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特色 高中学校 ——谈南海艺术高中特色学校建设 创建全国特色 高中学校 ——谈南海艺术高中特色学校建设
为什么要将南海艺高创建为全国特色高中学校
乘势:背景与机遇 厚积:条件与优势 勃发:特色与品牌
乘势: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完成国家课程学习,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提高课程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指导。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 组织开展改革试点。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等十大改革试点。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督促检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2、全国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 2009年3月,”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上,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重要讲话指出:鼓励特色办学是今后中国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2009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专项课题形式启动”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项目”,经过近5个月的申报,评审与立项,公示工作,共在全国评审出300所项目学校,成为全国特色高中学校培养对象. 300所项目学校经过三年培养和建设,从中选拔出一批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和榜样性的特色学校,成为全国优质学校的示范.
2、全国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 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转型,引领基础教育发展转型,适应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与学校发展转型,激活学校发展细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形成一大批优质,特色和多样化的学校.优质学校发展计划是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国也要形成自己的优质学校的发展模式. 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已成为国家教育重大发展战略.
两个关键:学校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组织文化变革. 一个抓手:特色学校建设.其标准主要是:优质的,个性的,适合的. 一个平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门项目:全国高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平台的性质:教育学术领域最高级别专业研究平台(专家学者支持);教育实践领域最高级别交流和建设平台(地方和学校教育实践工作者汇集),是一个研究,交流和建设的平台,品牌培育和树立的平台:学校品牌,学科品牌,课程品牌,教育家品牌,校长品牌的孵化器.
一个成果:全国特色学校评定. 专家,科研人员,行政与实践工作者共同评定,三年一个周期,自愿申报,组团评定 一个成果:全国特色学校评定.专家,科研人员,行政与实践工作者共同评定,三年一个周期,自愿申报,组团评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发展品牌.成果的应用:教育科研领域和实践领域的推广,形成中国优质学校发展战略. 两个国家专业机构的支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支持
3、省市区支持和鼓励特色学校建设 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要点都将高中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纳入为重要内容. 2009年全省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段总结会议上省厅对于南海艺术高中的表扬,省教研室将南海艺高纳入为全省重要特色高中学校. 2009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南海艺高与顺德区和高明区一起作为典型代表发言. 南海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鼓励小学初中与高中建立合作共同体,共同打造学校特色,鼓励特色学校发展.建立南海优质教育基金,推进现代学校特色发展.
厚积: 1、积教与学发展之力--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教师教学力的发展 学生学习力的发展 学校组织学习力的发展: 微型组织的学习力:备课组,班组,学生学习小组 项目活动组,等 基层组织的学习力:科组,级组,部门学院,等 中层组织的学习力:各处室 上层组织的学习力:学校领导班子
厚积: 2、积文化发展之力--学校发展的潜力与基础 教师文化的发展 学生文化的发展 学校组织文化的发展: 微型组织的文化力:备课组,班组,学生学习小组 学生社团及项目活动组,等 基层组织的文化力:科组,级组,部门学院,等 中层组织的文化力:各处室 上层组织的文化力:学校领导班子
厚积: 3、积个性创新之力--学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教师个性与创新的发展 学生个性与创新的发展 学校组织个性与创新的发展: 微型组织的个性与创新:备课组,班组,学习小组 学生社团及项目活动组,等 基层组织的个性与创新:科级组,部门学院,等 中层组织的个性与创新:各处室 上层组织的个性与创新:学校领导班子
厚积: 4、积艺与文之大美--学校发展的精品 教师艺与文的发展 学生艺与文的发展 学校组织艺与文的发展: 教师社团及项目活动组织发展的艺文品牌 学生社团及项目活动组织发展的艺文品牌 学校与社区,与社会人士共建的艺文品牌
厚积: 5、积志高、德厚、和谐之大美--学校发展精神 静心,专心,耐心; 优雅,高雅,和雅; 精进,精致,精品. 师德发展 生精神发展 学校组织精神发展:
勃发: 1、学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艺术素养,文化素养,活动素质与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课程 秀拔尖艺术人才的培养:瞄准一流艺术院校 六年一贯制,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与评价,艺术教师的发展, 文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艺术学生的文科教师的发展 通教育学生有个性发展:瞄准高校有特色专业 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合学生发展需求与特点,适合国际化发展特点,适合学校特色,开展校本课程创新.
勃发: 2、教师发展 师德,师艺(才)的普遍发展,艺高水准,艺高范式 教师富有个性的发展:学科方面,教法方面,动手实践活动方面,涵养方面等富有个性和特色 优秀教师群体的铸造: 从品牌教师,名教师到教育家
勃发: 3、学校发展 人才培养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学校组织文化方面 学校办学理念: “志高德厚,艺馨文盛, 雅美和谐,行稳至远”
“德才统一,艺文统一, 学思统一,知行统一” 的富有特色的艺术高中学校
谢谢指导!
