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处 李淼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学习本章对日常生活的指导 ◆ 悲秋的心理现象与自我调节 ◆ 什么是健康的作息时间
第一节 健康与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健康概述 二、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述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亚健康”,即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亚健康”,即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作出如下的阐述:“健康就是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以及有应激能力。”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5快3良好”的健康标准 “5快” : “3良好” : 1.吃得快。 1.良好的个人性格。 2.便得快。 2.良好的处事能力。 3.睡得快。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说得快。 5.走得快。
(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 生理健康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起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 生理健康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起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体质好,能抵御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自如。
二、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有充分的安全感; 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有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 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善与和谐; 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能在社会规定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二)心理健康的理解 1.心理健康是相对的。 2.心理健康是动态的。 3.心理健康不但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 4.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 2.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3.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4.具有顽强的意志。 5.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6.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
血型与性格特征 O型 - 现实浪漫主义者 O型血特征: 洞悉全盘大局后采取行动。一旦下定决心便很难再改变。对善意、恶意很敏感,以信赖感为主轴,有很彻底的同伴意识,喜欢成群结党。 暴力心理倾向明显
血型与性格特征 A型 - 崇尚完美主义者 A型血特征:有牺牲奉献的精神,具有协调性。积极服务别人,重视周遭气氛。喜爱孤独,易掩饰自己的真心,无法信任别人。 细心、认真、敏感 有自闭的心理倾向
血型与性格特征 B型 - 充满感情的行动家 B型血特征:个性爽朗、开门见山、没心眼、心肠软、有同情心,爱好横向关系的拓展。全凭直觉及印象,容易不顾一切的蛮干下去。不求结果,只在乎过程,极为重视现在。 感情用事、轻率、易怒但对失败、挫折会自我调节
血型与性格特征 AB型 - 充满矛盾的自信家 AB型血特征:天生和平主义者,很热心的做一些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或为了公众的事而奔波。 行动尖锐,忽冷忽热,常被视为异端。经常走自我的道路,不会主动投入团体。 古怪,难以琢磨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心理正常 心理异常
一、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一)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含义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心理正常即正常的心理,具有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心理异常,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 1.常识性的区分 (1)是否有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的社会功能是否完整 (4)过度恶作剧以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2.心理学的区分标准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二、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心理正常 心理异常 神经症、癔症、人格异常、性变态、各类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理问题、神经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理问题、神经 症性心理问题) 神经症、癔症、人格异常、性变态、各类精神障碍
(一)心理状态的类型 1.心理健康。 遇到心理问题可自我调节,无绝对性的心理健康。
2.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由现实因素激发,反应不太强烈,持续时间较短,内容尚未泛化,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要满足: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2)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不能自行缓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但交往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在最初的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3.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指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的刺激可以让个体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一般要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到一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
(一)心理状态的类型 4.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5.神经症 6.精神病性 7.精神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等
悲秋的心理现象与自我调节 悲秋产生的原因 西医认为:在人体的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它能够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能促进睡眠,但分泌过盛也容易使人忧郁,气温的变化对其分泌会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在冷热交替的换季时节。
悲秋的心理现象与自我调节 悲秋产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关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
悲秋心理的自我调节 《泰晤士报》报道,英政府智库“展望”发布一份题为《精神资本和精神健康》的报告说,与人们通过多吃蔬菜水果维护身体健康一样,保持心理健康同样有章可循。报告建议,人们每天只要做3件小事,就能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悲秋心理的自我调节 这3件小事分别是: 1、与他人联络感情。与家人、朋友、同事和邻居发展良好的关系,可以丰富你的生活,并给你带来帮助。 2、保持活跃。做运动,培养爱好,促进身体的灵活性和身心健康。 3、保持好奇心,学会享受时光并进行思考
悲秋心理的自我调节 中医学养生(养心)妙方: 1、保证充足的睡眠 2、找“内关穴” 3、每天静坐10分钟,做腹式呼吸练习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 郭念锋教授在1986年《临床心理学概论》中提出十个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活动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一)心理问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一)心理问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 生有心理问题; 90年代上升到25%; 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达到了 30%左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樊富珉2000年对清华大学916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70.1%的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认识。 仲稳山2004年在对232名师范类理科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32.33%的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我校针对2007级学生的心理普查发现,有9.7%的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有24%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二)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重性精神病危害较大 北京16所院校中,因精神疾病退学的病例中,重性精神病占45.2%;因病死亡的17例中,有9例均为患重性精神病而自杀。 清华大学在退学和死亡的人中,精神分裂症占60%。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特点 1.脑重及脑的展开面积大幅提高,智商(IQ)提高。 有关研究发现,1980年以后出生的个体脑重平均为1400克左右,其中男生脑重1425克,女生平均脑重1375克,达到了世界人类的平均水平,脑的展开面积达到2200㎝2 。而1980年以前出生的个体,其脑重平均为1350克左右,其中男生脑重1375克,女生平均脑重1325克,脑的展开面积为2000㎝2。脑重与展开面积的增加,主要与营养和卫生情况有关。 1980年以前出生的个体智商平均为97左右,其中大学生平均智商在104左右。80后大学生的智商平均在120以上,要比过去提高10个单位。经国内有关科研机构调查发现,北大、清华等国家一流大学学生的智商接近140,二流大学学生的智商在130以上,三流大学一般也在120以上。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2.出现大量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并渴望获得充分满足,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3.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辩证性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发展。 4.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主动性增强,同时自尊心特别强。 5.综合素质大幅攀升。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 1.心理健康水平低。 2.自杀率高。 世界自杀率成人为18人/10万人,而我国为20人/10万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当代大学生的自杀率为22人/10万人。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 3.自我意识过强,情绪体验深刻,过分敏感,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易陷入消极情绪不能自拔。 4.高压力群体
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生活适应 常见心理问题 恋爱与性心理 学习 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个体的生理状况与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 不良的班风、寝风、学风 教师的态度、行为、期望 (三)社会变化对大学生的冲击 (四)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五)重大生活事件对学生的影响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 对于贫穷落后的国家而言,心理学是“奢侈品”; 在发展中国家,心理学是“调味品”; 在发达国家,心理学是“必需品”。
一、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生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 大学的生活 (三)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健 康 成 才 形成良好的品德 有效地学习和工作
二、保持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认识水平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 (五)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我悦纳的态度 (六)主动接受生活的磨练,提高耐挫折的能力 (七)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八)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三、学校心理咨询 (一)关于心理咨询 1.心理咨询定义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2.心理咨询的过程与原则 过程: 建立咨访关系、收集资料、澄清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实施行动、检查反馈、结束巩固等。 保密性原则
3.心理咨询的方法 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二)关于学校心理咨询 1.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 所有在学习、生活、发展等方面遇到问题的在校的正常学生; 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 对家长和教师的咨询。
2.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 (1)心理健康与发展咨询 (2)学业与发展咨询 (3)择业与发展咨询 (4)心理危机干预
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情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 (葫芦岛校区)
心理养生歌 人云众生寻健康,心理平衡第一桩。 功名利禄身外物,淡泊明志是为上。 胸襟豁达明大礼,牢骚满腹易断肠。 喜怒哀乐须节制,心境平和保健康。 他人负己莫记恨,虚怀若谷讲大方。 广交朋友不孤独,与人为善多扶帮。 童心不泯容颜美,精神焕发志昂扬。 老有所为老来乐,心里养生寿而康。 ——摘自凤城药王谷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