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南慈裕宮為例
設計理念 臺灣傳統廟宇屬於傳統建築中高等級的精緻建築,故所用 的材料也是屬於堅固耐久、質地美好且施工考究的一類, 廟宇建築也多由這些木、石、土等材料,透過各種匠師的 巧妙匠藝加以組合呈現。但由於臺灣廟宇傳承了漢民族喜 用、擅用木構建築的特長,故在近代鋼筋水泥素材被大量 使用之前,木質結構還是主要構成廟宇建築的元素;因此, 傳統廟宇建築的主體還是以木構做為主要的承力結構,再 配合其他的素材的使用,而在裝修以及其他附屬結構方面, 則採用了較多的木質以外的素材。由這些材料交互配合運 用之下,再加上其他信仰、審美觀念等精神文化的影響, 使臺灣傳統廟宇在建築結構上呈現出十分傑出的藝術風貌。
如何看寺廟? 1.看格局 2.看空間機能 3.看門神 4.看彩繪與剪黏 5.看石雕 6.看龍柱 7.看木雕 8.看脊飾 9.看神像 10.看碑匾聯
1.寺廟的格局 多殿式並連式 三殿式 兩殿式 單殿式 規模大的寺廟祀奉神祇種類多,配置如同大型宅第,形成左右並置的多個院落,如「曲」字型平面。 包括前殿、正殿及後殿。或正殿獨立在中,呈「回」字形平面者。 配置有前殿及正殿,兩者間以廊道或拜亭相連。另一種左右設護龍,有如民宅的四合院,稱「兩殿兩廊兩護室」。 只有一殿,為各種寺廟的原型,亦有前帶拜亭或左右帶護龍。 多殿式並連式 三殿式 兩殿式 單殿式 (1)單殿式 只有一殿,為各種寺廟的原型,最簡單的是一些連人都無法進入的小土地公廟;亦有前帶拜亭或左右帶護龍,形如三合院者,如桃園大溪齋明寺、北縣五股西雲寺。 (2)兩殿式 配置有前殿及正殿,兩者間以廊道或拜亭相連。位於市街者常使用「兩殿兩廊」式,形如街屋,如宜蘭昭應宮;另一種左右設護龍,有如民宅的四合院,稱「兩殿兩廊兩護室」,此種格局是台灣常見的中型寺廟格局,如此北縣淡水鄞山寺。 (3)三殿式 包括前殿、正殿及後殿。其中,有狹長如街屋者,如台南祀典武廟;或正殿獨立在中,呈「回」字形平面者,這是大型寺廟或孔廟才有的格局,如台北萬華龍山寺、台北保安宮。 (4)多殿式並連式 規模大的寺廟祀奉神祇種類多,配置如同大型宅第,形成左右並置的多個院落,如「曲」字型平面,如雲林北港朝天宮、台南三山國王廟。
1.寺廟的格局-三殿式 (1)單殿式 只有一殿,為各種寺廟的原型,最簡單的是一些連人都無法進入的小土地公廟;亦有前帶拜亭或左右帶護龍,形如三合院者,如桃園大溪齋明寺、北縣五股西雲寺。 (2)兩殿式 配置有前殿及正殿,兩者間以廊道或拜亭相連。位於市街者常使用「兩殿兩廊」式,形如街屋,如宜蘭昭應宮;另一種左右設護龍,有如民宅的四合院,稱「兩殿兩廊兩護室」,此種格局是台灣常見的中型寺廟格局,如此北縣淡水鄞山寺。 (3)三殿式 包括前殿、正殿及後殿。其中,有狹長如街屋者,如台南祀典武廟;或正殿獨立在中,呈「回」字形平面者,這是大型寺廟或孔廟才有的格局,如台北萬華龍山寺、台北保安宮。 (4)多殿式並連式 規模大的寺廟祀奉神祇種類多,配置如同大型宅第,形成左右並置的多個院落,如「曲」字型平面,如雲林北港朝天宮、台南三山國王廟。
1.寺廟的格局-三殿式 (1)單殿式 只有一殿,為各種寺廟的原型,最簡單的是一些連人都無法進入的小土地公廟;亦有前帶拜亭或左右帶護龍,形如三合院者,如桃園大溪齋明寺、北縣五股西雲寺。 (2)兩殿式 配置有前殿及正殿,兩者間以廊道或拜亭相連。位於市街者常使用「兩殿兩廊」式,形如街屋,如宜蘭昭應宮;另一種左右設護龍,有如民宅的四合院,稱「兩殿兩廊兩護室」,此種格局是台灣常見的中型寺廟格局,如此北縣淡水鄞山寺。 (3)三殿式 包括前殿、正殿及後殿。其中,有狹長如街屋者,如台南祀典武廟;或正殿獨立在中,呈「回」字形平面者,這是大型寺廟或孔廟才有的格局,如台北萬華龍山寺、台北保安宮。 (4)多殿式並連式 規模大的寺廟祀奉神祇種類多,配置如同大型宅第,形成左右並置的多個院落,如「曲」字型平面,如雲林北港朝天宮、台南三山國王廟。
2.寺廟的空間機能 (1)山門或牌樓 (2)廟埕 (3)前殿 (4)戲臺(亭) (5)拜亭 (6)正殿 (7)護室或廂廊 (8)後殿
2.寺廟空間機能 廟埕— 香客要入廟參拜前集合的場所,也是藝陣或童乩大展神通的地方。 前殿—「三川殿」或「三川門」,是寺廟的第一殿,也是信眾初拜的位置。外觀華麗,裝飾最為繁複,是寺廟藝術表現的重點所在。 拜殿— 或稱拜亭,是供信眾祭拜的地方,通常會擺放一個大香爐。 正殿—寺廟的主祀空間,是祀神的聖域,門禁管制甚嚴。內部光線幽暗,搭配著烏黑木刻以及金黃神龕,氣氛顯得莊嚴肅穆。 後殿—是中軸上最後一進的殿宇,因為祀奉的是陪祀的神明,所以在建築的高度和進深上都比正殿來得小。 龍虎門—位在三川門的兩側,左龍右虎,與三川門合稱為「五門」,是信眾出入的通道,習慣上由龍門進入,由虎門出。