二、基本情况分析 1、佛山教育发展基本轨迹 两次跨越:农业时代教育发展模式到第一次工业化时期教育发展模式 第一次工业化时期教育发展模式到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模式 1983年普及小学教育; 1988年普及初中教育,成为全省首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市之一; 200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省乃至全国率先; 2005年建成广东省第二个教育强市,全市五区和所有镇(街)都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区、强镇; 2006年省政府批准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现代化试点市; 2009年上半年,禅城、南海、顺德三个区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督导评估,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高明、三水两区即将接受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督导评估。
二、基本情况分析 2、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学生培养质量 各级教育入学率与2006年世界高收入发达国家水平相近; 规模发展、结构优化,层次清晰、衔接科学,类别完整、比例合理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趋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2007年,2008年,2009年,高考总上线率83%,84.44%,87%,居全省前列。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 。
佛山市教育各年龄段入学率:
佛山教育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佛山 (2008) 中国 (2020) 中等偏下国家(2006) 中等偏上国家(2006) 高收入国家 (人均GDP35700美元,2006) 世界平均 (2006) 学前教育 毛入学率 108.49 75.0 36.0 62.0 小学适龄儿童 入学率 100.0 >99.0 90.0 92.0 96.0 86.0 初中教育 116.42 >94.0 65.0 91.0 101.0 66.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1.58 49.0 81.0 99.0 高等教育 55.7 >40.0 19.0 42.0 67.0 25.0
佛山教育规模与结构:
二、基本情况分析 3、教育发展区域特色日益彰显:全省领先,高位发展,资源优化,趋于均衡,全面转型,追求人的发展 规模数量、体系结构、规划布局、硬件设施、教育投入、教育普及率等要素方面,佛山教育的发展速度、水平和综合实力全省领先,高位发展。(两次跨越的领先与高位发展) 教育规模化,体系化,信息化,硬件设施现代化和标准化;教育资源优化;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整体均衡化,面向所有人群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整体覆盖化和一体化;教育公共服务责任化和制度化;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全面实现第一次(传统)工业化时期的教育现代化任务(第一次教育现代化)。
二、基本情况分析 佛山教育全面转型: 从传统工业化时期的教育模式全面转向现代信息社会时期的教育模式,从量的扩张全面转向质的提升,从常规硬件建设全面转向人的素质教育发展,从规模普及型全面转向优质内涵型。 “一个都不少” ,追求人的发展: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为突破,深化公平,达到优质,追求卓越,实现“一个都不少”, 让每一位孩子“有学上”之后,“上好学” 。让所有的人得到适合于自己的全面发展。
4、佛山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特殊 教育 公共助学扶学体系 体系 沟通 课程 建设与 评价 回归 高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1人才培养模式 优秀拔尖学生 个性需要学生 ; 国际化 高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特色多元发展 1、特色多元课程建设;2、教学制度和学习制度建设,小班制建设 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4、培养拔尖学生的高中与高校衔接 学习困难学生 中职教育1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与专业建设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办学机制与运作方式 5、普高与职高沟通 学习困难学生 特殊 教育 体系 课程 建设与 评价 回归 公共助学扶学体系 沟通 优秀 拔尖 学生 个性需要学生: 双语 初中教育:素质教育问题和因材施教问题 1、基于素质教育的评价: 学生评价=学业知识+能力素质+态度情感价值观+综合实践; 中考比较问题; 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学校文化综合评价 2、基于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的课程创新体系与教学模式 3、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学校、社会、家庭、专业机构 4、学校办学机制改革:民办教育 5、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镇街教育管理体制问题 6、中小学衔接 学习困难学生 小学教育:素质教育问题和因材施教问题 1、基于素质教育的评价:学生评价=学业知识+能力素质+态度情感价值观+综合实践 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学校文化综合评价 4、学校办学机制改革:民办教育 5、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镇街教育管理体制问题 突出学生 个性需要学生: 双语 学前教育:1、规划布局:办园主体多元化,资源优化。 2、规范标准:合格标准,优质标准 3、政府公共资源投入机制:合格,扶持性补助;绩效,竞争性奖励 学习困难学生
建设工具: 信息化,学习e城 建设内涵: 职业技能教育终身化 建设途径: 学历=技术职称=岗位标准 国民教育体系 终生教育体系
改革主体的多元化及利益调整(权、责、利) 市区镇街 学生 教师 社会 家长 学校 三级政府之间 权责利关系的理顺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教育投入机制改革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人才 培养 模式 改革 课程 教学 评价 改革 学校、家长与社会双向参与机制建设 办学体制改革
改革主体多元化和利益调整(权、责、利)问题: 学生、教师——微观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课程与评价改革 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化发展 学校 ———— 中观改革——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办学体制与运作模式改革 社会、家长—— 外部改革—— 学校、家长与社会双向参与机制 教育投入机制改革 市、区、镇街—宏观改革——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三、战略定位和目标 (一)战略定位 将佛山教育建设为美丽富裕家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珠江西岸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岭南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柱,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岭南文化传承和集大成的发展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
(一)战略定位 率先建设成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全省探索教育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先区,全省教育现代化水平高位发展的示范区; 实现佛山教育在均衡基础上的优化(体系)、优质(质量)、优异(成果)发展; 使佛山成为高水准、高品质的教育生态发展地区,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
(一)战略定位 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担国家重大教育改革发展实验项目。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经验。
三、战略定位和目标 (二)改革目标 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提高教育统筹管理的层级和重心.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和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加大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力度,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加大对民办教育的制度建设力度,实现民办教育多元精品发展.加大学前教育的优化调整力度,实现学前教育健康优质快速发展;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普通高中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力度,实现普通高中学校的优质化与特色多样化发展;
