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丹 柯
﹒ ﹒ ﹒ ﹒ ﹒ ﹒ ﹒ ﹒ ﹒ ﹒ 一、读准字音 1.给下列单音字注音 泥沼( ) 虬曲( ) 篝火( ) 泥沼( ) 虬曲( ) 篝火( ) 警戒( ) 黏泥( ) 龌龊( )( ) 答案:zhǎo qiú ɡōu/jiè nián wò chuò ﹒ ﹒ ﹒ ﹒ ﹒ ﹒ ﹒ ﹒ ﹒ ﹒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 轧 颤 着 答案: yà/zhá chàn/zhàn zháo/zhāo/zhuó 着了魔( ) 着数( ) 着手( ) 轧轧的响声( ) 轧钢( ) 颤抖( ) 颤栗( )
二、写准写形 xuān( )响 tǐnɡ( )起 寒xuān( ) 蜻tínɡ( ) xuàn( )染 朝tínɡ( ) 威xié( ) 压suì( ) xié( )助 纯cuì( ) lèi( )骨 荟cuì( ) 答案:喧/暄/渲 挺/蜓/廷 胁/协/肋 碎/粹/萃
三、用对词语 1.和谐·和睦 同:都是指合作得很好。 异:“和谐”是配合得适当;协调。侧重于社会、行为方面的一致。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侧重于家庭、感情的友好。
2.抱怨·报怨 同:都是指心中怀有不满的情绪。 异:“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侧重在口头。 “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侧重在行为。 3.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4.精疲力尽: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 ﹒ 【一试身手】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 “×”。 1.据报道,武汉市已建立起“大调解”工作格局,打造和睦环境 正能量。 ( ) 2.看守所外,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伯以德报怨给偷自己钱的小偷 送去御寒的衣物。 ( ) 答案:1.×。用在环境方面应该是“和谐”。 2.√。老伯不计较小偷偷自己钱的坏行为,还给他送去御寒的 衣物,是以德报怨的表现,符合语境。 ﹒ ﹒
﹒ ﹒ 3.事实上,私有化与否对戴尔无足轻重,因为这家公司正在走当 年“王安实验室”的老路。 ( ) 年“王安实验室”的老路。 ( ) 4.当你觉得精疲力尽无法再坚持时,请再相信一下自己,再努力 一把,你能做出超乎你想象的事情。 ( ) 答案:3.√。意思是不管什么政策对戴尔来说都没有影响,符 合语境。 4.√。这里指自己精神与身体已非常疲乏,故正确。 ﹒ ﹒
作者名片 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 简介:高尔基(1868—1936),早年丧父,11岁 开始独立谋生,对社会底层痛苦生活的体验 成为他创作中的源泉。高尔基刻苦自学文 化知识,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 德拉》,登上文坛。
成就:1901年他创造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受到列宁的热情赞扬。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1906年创作完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 1913~1916年间完成《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间完成《我的大学》。 评价: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背景探寻 驱散黑暗的伟大篇章 《丹柯》节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1895年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当时俄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黎明前夕的黑暗,正需要一种精神的鼓舞和道路的指引,所以高尔基塑造了“丹柯”这一光辉的勇士形象,希望能照亮黑暗中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胜利、走向光明。
【心灵之灯】像丹柯这样的人是走在时代最前列的人,是暴霜露、斩荆棘、呕心沥血的领导者,这样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注定是孤独的,因为他的付出往往不被人理解。但是,时间是公正的法官,不管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都会给勇敢者一个公正的裁判,证明其活着的价值。
风格流派 高尔基早期作品的风格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 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 的英雄形象;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的美 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 流浪汉的短篇小说,如《切尔卡什》等。后期他倡导“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即“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成 为第三种东西”“用更鲜明的色彩来描写英雄的现代生活,并 用更崇高更适当的语调来谈论它”。这种现实与理想高度统一
的创作方法,实际上是现实主义艺术方法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1.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柯,而是先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 的人被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2.丹柯面对着一群什么样的族人?在困难面前族人有什么样的表现?请筛选出变化过程。 【明确】丹柯面对的是一群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族人。 “快乐、强壮、勇敢”——“衰弱、恐惧”——“和谐、相信”——“抱怨、围攻”——“践踏”。
3.分析本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明确】 内 容 象 征 义 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走向广阔的草原 象征着人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高大坚固的树构成黑暗的森林 象征着俄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的黑暗 广阔的草原让人豁然开朗 象征着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丹柯 象征着坚定地追求自由光明的领导者和先驱者 其他人们 象征着在革命到来之前动摇犹疑的人民大众
4.请多元化解读《丹柯》的主题。 【明确】①歌颂了丹柯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 ②领导者对群众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丹柯把生命献给了大家,却依然不被理解,人们走出黑暗后,忘记了他们的先驱者和带领者。可见丹柯没有对族人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理解自己,齐心协力把大家带出森林。
③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因为“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④无论境遇怎样恶劣,都要保持人的尊严,不能甘当奴隶。 ⑤批判了大革命之前长期处于黑暗中的人们的麻木无情。
