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液体制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 医 妇 科 学 总 论 主讲人 李朝平.
Advertisements

玉田三中 化学组. 生活中的这些物质 …… 酸的 食醋、酸奶和某些水果都是 酸的,你是如何知道的?
多喝水,健康水噹噹 多喝水,健康水噹噹 1 名次國家每天喝含糖飲料百分比 1 以色列 52 % 2台灣 44.7 % 3 蘇格蘭 43.9 % 4 美國 39.6 % 5 英格蘭 37.1 % 每天喝含糖飲料排行榜(對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會員國) 兒童福利聯盟 2007 年針對台北、台中、高雄與.
氨基酸转换反应 ( 一 ) 血液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 一. 目的 : 了解转氨酶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临 床诊断中的意义, 学习转氨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 法。 二. 原理 :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氨基转换酶也称转氨酶, 能 催化 α – 氨基酸的 α – 氨基与 α – 酮基互换, 在氨基酸 的合成和分解尿素和嘌呤的合成等中间代谢过程中.
门冬氨酸钾镁口服溶液 国家医保药物(乙类). 药物类别与用途 1 、类别:电解质补充药。 2 、用途: ( 1 )适用于低血钾症,改善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 失常、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用于心肌炎后遗症, 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各种心脏病。 ( 2 )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汁分泌不 足和肝性脑病等辅助治疗。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第十六章 制剂新技术.
第三节 注射剂.
药物溶媒 生理盐水还是葡萄糖?.
固体制剂-Ⅰ(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
课 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课 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 二 课 时.
第七章 食品化学保藏 一、问题 1、食品化学保藏的原理 2、食品化学保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3、常用食品化学保藏剂的作用原理 二、教学目标:
药品抽验工作程序及要求 河北省药品检验所 刘永利.
半固体制剂 Semisolid Preparations
第七章 各类中药制剂分析 药物分析学科.
液体药剂 药剂教研室.
答: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第十八章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
食品添加物 講師:李武鴻.
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一节 环糊精包合技术
第十章 家用化学品和化妆品卫生 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2000年11月2日.
趣味實驗集錦 化學實驗教學 之三.
第九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项目九 日用化学品简介.
第五章 液体制剂 主讲:宋振国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剂教研室
第五章 软膏剂.
化學與生活 教師:林維莉.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
泰宁小学 六(2)班 林丹敏 早恋?!.
第十章 发酵蛋制品与蛋品饮料.
第二章 软饮料的原辅料.
第六讲 外用膏剂 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黄家利.
第九章 木 材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材教研室.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 药剂物化教研室.
药剂学 第八章 浸出制剂 药物制剂教研室.
焦點1 神經元與神經衝動.
皮肤病基础 西畴县皮肤病防治站.
第十二章 软膏剂.
第四节 原料药及制剂检查.
第五节 靶向制剂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1.掌握靶向制剂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基础 2.学习靶向制剂的分类
第六节 片剂的包衣 定义 包衣的目的 包衣的基本类型 ① 糖包衣 ② 薄膜包衣 ③ 压制包衣 在片剂表面包以适宜材料的过程称包衣。
“松针黄酮提取工艺的 优化及组成、结构 的初步测定”探究报告
主知道法利赛人听见他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他的门徒施洗,)他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
环境空气监测(1) 环境监测总站 2016年04月.
表面活性剂 概述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 (一)临界胶束浓度(CMC) (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第九章 液体制剂.
中药注射剂 中药制剂学教研室 刘 莉
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验 主讲人:王福红.
3. 食品的物理检验法 目标:掌握密度和相对密度、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率、物质的旋光性、黏度的概念;了解固态食品比体积,液体的浊度、透明度等基本概念。了解密度计、折光仪、旋光计等仪器的原理与结构,掌握常用物理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仪器的使用技能和测定方法.
第十一章 软膏剂、眼膏剂和凝胶剂.
卫生监督协管技术 规范及要点 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办 2015年4月.
消毒液介紹 報告者: 周慧如 護理師.
第二章 甜味料与酸味料 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食糖为主的天然甜味料,几种重要的人工甜味料和酸味料的加工特性及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很好地运用这两类原料。
执业药师之路—— 有我陪你 在线自习室 主讲:董老师.
第二章 液体制剂 主讲教师:易丹丹. 第二章 液体制剂 主讲教师:易丹丹 2.1 概述 液体制剂的概念 液体制剂: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通常是将药物(固体、液体、气体),以不同的分散方法(溶解、胶溶、乳化、混悬等方法)和不同可分散程度(包括离子、分子、胶粒、液滴和微粒状态)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
平 抛 运 动.
第 七 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019/2/28 表面活性剂化学.
9 渗透蒸发.
組別:第二大組-第一組 組員:王秀如 林佩蓉 蔡宜璇 吳怡萱 梁倩影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可以口服,也可外用。 一、溶液剂 二、芳香水剂
模块八 发动机总成装配与试验 单元1 发动机总成装配 单元2 发动机的磨合 单元3 发动机竣工验收.
关于“十三五”规划的思考 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 张汉松 2014年10月 昆明.
第八章 软膏剂与凝胶剂 唐 靖 长沙医学院药学系 药剂教研室.
实验一 双水相萃取.
课程网址: 课程网址:
药剂学实验 实验二 混悬剂和乳剂的制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性质:设计 实验类别:本科基础 实验学时:4 实验教师:温晓玫
以西結書.
18 掺 假 蜂 蜜 的 鉴 别 07生物科学 武强 许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第五节 溶胶剂 第六节 混悬剂 第七节 乳剂 第八节 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 第九节 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

第一节 概述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概念 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理化性质 液体制剂的 稳定性 药物粒子的分散度 药效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 优点 ① 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 度大,吸收快, 能较迅速地发挥药效。 ② 给药途径多,可以外用。 ③ 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婴幼儿 和老年患者。 ④ 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如调整液体制剂 浓度而减少刺激性。 ⑤ 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后,有利于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缺点 ① 药物分散度大,又受分散介质的影响易引起 药物的化学降解,使药效降低甚至失效。 ② 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都不 方便。 ③ 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 ④ 非均匀性液体制剂,药物的分散度大,分散 粒子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易产生一系列的 物理稳定性问题。

(二)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均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非均相液体制 剂分散相粒子应小而均匀,浓度准确; 口服液体制剂外观良好,口感适宜; 外用的液体制剂应无刺激性 液体制剂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不宜发生霉变。 包装容器应方便患者用药。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一)   按分散系统分类 (二) 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

(一)   按分散系统分类 1. 均相液体制剂 2. 非均相液体制剂

1. 均相液体制剂 均相液体制剂 药物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澄明溶液,属热力学稳定体系。其中的溶质称为分散相,溶剂称为分散介质。 1. 均相液体制剂 均相液体制剂 药物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澄明溶液,属热力学稳定体系。其中的溶质称为分散相,溶剂称为分散介质。 (1)低分子溶液剂 (2)高分子溶液剂

(1)低分子溶液剂 又称溶液剂,是由低分子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分散微粒小于1nm。

(2)高分子溶液剂 包括由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也包括由表面活性剂形成的缔合胶体溶液(又称亲液胶体或缔合胶体溶液)。分散相微粒大小在1~100nm范围。

2.非均相液体制剂 非均相液体制剂所形成的体系为多相分散体系,其中固体或液体药物以分子聚集体 (1~100nm) ,微粒 (>500nm) 或小液滴 (>100nm) 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属于不稳定体系。 包括(1)溶胶剂 (2)乳剂 (3)混悬剂