三、战略定位和目标 (二)改革目标 加快面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加大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力度,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育科研领域形成国内一流水准的核心竞争力.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异与卓越发展; 加快校长队伍与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实现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发展的现代转型,全面走上专业化发展轨道; 加快教育国际化速度,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加强课程和教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三、战略定位和目标 (二)改革目标 加快市属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按照“分类指导、试验先行、综合配套、重点突破”原则,建设各个突破、各有创新、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区域教育改革试点。指导支持禅城区争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指导支持南海区争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长培养模式及高中教育改革试验区;指导支持顺德区争创教育体制改革和中职教育改革试验区;指导支持高明、三水区争创城乡统筹教育发展试验区。
四、内容与措施 (一)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 1、义务教育统筹管理重心上移,执行管理重心下沉。 加强义务教育市级政府的统筹规划、标准评价和监测督导的责任 一是统筹重大政策和发展规划 ;二是建立市级评价标准体系;三是加强督政,深化督学,问责考核;完善党政领导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度,建立校长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责任制度,将其与职务考核升迁挂钩。四是强化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建立义务教育质量定期检测、限期整改和定期信息公告制度。
全面实现区级行政辖区内的义务教育均衡,打破区镇(街)条块分割管理局面 以区为单位,统一教育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办学质量等标准。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城乡一体化机制,实现教师在待遇标准、配置标准,绩效标准、管理标准上的区内统一。
(一)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 2、加强财政经费调拨力度,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 建立市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调拨制度,设立市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财政资金,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发展; 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探索“校财局管”的教育督察机制,明确学校财务由教育行政部门监管;建立教育财政投入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绩效考核。
(一)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 3、引入社会支持,强化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机制。 探索面向困难学生群体(包括心理行为偏差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的教育教学专项辅导机制。引入社会支持资源和专业辅助资源,形成社会、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机制,建立教育志愿者服务机制,加强对困难学生群体的专项辅导; 健全和落实对弱势人群子女的教育资助制度, 加强两头延伸。
四、内容与措施 (二)探索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特色化发展机制 探索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试点改革,解决普高人才培养模式上“同质化”、“单一化”发展倾向。 1、加强高中教育区属统管制度; 2、实施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工程; 3、探索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试点改革; 4、建立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二)探索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特色化发展机制 探索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试点改革 从制度上探索普通高中发展的不同方向。“分类指导、先行先试”。 从政策上鼓励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一是适当开放公办高中教育领域,引进社会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等多种办学形式改革。 一是适当开放公办高中教育领域,引进社会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等多种办学形式改革。 二是探索普通高中特色办学的体制机制。 三是探索招生制度试点改革,引领素质教育发展,推动优秀拔尖人才的成长。 四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创设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选择特色课程领域,开展弹性学制、课程衔接试点,和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学习制度的试点,鼓励高中与高校联合培养拔尖优秀人才。探索在特殊人才培养领域初中与高中教育、高中与高等教育的课程衔接,铺设拔尖创新人才的成才通道。
建立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标准拨款与绩效奖励相结合的非义务教育财政经费竞争性分配机制。探索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科学核算培养成本,合理确定分担比例,学术型、特色型学校可以有较高的收费标准和较高的奖学金、助学金标准。鼓励公办学校利用非财政性资金扩大办学规模。 加快专家型、学者型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探索高中学校教师与高等学校教师交流机制,建立特聘教师制度。
四、内容与措施 (三)构建优质化整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龙头、以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两翼、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教与职教和成教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面向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消除职业技术教育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性障碍,打破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之间互不衔接、与其他类型教育不相沟通的局限,解决职业教育分散办学、封闭培养、低层次循环发展问题。
(三)构建优质化整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 理顺市级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重大政策和领导力量。建立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强化监测督导制度,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督学制度和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整合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
(三)构建优质化整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理顺市级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理顺市、区、镇(街)之间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根据市场和产业划分标准,打破镇(街)分散办学、重复投入局面,打破中等职业教育属地招生限制,实行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开放发展,探索统一招生、师资互派、设备共享、学分互认、专业集群、互补发展的模式,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与评价的机制。
(三)构建优质化整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探索构建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办学层次上延、办学多样化与国际化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完善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机制,拓宽衔接通道,构建相互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体系。 扩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规模。 探索职业技术教育自主招生制度,建立以技能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考试选拔制度。
