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波斯灣戰爭 組員: 9554014 邱巧萱 9554038 劉亞璇 9554041 葉惠雯 亦稱海灣戰爭(Gulf War, 1990∼1991) 組員: 9554014 邱巧萱 9554038 劉亞璇 9554041 葉惠雯
概述 波斯灣戰爭是在二十世紀,繼越南戰爭之後,最大規模的戰爭,其緣起於伊拉克與科威特兩國,為領土、石油權利益等糾紛,以及伊拉克對油償、租借布比揚島、瓦巴島談判破裂,導致伊拉克於一九九O年八月二日入侵科威特。此次之侵略行動發生於歐、亞洲交界之戰略要域上,其發展可能引起中東區域性戰爭,甚至引發世界大戰,而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六七八號決議案,強烈要求伊拉克部隊撤出科威特。事發後聯軍旋即展開部署實施「沙漠之盾」防衛作戰,並於1991年1月17日凌晨3時開始實施毀滅性的「沙漠風暴」戰爭,迄同年2月24日至28日8時止,歷經100小時地面作戰,伊拉克無條件投降,戰爭劃下休止符。 波斯灣戰爭,是美國在後冷戰時代的第一場國際危機,美國藉由這場戰爭的光榮戰役,再度確立了國際領袖的地位。
參戰國家暨兵力 伊拉克 - 海珊充滿領導阿拉伯世界的野心 兩伊戰爭中建立起龎大軍力 其戰鬥部隊是一支強盛且經戰火洗煉的精銳之師 伊拉克 - 海珊充滿領導阿拉伯世界的野心 兩伊戰爭中建立起龎大軍力 其戰鬥部隊是一支強盛且經戰火洗煉的精銳之師 擁有深厚之化學戰力
科 威 特 – 為領土小的城市國家 但石油蘊藏量高,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每年在軍備上投資達10億美元,卻沒有花在刀口上 雖加入「海灣合作理事會」,仍無法逃脫被伊抗克攻擊的命運
戰爭發生原因 一、伊拉克亟於向外擴張的心理 二、經濟的因素 三、石油因素 四、戰略的因素-出海口
戰爭的經過 1990年 8月3日,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8月6日,安理會對伊拉克實施全球性的貿易禁運政策(伊拉克則在8月8日以正式吞併科威特作為回應)。伊拉克的入侵和對沙烏地阿拉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國和出口國)所構成的潛在威脅促使美國和它的西歐北約盟國立刻派遣軍隊進駐沙烏地阿拉伯,以阻止一場可能爆發的攻擊。埃及和若干其他阿拉伯國家加入了反對伊拉克的聯盟,並派出軍隊組建「沙漠之盾行動」。同時伊拉克也在科威特建立了一支約30萬的占領軍。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批准使用武力對付伊拉克,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到了1991年1月,反對海珊的多國聯合部隊已增至70萬人,包括54萬美軍,以及人數較少的英國、法國、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和敘利亞軍隊,以及若干其他國家的分遣隊。但海珊堅拒撤出在科威特的軍隊,並聲稱科威特會成為伊拉克的一個省。
波斯灣戰爭於1991年1月16∼17日開打,由美國指揮對伊拉克進行大規模的空襲,這種攻擊並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後來幾週的連續空中轟炸(名為「沙漠風暴行動」)摧毀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統,接著是攻擊其通訊網路、政府大樓、武器工廠,煉油廠和道路橋樑。到2月中旬,聯合部隊已將空中攻擊目標轉向伊拉克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的前鋒地面部隊,摧毀其防禦工事和坦克。