(1)溶胶剂 又称疏水胶体溶液(lypophobic colloid),为药物以胶粒形态(分子聚集体)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微粒多相分散体系,分散微粒大小在1~100nm范围。

(2)乳剂 由不溶性液体药物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液滴大小一般在0.1100m之间。

(3)混悬剂 由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m之间(小者也可为0.1m,大者也可达50m或者更大)。

不同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及其特征 液体类别 微粒大小(nm) 特 征 溶液剂 1 以分子、离子状态分散,为澄明溶液,体系稳定,用溶解法制备 特 征 溶液剂 1 以分子、离子状态分散,为澄明溶液,体系稳定,用溶解法制备 溶胶剂 1100 以分子聚集体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聚结不稳定性,用胶溶法制备 乳剂 >100 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聚结和重力不稳定性,用分散法制备 混悬剂 >500 以固体微粒状态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聚结和重力不稳定性,用分散法和凝聚法制备。

(二)按给药途径分类 1. 内服液体制剂 如滴剂、口服液、糖浆剂、乳剂、 混悬剂、合剂等。

2. 外用液体制剂 (1)皮肤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擦 剂等。 (2)五官科用液体制剂:如滴鼻剂、 滴眼剂、洗眼剂、含漱剂、滴 耳剂等。 (3)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 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一) 增溶剂 (二) 助溶剂 (三) 潜溶剂 (四) 防腐剂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一) 增溶剂 (二) 助溶剂 (三) 潜溶剂 (四) 防腐剂 (五) 矫味剂 (六) 着色剂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选择溶剂的条件: ① 对药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 ② 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或附加 剂发生反应。 ③ 不影响药效的发挥和含量测定。 ④ 毒性小、无刺激性、无不适的嗅味。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液体制剂中的溶剂对药物的溶解和分散起重要作用,对液体制剂的质量影响很大。 溶剂按介电常数的大小分为极性溶剂、半极性溶剂和 非极性溶剂。 极性溶剂 :①水; ② 甘油; ③ 二甲基亚砜; 半极性溶剂:③ 乙醇; ④ 丙二醇; ⑤ 聚乙二醇; 非极性溶剂 :⑦ 脂肪油; ⑧ 液体石蜡; ⑨ 乙酸乙酯

①水(water) 极性溶剂 水为最常用的极性溶剂,无药理作用,因常水中含有较多杂质,配制水性液体制剂时应使用蒸馏水或精制水,不宜使用常水。水的溶解范围广泛,大多数无机盐、极性大的有机物、糖、蛋白质、酸及某些色素均可溶于水中,也能溶解药材中的生物碱盐类、苷类、糖类、树胶、粘液质、鞣质等。水能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以任意比例混合,在一定比例时作为潜溶剂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但许多药物在水中不稳定,尤其是容易水解、氧化的药物;水性制剂易霉变,不宜长期贮存。

②甘油 (丙三醇,1,2,3-丙三醇,glycerin) 甘油为无色澄明高沸点粘稠性液体,有吸湿性,无臭,味甜(相当于蔗糖甜度0.6倍),毒性小,可内服也可外用。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等任意比例混合,略溶于丙酮,在氯仿、乙醚、挥发油或脂肪油中均不溶。甘油对酚、鞣质和硼酸的溶解度比水大,常作这些药物的溶剂。 甘油可供内服和外用。在内服液体制剂中含甘油12%以上时,使制剂带有甜味并能防止鞣质的析出。在外用液体制剂中,甘油常作为粘膜、皮肤用药物的溶剂,如碘甘油、硼酸甘油、软膏剂等。无水甘油对皮肤有脱水和刺激作用,含水10%甘油对皮肤和粘膜无刺激性。 含甘油30%以上有防腐作用。

③ 二甲基亚砜 (dimethyl sulfoxide, DMSO) 为无色澄明油状的粘性液体,具大蒜臭味,有强吸湿性,吸收水分可超过其本身重量的70%,能与水、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任意混合,它的2.16%水溶液与血浆等渗,其水溶液冰点很低,浓度60%时可降低水的冰点到-80℃,故有较好的防冻作用。 本品溶解范围很广,对水溶性,脂溶性及许多难溶于水、甘油、乙醇、丙二醇、脂肪油的药物,在本品中往往可以溶解,许多无机盐也能溶于其中,故有“万能溶剂”之称。 本品对皮肤和粘膜的穿透力很强,常用于外用制剂中作为渗透促进剂,但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

半极性溶剂 ④ 乙醇(alcohol) 我国药典收载的乙醇是指95%(v/v)的乙醇。乙醇的溶解范围很广,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树脂、色素等均溶于乙醇中。乙醇能与水、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任意比例混合。 20%以上的稀乙醇即有防腐作用,40%以上乙醇可延缓某些药物的水解。 有些药物在水中溶解度低,可用适当浓度的乙醇作溶剂。但乙醇有生理活性,易挥发,易燃烧,成本高。为防止乙醇挥发,其制剂应密闭贮存。乙醇与水混合时,产生热效应而使体积缩小,故在配制稀醇液时应凉至室温(20℃)后再调整至规定浓度。

⑤ 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药用品为1,2-丙二醇,为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无嗅,味微甜,有引湿性。 性质基本上与甘油相同,但粘度、毒性和刺激性均较甘油小。其溶解性能好,能溶解很多药物如磺胺类药、局部麻醉药、维生素A、维生素D、性激素、氯霉素及很多挥发油,能与水、甘油、乙醇混溶,还能溶解于乙醚、氯仿中,但不能与脂肪油混溶。 一定比例的丙二醇和水的混合液能延缓某些药物的水解,增加其稳定性。 当其浓度选用适宜时,作为注射剂溶媒,有速效或延效作用。 一定浓度的丙二醇尚可作为药物经皮肤或粘膜吸收的渗透促进剂。

⑥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 其通式为H(OCH2CH2)nOH, n≥4。聚乙二醇分子量在1000以下者为液体,如PEG-200,PEG300,PEG400,PEG600均为中等粘度无色带有微臭的液体,略有吸湿性。 液体制剂中常用的为聚乙二醇300~600,本品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水解破坏,有强亲水性,能与水、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以任意比例混合,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本品能溶解许多水溶性的无机盐和水不溶性的有机物。 对一些易水解药物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在外用制剂中能增加皮肤的柔润性。

⑦ 脂肪油 (fatty oils) 非极性溶剂 为常用非极性溶剂,包括花生油、麻油、豆油、棉籽油、茶油、橄榄油。 脂肪油能溶解固醇类激素、油溶性维生素、游离生物碱、有机碱、挥发油和许多芳香族药物,不能与水、乙醇等极性溶剂相混溶。 多用于外用制剂,如滴鼻剂、洗剂、擦剂等,也可作为内服制剂的溶剂,如维生素A和D溶液剂。 脂肪油容易氧化酸败,也易与碱性物质发生皂化反应而影响制剂的质量。

⑧ 液体石蜡(liquid paraffin) 是从石油产品中分离得到的液态饱和烃的混合物, 为无色无嗅无味的粘性液体,有轻质和重质两种, 前者密度为0.828~0.860g/cm3,多用于外用液体 制剂;后者密度为0.860~0.890g/cm3,常用于软 膏剂。 本品能溶解生物碱,挥发油及一些非极性药物, 但与水不能混溶。 化学性质稳定,但长期受热和光照会徐徐氧化, 产生不快嗅味,日本药局方和FDA准许添加维生 素E 10ppm作抗氧剂。 本品在肠管中不分解也不吸收,有润肠通便作用。 可作口服制剂和擦剂的溶剂。