(三)构建优质化整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探索构建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办学层次上延、办学多样化与国际化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与港澳台地区紧密合作,与发达国家国际合作,以对外合作办学形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运作模式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的上延,培养职业技术教育高端人才,增强吸引力。
(三)构建优质化整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探索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相互沟通机制 探索高中阶段普通教育课程模块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块的划分标准,两种模块之间的课程认定标准与学分互认机制,打通两种教育的沟通桥梁。 4、探索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培训的沟通机制,构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内涵的终身教育体系 开放职业技术学校,将成人教育培训纳入到中等职业技术和高等职业技术成人学历教育,并使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
(三)构建优质化整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加快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探索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激励和保障机制。依托企业集团、大型企业、行业组织和示范性职业院校,加快市一级的校企合作联盟与运作机制建设,搭建职业教育集团化、联盟化运作的发展平台。
(三)构建优质化整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6、加快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落实职业技术教育生均定额拨款制度。增加专项经费,加快改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 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力度,拓宽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的渠道。制定职业教育教师编制标准,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培养、培训体系。
三、改革内容与措施 (四)建立学前教育优化发展、健康快速发展机制 1、优化资源,强化统筹规范管理 2、加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责任,加快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 建立学前教育成本核算制度,规范收费标准。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按照生均培养成本,实行政府补助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扶持。加快建立学前教育教师待遇标准,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学前教育扶持力度,加快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 3、加快民办幼儿园健康规范发展
四、内容与措施 (五)建立民办教育精品化多元化发展机制 1、推进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 2、保障民办教育健康优质发展 健全民办学校准入机制、退出机制、行业自律制度和年度检查制度。探索建立民办学校教师自筹事业编制的办法,理顺民办教育教师进入与退出机制,稳定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加强政府在融资、规划、办学、人事等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完善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3、加快民办教育多元化、精品化、集团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四、内容与措施 (六)建立校长队伍与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机制 1、建立健全教师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制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体系,制订教师工作绩效管理标准体系 2、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教师与学校、政府共同分担培训成本的继续教育机制,建设教师培训公共平台和“培训超市”。探索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制度。 3、加快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创设教育家办学的制度环境。引入社会评价与中介专业评价,加强学生、教师与家长评价,完善校长问责考核,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监测机制、督学机制与校长职务考核机制结合起来。
四、内容与措施 (七)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制 1、建设区域教育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全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指标体系,建立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年报与公示制度。
四、改革内容与措施 (七)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制 2、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督学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加强专业评估,引入社会评估,开展第三者中介评估。完善市、区、镇(街)相结合的总督学、专职督学与兼职督学机制建设。加强对于学校内涵发展、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的督导评估。建立年度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制度和公布制度。
三、改革内容与措施 (七)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制 3、建立教育质量投入保障制度。建立以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竞争性教育财政经费拨款制度,设立优质学校、优质教学和教育科研创新成果奖励基金。 4、积极推动学校参与国际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发动部分学校学生进行适应性准备,逐步参加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组织的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比较研究(TIMSS)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计划(PISA)。
四、内容与措施 (八)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基础教育课程创新体系 1、 构建有助于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探索普职沟通,工学交替,高中特色多元发展的开放灵活和多样的学生成才通道,探索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选分制等个性化的弹性学习模式 2、开展小班制的课程与教学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因材施教的课程创新体系,促进公平,帮助困难学生学习,激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建立学分认定与转换的课程衔接体系,建立特殊拔尖人才成长与困难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和专门课程。形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创新体系,形成教育科研创新体系,形成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现代课程体系。
三、改革内容与措施 3、探索综合性的能力测试加学科学业达标考试的教学评价机制。加快开展学生“三创活动”,即创意(理念或设计)、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创造(科技小发明),探索学生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加强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突出对特殊拔尖学生的挖掘。
四、内容与措施 (九)实施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 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整体全面覆盖,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以信息化进一步推动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型,进一步加大现代教育管理队伍和现代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紧密结合、与学校教育改革的紧密结合,与区域教育质量标准化管理的紧密结合。
我们的追求:“一个都不少”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多样的才是最有活力的” “和谐的才是可持续的” “规律的才是科学的”
请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