3.門神的介紹 (1)神茶、鬱壘 (2)韋馱、伽藍 (3)秦叔寶、尉遲恭 (4)哼哈二將 (5)四大天王 (6)文臣 (7)太監、宮娥
門神介紹一神茶、鬱壘 繪於中門。據《山海經》所載,兩人為黃帝所派的鬼門總管,專管陰間的鬼魂,形貌威猛,口如血盆,眼如金燈,使用的武器為鉞斧。
門神介紹一秦叔寶、尉遲恭 是最常見的中門門神。他們原是幫唐太宗打天下的名將,傳說唐太宗晚年常作惡夢,後命此二將守於門外才得一夜好眠,故後人將其奉為門神。兩人均為武將打扮,秦叔寶白面鳳眼執鐧,尉遲恭黑面環睛持鞭,兩人通常作撚鬂狀,其貌不怒而威。
門神介紹-伽藍‧韋馱護法 為佛教寺院的護法及守護神,常繪於佛寺中門。韋馱為白面,手執金剛杵;伽藍為黑面,手執鉞斧。
門神介紹-哼哈二將 亦為佛寺門神,常繪於中門。據《封神演義》所載,二人為商周時期的將軍鄭倫與陳奇,原為對敵,死後同被敕封鎮守西釋山門,保護法寶。哼將為青面、閉口,手執蕩魔杵及乾坤圈;哈將為紅面、開口,手執降魔杵及定風珠。
門神介紹-加官‧進祿 此類門神與前述武將不同,以賜福代替威嚇,手中奉有冠、鹿、牡丹、爵(酒器)意指「加冠進祿、富貴晉爵」。文臣門神多用於左右門,與中門的武將門神搭配。土地公廟因等級低,不能用朝官,僅能用官位更底的文官門神。
門神介紹-宮娥 、太監 祀觀世音或媽祖等女神的寺廟,左右門常以太監、宮娥為門神,其手中亦執與文臣相似之吉祥物,但太監無鬂,另一手執拂塵,服飾與文臣不同。
門神介紹-四大天王 亦佛寺門神,又稱四大金剛,常繪於左右門,包括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及西方廣目天王,分別執劍、持琵琶、拿傘與纏蛇,喻「風調雨順」之意,四人臉色各不相同。
4.寺廟的彩繪 (1)樑柱彩繪 寺廟的樑柱底色以朱色為主,這是宮廟專用的色彩。中脊樑多繪太極八卦、雙龍或雙鳳;橫長型的樑枋,除了人物題材外,也有花鳥、瑞獸、山水、書法等,面積雖不大,卻有豐富多變的表現,不過因為高度太高及香火煙燻的結果,常令觀者不易察覺。 (2)壁堵彩繪 多位於殿內的兩側牆面上,繪製時要在白灰牆體未乾之前進行,時間及水份的掌握很重要,考驗匠師功力。題材以人物為主,大部份是歷史演義或佛經故事,因構圖面積大,匠師可以有細膩的表現,是觀察彩繪的好地方。
5.寺廟的石雕 (1)御路 (2)抱鼓石、門枕石 (3)石獅 (4)柱礎 (5)壁堵 豐富的石雕強調寺廟的入口意象,讓人一眼就感受到寺廟建築的重要性。且石雕不易損壞,常常是寺廟中保留最古老的物件,除了藝術價值,對寺廟的興建過程也有重要的說明性。以下是寺廟常見的石雕部位與題材。 (1)御路 位於三川殿與正殿台基前的中軸位置,是神明專用的斜坡道,人不能踩踏,上面通常雕刻正面的雲龍圖案。 (2)抱鼓石、門枕石 抱鼓石是穩固門柱及安裝門板的一個構件,位於入口中門兩側,上部形狀如鼓,鼓面常有螺旋紋,下部設台座。門枕石功能同抱鼓石,雕成枕形,並刻上各種吉祥紋樣,增加其美感。 (3)石獅 多位於入口中門兩側,功能亦同抱鼓石,但同時具有避邪的作用,也有些寺廟的石獅位於廟前空地上。石獅左雄右雌,立於台座,兩隻相望,雄獅通常戲彩球或撥弄雙錢,雌獅則懷抱小獅。台灣石獅的造形源於閩粵,有點像鬆獅狗或北京狗,鼻子大,嘴的弧度也大,鬃毛捲曲,線條優美。 (4)柱礎 又稱柱珠,是柱子的基礎,可防潮及防碰損。早期雕飾簡拙,形如鼓無腰身;發展到後來,配合柱子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甚至蓮座形等多種變化,且頂部、腰身、座腳分明,雕刻圖案豐富。 (5)壁堵 指由石雕組成的牆,由上到下,依人體的概念分隔為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台腳,有時可以只有櫃台腳及裙堵作為牆基,上方改為木作。裙堵最常見的題材是麒麟,稱「麒麟堵」,身堵常透雕成「螭虎團爐窗」。壁堵若位於左右相對的兩側牆則合稱「對看堵」,題材常是左雕青龍右雕白虎,所以又稱「龍虎堵」;有時也雕旗、球、戟、磬圖案,取「祈求吉慶」之意。
