,提高细胞膜表面酶活性 O-抗原构成细胞壁的表面抗原成分 噬菌体吸附的特异性受体
过程: 涂片、干燥、固定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沙黄复染 5. 革兰染色原理 Gram stain 过程: 涂片、干燥、固定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沙黄复染
革兰染色原理 G+ G- 细胞壁厚薄 厚 薄 肽聚糖含量 多 少 肽聚糖交联度 大 小 脂类含量 极少 脱色结果 等电点 肽聚糖网孔脱水收缩,且壁上因脂类少而无溶出缝隙,壁的通特性降低,初染染料不易脱去 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且壁上因脂类溶解出现较大缝隙,壁的通特性增加,初染染料易脱去而成功复染 等电点 pI G+ < pI G-
革兰染色的意义 分类学意义 判断生物学性状的差异 了解细菌致病性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6. 青霉素、溶菌酶作用机制 -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胞壁合成 溶菌酶——水解β-1,4糖苷键 注意:只对生长繁殖中的细胞有作用,对静息细胞无作用;G+敏感性高于G-. 溶菌酶——水解β-1,4糖苷键 转肽酶催化短肽交联 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交联阶段:肽聚糖链 网状结构 青霉素抑制 细胞壁合成受抑制
7. 细胞壁缺陷细菌 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支原体 实验室形成: 自发缺壁突变: 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原生质体protoplast (G+) 不完全:圆球体spheroplast (G-) 统称:L型细菌(广义)
(二)细胞膜(cell membrane) -----磷脂双分子层液态镶嵌模式
细胞膜功能:与酶有关 选择通透性:控制细胞内外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运输 维持细胞内渗透压 参与产能代谢,是产能基地 合成细胞壁、荚膜等多种组分的场所 鞭毛着生点,并为鞭毛运动提供能量
中介体(mesosome),间体 细胞分裂中的白喉棒杆菌的间体
(三)细胞质(cytoplasm) 含丰富的酶 核糖体 颗粒状内含物 异染颗粒 脂肪颗粒 (聚β-羟丁酸 PHB) 肝糖粒 淀粉粒
(四)核质(nuclear material) 主要成分DNA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注意:质粒不是基本结构,非细菌生活所必需
二、特殊结构 荚膜 鞭毛 菌毛 芽胞
(一)荚膜(capsule) 负染色 实验课标本 肺炎双球菌荚膜
炭疽杆菌荚膜 炭疽杆菌荚膜免疫酶染色(×900) 炭疽杆菌琼脂平板CO2培养涂片,与特异性炭疽杆菌荚膜抗体作用,荚膜呈黄色
1、荚膜概念 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向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粘液状的物质,称为糖被(glycocalyx)。 若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的附于细胞壁外,厚度≥0.2μm,称为荚膜(capsule); 如很薄(<0.2μm),就称为微荚膜(microcapsule); 如这些物质松散,易扩散丢失,没有明显的边缘,就叫做粘液层(slime layer)。
2、荚膜的化学组成 主要为多糖、多肽、Pr 肺炎链球菌荚膜:杂多糖 炭疽杆菌荚膜:多肽 鼠疫杆菌荚膜:Pr、糖蛋白
3、荚膜功能 抵抗不利环境(干旱、宿主细胞吞噬、溶菌酶等),保护细菌,提高致病性; 体外储藏物质,储藏养料; 堆积代谢废物; 帮助附着。
(二)鞭毛 (flagellum) 1、是什么?细菌从细胞内向外伸出的一根或数根,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运动器官。 规律:所有弧菌螺菌、部分杆菌、个别球菌有鞭毛 2、化学组成:Pr (鞭毛抗原) 3、类别:排列方式(位置、数目) 偏端/两端/周身 单毛/丛毛/周毛
周身鞭毛 鞭毛染色 透射电镜
“单毛”与“周毛” 鞭毛染色 着色显微照相-----单毛弧菌、周身鞭毛的沙门氏菌 鞭毛染色法------周身鞭毛的大肠杆菌
椰毒假单胞菌的一端多鞭毛 冰冻蚀刻-电镜
空肠弯曲菌的两端单鞭毛
4、功能和意义 运动器官; 可作为细菌分类鉴定指标(有无、数量、着生方式等); H抗原有很强的抗原性,可用于鉴定; 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鞭毛菌的运动 悬滴法观察杆菌运动1 → 悬滴法观察杆菌运动2 → 电镜观察球菌运动 → 显微着色观察杆菌运动 → 实验中的悬滴法 →
5、判断细菌有无鞭毛的方法 电镜直接观察 鞭毛染色法 悬滴法暗视野观察运动情况 半固体穿刺培养观察有无扩散 菌落外形(边缘、表面) 血清学反应
半固体穿刺培养 半固体穿刺培养 云雾状360o扩散——有鞭毛 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
平板菌落 藤黄微球菌 / 大肠杆菌
菌落形态、颜色、边缘、表面等
炭疽杆菌 rothia dentocariosa龋齿罗菌
(三)菌毛(pilus) 奇异变形杆菌 大肠杆菌
定义:某些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细、短、直、硬、多的丝状物叫菌毛。 化学成分:菌毛Pr (菌毛抗原) 不具备运动能力 分类 普通菌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黏附性) 性菌毛:比普通菌毛粗、长、少,仅1~4根,与遗传物质转移有关
(四)芽胞(spore) 芽胞菌 (主要G+杆菌) 芽孢八叠球菌 实验课破伤风梭菌
1、定义 某些细菌,特别是G+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多为对数生长期末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由多层壁膜包围、对不良环境具有抗性的特殊结构称为芽胞,又称内生孢子(endospore) 注意:芽胞是休眠体不是繁殖体(一个细菌只有一个芽胞,一个芽胞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细胞)
