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 , 造化无为字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居易 乐天 唐宣宗 李忱
琵琶行 知命乐天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作者介绍 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 太原,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 白文公。 生于郑州新郑。自幼聪 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 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 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 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 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
琵琶行并序 作者介绍 后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 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 (今江西九江)司马。
琵琶行并序 作者介绍 元和十三 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接着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 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 和“栖心释氏”的生活。
琵琶行并序 作者介绍 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 称“刘白”。两年后病 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著有:《白氏长庆集》,另外代表作还有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但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谕诗,其中包括《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琵琶行并序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贞元、元和年间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这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一方面,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赋税繁重,贫富悬殊,蕃族侵扰,战祸频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对现实的弊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政治,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唐王朝中兴。
琵琶行并序 新乐府运动 这种情况反映在当时的文坛和诗坛上,便分别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白居易等人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真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
琵琶行并序 文化常识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并序 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任免升迁: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除:授予官职. 擢:提升官职.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除:授予官职. 擢: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的地区. 黜:免去官职. 去:解除官职.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琵琶行并序 解题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琵琶行并序 阅读课文注意字音
琵琶行并序 诗前小序 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琵琶行并序 故事梗概 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1段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2、3段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4段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 乐师) ,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 )为贾人 (商人)妇。 遂(就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小序 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 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 )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 因(于是)为(写)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 )《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 )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语欲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 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的比喻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的比喻来概括音乐的美。 )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比喻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第二层:弹奏琵琶的过程,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琵琶行并序 探究课文 以声喻声 妙语点睛 诗人是怎样表现乐曲的情调?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以声喻声 妙语点睛
琵琶行并序 喻体 旋律 急雨 急促沉重 私语 轻柔尖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莺语花底 悠扬婉转 泉流冰下 缓慢低沉 冰泉冷涩 沉咽暂歇 银瓶乍破水浆迸 突然激昂 铁骑突出刀枪鸣 戛然而止 裂帛
琵琶行并序 运用比喻 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诗人怎样表现琵琶出神入化的技巧?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提问:以“急雨”和“私语”来比喻乐声,除了书上的注释“粗重”、“轻细”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相似之处?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提问:为什么不说“一把珍珠落玉盘”?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提问:这两句比喻与琵琶声的相似之处在哪里?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提问:这两句比喻与琵琶声的相似之处在哪里? 侧面衬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并序 名段欣赏 琵琶女的演奏过程分为几个层次?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 (总写) 珠落玉盘, 急切愉悦 (一) 幽咽凝绝, 幽愁暗恨 (二) 铁骑突出, 激愤难平 (三) 曲终收拨, 戛然而止 (曲终)
琵琶行并序 名段欣赏
琵琶行并序 1、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 3、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悄无言” ,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 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琵琶行并序 分析鉴赏 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衬情”的典范。 ) 第三层: 听众的反映。
琵琶行并序 第三诗段: 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显出庄重的脸色)。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
琵琶行并序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借代其他歌女)妒。五陵年少(京城富贵人家子弟)争缠头(送给歌女的锦帛),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镶着金花的银钗)击节(打拍子)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琵琶行并序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借代年月)等闲(平常)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衰老)。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地名)买茶去。去来(离去。“来”,助词)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
琵琶行并序 (第二层: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本段运用对比、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对比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对比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对比后来的满腹辛酸。)
琵琶行并序 第四诗段: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 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行并序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ōuyā单调的乐声)嘲哳(zhāozhā繁杂的声音)难为听。(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先说无音乐,再说听惯了伤感的啼鸣和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对琵琶女的赞扬与请求。)
琵琶行并序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
琵琶行并序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
琵琶行并序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琵琶行并序 诗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琵琶女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矛盾 起对比反衬作用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琵琶行并序 理清思路—琵琶女三次演奏 夜送客忽闻琵琶声 第一次 暗写 主人忘归客不发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 琵琶女演奏琵琶曲 明写 第二次 (侧面烘托琴技) 琵琶女演奏琵琶曲 明写 第二次 琵琶女叙说苦身世 (详写) 诗人自诉迁谪意 运用比喻 侧面衬托 明写 琵琶女促弦又一曲 第三次 江州白司马青衫湿 (略写) (侧面烘托琴技)
琵琶行并序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琵琶行并序 诗人 琵琶女 送客闻琵琶 独自弹琵琶 演奏琵琶 欣赏琵琶 感叹世态 自述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曲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
琵琶行并序 人物形象 琵琶女 诗人 共同点 艺压京城 位至谏官 盛 名动京师 艳盖群芳 谪居卧病 年老色衰 衰 委身商人 飘零天涯 音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琵琶行并序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琵琶行并序 写作艺术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琵琶行并序 典型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琵琶行并序 典型乐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次句描写音乐的诗句堪称绝唱。诗人通过通俗新颖、生动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读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可谓形象鲜明,韵味无穷;且乐声的富于变化,使人觉得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满腔的怨愤和哀愁。
琵琶行并序 典型氛围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琵琶行并序 典型境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琵琶行并序 典型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琵琶行并序 相关链接
琵琶行并序 韩愈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何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情绪大起大落,忽婉转,忽雄奇。其变态之强烈,令听者感到内心冰炭交加,升天坠地。其为音乐艺术,信可如此,而今日之琴曲,惟《广陵散》可当之。
琵琶行并序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琵琶行并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