5.寺廟的石雕-御路、門枕石 御路:位於三川殿與正殿台基前的中軸位置,是神明專用的斜坡道,人不能踩踏,上面通常雕刻正面的雲龍圖案。 門枕石功能同抱鼓石,雕成枕形,並刻上各種吉祥紋樣,增加其美感。 豐富的石雕強調寺廟的入口意象,讓人一眼就感受到寺廟建築的重要性。且石雕不易損壞,常常是寺廟中保留最古老的物件,除了藝術價值,對寺廟的興建過程也有重要的說明性。以下是寺廟常見的石雕部位與題材。 (1)御路 位於三川殿與正殿台基前的中軸位置,是神明專用的斜坡道,人不能踩踏,上面通常雕刻正面的雲龍圖案。 (2)抱鼓石、門枕石 抱鼓石是穩固門柱及安裝門板的一個構件,位於入口中門兩側,上部形狀如鼓,鼓面常有螺旋紋,下部設台座。門枕石功能同抱鼓石,雕成枕形,並刻上各種吉祥紋樣,增加其美感。 (3)石獅 多位於入口中門兩側,功能亦同抱鼓石,但同時具有避邪的作用,也有些寺廟的石獅位於廟前空地上。石獅左雄右雌,立於台座,兩隻相望,雄獅通常戲彩球或撥弄雙錢,雌獅則懷抱小獅。台灣石獅的造形源於閩粵,有點像鬆獅狗或北京狗,鼻子大,嘴的弧度也大,鬃毛捲曲,線條優美。 (4)柱礎 又稱柱珠,是柱子的基礎,可防潮及防碰損。早期雕飾簡拙,形如鼓無腰身;發展到後來,配合柱子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甚至蓮座形等多種變化,且頂部、腰身、座腳分明,雕刻圖案豐富。 (5)壁堵 指由石雕組成的牆,由上到下,依人體的概念分隔為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台腳,有時可以只有櫃台腳及裙堵作為牆基,上方改為木作。裙堵最常見的題材是麒麟,稱「麒麟堵」,身堵常透雕成「螭虎團爐窗」。壁堵若位於左右相對的兩側牆則合稱「對看堵」,題材常是左雕青龍右雕白虎,所以又稱「龍虎堵」;有時也雕旗、球、戟、磬圖案,取「祈求吉慶」之意。
5.寺廟的石雕-抱鼓石 下段的三個垂直面常雕滿人物戰馬,中段改成幾何圖形,上段鼓面強烈地向外凸出,表面上佈滿人物花鳥。 下段三個垂直面多作花卉、人物或龍虎等浮雕,中段作內凹弧線,上段作外凸的螺紋線條,並在鼓面外緣添加垂巾。 下段線條明顯,中段以梯形為主,表面施加花鳥淺浮雕,上段有鏡面、八駿馬、螺紋浮花草、花鳥雕等作法。 晚 期 中 期 早 期 豐富的石雕強調寺廟的入口意象,讓人一眼就感受到寺廟建築的重要性。且石雕不易損壞,常常是寺廟中保留最古老的物件,除了藝術價值,對寺廟的興建過程也有重要的說明性。以下是寺廟常見的石雕部位與題材。 (1)御路 位於三川殿與正殿台基前的中軸位置,是神明專用的斜坡道,人不能踩踏,上面通常雕刻正面的雲龍圖案。 (2)抱鼓石、門枕石 抱鼓石是穩固門柱及安裝門板的一個構件,位於入口中門兩側,上部形狀如鼓,鼓面常有螺旋紋,下部設台座。門枕石功能同抱鼓石,雕成枕形,並刻上各種吉祥紋樣,增加其美感。 (3)石獅 多位於入口中門兩側,功能亦同抱鼓石,但同時具有避邪的作用,也有些寺廟的石獅位於廟前空地上。石獅左雄右雌,立於台座,兩隻相望,雄獅通常戲彩球或撥弄雙錢,雌獅則懷抱小獅。台灣石獅的造形源於閩粵,有點像鬆獅狗或北京狗,鼻子大,嘴的弧度也大,鬃毛捲曲,線條優美。 (4)柱礎 又稱柱珠,是柱子的基礎,可防潮及防碰損。早期雕飾簡拙,形如鼓無腰身;發展到後來,配合柱子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甚至蓮座形等多種變化,且頂部、腰身、座腳分明,雕刻圖案豐富。 (5)壁堵 指由石雕組成的牆,由上到下,依人體的概念分隔為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台腳,有時可以只有櫃台腳及裙堵作為牆基,上方改為木作。裙堵最常見的題材是麒麟,稱「麒麟堵」,身堵常透雕成「螭虎團爐窗」。壁堵若位於左右相對的兩側牆則合稱「對看堵」,題材常是左雕青龍右雕白虎,所以又稱「龍虎堵」;有時也雕旗、球、戟、磬圖案,取「祈求吉慶」之意。
5.寺廟的石雕-石獅 中國並不產獅子,獅子的起源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漢書》中就有己有「師子」的記載出現。 獅子之所以會受民間普遍的信仰,受佛教的影響相當大。石獅多位於三川門中門兩側,亦有置於廟埕廣場。置石獅的規則為左雄右雌。 一般說來分辨石獅 的方法有許多種: ▃ 左尊右卑,公獅 在左,母獅在右。 ▃ 公獅嘴較大,母獅嘴較小。 ▃ 母獅帶小獅 石獅—中國並不產獅子,獅子的起源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漢書》中就有己有「師子」的記載出現。 獅子之所以會受民間普遍的信仰,受佛教的影響相當大,在佛教的信仰中,文殊菩薩傳法以勇猛獅子為座騎,佛菩薩也有獅子座而且佛教經典,如《傳燈錄》、《楞嚴經》都有關獅子相關紀錄。