⑨ 乙酸乙酯 为无色油状液体,微臭。相对密度(20℃)为0.897~0.906g/cm3。 有挥发性和可燃性。 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变色,需加入抗氧剂。 本品能溶解挥发油、甾体药物及其他油溶性药物。常作为搽剂的溶剂。

三、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一)增溶剂 (二)助溶剂 (三)潜溶剂 (四)防腐剂 (五)矫味剂 (六)着色剂 (七)其它

(一)增溶剂(solubilizer) 增溶(solubilization)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 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 解度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solubilizer),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 质(solubilizates)。 对于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 值为15~18。常用的增溶剂多为非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 酸酯类等。 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为增溶量。

(一)增溶剂 在液体制剂制备过程中,有些药物在溶剂中即使达到饱和浓度,也满足不了临床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这时可加入增溶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例如煤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仅3%左右,但在肥皂溶液中,却能增加到50%左右,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煤酚皂”溶液。 许多药物如油溶性维生素、激素、抗生素、生物碱、挥发油等可经增溶而制得适合治疗需要的较高浓度的澄明溶液。

(二)助溶剂(hydrotropy agent) 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复盐或分子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溶解度的过程。当加入的第三种物质为低分子化合物(而不是胶体物质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称为助溶剂。

1. 助溶机理 (1) 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 (2) 形成复盐 (3) 形成分子缔合物

(1) 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 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在10%碘化钾溶液中可制成含碘5%的水溶液,碘化钾为助溶剂。药典上收载的复方碘溶液就是利用碘化钾与碘形成分子络合物而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 I2 + KI → KI3 = K+ + I3-

(2) 形成复盐 例如茶碱在水中溶解度为1∶120,用乙二胺为助溶剂形成氨茶碱,其溶解度为1∶5。

(3) 形成分子缔合物 例如咖啡因的溶解度为1∶50,用苯甲酸钠作助溶剂,形成苯甲酸钠咖啡因,溶解度为1∶1.2。

2. 常用助溶剂 常用的助溶剂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一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等; 另一类为酰胺类化合物,如乌拉坦、尿素、烟酰胺、乙酰胺等。

(三)潜溶剂(cosolvent) 为了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常常应用混合溶剂。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与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 如甲硝唑在水中溶解度为10%(W/V),如果采用水-乙醇混合溶剂,则溶解度提高5倍。苯巴比妥在90%乙醇中有最大溶解度。

  图 :苯巴比妥在不同浓度乙醇中的溶解度  

机 理 关于潜溶剂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机理,一般认为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改变了原溶剂的介电常数,如乙醇和水或丙二醇和水组成的潜溶剂均降低了水的介电常数,增加了对非解离药物的溶解度。

(四)防腐剂(preservation) 常用防腐剂如下: ①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② 苯甲酸及其盐 ③ 山梨酸及其盐 ④ 苯扎溴胺 ⑤ 醋酸氯己定 ⑥ 其它

①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parabens) 又称尼泊金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有甲酯、乙酯、丙酯和丁酯,是一类优良的防腐剂,无毒、无味、无嗅、不挥发、化学性质稳定。 在酸性、中性溶液中均有效,但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强,而在弱碱性溶液中作用减弱,这是因为酚羟基解离所致。 本品对霉菌和酵母菌作用强,而对细菌作用较弱,广泛用于内服液体制剂中。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本品的抑菌作用随着甲、乙、丙、丁酯的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强,但在水中的溶解度却依次减小。 几种酯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防腐效果更好。以乙、丙酯(1∶1)或乙、丁酯(4∶1)合用时最多,其浓度均为0.01%~0.25%。 另外,本类防腐剂遇铁变色,在弱碱、强酸溶液中易水解。丁酯较甲酯易被塑料吸附。

② 苯甲酸及其盐类 本品对霉菌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可内服也可外用,是一种有效的防腐剂。  苯甲酸的溶解度,水中为0.29%(20℃),乙醇中为43%(20℃)。通常配成20%醇溶液备用。常用浓度为0.03%~0.1%。 其防腐作用是靠未解离的分子,而其离子无作用。因此,溶液的pH值影响苯甲酸的防腐力。苯甲酸pKa=4.2,故溶液的pH值在4以下抑菌效果好,溶液pH值超过5时解离度增大,防腐能力降低,用量应增加至不少于0.5%。

苯甲酸及其盐类 苯甲酸钠在水中溶解度为55%,在乙醇中微溶(1:80),常用量为0.1%~0.25%。 其抑菌机理及pH值对抑菌作用的影响同苯甲酸。 苯甲酸防霉作用较尼泊金为弱,而抗发酵能力则较尼泊金强。 苯甲酸0.25%和尼泊金0.05%~0.1%联合应用对防止发霉和发酵最为理想,特别适用于中药液体制剂。

③ 山梨酸及其盐类 本品为白色或乳白色针晶或结晶性粉末,有微弱特异臭。熔点134.5℃,对光热稳定,但长期露置空气中,易被氧化变色。微溶于水(约0.125%,30℃),溶于乙醇(12.9%,20℃),甘油(0.31%),丙二醇(5.5%)。 本品对霉菌和酵母菌作用强,毒性较苯甲酸为低,常用浓度为0.05%~0.3%,最低抑菌浓度为800~1200μg/ml。

山梨酸及其盐类 山梨酸的防腐作用基于其未解离的分子,在酸性溶液中效果好,pH值4.5最佳。 聚山梨酯类与本品也能发生络合作用,降低溶液中游离山梨酸浓度,但在常用浓度0.2%的情况下,溶液中游离山梨酸浓度仍超过其在水中的最低抑菌浓度(0.07%~0.08%)。 本品在水溶液中易氧化,可加苯酚保护,在塑料容器内活性也会降低。山梨酸与其它抗菌剂或乙二醇联合使用产生协同作用。 山梨酸钾、山梨酸钙作用与山梨酸相同,水中溶解度更大,需在酸性溶液中使用。

④ 苯扎溴胺 又称新洁尔灭,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本品为淡黄色液体,低温时形成蜡状固体,极易 潮解,有特嗅,味极苦。极易溶于水,溶于乙醇。 水溶液呈微碱性,强力振摇时,能产生大量泡沫。 性质稳定,加热不易分解,对金属、橡胶、塑料 制品无腐蚀作用,不污染衣服。 本品毒性低,作用快,刺激性甚微,是一个优良 的眼用制剂防腐剂,常用浓度为0.01%~0.1%。

⑤ 醋酸氯己定 醋酸氯己定(chlorhexide acetate)又称醋酸洗必泰(hibitane),微溶于水,溶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中,为广谱杀菌剂,用量为0.02%~0.05%。

⑥ 其他防腐剂 20%的乙醇或30%以上甘油的均有防腐 作用。 0.05%薄菏油或0.01%的桂皮醛, 0.01%~0.05%的桉叶油(eucalyptus oil) 等也有一定防腐作用。 

(五)矫味剂 内服液体制剂应味道可口,外观良好,使患者尤其是儿童乐于服用。 1.  甜味剂 2. 芳香剂 3. 胶浆剂 4. 泡腾剂

1.     甜味剂(sweeting agents) (1) 天然甜味剂 ① 蔗糖 ② 甜菊甙 (2) 合成甜味剂 ① 糖精钠 ② 阿司帕坦

蔗 糖 是矫味的主要用品,常以单糖浆或果汁糖浆如橙皮糖浆、樱桃糖浆、桂皮糖浆等形式应用,兼矫臭。 蔗 糖 是矫味的主要用品,常以单糖浆或果汁糖浆如橙皮糖浆、樱桃糖浆、桂皮糖浆等形式应用,兼矫臭。 应用糖浆时常添加山梨醇、甘油等多元 醇,防止蔗糖结晶析出。