2、芽孢形态 细菌分类鉴定重要指标 形状:圆形、椭圆形 大小:直径>菌体横径 直径≤菌体横径 位置:一端、中央
3、芽胞的多层壁膜结构 *抵抗恶劣环境 *不易着色
芽胞染色(加温染色) 破伤风梭菌 B. subtilis
4、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含水量少,蛋白质受热不易变性 芽胞壁厚且致密,通透性低,可阻止化学药品渗入 合成了一些较繁殖体耐热性更强的酶 芽胞皮层中含有砒啶二羧酸钙(DPA-Ca),耐热性增强
5、芽胞的应用 细菌分类鉴定指标 作为灭菌指标 有利于菌种的筛选和保藏 某些菌的伴胞晶体(spore-companioned crystal) 可作为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p40 )
苏云金芽孢杆菌伴胞晶体 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革兰氏阳性土壤芽孢杆菌 伴胞晶体称为杀虫晶体蛋白、δ-毒素 ,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杀虫活性谱,其中的大多数对鳞翅目昆虫有致杀作用,但也有一些对双翅目和鞘翅目昆虫有致杀作用 可用作生物杀虫剂防治农业害虫和防治蜜蜂病虫害
§3 、细菌的繁殖 一、生长繁殖条件 (p224-226) 一定的水分(水活度) 充足的营养物质:C, N, H2O, 无机盐,生长因子 适宜的酸碱度:大多数pH6.8-7.4 适宜的温度:25-37℃ 气体条件(O2):需氧、微需氧、耐氧、专性厌氧、兼性厌氧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 无性二分裂
三、细菌的生长特征 固体培养基: 菌落(p40,206) 液体培养基: 生长曲线(p221)
菌落特征:大小,形状,边缘,表面,光泽,颜色,透明度等
★ 注意 繁殖:无性二分裂(永远不死) 生长:有衰退期,大量菌体死亡 矛盾? 个体生长 →→→ 个体繁殖 →→→ 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 = 个体生长 + 个体繁殖 “形态、结构”一般指个体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 “生长”一般指群体生长(和研究其他生物不一样) 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 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群体生长特征
§4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一、细菌在制药工业中的作用 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的生产 益生菌制剂 某些酶制剂的生产 §4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一、细菌在制药工业中的作用 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的生产 益生菌制剂 某些酶制剂的生产 积累代谢过程中的产物生产药物 药物生产和研究中的基因工程载体
二、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参考Chap10第三节微生物生态学 几个概念: 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对人类无害而有益,称为正常菌群。 其中,肠道微生物约占总量的78%,肠道系统中的细菌占绝对优势 条件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常常是人体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致病。 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其与宿主间形成的生理性动态平衡。 菌群失调症: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出现明显改变而产生菌群失调时,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
口腔:大约500种细菌,如卡它球菌、各种葡萄球菌、各种链球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拟杆菌及类酵母菌 腋窝:最常见的两种是疮疱棒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胃肠道:大肠杆菌、链球菌、 双歧杆菌、拟杆菌、 消化球菌等 条件致病: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口 腔里的正常菌群梭状杆菌 和螺旋体协同作用,引起 奋森氏咽峡炎
三、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致病性:指细菌能引起疾病的能力 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 非致病菌(nonpathogen)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三、细菌的致病性 病原菌毒力 病原菌侵入数量 侵入途径 呼吸道 侵袭力 粘附和侵入能力 毒素 外毒素 P43表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能力 毒素 外毒素 P43表 内毒素:LPS 病原菌侵入数量 侵入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 伤口
(一)侵袭力 粘附因子——黏附能力 侵袭性酶——扩散能力 荚膜、类荚膜物质——抗吞噬等抵抗能力 菌毛、粘附素、某些细胞壁结构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 胶原酶 荚膜、类荚膜物质——抗吞噬等抵抗能力