5.寺廟的石雕-柱礎 又稱柱珠,是柱子的基礎,可防潮及防碰損。早期雕飾簡拙,形如鼓無腰身;發展到後來,配合柱子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甚至蓮座形等多種變化,且頂部、腰身、座腳分明,雕刻圖案豐富。 圓形柱珠 八角彩柱珠,為青斗石所雕,八面各雕不同的題材,展現匠師的巧藝。 石獅—中國並不產獅子,獅子的起源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漢書》中就有己有「師子」的記載出現。 獅子之所以會受民間普遍的信仰,受佛教的影響相當大,在佛教的信仰中,文殊菩薩傳法以勇猛獅子為座騎,佛菩薩也有獅子座而且佛教經典,如《傳燈錄》、《楞嚴經》都有關獅子相關紀錄。
5.寺廟的石雕-壁堵 指由石雕組成的牆,由上到下,依人體的概念分隔為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台腳,有時可以只有櫃台腳及裙堵作為牆基,上方改為木作。裙堵最常見的題材是麒麟,稱「麒麟堵」,身堵常透雕成「螭虎團爐窗」。壁堵若位於左右相對的兩側牆則合稱「對看堵」,題材常是左雕青龍右雕白虎,所以又稱「龍虎堵」;有時也雕旗、球、戟、磬圖案,取「祈求吉慶」之意。 石獅—中國並不產獅子,獅子的起源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漢書》中就有己有「師子」的記載出現。 獅子之所以會受民間普遍的信仰,受佛教的影響相當大,在佛教的信仰中,文殊菩薩傳法以勇猛獅子為座騎,佛菩薩也有獅子座而且佛教經典,如《傳燈錄》、《楞嚴經》都有關獅子相關紀錄。
6.寺廟的龍柱 艋舺龍山寺大殿 鹿港天后宮 清水祖師廟 台南大天后宮 北港朝天宮 八角柱盤雙龍,柱頭使用希臘式或變化型,龍身較瘦,上下各盤一支稱為「天翻地覆」法使龍柱好像包住一層網 八角柱盤單龍,柱頭出現希臘式,龍鬚、龍爪皆脫離柱體,人物點景充塞柱身 ,是清末民初以後的風格 八角柱盤單龍,龍身起伏大,尚有人物花鳥點綴其間 柱徑較前期大且高,約在一丈上下 圓柱盤單龍,龍身尾上頭下,流雲施淺浮雕,龍爪和龍鬚只粗具形貌,與龍身緊貼,柱徑小,起伏也小 繁密期 華麗期 成熟期 圓融期 樸拙期
7.寺廟的木雕 (1)吊筒、豎材 (2)托木 (3)斗栱 (4)藻井 (5)門簪 (6)獅座、員光 抬頭乍看下,寺廟的木雕常令人眼花撩亂,其實所有的木雕都有結構上的功能,故匠師雕鑿時有其準則,結構性強者僅能淺雕,輔助性的構材才能透雕。木雕的材料以樟木最常使用,因其質地適合雕鑿,不易斷裂。以下是寺廟常見的木雕部位。 (1)吊筒、豎材 吊筒位於簷口下,是懸在樑下的柱子,具有承接簷口重量的作用,它的末端常被雕成蓮花或花籃樣,所以又稱為垂花、吊籃。 豎材是位於吊筒正面的一個小構件,其作用是封住後方構材穿過的榫孔,多以仙人或倒爬獅為題材。 (2)托木 又稱插角、雀替,位於樑與柱的交點,是三角形的鞏固構材,題材有鳯凰、鰲魚(龍首鯉魚身)、花鳥、人物等。 (3)斗栱 斗與栱是傳統建築的基本構件組。斗雖只是一個立方體的構材,但它可以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碗形、菱花形等變化;栱是承接斗的小枋材,就其形可以雕成草花或螭虎(由龍衍生而成的動物),不過它具結構功能,所以通常採用素面或淺雕。 (4)藻井 藻井是以不斷向中心懸挑的斗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板結構,所以又稱「蜘蛛結網」。其外形絢麗奪目,裝飾性強過結構性,在設計及施工上,是匠師展現高度技巧的地方。常見的有八角結網、四方形結網及圓形結網。 (5)門簪 固定門楹(上門臼)與門楣的構件,常雕成龍首狀,或方印及圓印,所以又叫門斗印。 (6)獅座、員光 獅座是位於步口通樑上的木雕獅子,為了讓我們看到它,其面容會略朝下,是較立體的木雕。 員光則是位於步口通樑下高度最低、面積最大的雕花材,其題材以花鳥或人物為多,尤其是武場人物的表現常令人讚嘆不已。