 甜菊甙(stevioside) 是从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的叶和茎中提取 得到的一个双萜配糖体。为微黄色或白色结晶性 粉末,易潮解,无臭,有清凉甜味,甜度比蔗糖 大约300倍。难溶于水(约1:1000),微溶于乙 醇,加热与遇酸不变化。常用量为0.025%~0.05% (相当于蔗糖浓度5~10%)。 本品甜味持久且不被人体吸收,不产生热能,所 以是糖尿病,肥胖病患者很好的低能量天然甜味 剂, 但甜中带苦,故常与蔗糖或糖精钠合用。

 糖精钠(saccharin sodium) 由糖精(邻磺酰苯甲酰亚胺)加碳酸氢钠制得,为无色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水(1:1.5),但水溶液不稳定,长时间放置后甜味降低,在pH值为8时较稳定。其甜度为蔗糖的200~700倍,常用量为0.03%(相当于蔗糖浓度10%),常与单糖浆或甜菊甙合用,作咸味药物的矫味剂。

阿司帕坦(aspartame) 也称蛋白糖,又称天冬甜精,化学名 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为二肽类 甜味剂,已收载于USPXXIII版及中国 药典2000年版, 其甜度为蔗糖的150~200倍,而无后 苦味,不致龋齿,可以有效地降低热 量,适用于糖尿病、肥胖症患者, 国内已生产有药用规格产品,也有进 口产品。

2. 芳香剂 在制剂中有时需要添加少量香料和香精以 改善制剂的气味,这些香料与香精称为芳 香剂,分天然香料和人工香料两大类。 天然香料包括植物中提取的芳香性挥发油 如柠檬、樱桃、茴香、薄荷挥发油等以及 它们的制剂如薄荷水、桂皮水、枸橼酊、 复方橙皮醑等,动物性香料如麝香、灵猫 香、海狸香、龙涎香等。

人工合成香料按化合物分类有醇、醛、 酮、酸、酯、胺、醚、酚、内酯、萜、 缩醛等香料,使用最多的是酯类。 香精又称调合香料,其组成包括天然香 料、人工合成香料及一定量的溶剂,如 苹果香精、桔子香精、香蕉香精等。

3. 胶浆剂 胶浆剂由于粘稠,能干扰味蕾的味觉因而 可矫味,多用于矫正涩酸味。 对刺激性药物可降低刺激性。在胶浆剂中 加入甜味剂如0.02%糖精钠或0.025%甜菊 甙可增加矫味作用。 常用的有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 淀粉、海藻酸钠、阿拉伯胶、西黄蓍胶、 琼脂、明胶等。

4. 泡腾剂 制剂中常应用碳酸氢盐与有机酸(枸橼酸、酒石酸)作为泡腾剂,遇水后产生CO2。CO2溶于水呈酸性,能麻醉味蕾而矫味,常用于苦味、涩味、咸味制剂,与甜味剂、芳香剂配合使用,可得清凉佳味。

(六)着色剂 着色剂亦称色素,分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类,后者又分为食用色素和外用色素。只有食用色素才可作为内服液体制剂的着色剂。 1. 天然色素  2. 人工合成色素 (1) 食用色素 (2) 外用色素

1. 天然色素  我国传统上采用无毒植物性和矿物性 色素作内服液体制剂的着色剂。 植物性色素包括:红色的有苏木、紫 1. 天然色素  我国传统上采用无毒植物性和矿物性 色素作内服液体制剂的着色剂。 植物性色素包括:红色的有苏木、紫 草根、茜草根、甜菜红、胭脂红等; 黄色的有姜黄、葫萝卜素等;蓝色的 有松叶兰、乌饭树叶;绿色的有叶绿 酸铜钠盐;棕色的有焦糖等。矿物性 的如氧化铁(棕红色)。

(1) 食用色素 我国目前批准内服的合成食用色素有胭脂 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日落黄、姜 黄以及亮蓝。 这些色素均溶于水,一般用量约 为0.0005%~0.001%(不宜超过万分之一),常配成1%贮备液使用。具体使用量和使用 范围见GB2760~81《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标准》的着色剂项下。 市售食用着色剂,一般含有稀释剂食盐, 在使用前应先脱盐(常用透析法)。

(2) 外用色素 外用液体药剂中常用的着色剂有伊红(或称 曙红,适用于中性或弱碱性溶液)、品红 (适用于中性、弱酸性溶液)以及美蓝(或 称亚甲蓝,适用于中性溶液)等合成色素。 根据需要可将上述三种原色按适当比例混合, 拼制各种不同的色谱。 合成色素的颜色受氧化剂、还原剂、光、 pH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应予以注 意。

(七)其它 有时为了增加液体制剂的稳定性,尚需加入pH 调节剂,抗氧剂,金属离子络合剂等。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可以口服,也可外用。 一、溶液剂 二、芳香水剂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可以口服,也可外用。 一、溶液剂 二、芳香水剂 三、糖浆剂 四、酊剂 五、醑剂 六、甘油剂 七、涂剂

一、溶液剂 溶液剂(solutions)系指药物溶解于适宜溶剂中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澄明液体制剂。 根据需要可加入助溶剂、抗氧剂、 矫味剂、着色剂等附加剂。

(一)制备方法 1.  溶解法 2.  稀释法

1. 溶解法 其制备工艺过程概述为:附加剂、药物的称量→溶解→滤过→质量检查→包装。 1. 溶解法 其制备工艺过程概述为:附加剂、药物的称量→溶解→滤过→质量检查→包装。 具体方法:取处方总量1/2~3/4的溶剂,处方中如有附加剂或溶解度较小的药物,应先将其溶解于溶剂中,再加入其它药物使溶解。有些药物虽为易溶性药物,但溶解缓慢,药物在溶解过程中应采用粉碎、加热、搅拌等措施。 易氧化的药物溶解时宜将溶剂加热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同时应加适量抗氧剂,以减少药物氧化。

溶解法 对易挥发性药物应在最后加入,以免在 制备过程中损失;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 当的助溶剂、增溶剂等使其溶解。 制备的溶液应滤过,并通过滤器加溶剂 至全量。滤过可用普通滤器、垂熔玻璃 滤器、砂滤棒等。滤过后的药液应进行 质量检查。如处方中含有糖浆、甘油等 粘稠液体时,应用少量水稀释后再加入 溶液剂中。

如使用非水溶剂,容器应干燥。 制得的溶液剂应及时分装、密封、灭菌、 贴标签及进行外包装。

2. 稀释法 稀释法是指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使用时再用溶剂稀释至需要浓度。 挥发性药物浓溶液稀释过程中 应注意挥发损失。

(二)举例 例. 复方碘溶液(compound iodine solution) [处方] 碘 50g 碘化钾 100g 蒸馏水 适量 蒸馏水 适量 加至 1000ml [制法] 取碘化钾,加入蒸馏水100ml溶解配成浓溶液,加入碘搅拌使溶,再加入蒸馏水适量至1000ml,即得。