侵袭力 之 粘附作用 粘附是细菌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
(二)毒素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比较(p43) 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细菌来源 主要为G+细菌分泌到胞外 G-细菌细胞壁成分,LPS,菌体自溶或裂解时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热稳定性 弱,60~80℃、30分钟被破坏 耐热性强,250℃、30分钟被破坏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 弱,刺激机体产生抗菌性抗体 类毒素 0.4%甲醛处理可脱毒制备类毒素 不能制备类毒素 毒性 强,具组织特异性,引起特殊病变,不引起宿主发热 弱,不具组织特异性,病理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宿主发热 编码基因 常为质粒 细菌染色体
(三)侵入数量 毒力越强,致病所需的数量越少
(四)侵入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蚊虫叮咬 创伤 输血 等 外伤 泌尿生殖道
四、 细菌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感染但无临床症状 潜伏感染:一般是显性感染的前期 显性感染:感染,且有临床症状 四、 细菌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感染但无临床症状 潜伏感染:一般是显性感染的前期 显性感染:感染,且有临床症状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但不大量繁殖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 毒血症:病原菌不侵入血流,局部繁殖后产生毒素进入血流 脓毒血症:败血症+扩散入机体组织引起化脓 带菌状态:感染后或痊愈后向外排菌
§5 放线菌(actinomycetes) 呈分枝状生长,主要以无性孢子繁殖,革兰氏染色多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土壤土腥味的来源 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目前约70%),同时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多为腐生,少数寄生 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特征最典型:链霉菌属
一、分类地位 放线菌是细菌而非真菌的分类依据 原核结构:无核膜,核仁,缺乏细胞器 细胞大小、结构、化学组成与细菌相似: 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AP 核糖体为70s 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仿:µm级 有的放线菌产生有鞭毛的孢子,与细菌相似 生长条件:最适生长pH与多数细菌相近,呈微碱性 抵抗力:对溶菌酶和抑制细菌类抗生素敏感 其噬菌体的形状与细菌相似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 遗传特性:DNA重组方式与细菌相同
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一)放线菌形态 菌丝体 (mycelium) 孢子 (spore):无性孢子,颜色和表面特征有鉴定意义 基内菌丝(营养菌丝):较细,分枝多,可产生色素(菌落背面颜色),其色素有鉴定意义 气生菌丝:较粗,分枝较少, (菌落表面边缘颜色) 孢子丝(繁殖菌丝):形态和着生方式有鉴定意义 孢子 (spore):无性孢子,颜色和表面特征有鉴定意义
放线菌孢子丝
放线菌孢子丝
放线菌孢子的表面结构
(二)放线菌的细胞结构 与细菌相似
三、放线菌的生长 (一)放线菌的群体生长特征 固体培养基:菌落特征 液体培养基:菌丝团
放线菌菌落特征 链霉菌属:气生菌丝型 大小、形态、气丝状态及颜色、孢子丝孢子堆颜色、基丝色素及水溶性等
(二)放线菌的培养条件 需氧菌 pH=7.0~7.6 (略偏碱) 28~ 30oC 对无机盐要求较高,并且常加入淀粉 慢:3~7天 常用高氏一号培养基
放线菌2809
四、繁殖方式——无性繁殖 常见 无性繁殖 无性孢子:如分生孢子 菌丝断裂:常见于液体培养中
链霉菌生活史 孢子萌发 ↓ 形成基内菌丝 气生菌丝 特化为孢子丝 分化产生孢子 菌丝
五、其他放线菌 诺卡氏菌属菌丝
课后复习题 1、名词解释:细菌,原生质体,原球体,L型细菌,中介体,质粒,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伴胞晶体,外毒素,内毒素,菌落,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微生态平衡,菌群失调症 2、简述细菌的大小、形态及排列方式。 3、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何主要功能? 4、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有何区别? 5、Gram stain是最常用的鉴别细菌的染色法,简述其过程,并根据G+菌和G-菌细胞壁的区别说明其原理。 6、G+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和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各有何作用?
7、判断细菌有无鞭毛的方法。 8、细菌的芽胞是什么?说明其抵抗性强的原因及应用。 9、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什么?一般采用什么培养条件? 10、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1、比较细菌的外毒素和内毒素。 12、放线菌是细菌而非真菌有何依据? 13、简述放线菌的形态、培养条件、生活史及繁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