【备选要点】 1.试分析本文典型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明确】
2.试分析本文一波三折的情节。 【明确】一是当族人们在森林阴森恐惧的压迫下,开始犹豫、 退缩甚至想回去当奴隶的时候,丹柯站出来,呼吁“什么事都 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林子是有尽头的”,并勇敢 地挺身而出,成了全族的领路人。 二是在遇到密林时族人们开始抱怨他“年轻没有经验” “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
三是大雷雨来临时,族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迁怒于丹柯,抱怨、指责,甚至要弄死他的时候,丹柯却还是“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并“抓开了自己的胸膛”“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
3.在拯救族人的过程中丹柯的英雄形象是否发生了变化? 【明确】①内心有过波动。如:族人开始抱怨时,丹柯是快乐而安详的;族人怨恨审问时,丹柯也有所埋怨、责怪;族人生气诅咒时,丹柯怒火燃起;族人兽性爆发时,丹柯心里产生了苦恼。在困境面前的情绪波动让我们看到丹柯终究也是族人中的一员,他也会有常人的痛苦。只因爱与责任让他战胜了自己。 ②一直不变的是他坚持把拯救族人作为自己最强烈的愿望。情节的曲折发展让英雄的形象逐渐高大的同时更贴近真实。
4.如何看待丹柯把心掏出来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这一情节?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丹柯这个勇士用自己的心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把人们带出了危险,从中读者可以体味到只要有伟大的心灵就能获取最终的胜利。作者通过想象与虚构,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5.结合下面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环境的恶劣的。 句子:①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 ②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 ③更可怕的是风吹过树梢……给他们唱葬歌一样。 ④四周是一片黑暗……朝四面八方伸出去。 ⑤可是有一回在林子的上空……黑夜全集中在这儿了。 ⑥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撕成了碎片。
【明确】这几个句子运用铺饰、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环境,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预示着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困难极其强大,困难越大人物的性格越鲜明。
6.结合丹柯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 性格特点 示 例 勇于实践,敢于行动,自信 “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喂!嘿!……” 对族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甘当领路人 “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来领导的!”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像一群绵羊一样!”
性格特点 示 例 对族人失望、鄙夷,虽然愤怒,但仍然坚守信念 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他看见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强烈的火的光芒…… 舍己为人 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
总之,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丹柯有着与族人一样的困境,作为逃难者的领导者,更承担着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亡的威胁。可是在困难面前,丹柯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勇敢,甚至不惜用生命换取别人的自由,他无愧于“骄傲的勇士”的称号。
【归纳提升】 一、结构图解
二、主旨归纳 本文刻画了“丹柯”这一光辉形象。为了让族人走出黑暗,他献出了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了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文章高度赞扬了丹柯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同时也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苏联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象征手法四运用 高尔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隐晦地表达文章主题,寄托自己的理想。小说《丹柯》从整体上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其中各个要素均有其象征意义。文章使用象征的手法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 在具体写作实践中应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篇 如丹柯带领族人走出黑暗的过程象征着革命的过程。 2.用象征手法刻画艺术形象 如本文中遇到密林、暴雨,丹柯遭抱怨、诋毁、责难,甚至族人要弄死他的时候,丹柯掏出自己燃烧的心带领人们走出黑森林。就运用了象征手法,塑造了丹柯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牺牲的形象。
3.用象征手法暗示主题,营造气氛,抒发情感 如本文中用草原上的火星象征丹柯的精神不灭,表达对丹柯精神的赞美和歌颂。 4.用象征手法表现事物特征 如本文中黑森林象征着社会的黑暗,草原象征着革命胜利后的光明等。
【拓展链接】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比较明显的区别有: 1.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2.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3.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废 琴 白居易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简要分析诗歌主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答:
【解析】“琴”的文化内涵是不确定的,由此可判断是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不光写了琴受人冷落的遭遇,还写了羌笛和秦筝受人喜欢的现状,这二者之间使用了对比手法。运用象征手法,便是要借他物来征己意,从“遗音尚泠泠”等句中可确定作者不迎合世俗的思想感情,从“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句读出作者对自己政治失意的感慨。 答案: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以琴自喻,将古琴受冷落的遭遇与羌笛和秦筝受人喜欢进行对比。一方面借废琴坚守自我表达自己保持操守不迎合世俗的思想感情,一方面寄寓自己政治失意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