复方碘溶液 [作用与用途] 本品可供内服,凡缺乏碘质 所致的疾病如甲状腺肿等均可用。 [注解]①本品俗称卢戈氏液(Lugol‘s solution),碘在水中溶解度为1:2950,加 碘化钾作助溶剂使形成KI3,能增加碘在水中 的溶解度,并能使溶液稳定。 为了使配制时药物溶解速度快,故先将碘化 钾加适量蒸馏水配制成浓溶液,然后加入碘 溶解。

二、芳香水剂 芳香水剂(aromatic waters)系指芳香挥发性药物 (多半为挥发油)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 用水与乙醇的混合液作溶剂,制备的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称为浓芳香水剂。

芳香水剂 芳香水剂嗅味应与原药物相同,不得有其它异嗅,不得产生混浊或沉淀。 由于挥发油中含有萜烯等物质,易受日光、高热、氧等因素影响而氧化变质,生成有臭味的化合物。芳香水剂的防腐作用一般较弱,易生霉变质,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为了避免细菌污染,应密封,在凉暗处保存。 芳香水剂宜新鲜配制,不宜久贮。

芳香水剂 芳香水剂主要用作制剂的溶剂和矫味剂, 但盐类常可使挥发油析出而呈现浑浊或油滴,配制时可适当减少芳香水剂的用量,或加适量的增溶剂阻止其析出。 芳香水剂也可单独用于治疗,近年研究发现,具有祛痰、止咳、平喘、清热、镇痛、抗菌等作用的挥发油较多,随着芳香水剂的品种增多,其应用范围也在扩大。

制备方法 (1).溶解法 (2).稀释法 (3).蒸馏法 挥发油、化学药物作原料 药材作原料

1.溶解法 取挥发油或挥发性药物细粉,加微温蒸馏水适量,用力振摇(约15分钟),冷至室温后,滤过,自滤器上添加蒸馏水至全量,摇匀即得。 制备时亦可加滑石粉适量与挥发油一起研匀以利于分散,再加适量蒸馏水,振摇,反复过滤至药液澄明,再自滤器上添加蒸馏水至全量,摇匀即得。 也可用适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80,或水溶性有机溶剂如乙醇与挥发油混溶后,加蒸馏水至全量。

2.稀释法 由浓芳香水剂加蒸馏水稀释制得。

3.蒸馏法 称取一定重量的生药,装入蒸馏器中,加蒸馏水适量,加热蒸馏,或采用水蒸汽蒸馏,使馏液达一定量后,停止蒸馏,除去馏液中过多的油分,滤过得澄明溶液。

三、糖浆剂 糖浆剂 (syrups)系指含有药物或芳香 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供口服应用。 糖浆剂中的药物可以是化学药物,也可 以是药材的提取物。单纯蔗糖的饱和水 溶液称单糖浆,简称糖浆。单糖浆含糖 量为85%(g/ml)或67%(g/g)。 单糖浆或含糖量高的糖浆剂不易生长微 生物,低浓度的糖浆剂特别容易污染和 繁殖微生物,必须加防腐剂。

质量要求 1.糖浆剂含蔗糖应不低于65%(g/ml)。 2. 糖浆剂应澄清。在贮存中不得有酸败、 异嗅、产生气体或其它变质现象。 含药材提取物的糖浆剂,允许含少 量轻摇即散的沉淀。 3. 糖浆剂应在避菌的环境中配制,及时 灌装于灭菌的洁净干燥容器中。

质量要求 4.糖浆剂中可加入适宜的附加剂。必要时可添加适量的乙醇,甘油或其它多元醇作稳定剂。如需加入防腐剂,羟苯甲酯类的用量不得超过0.05%,苯甲酸或苯甲酸钠的用量不得超过0.3%,如需加入色素,其品种及用量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规定,并注意避免对检验产生干扰。 5. 糖浆剂宜密封,在不超过30℃处保存。

糖浆剂制备方法 主要有溶解法和混合法,可根据药物性质选择。 热溶法 溶解法 冷溶法

溶解法 (1) 热溶法 该法是将蔗糖溶于沸蒸馏水中,继续加热,根据药物的耐热性,在适当的温度时加入药物,搅拌使溶,过滤,再通过滤器加蒸馏水至全量。分装于灭菌的洁净干燥容器中,密封,在30℃以下贮存。

热溶法的特点 蔗糖溶解速度快,生长期的微生物容易被杀死, 糖内含有的某些高分子物质可凝聚滤除,过滤 速度快。 但加热过久或超过100℃,特别在酸性下蔗糖 易水解转化成等分子的葡萄糖和果糖(俗称 转化糖),制品的颜色容易变深。 另外,转化糖具有还原性,可延缓某些药物氧 化变质。 此法适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和有色糖浆的制备, 如单糖浆等。

(2)冷溶法 溶解法 系将蔗糖溶于冷蒸馏水中或含药的溶液中制成糖浆剂。 可用密闭容器或渗漉器来完成。此法生产周期长,制备过程中容易污染微生物。 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制备糖浆剂,制备的糖浆剂颜色较浅。

2.混合法 混合法系将含药溶液与单糖浆均匀混合制备糖浆剂的方法。该法适用于制备含药糖浆剂。 该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灵活,可大量配制也可小量配制, 但所制备的含药糖浆含糖量较低,要 特别注意防腐。

(四)注意事项 1.药物的加入方法 (1)一般水溶性药物或药材提取物,可先用少量蒸馏水制成浓溶液;水中溶解度较小的药物可酌加少量其它适宜的溶剂使之溶解,然后与单糖浆混匀。 (2)液体制剂可直接加入单糖浆中,混匀,必要时过滤。 (3)药物如为含醇制剂,与单糖浆混合时常发生混浊,可先与适量甘油助溶,再与单糖浆混匀。 (4)药物如为水性浸出制剂,因含蛋白质等多种杂质,易变质,应先纯化,加入单糖浆中,混匀。

(四)注意事项 2. 制备糖浆的蔗糖,应为药用白砂糖,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标准,不纯的糖含蛋白质、粘液质等杂质性成分,易吸潮使微生物容易繁殖,或易被空气中酵母菌污染,使之发酵生成醇和醋酸,使颜色变深暗,不得用以配制糖浆剂。 3. 应在避菌环境中制备,各种用具、容器应进行洁净或灭菌处理,并及时灌装;生产中宜用蒸气夹层锅加热,温度和时间应严格控制。糖浆剂应在30℃以下密闭储存。

(五)举例 枸橼酸哌嗪糖浆(Piperazine Citrate Syrup) [处方] 枸橼酸哌嗪 160g 蔗糖 650g 矫味剂 适量 蒸馏水 加至1000ml [制法] 取蒸馏水500ml,煮沸,加入蔗糖与尼泊金乙酯,搅拌溶解后,滤过,滤液中加入枸橼酸哌嗪,搅拌溶解,放冷,加矫味剂与适量蒸馏水,使全量为1000ml,搅匀,即得。

[作用与用途] 驱肠虫药,用于蛔虫病、蛲虫病。 [注解] 1. 枸橼酸哌嗪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或半透明结晶性颗粒,微有引湿性,在水中易溶,5%水溶液pH值为5~6。 2. 本品为澄明的带有矫味剂芳香气味的糖浆状溶液,矫味剂常用柠檬香精(0.72%)、桑子汁香精(0.22%)的乙醇(0.37%)溶液。

四、醑剂 醑剂(spirits)系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可供内服或外用。 凡用于制备芳香水剂的药物一般都可制成醑剂。 醑剂中的药物浓度一般为5%~10%,乙醇浓度一般为60%~90%。 醑剂中的挥发油容易氧化、挥发,长期储存会变色等。 醑剂应贮存于密闭容器中,但不宜长期储存。 醑剂可用溶解法和蒸馏法制备。