2月24日,聯合部隊從沙烏地阿拉伯的東北部向北發動了大規模的地面攻擊(稱「沙漠之劍行動」),進入了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3天之內,面對伊拉克瀕於瓦解的抵抗,阿拉伯和美國部隊已收復科威特市。同時,主要是美國部隊深入了科威特以西200公里(120哩)處的伊拉克境內,從背後攻擊伊拉克武裝的後備軍隊。7月27日摧毀大部分伊拉克精銳部隊——共和國衛隊,雖然該衛隊曾經企圖在伊拉克東南部的巴斯拉(Basra)南方進行抵抗。到美國總統布希宣布2月28日停火時,伊拉克的抵抗已全部崩潰。
勝負因素分析 多國聯軍戰勝原因 – 有良好的領導 聯軍的和諧團結,合作無間 有周密妥切的計畫 各國國內民眾的支持,鼓舞部隊士氣 威力無比的空中攻擊
伊拉克戰敗原因 – 一連串的判斷錯誤。 未能挾佔領科威特之勝利餘威,揮軍直取沙烏地阿拉伯及海灣小國。 空軍戰機未能升空迎戰,阻止盟軍空中攻勢。 猛烈的空中轟炸,使得指揮通訊中斷、後勤補給欠缺、部隊士氣渙散。 未能掌握敵情,知己知彼。 戰術上的失誤。
兩次波灣戰爭的比較 第一次波灣戰爭(1991) 第二次波灣戰爭(2003) 戰爭目標 1. 光復科威特 2. 驅逐科威特境內 伊拉克部隊 1. 光復科威特 2. 驅逐科威特境內 伊拉克部隊 3. 孤立海珊政權 4. 保護油田 1. 終結海珊政權 2. 向國際宣示美國以軍事力量獲致政治目標的決心 兵力 約50萬,主要派兵國家: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法國、英國、埃及、敘利亞等國 約30萬,主要兵力來自美國、英國,少部分來自澳大利亞、波蘭等國 國際支持 獲聯合國支持外,30國實質提供人員、物資參戰;18國提供人道援助物資 在未獲聯合國支持下,美國宣稱獲得40國以上支持,惟多數國家採「靜觀其變」姿態
戰略(術) 1. 空、陸作戰階段畫分明確,嚴格管制各階段作戰期程 2. 全面摧毀伊拉克軍、民基礎設施。 3. 大規模,多地面攻勢 1. 全面空、陸非線式同步作戰 2. 初期以精準空襲行動攻擊伊拉克上層軍、政目標 3. 目前陸上作戰態勢主力從南向進擊 科技 1. 巡弋飛彈、F117隱形戰機、B52轟炸機對伊拉克部隊行地毯式轟炸 2. M1A1戰車性能優於T72俄製戰 1. 數位化系統整合 2. 大量運用衛星科技 3. 武器更具殺傷力 4. 精準炸彈比率大幅提高
非軍事任務 1. 恢復科威特政權 2. 油田滅火 3. 鼓勵富比士500大企業進入科威特重建經濟 4. 國際分攤戰爭經濟耗損 5. 建立聯合國武檢小組,確保科威特免受伊拉克軍事威脅 1. 建立伊拉克民主政府 2. 重啟以、巴和平談判,以緩和中東國家對美、伊戰爭的不滿情緒 3. 防止伊拉克庫德族人乘機獨立 4. 冀求國際社會合作重建伊拉克經濟與民生設施 5. 人道援助
結語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參加國家數量最多且動員規模最大的戰爭。儘管聯軍對伊拉克發動攻擊的時間僅有43天,但是相關的動員準備時間則超過5個月,從伊軍入侵科威特到聯軍結束地面作戰,波斯灣的危機共歷時211天結束。這場大戰對現代戰爭有著指標性的示範作用,包括戰爭動員、部隊運輸、等,都揭示了未來武器發展和各種戰術運用戰爭的走向。 聯軍的整體表現傑出,不僅是軍事上打了一場漂亮的戰爭,在軍事之外的政治、外交、經濟各領域更是出色,使伊拉克陷入完全孤立的地位,讓侵略者受到懲罰。聯軍的戰鬥表現優異,高效率的後勤系功不可沒,使聯軍的現代化高科技戰力能夠充分發揮。在戰術層面上,聯軍的壓倒性空中優勢發揮了主導作用,重創伊軍的戰力和士氣,為後來的地面作戰打下勝利的基礎,也未後來的區域衝突引導出新的用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