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1.了解利息的来源,了解中外经济学家对利息本质的理论;能从利息的来源揭示利息的本质。 2.掌握利率的划分标准及其主要分类,能应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进行计算。 3.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西方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掌握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能对我国影响利率的困素进行分析。 4.掌握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理解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第一节 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利息的来源和本质 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高利贷的利息体现着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物,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掩盖 马克思认为应从借贷资本的运动过程去揭示利息的来源和本质。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者社会财富的增值部分
第二节利率的种类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西方: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 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
利率的种类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或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照利率的表示方法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我国目前3年期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4.95%,这一利率既是年利率,又是官定利率、固定利率、长期利率与名义利率
关于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1+r=(1+i)(1+p) r=? i=?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实际利率的三种情况+-0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1+r=(1+i)(1+p) r=? 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i=?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实际利率的三种情况+-0
第三节 利率的计算 一、利率的简单运算 二、债券价格与利率的关系 单利法 复利法 零利息债券r=(F1-F0)/F0 无期限债券 一般债券 息票率 现行收益率 到期收益率
第四节 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和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认为: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 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变动取决于供求对比关系,主要有三种理论 实际利率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
实际利率理论 以储蓄表示借贷资本的供给,以投资表示借贷资本的需求,认为利率决定于资本供求的均衡点,即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点。 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就是某一时刻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它由货币当局控制;货币需求就是人们为满足交易、预防和投机等动机而特有货币的欲望。货币需求为收入的同向函数,而为利率的反向函数,均衡利率就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的利率
可贷资金理论 需求: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的增加额DL=I+△MD 供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SL=S+△MS
第五节 西方利率结构理论 期限结构 其他因素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证券到期时的利息或收益与到期期间二者的关系。此关系可有四种不同情况:(a)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b)长短期利率一致;(c)短期利率低于长期利率;(d)长短期利率处于波动之中 预期理论、流动性溢价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
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是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它认为任何证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证券的预期利率有关。如果未来每年的短期利率一样,那么,现期长期利率就等于现期短期利率。收益线表现为一条水平线如果未来的短期利率预期要上升,那么,现期长期利率将大于现期短期利率,收益线表现为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如果未来的短期利率预期要下降,那么,现期长期利率将小于现期短期利率,收益线表现为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溢价理论 流动性溢价理论认为利率期限结构不仅与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有关,还与不同证券的流动性有关。 长期证券的利率应包括流动性溢价以弥补其流动性的不足
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分割理论把市场分成长期和短期市场。 从资金需求方来看,需要短期资金的投资者发行短期证券;需要长期资金的投资者,发行长期证券,并且这些长短期证券之间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因此短期证券市场与长期证券市场是彼此分割的。 从资金供给方来看,不同性质资金来源使不同的金融机构限制在特定的期限内进行借贷,以致短期资金利率由短期资金市场决定,长期利率由长期资金市场决定。 如果短期资金缺乏而长期资金较为充裕,短期利率将比长期利率高;如果长期资金缺乏而短期资金充裕,则长期利率大大高于短期利率
利率的其他影响因素 利润的平均水平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利息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资金的供求状况指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使利率上升;供过于求时,利率下降。 借贷风险一般而言,风险越大,则利率要求越高 经济的周期变动造成的风险变化也会影响利率水平,如在危机阶段,投资风险突然变大使利率大幅度上升。而在复苏阶段,投资风险开始减少,利率开始降低 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国际经济的环境就开放经济而言,国际经济形势对利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利率与汇率会影响资金流出入,从而引起国内利率的变动 政策性因素指利率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工具。
第六节 我国的利率改革 利率管理体制沿革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表现为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是在建国初期通货膨胀严重、投机活动猖獗的背景下建立的,并对战后恢复生产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管制利率的做法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期间,为了稳定市场和促进工农业生产,我国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其特点是档次少,水平低,利差小,管理权限集中。直到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政策之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之所以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自身有价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商品价值决定。货币单位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 位,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必须有的技术性规定。 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自货币产生以来,货币贮藏形式也不断发展变化。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在流通中,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交替发挥作用。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支付手段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马克思对世界货币的论述是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进行的。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国际市场上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与财富转移手段。
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开始推行,利率体制的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到1995年7月1日为止,银行存、贷款利率分别由1978年的1.05%和4.72%上升到10.98%和12.06%,同时,利率种类逐步增多,档次也适当分细。但在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上一度进展缓慢,虽然从1982年开始逐步实行浮动利率的作法,但管制利率的格局至今没有变,真正的利率决策部门或者说整个利率体系的主体仍然是中央政府。可以说,现行利率管理体制并未随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调节比重的日益扩大而发生实质性的主体易位,仍然属于一种国家控制型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体制。现行利率体系本质上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经济模式,虽然引进了市场调节手段,但所占比重不大。这种计划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双轨"格局近期内是难以改变的。
改革方向 利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为中介,由市场自由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是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放开同业拆借利率 放开国债发行和交易利率 放开直接金融工具的利率 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形成基准利率 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设定存款上限,放开贷款利率 取消所有利率限制,全面放开利率
小组讨论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现在存在哪些问题?请对现状进行分析(如利率水平,利率结构等),并对未来的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走势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