五、甘油剂 甘油剂(Glycerins)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 甘油剂应用于口腔、耳鼻喉科疾病。 甘油吸湿性大,应密闭保存。 制备方法 溶解法 化学反应法

六、涂剂 涂剂(paint)是指用纱布、棉球蘸取后涂搽皮肤或口腔,喉部粘膜的液体制剂。 涂剂大多数为消毒、消炎药物的甘油溶液,也可用乙醇、植物油等作为溶剂。

七、酊剂 酊剂(tincture)系指药物用规定浓 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 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或浸膏溶解 稀释制成。

酊剂的浓度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剧 药品(药材)的酊剂,每100毫升相当 于原药10克,其他酊剂每100毫升相当 于原药物20克。 制备方法:溶解法或稀释法、浸渍法、 渗漉法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高分子溶液剂以水为溶剂,称为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或胶桨剂。以非水溶剂制备的高分子溶液剂,称为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剂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1.高分子的荷电性 高分子溶液中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某些基团因解离而带电。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所带电荷受溶液pH值的影响。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2.高分子的渗透压 π/C = RT/M = BC π — 渗透压; 高分子的渗透压大小与高分子溶液的浓度有关: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3. 高分子溶液的粘度与分子量 高分子溶液是粘稠性流体,粘稠性大小用粘度表示。粘度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η] =KMα K、α——分别为高分子化合物与溶剂之间的特有常数。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4. 高分子溶液的聚结特性 盐析 向溶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由 因素: 盐析 向溶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由 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破坏高分子的水化膜,使高分子凝结而沉淀。 2.向溶液中加入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 3.絮凝,如盐类、pH值、絮凝剂、射线等 的影响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沉淀。 4.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溶液混合时,由 于相反电荷中和而产生凝结沉淀。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5. 胶凝性 有些亲水胶体溶液,如明胶水溶液,阿胶、 鹿角胶等水溶液,在温热条件下为粘稠性 流动的液体。 但当温度降低时,呈链状分散的高分子形 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含在网 状结构之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 称为凝胶,形成凝胶的过程称为胶凝 (Gelatination)。

影响胶凝的因素 主要有浓度、温度和电解质。每种高分子溶液都有一形成凝胶的最小浓度,小于这个浓度则不能形成凝胶,大于这个浓度可加速胶凝。2%明胶水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便可形成凝胶;而阿胶等水溶液,则需要在较大的浓度时才能形成凝胶,主要是因为部分胶原蛋白被水解的缘故。

凝胶在适当温度下放置,失去了网状 结构内部的水分,形成固体胶块称为 干凝胶。 干凝胶遇水又可以溶化形成亲水胶体 溶液,如果将干凝胶粉碎,则胶溶变 快,在温热的水中很快形成亲水胶体 溶液。

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与低分子化合物的溶解不同,其过程缓慢,首先要经过溶胀,一般存在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溶性高分子刚与溶剂相接触时,溶剂分子开始扩散进入高分子固体颗粒,颗粒的体积慢慢地膨胀,称为有限溶胀过程; 第二阶段,溶胀的颗粒表面的水化高分子开始互相拆开,解脱分子间的缠绕,高分子化合物完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称为无限溶胀过程。

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大多数水溶性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更容易溶于热水,则应先用冷水润湿及分散,然后加热使溶解。水溶性聚合物的溶液,特别是纤维素衍生物,一般要在溶解后室温贮藏48小时,以使其充分水化,具有最大的粘度和澄明度。

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这一类的聚合物, 在冷水中比在热水中更易溶解,则应 先用80~90℃的热水急速搅拌,使其 充分分散,然后用冷水使其溶胀、分 散及溶解。

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淀粉遇水立即膨胀,但无限溶胀过 程必须加热至60~70℃才能完成,即 形成淀粉桨。

胃蛋白酶等高分子药物,其有限溶胀 和无限溶胀过程都很快,需将其自然 溶胀后再搅拌可形成溶液,如将之撒 在水面后立即搅拌则形成团块,给制 备过程带来困难。

天然高分子材料 1. 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 CA) 2.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ellulose acetate phthalate,CAP) 3. 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 cellulose sodium, CMC-Na) 4. 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 MC) 5. 乙基纤维素(ethylcellulose, EC) 6. 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cellulose, HPC)

合成高分子材料 1. 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钠 2. 卡波姆 3. 丙烯酸树脂 4. 聚乙烯醇 5. 聚维酮 6.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7. 聚乙二醇 8. 泊洛沙姆

第五节 溶胶剂 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微粒粒子分散 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的液体分 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溶胶剂中分散的微粒粒子在1~100nm 之间,胶粒是多分子聚集体,有极大 的分散度,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将 药物分散成溶胶状态,它们的药效会 出现显著的变化。 目前溶胶很少使用,但他们的性质对 药剂学却十分重要。

溶胶的构造和性质 双电层 (一)溶胶的构造 (二)溶胶的构造 (三)溶胶剂的制备方法 1. 光学性质 2. 电学性质 3. 动力学性质 4. 稳定性 (三)溶胶剂的制备方法 分散法、凝聚法

溶胶的性质 光学性质 丁铎尔效应—光散射所产生的。 电学性质 扩散双电层—ζ-电势反映溶胶带电量。 光学性质 丁铎尔效应—光散射所产生的。 电学性质 扩散双电层—ζ-电势反映溶胶带电量。 动力性质 布朗运动—溶剂分子不规则撞击产生。 稳定性 溶胶剂有聚结不稳定性和动力不稳定性。 胶粒间静电斥力、水化膜,都增加其聚结稳定性。 布朗运动使胶粒沉降速度变慢,增加动力稳定性。 相反电荷的溶胶及电解质,可使ζ电位降低,又减少水化层,使溶胶剂产生聚结进而沉降。 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使溶胶剂亲水而增加稳定性。

溶胶剂的制备 分散法 机械分散法 常用胶体磨。分散药物、分散介质及稳定剂加入胶体磨,10000r/min高转速将药物粉碎成胶体粒子。可制成质量很好的溶胶剂。 胶溶法 亦称解胶法,它不是使脆的粗粒分散成溶液,而是使刚刚聚集起来的分散相又重新分散的方法。 超声分散法 用 20000Hz以上超声波所产生的能量使分散粒子分散成溶胶剂。 凝聚法 物理凝聚法 改变分散介质的性质使溶解的药物凝聚成为溶胶。 化学凝聚法 借助于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等化学反应制备溶胶的方法。

第六节 混悬剂 一、 概述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 第六节 混悬剂 一、 概述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 药物微粒在0.5~10μm之间,也有更小或更大者。 所用分散介质大多数为水。 混悬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散体系。 干混悬剂是将药物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使用时加水迅速分散成混悬剂。 在药剂学中合剂、搽剂、洗剂、注射剂、滴眼剂、气雾剂、软膏剂和栓剂都有混悬型制剂。

1.适合制备混悬剂的药物 凡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的; 药物剂量超过溶解度而溶液中不稳定的; 两溶液混合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的; 为了延长药效,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的。 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

2.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药物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 混悬剂微粒大小根据用途而有不同要求; 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结块,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混悬剂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混悬微粒的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 混悬剂粒子沉降速度愈大,动力稳定性就愈小。 V沉降速度;r微粒半径;ρ1和ρ2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 g重力加速度;η分散介质粘度。 混悬剂粒子沉降速度愈大,动力稳定性就愈小。 增加混悬剂动力稳定性的 主要方法: 尽量减小微粒半径,以减小沉降速度; 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