7.寺廟的木雕-吊筒、豎材 吊筒位於簷口下,是懸在樑下的柱子,具有承接簷口重量的作用,它的末端常被雕成蓮花或花籃樣,所以又稱為垂花、吊籃。 豎材是位於吊筒正面的一個小構件,其作用是封住後方構材穿過的榫孔,多以仙人或倒爬獅為題材。 抬頭乍看下,寺廟的木雕常令人眼花撩亂,其實所有的木雕都有結構上的功能,故匠師雕鑿時有其準則,結構性強者僅能淺雕,輔助性的構材才能透雕。木雕的材料以樟木最常使用,因其質地適合雕鑿,不易斷裂。以下是寺廟常見的木雕部位。 (1)吊筒、豎材 吊筒位於簷口下,是懸在樑下的柱子,具有承接簷口重量的作用,它的末端常被雕成蓮花或花籃樣,所以又稱為垂花、吊籃。 豎材是位於吊筒正面的一個小構件,其作用是封住後方構材穿過的榫孔,多以仙人或倒爬獅為題材。 (2)托木 又稱插角、雀替,位於樑與柱的交點,是三角形的鞏固構材,題材有鳯凰、鰲魚(龍首鯉魚身)、花鳥、人物等。 (3)斗栱 斗與栱是傳統建築的基本構件組。斗雖只是一個立方體的構材,但它可以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碗形、菱花形等變化;栱是承接斗的小枋材,就其形可以雕成草花或螭虎(由龍衍生而成的動物),不過它具結構功能,所以通常採用素面或淺雕。 (4)藻井 藻井是以不斷向中心懸挑的斗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板結構,所以又稱「蜘蛛結網」。其外形絢麗奪目,裝飾性強過結構性,在設計及施工上,是匠師展現高度技巧的地方。常見的有八角結網、四方形結網及圓形結網。 (5)門簪 固定門楹(上門臼)與門楣的構件,常雕成龍首狀,或方印及圓印,所以又叫門斗印。 (6)獅座、員光 獅座是位於步口通樑上的木雕獅子,為了讓我們看到它,其面容會略朝下,是較立體的木雕。 員光則是位於步口通樑下高度最低、面積最大的雕花材,其題材以花鳥或人物為多,尤其是武場人物的表現常令人讚嘆不已。
7.寺廟的木雕-托木 又稱插角、雀替,位於樑與柱的交點,是三角形的鞏固構材,題材有鳯凰、鰲魚(龍首鯉魚身)、花鳥、人物等。 抬頭乍看下,寺廟的木雕常令人眼花撩亂,其實所有的木雕都有結構上的功能,故匠師雕鑿時有其準則,結構性強者僅能淺雕,輔助性的構材才能透雕。木雕的材料以樟木最常使用,因其質地適合雕鑿,不易斷裂。以下是寺廟常見的木雕部位。 (1)吊筒、豎材 吊筒位於簷口下,是懸在樑下的柱子,具有承接簷口重量的作用,它的末端常被雕成蓮花或花籃樣,所以又稱為垂花、吊籃。 豎材是位於吊筒正面的一個小構件,其作用是封住後方構材穿過的榫孔,多以仙人或倒爬獅為題材。 (2)托木 又稱插角、雀替,位於樑與柱的交點,是三角形的鞏固構材,題材有鳯凰、鰲魚(龍首鯉魚身)、花鳥、人物等。 (3)斗栱 斗與栱是傳統建築的基本構件組。斗雖只是一個立方體的構材,但它可以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碗形、菱花形等變化;栱是承接斗的小枋材,就其形可以雕成草花或螭虎(由龍衍生而成的動物),不過它具結構功能,所以通常採用素面或淺雕。 (4)藻井 藻井是以不斷向中心懸挑的斗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板結構,所以又稱「蜘蛛結網」。其外形絢麗奪目,裝飾性強過結構性,在設計及施工上,是匠師展現高度技巧的地方。常見的有八角結網、四方形結網及圓形結網。 (5)門簪 固定門楹(上門臼)與門楣的構件,常雕成龍首狀,或方印及圓印,所以又叫門斗印。 (6)獅座、員光 獅座是位於步口通樑上的木雕獅子,為了讓我們看到它,其面容會略朝下,是較立體的木雕。 員光則是位於步口通樑下高度最低、面積最大的雕花材,其題材以花鳥或人物為多,尤其是武場人物的表現常令人讚嘆不已。
7.寺廟的木雕-斗栱 斗與栱是傳統建築的基本構件組。斗雖只是一個立方體的構材,但它可以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碗形、菱花形等變化;栱是承接斗的小枋材,就其形可以雕成草花或螭虎(由龍衍生而成的動物),不過它具結構功能,所以通常採用素面或淺雕。 抬頭乍看下,寺廟的木雕常令人眼花撩亂,其實所有的木雕都有結構上的功能,故匠師雕鑿時有其準則,結構性強者僅能淺雕,輔助性的構材才能透雕。木雕的材料以樟木最常使用,因其質地適合雕鑿,不易斷裂。以下是寺廟常見的木雕部位。 (1)吊筒、豎材 吊筒位於簷口下,是懸在樑下的柱子,具有承接簷口重量的作用,它的末端常被雕成蓮花或花籃樣,所以又稱為垂花、吊籃。 