(二)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混悬剂中微粒荷电,具有双电层结构,即有ζ-电势,使微粒间产生排斥作用。 带电离子在微粒周围形成水化膜,阻止了微粒间的相互聚结,使混悬剂稳定。 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的电解质,可以改变双电层的厚度, 使ζ-电势降低,并产生絮凝。 疏水性药物微粒水化作用弱,对电解质更敏感。 亲水性药物微粒除荷电外,本身具有水化作用,受电解质影响较小。

高度分散的混悬微粒,具有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公式: (三)絮凝与反絮凝 高度分散的混悬微粒,具有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公式: ΔF为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值;ΔA为微粒总表面积的改变值;δs.L为固液界面张力。 减小δs.L ,才能降低ΔF。因此疏水性药物应加入适当的润湿剂。 减小ΔA,才能降低ΔF。因此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ζ电位降低,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

一般控制ζ电势在20~25mV,恰好产生絮凝。 絮凝状态特点:沉降速度快,有明显的沉降面,沉降体积大,经振摇后能迅速恢复均匀的混悬状态。 混悬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其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反絮凝剂所用的电解质与絮凝剂相同。

当两个微粒间的距离至S点时,引力稍>斥力,粒子形成絮凝状态,这是粒子间的最佳距离。 混悬剂的微粒间 静电斥力VR和范 德华引力VA。 总位能: VT = VR + VA VR VT VA S M P 位能 当两个微粒间的距离至S点时,引力稍>斥力,粒子形成絮凝状态,这是粒子间的最佳距离。 当粒子间的距离达m点时,斥力最大,微粒间无法聚集而处于非絮凝状态。 粒子间的距离到P点时,微粒间产生强烈相互吸引而结块,无法再恢复混悬状态。

(四)结晶微粒的长大 药物微粒(<0.1μm)与溶解度的关系: (五)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分散相的浓度增加,混悬剂稳定性降低; 温度不仅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还改变微粒的沉降速度、絮凝速度等,从而改变混悬剂稳定性。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为了提高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在制备时需加入的附加剂称为稳定剂。 稳定剂包括: 助悬剂 润湿剂 絮凝剂和反絮凝剂

天然助悬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海藻酸钠、琼脂、淀粉浆等。 合成助悬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卡波普等。 (一)助悬剂(suspending agents) 1.低分子助悬剂 甘油、糖浆等。 2.高分子助悬剂 天然助悬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海藻酸钠、琼脂、淀粉浆等。 合成助悬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卡波普等。 硅皂土:天然的含水硅酸铝,不溶于水,但水中体积膨胀10倍,具高粘度、触变性和假塑性。 触变胶:静置时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振摇时为溶胶可倒出,利于混悬剂稳定。

(二)润湿剂 许多疏水性药物,如硫磺、甾醇类、阿司匹林等不易被水润湿。加入润湿剂,可被吸附于微粒表面,增加其亲水性,产生较好的分散效果。 最常用的润湿剂是HLB在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类 聚氧乙烯蓖麻油类 泊洛沙姆等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絮凝剂是降低ζ电位,使混悬剂产生絮凝作用;而反絮凝剂是升高ζ电位,产生反絮凝作用,防止粒子聚集。 常用絮凝剂和反絮凝剂: 枸橼酸盐 酒石酸盐 磷酸盐 氯化物

四、混悬剂的制备 制备混悬剂时,应使混悬微粒有适当的分散度,粒度均匀,以减小微粒的沉降速度,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 混悬剂的制备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药物 → 粉碎 → 分散 → 混悬剂 疏水性药物 亲水性药物 质重、硬度 大的药物 润湿剂 分散→混悬剂 →粉碎 助悬剂 絮凝剂和 反絮凝剂

分散法 亲水性药物,如氧化锌、炉甘石等,一般应先将药物粉碎到一定细度,再加处方中的液体适量,研磨到适宜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至全量; 疏水性药物不易被水润湿,必须先加一定量的润湿剂与药物研均后再加液体研磨混均; 质重、硬度大药物,可采用中药制剂常用的“水飞法”。

复方硫磺洗剂 【处方】 沉降硫磺 30g 硫酸锌 30g 樟脑醑 250 ml 羧甲基纤维素钠 5g 甘油 100ml 纯化水 加至 1000ml 【制备】①沉降硫磺+甘油→乳钵研磨成细糊状; ② CMC-Na+200ml水制成胶浆,搅拌下缓缓加入 乳钵中,移入量器中; ③硫酸锌+200ml水,搅拌下加入量器中,搅匀; ④搅拌下以细流加入樟脑醑; ⑤加纯化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注解】硫磺为强疏水性药物,甘油为润湿剂,使硫磺能在水中均匀分散;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助悬剂,可增加混悬液的动力学稳定性;樟脑醑为10%樟脑乙醇液,加入时应急剧搅拌,以免樟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 →→

五、评定混悬剂质量的方法 1.微粒大小的测定 方法: 显微镜法 库尔特计数法 浊度法 光散射法

2.沉降体积比的测定 沉降体积比:沉降物体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体积之 比。 测定方法:将混悬剂放于量筒中,混匀,测定混悬 剂沉降前的原始高度H0 ,静置一定时间后,观察沉 降面不再改变时沉降物的高度H 。其沉降体积比F 为: F = V/V0 = H/ H0 F值在0 ~ 1之间。 F值愈大,混悬剂愈稳定。 沉降曲线:沉降体积比为纵坐标,沉降时间为横坐 标作图。根据沉降曲线可判断混悬剂的优劣。

3.絮凝度的测定 絮凝度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用下式表示: β = F / F∞ β值愈大,絮凝效果愈好。 絮凝度β表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体积增加的倍数, 例如,絮凝混悬剂的F值为0.75,非絮凝混悬剂的F∞值为0.15,则β=5.0,说明絮凝混悬剂沉降体积比是非絮凝混悬剂沉降体积比的5倍。

4.重新分散试验 优良的混悬剂经过贮存后再振摇,沉降物应能很快重新分散,这样才能保证服用时的均匀性和分剂量的准确性。 试验方法:将混悬剂置于 100ml量筒内,以每分钟 20转的速度转动,经过一定时间的旋转,量筒底部的沉降物应重新均匀分散,说明混悬剂再分散性良好。

5.流变学特性 主要是用旋转粘度计测定混悬液的流动曲线,由流动曲线的形状,确定混悬液的流动类型,以评价混悬液的流变学性质。 若为触变流动、塑性触变流动和假塑性触变流动,能有效的减缓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

第七节 乳剂 一、概 述 (O/W)水包油 分散相 (W/O)油包水 内相 W/O/W 分散介质 非连续相 O/W/O 外相 连续相 复乳 第七节 乳剂 一、概 述 1.乳剂(emulsions)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乳剂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O/W 分散相 内相 非连续相 分散介质 外相 连续相 (O/W)水包油 (W/O)油包水 W/O/W O/W/O 复乳

(O/W)或(W/O)型乳剂主要区别 性质 O/W型乳剂 W/O型乳剂 外观 乳白色 接近油的颜色 稀释 可用水稀释 可用油稀释 导电性 导电 几乎不导电 水溶性染料 外相染色 内相染色 油溶性染料 内相染色 外相染色