豎材是位於吊筒正面的一個小構件,其作用是封住後方構材穿過的榫孔,多以仙人或倒爬獅為題材。 (2)托木 又稱插角、雀替,位於樑與柱的交點,是三角形的鞏固構材,題材有鳯凰、鰲魚(龍首鯉魚身)、花鳥、人物等。 (3)斗栱 斗與栱是傳統建築的基本構件組。斗雖只是一個立方體的構材,但它可以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碗形、菱花形等變化;栱是承接斗的小枋材,就其形可以雕成草花或螭虎(由龍衍生而成的動物),不過它具結構功能,所以通常採用素面或淺雕。 (4)藻井 藻井是以不斷向中心懸挑的斗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板結構,所以又稱「蜘蛛結網」。其外形絢麗奪目,裝飾性強過結構性,在設計及施工上,是匠師展現高度技巧的地方。常見的有八角結網、四方形結網及圓形結網。 (5)門簪 固定門楹(上門臼)與門楣的構件,常雕成龍首狀,或方印及圓印,所以又叫門斗印。 (6)獅座、員光 獅座是位於步口通樑上的木雕獅子,為了讓我們看到它,其面容會略朝下,是較立體的木雕。 員光則是位於步口通樑下高度最低、面積最大的雕花材,其題材以花鳥或人物為多,尤其是武場人物的表現常令人讚嘆不已。
7.寺廟的木雕-藻井 藻井是以不斷向中心懸挑的斗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板結構,所以又稱「蜘蛛結網」。其外形絢麗奪目,裝飾性強過結構性,在設計及施工上,是匠師展現高度技巧的地方。常見的有八角結網、四方形結網及圓形結網。 抬頭乍看下,寺廟的木雕常令人眼花撩亂,其實所有的木雕都有結構上的功能,故匠師雕鑿時有其準則,結構性強者僅能淺雕,輔助性的構材才能透雕。木雕的材料以樟木最常使用,因其質地適合雕鑿,不易斷裂。以下是寺廟常見的木雕部位。 (1)吊筒、豎材 吊筒位於簷口下,是懸在樑下的柱子,具有承接簷口重量的作用,它的末端常被雕成蓮花或花籃樣,所以又稱為垂花、吊籃。 豎材是位於吊筒正面的一個小構件,其作用是封住後方構材穿過的榫孔,多以仙人或倒爬獅為題材。 (2)托木 又稱插角、雀替,位於樑與柱的交點,是三角形的鞏固構材,題材有鳯凰、鰲魚(龍首鯉魚身)、花鳥、人物等。 (3)斗栱 斗與栱是傳統建築的基本構件組。斗雖只是一個立方體的構材,但它可以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碗形、菱花形等變化;栱是承接斗的小枋材,就其形可以雕成草花或螭虎(由龍衍生而成的動物),不過它具結構功能,所以通常採用素面或淺雕。 (4)藻井 藻井是以不斷向中心懸挑的斗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板結構,所以又稱「蜘蛛結網」。其外形絢麗奪目,裝飾性強過結構性,在設計及施工上,是匠師展現高度技巧的地方。常見的有八角結網、四方形結網及圓形結網。 (5)門簪 固定門楹(上門臼)與門楣的構件,常雕成龍首狀,或方印及圓印,所以又叫門斗印。 (6)獅座、員光 獅座是位於步口通樑上的木雕獅子,為了讓我們看到它,其面容會略朝下,是較立體的木雕。 員光則是位於步口通樑下高度最低、面積最大的雕花材,其題材以花鳥或人物為多,尤其是武場人物的表現常令人讚嘆不已。
7.寺廟的木雕-獅座、員光 獅座是位於步口通樑上的木雕獅子,為了讓我們看到它,其面容會略朝下,是較立體的木雕。 員光則是位於步口通樑下高度最低、面積最大的雕花材,其題材以花鳥或人物為多,尤其是武場人物的表現常令人讚嘆不已。 抬頭乍看下,寺廟的木雕常令人眼花撩亂,其實所有的木雕都有結構上的功能,故匠師雕鑿時有其準則,結構性強者僅能淺雕,輔助性的構材才能透雕。木雕的材料以樟木最常使用,因其質地適合雕鑿,不易斷裂。以下是寺廟常見的木雕部位。 (1)吊筒、豎材 吊筒位於簷口下,是懸在樑下的柱子,具有承接簷口重量的作用,它的末端常被雕成蓮花或花籃樣,所以又稱為垂花、吊籃。 豎材是位於吊筒正面的一個小構件,其作用是封住後方構材穿過的榫孔,多以仙人或倒爬獅為題材。 (2)托木 又稱插角、雀替,位於樑與柱的交點,是三角形的鞏固構材,題材有鳯凰、鰲魚(龍首鯉魚身)、花鳥、人物等。 (3)斗栱 斗與栱是傳統建築的基本構件組。斗雖只是一個立方體的構材,但它可以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碗形、菱花形等變化;栱是承接斗的小枋材,就其形可以雕成草花或螭虎(由龍衍生而成的動物),不過它具結構功能,所以通常採用素面或淺雕。 (4)藻井 藻井是以不斷向中心懸挑的斗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板結構,所以又稱「蜘蛛結網」。其外形絢麗奪目,裝飾性強過結構性,在設計及施工上,是匠師展現高度技巧的地方。常見的有八角結網、四方形結網及圓形結網。 (5)門簪 固定門楹(上門臼)與門楣的構件,常雕成龍首狀,或方印及圓印,所以又叫門斗印。 (6)獅座、員光 獅座是位於步口通樑上的木雕獅子,為了讓我們看到它,其面容會略朝下,是較立體的木雕。 員光則是位於步口通樑下高度最低、面積最大的雕花材,其題材以花鳥或人物為多,尤其是武場人物的表現常令人讚嘆不已。
8.寺廟的脊飾 兩側垂脊與正脊一樣具有壓住屋頂的作用,其上一般以捲草或鯉魚吐水草等裝飾,使脊線增君彎曲變化。 屋脊的功能是壓住瓦片,因位置明顯,也成為裝飾的重點。脊飾以剪黏最多,也有以泥塑或交趾陶來裝飾者,三川殿與正殿的題材略有不同。好的脊飾作品構圖疏密有致,且形態立體,姿態生動。常見的脊飾部位有以下四處: a.正脊上 三川殿上常見的脊飾題材有:雙龍搶珠、雙龍(或麒麟)護八卦、福祿壽三仙、寶珠、鰲魚等;正殿則使用雙龍護塔。 b.脊堵內 脊堵內的裝飾最華麗,其題材多樣,一般中央為雙龍搶珠、人物坐騎、雙鳳或八仙等,兩側或背面則以花鳥較常見。 除中間脊堵外,上下細細的線形堵內常以水果、四獸(虎豹獅象)、麒麟或水族類來裝飾,使用魚、蝦等水族類裝飾意謂防火。 c.牌頭 位於垂脊末端,多以人物故事為題材,背後並襯以山林樓閣,最常使用熱鬧的武場,如三國、封神榜等,文場亦有,但出現機率較少。 d.垂脊上 兩側垂脊與正脊一樣具有壓住屋頂的作用,其上一般以捲草或鯉魚吐水草等裝飾,使脊線增君彎曲變化。 兩側垂脊與正脊一樣具有壓住屋頂的作用,其上一般以捲草或鯉魚吐水草等裝飾,使脊線增君彎曲變化。 脊堵內的裝飾最華麗,其題材多樣,一般中央為雙龍搶珠、人物坐騎、雙鳳或八仙等,兩側或背面則以花鳥較常見。 三川殿上常見的脊飾題材有:雙龍搶珠、雙龍(或麒麟)護八卦、福祿壽三仙、寶珠、鰲魚等;正殿則使用雙龍護塔。 牌頭位於垂脊末端,多以人物故事為題材,背後並襯以山林樓閣,最常使用熱鬧的武場,如三國、封神榜等,文場亦有,但出現機率較少。
9.寺廟的神像 (a)釋迦牟尼佛 (b)觀世音菩薩 (c)關公 (d)媽祖 早期移民的地域觀很強,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帶來家鄉的守護神,所以從寺廟所祀奉的神祇,可以了解當地移民及開發情形。而除了佛、道神祇,不同行業、年齡、性別也都有各自的守護神,每種神明也都有特殊的造形與配件。以下是台灣寺廟最常見的四種神像。 (a)釋迦牟尼佛 (b)觀世音菩薩 (c)關公 (d)媽祖
10.寺廟的碑匾聯 (1)古碑:碑的內容以記述建廟經過及捐款記錄為主,也 有呈現寺廟規模的建築圖碑。材料以石碑最常見,少數嵌於牆內者亦有木質碑。 (2)對聯:對聯刻寫在門框及柱子上,內容主要為歌頌奉祀的神祇,或說明寺廟的沿革。有些對聯上下聯的首字還會入廟名或主祀神的名字。對聯通常有落款及年代,是研究寺廟歷代修建的好材料。 (3)匾額:寺廟中的匾額多是達官士紳或商會組織所贈送,內容以歌頌恩德為主,其中最為廟方珍視的就是皇帝御賜的匾額了。匾上除主文外,左右的小字多撰寫捐贈人及其頭銜,和落款年代,有時正上方還會有皇帝的印璽。許多寺廟得以確定其創建年代,即靠幾方古匾。 古碑、匾額與題聯是寺廟中十分重要的配角,因多刻寫在石材上或是獨立於建築外,所以保存的機會反而比建築本身還高,是我們判斷寺廟創建年代的重要線索。此外,它本身的藝術價值也不容忽視。獨立式的石碑較為講究,可分為碑體及碑座兩部份,碑體上首常刻有雙龍護聖旨,周緣刻以淺雕草花裝飾,中間刻主文,在清早期還會出現滿漢兩種文字。碑座簡單者是一個穩固的梯形座,其正面多雕以麒麟;講究者雕以贔屭馱負碑體,相傳贔屭是一種耐馱重物的龜類動物。除了廟名匾,一般匾以橫式居多,傾斜地懸掛在樑上。匾額均為木質,形式有素平底及淺雕底兩種,前者簡樸,後者底紋雕以龍、蝙蝠、雲紋及水浪等,或四圍邊框雕捲草、蟠龍,較為華麗。安放匾額的二個座子固定在樑上,或雕成小獅座,或雕螭虎紋、如意紋,或如印章,是小巧可愛的木雕。