2.乳剂的分类及应用 分 类 乳滴粒径 临床应用 普通乳(emulsions) 1~100μm 口服或外用 亚微乳(submicron 分 类 乳滴粒径 临床应用 普通乳(emulsions) 1~100μm 口服或外用 亚微乳(submicron emulsions) 0.1~1.0μm 0.25~0.4μm 胃肠外给药 静脉注射 纳米乳(nanoemulsions) 0.01~0.10μm 靶向给药

3.乳剂的特点 药物吸收和药效很快,生物利用度高; 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且使用方便; O/W型乳剂可掩盖药物不良臭味;外相可加矫味剂,使口感更适宜; 外用乳剂可改善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 静脉注射乳剂分布较快、药效高、有靶向性。

二、乳 化 剂 乳化剂的要求: ①应有较强乳化能力,并能形成牢固乳化膜 ②应有生理适应能力,毒副作用和刺激性小 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 ④稳定性好

(一)乳化剂的种类 1.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 (1)阴离子型乳化剂: 硬脂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钠、硬脂酸钙、十二烷基硫酸钠 (2)非离子型乳化剂: 脂肪酸山梨坦、聚山梨酯、卖泽、苄泽、泊洛沙姆等。

2.天然乳化剂 阿拉伯胶: 适用于制备植物油、挥发油的乳剂,内服用。阿拉伯胶内含有氧化酶,使用前应80℃加热破坏。常与西黄蓍胶、琼脂等混合使用。 西黄蓍胶: 西黄蓍胶乳化能力较差,与阿拉伯胶合并使用。 明胶: 常与阿拉伯胶合并使用。 卵黄:可供内服,一个卵黄磷脂相当于10g阿拉伯胶的乳化能力,可乳化脂肪油80~100g、挥发油40~50g。

O/W型乳化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 化硅、皂土等 3.固体微粒乳化剂 形成乳剂的类型由接触角θ决定; θ<90°易被水润湿,形成O/W型乳剂 θ>90°易被油润湿,形成 W/O型乳剂 O/W型乳化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 化硅、皂土等 W/O型乳化剂: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等。

(二)乳化剂的选择 根据乳剂的类型 根据乳剂的给药途径 根据乳化剂的性能 混合乳化剂的选择 口服:天然乳化剂、高分子乳化剂 外用:无刺激性、长期用无毒性乳化剂 注射:磷脂、泊洛沙姆等 根据乳化剂的性能 混合乳化剂的选择 需要调HLB值;需增加乳化膜的牢固性。 非离子乳化剂间可混合用; 非离子乳化剂与离子乳化剂可混合用; 阴离子乳化剂与阳离子乳化剂不能混合用。

三、乳剂的形成理论 乳剂组成=水相+油相+乳化剂 乳剂形成的两个条件: 提供足够的能量 提供稳定的条件

乳剂的形成理论 表面张力学说 界面吸附膜学说 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 单分子膜 多分子膜 固体微粒膜 乳化剂 相体积比 制备方法等

(一)降低表面张力 高度分散的微粒体系,其表面自由能的改变: 如液体石蜡100ml,分散后油滴半径为1μm,乳化功=17.1J。加入1%吐温65,表面张力降低,乳化功= 0.9J。 加乳化剂的意义:①降低表面张力或表面能;②同时减少乳剂制备所消耗的能。

(二)界面吸附膜学说 O/W乳剂界面膜 1.单分子膜— 表面活性剂 降低表面张力 带电互相排斥 2.多分子膜—亲水高分子 增加分散介质粘度 阻止乳滴合并 带电互相排斥 2.多分子膜—亲水高分子 增加分散介质粘度 3.固体微粒膜—固体粉末 O/W乳剂界面膜 2 1 3

四、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 膜 水 油 水 油 水 油 界面吸附膜示意图 1.乳化剂是决定乳剂类型的重要因素 乳化剂被吸附于乳滴表面,形成界面膜。界面膜向界面张力大的一面弯曲。 膜 水 油 水 油 水 油 界面吸附膜示意图 ①HLB值大   ②HLB值小

固体微粒乳化剂对乳剂类型的影响 θ 油 水 θ<90° θ θ>90° 油 水 固体微粒乳化膜示意图

2.相体积比对乳剂类型的影响 相体积比:油水两相的体积比。 几何学角度,具有相同粒径球体,最紧密填充时, 球体所占最大体积为74%。如球体间再填充小球体, 总体积可达90%。 不考虑乳化剂时,油相体积<水相体积,易形成 O/W 型乳剂;反之,可能形成 W/O型乳剂。相同 条件下,O/W 型乳剂比W/O型易形成,且稳定。 一般乳剂的分散相浓度在40%~60%之间比较稳定。 < 26%乳滴易分层; >60%时,乳滴易合并或引起转相。

五、乳剂的稳定性 1.分层 现象: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 原因: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 措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调整相体积比。 预后:分层的乳剂经振摇后仍能恢复成均匀的乳剂。

2.絮凝 现象: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 原因: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可能使乳滴的电荷减少,ζ电位降低发生絮凝。 措施:调整ζ电位 预后:絮凝状态仍保持乳滴的完整性。但絮凝状态进一步变化会引起乳滴的合并。

3.转相 预后:转相时两种乳化剂的量比称为转相临界点。 在转相临界点上乳剂不属于任何类型,处于不稳定 状态,可随时向某种类型乳剂转变。 表现:由O/W→W/O或W/O→O/W。 原因:由于乳化剂的改变引起。如油酸钠是O/W型 乳化剂,遇氯化钙后生成油酸钙,变为 W/O型乳化 剂,乳剂则由O/W → W/O。 预后:转相时两种乳化剂的量比称为转相临界点。 在转相临界点上乳剂不属于任何类型,处于不稳定 状态,可随时向某种类型乳剂转变。

4.破裂 现象:乳剂分为油、水两层。 原因:温度增高;乳滴的大小不均易引起乳滴的合并。 措施:制备乳剂时尽可能地保持乳滴均一性;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 预后:乳剂的破裂是不可逆的,振摇后也不能恢复成原来的分散状态。

5.酸败 现象:油相酸败,水相长霉,药物变化。 原因: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变质。 措施:须加入抗氧剂和防腐剂,防止氧化或酸败。

六﹑乳剂的制备 (一)乳剂的制备方法 1.干胶法 乳化剂→油相中研匀→加水相→初乳→水稀释至全量。 植物油为 4:2:1, 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 植物油为 4:2:1, 挥发油为 2:2:1 液体石蜡为 3:2:1 2.湿胶法 乳化剂→水中研匀→加入油→初乳→水稀释至全量。 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与上法相同。

3.新生皂法 4.两相交替加入法 5.机械法 胶体磨 — 5μm 超声波乳化器 高速搅拌器 — 0.65μm 高压乳匀机 — 0.3μm 6.纳米乳制备:油+水+乳化剂+辅助乳化剂 7.复合乳剂制备:两步乳化法

(二)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若药物溶解于油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油相再制成乳剂; 若药物溶于水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水后再制成乳剂; 若药物不溶于油相也不溶于水相时,可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磨药物,再将其制成乳剂; 也可将药物先用已制成的少量乳剂研磨至细再与乳剂混合均匀。

干胶法-鱼肝油乳剂: 【处方】 鱼肝油 500ml 阿拉伯胶粉 125g 西黄蓍胶粉7g 糖精钠 0.1g

七、乳剂的质量评定 1.乳剂粒径大小的测定 2.分层现象的观察 3.乳滴合并速度的测定 4.稳定常数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