竹南慈裕宮的地理位置 慈裕宮坐落於竹南鎮中港,「中港」過去是一個港口,因位於鹿港與淡水(滬尾)兩港口之間,且與大陸泉州航路成直線,所以稱為中港,與淡水港、紅毛港、鹿仔港、安平港並列於台灣本島西海岸,且距離大陸最近,自然成為與對岸交通、貿易較早之海港,在清朝曾因漢人開拓,貿易鼎盛,成為北部重鎮之一。
慈裕宮的格局與空間機能 中港慈裕宮是一坐西朝東、三進、三殿、兩廊、二護室的南方閩南式的廟宇建築,以磚、木、石、鋼筋混擬土等混和構造,分為前埕、前殿、拜殿、正殿、左右護龍及後埕。前殿正面前有日出橋。前殿及正殿脊均為重簷歇山頂配上莊嚴古樸的琉璃瓦頂,屋頂多翹脊、翹角,並有剪黏裝飾。
慈裕宮的空間機能 日出橋: 前埕的日出橋可推測過去廟前曾有河流過
慈裕宮的空間機能 三級古蹟紀念碑:民國74年由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慈裕宮的空間機能 前殿:三川殿且有兩護廊,共五門進出。
慈裕宮的空間機能 正殿:屋頂也是三川脊。
慈裕宮的空間機能 後殿:祀奉陪祀的神明。
慈裕宮的空間機能 井井泉位於殿後大花園右側,為清末台灣巡撫劉銘傳率部駐紮時,所開鑿汲水供飲食的古井。
慈裕宮的脊飾 前殿上的三川脊上裝飾雙龍搶珠,脊堵內有剪黏,垂脊有裝飾鯉魚。 正殿上的三川脊上裝飾雙龍護塔,脊堵內有剪黏,垂脊有裝飾水草。
屋脊上的剪黏 寺廟的屋頂多會有剪黏的裝飾,剪黏是匠師用剪刀將各色陶瓷杯碗剪成所需大小,再以灰泥黏貼在內胚表面。現在多改用玻璃或壓克力片當材料, 可以讓色彩常保亮麗,但卻失去古樸的味道,而慈裕宮的剪黏仍保留傳統的做法,上圖圈起來的部份可以清楚看到陶瓷碗底的形狀。
慈裕宮的彩繪 廟內的主要樑柱,為了避免損害到主體結構,並不適合以雕刻的技法裝飾,這些樑柱通常用彩繪來裝飾。寺廟的樑柱底色以朱色為主,彩繪的題材除了龍鳳及人物外,還有花鳥、瑞獸、山水、書法等,不但是一種裝飾藝術,還有保護木料的功用喔!
慈裕宮的門神彩繪 慈裕宮的門神除了秦叔寶和尉遲恭外, 因為供奉媽祖所以還有宮女和太監。
慈裕宮的石雕 慈裕宮建築屬中國南方傳統建築,民國 7年由兩位師傅同時建造,石雕部分呈現左右兩邊不同建築風貌的「對場造」,民間稱做「拼場」,是本宮的建築特色。北邊由中港街人林溪山建造,南邊由板橋名家陳己元建造,例如:三川殿麒麟堵上石窗的造型:左為八卦形,右為方形。
慈裕宮的石雕 青斗石獅是乾隆48年,由「福建漳州龍溪縣 二九都弟子王靜觀」所敬獻。不但說明慈裕宮的歷史悠久,更可以見證中港的富裕繁榮。 公獅口中原本有一個石球,經過兩百多年的滾動而被取出,不知流落何方。更重要是此對石獅,極可能是全苗栗縣,現存最早有年代記載的文物,兼具歷史與藝術價值。 民間相傳小孩子如果騎坐在公獅上,晚上就會尿床,聽說相當靈驗。
慈裕宮的石雕 民間相傳小孩子如果騎坐在公獅上,晚上就會尿床,聽說相當靈驗。
慈裕宮的龍柱 柱子是撐起整座廟的主角,古代的廟宇大部分都是以木材為主要的建築材料。而現今台灣的寺廟多使用石柱,石材大多由大陸隨貨船押艙而來。
慈裕宮的木雕
慈裕宮的碑匾聯 慈裕宮的匾額極多,重要的有「允王唯后」匾,是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慈禧太后降旨獻立的;另一重要匾額是「與天同功」匾,是清光緒皇帝於8年(西元1882年)御筆奉獻的,當時清兵部尚書福建巡撫一等軍都尉岑毓英,經奏請光緒帝奉獻本匾額。這兩個匾額目前都懸於正殿。 慈裕宮的匾額極多,重要的有「允王唯后」匾,是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慈禧太后降旨獻立的;當時清穆宗同治皇帝與慈禧太后身體不好,聽說慈裕宮聖母靈驗,欽命臺灣掛印總兵官武隆阿特特來祈求賜藥,果然靈效,太后於是降旨獻立「允王唯后」匾額。另一重要匾額是「與天同功」匾,是清光緒皇帝於8年(西元1882年)御筆奉獻的,當時清兵部尚書福建巡撫一等軍都尉岑毓英,駐臺督辦大甲溪橋樑修建工程,從福州載運器材來臺,遇颶風船隻受阻,岑毓英暫駐中港等候消息。心中忽感不安,本地士紳臺灣參事陳汝厚乃保薦祈禱於慈裕宮聖母,天驟轉晴,指示航線,果如其願,船隻平安駛入中港,經奏請光緒帝奉獻本匾額。這兩個匾額目前都懸於正殿。
慈裕宮的碑匾聯 慈裕宮的匾額極多慈裕宮三川殿龍虎牆壁上,有一對金黃色花崗石柱,是嘉慶21年(1816)修建時所立,至今仍光澤耀人。
參考資料來源
Thank You ! 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