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古时代的基督教世界 第一节 日耳曼人的迁徙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 第三节 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 第四节 十字军东征 第五节 西欧诸国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第七章 黄金市场. 第一节 黄金市场概述 黄金的特殊地位 第一节 黄金市场概述 黄金市场分类 (一)按其作用和影响范围划分为主导型市场和区域型市场 (二)按交割期限可划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三)按交易管制的程度不同划分为开放型市场和封闭型市场.
第一讲 : §1.1~§1.3 数学起源与古希腊数学 §1.1 数学思想的萌芽. 古代巴比伦的数学.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1 城镇化与大改革:谁该在先? 陈志武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千人计划教授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英国的建立 -- 罗马人的入侵 -- 盎格鲁—撒克逊人和丹麦人的入侵 -- 诺曼征服 中世纪的英国 -- 诺曼王朝的结束和金雀花王朝的开始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基督教史学.
世界三大宗教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姚灿城).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猜一猜:下面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西欧中世纪的建筑 中世纪西欧贵族的皇室家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巡礼 哥特式教堂.
英国皇室及其文化 现英国王室主要成员列表: 女王陛下 爱丁堡公爵殿下(王夫)
古代罗马 一、意大利半岛的早期历史 二、王政时代的罗马和塞尔维乌斯改革 三 罗马共和国 四、罗马共和制帝国的形成
第五章 古代希腊罗马史 第一节 古代希腊 第二节 古代罗马.
第五章 古代希腊罗马史 第一节 古代希腊 第二节 古代罗马.
第 3 课 西方文明之源.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两晋与南朝.
第四单元 世界古代史 第16课时 史前时期的人类与亚欧非古 代文明 第17课时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陈树林 教授.
第八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 一、城市的兴起 1.兴起的基础:社会的日趋稳定,生产的发展 2.兴起的形式
  你知道这幅画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由谁创作的吗?
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1、人类的诞生及其进化。(原始社会) 2、四大文明古国与希腊罗马文明。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奴隶社会)
走势分析.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早期的西方殖民扩张.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消费者行为学 渤海大学 闫 涛.
第1课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扩展.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交易本金 1039亿美元 (2006年3月23日) 评分 (美国标准普尔)
                                                                                                                                                                
第三章 从罗马帝国到封建时期 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2009年王付兵3月13日
第四节俄罗斯.
The Operation Model of Port
第二单元:中古亚欧文明 【内容标准】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海外留学生活安全篇 Life abroad – Safety Issues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范围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法的主体.
两河流域.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Tatsachen über Deutschland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目标:
第六讲 “东方问题”、俾斯麦同盟体系的扩大与完成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张三 安徽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推基古 亚西亚人 保罗的特使 阿尼西母 歌罗西人 逃奴 门10 亚里达古 帖撒罗尼迦人 陪保罗航行、坐监 徒20:4;弗6:21;
意大利威尼托大区.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中世纪文明之二: 西欧的政治、社会与文化.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東羅馬帝國及拜占庭文化.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杀害伯利恒 四境婴孩。 大希律 ( BC) 亚基老 (4 BC - 6 AD) 犹太、撒玛利亚、以土买 (犹太人和外邦人各半) 特拉可尼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中古时代的基督教世界 第一节 日耳曼人的迁徙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 第三节 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 第四节 十字军东征 第五节 西欧诸国 第七章 中古时代的基督教世界 第一节 日耳曼人的迁徙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 第三节 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 第四节 十字军东征 第五节 西欧诸国 第六节 东欧诸国

第一节 日耳曼人的迁徙 相关问题 一、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 二、日耳曼人迁徙的基本进程 三、日耳曼人迁徙的历史后果

相关问题 ◎ 欧洲古代历史 与中世纪历史的分水岭。 ◎ 民族的内涵: 文明范畴与地域群体。 ◎ 欧洲古代之野蛮群体的分布状况: 克尔特人。 ◎ 欧洲古代历史 与中世纪历史的分水岭。 ◎ 民族的内涵: 文明范畴与地域群体。 ◎ 欧洲古代之野蛮群体的分布状况: 克尔特人。 斯拉夫人。 日耳曼人。

一、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 1、恺撒的《高卢战记》与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所反映的日耳曼社会 ◎ 畜牧业(不热心农业,牛奶和肉类构成主要的食物来源) →农业(定期轮换耕地和耕种作物)。 ◎ 游牧(逐年迁徙的记载) →定居(相对稳定的居住情况和耕作情况)。 ◎ 公有(“任何人不能单独保有土地”) →经济的分化(耕地分配的不平等)。 ◎ 平等(民众大会、长老议事会、 军事首领之选举产生及有限权力) →地位的差异(氏族贵族的特权化 和军事首领权力的扩大化)。

2、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初步交往 ◎ 战争 前102年马赛利亚战役, 日尔曼人入侵高卢与马略之罗马军队的反击。 公元9年条托堡战役, ◎ 战争 前102年马赛利亚战役, 日尔曼人入侵高卢与马略之罗马军队的反击。 公元9年条托堡战役, 日尔曼人在莱茵河流域重创罗马军队。 2世纪中叶, 日尔曼人马可曼部落和克瓦德部落与罗马军队交战十余年, 直至迫使罗马帝国允许其进入罗马边境居住。 ◎ 贸易 罗马帝国与北欧波罗的海之间的商业通道即琥珀之路, 沟通罗马人与日尔曼人的商品交流。 ◎ 移民

3、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 ◎ 人口的增长与生存空间的需要。 ◎ 罗马的衰落。 ◎ 匈奴人西迁的压力。

二、日耳曼人迁徙的基本进程 1、起点 2、西哥特人的迁徙 ◎ 374年, 匈奴人渡过顿河, 进入哥特人地区, 降服东哥特人, 击败西哥特人。 ◎ 374年, 匈奴人渡过顿河, 进入哥特人地区, 降服东哥特人, 击败西哥特人。 2、西哥特人的迁徙 ◎ 西哥特人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区别于罗马帝国的官方基督教。 迁徙开始于376年,黑海草原→色雷斯→罗马(410年) →高卢(419年建国于土鲁斯)→西班牙(507年迁都托莱多)。

3、汪达尔人的迁徙 4、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的迁徙 5、法兰克人的迁徙 6、东哥特人的迁徙 7、终点568年 ◎ 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 中欧→潘诺尼亚→高卢→西班牙→北非 431年建国于希波。 439年迁都迦太基。 455年攻陷罗马。 4、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的迁徙 ◎ 日德兰半岛→不列颠。 5、法兰克人的迁徙 ◎ 中欧→高卢。 6、东哥特人的迁徙 ◎ 潘诺尼亚→意大利。 7、终点568年 ◎ 伦巴德人的迁徙 潘诺尼亚→意大利北部。

三、日耳曼人迁徙的历史后果 2、深层影响 1、诸日耳曼人国家的结局 ◎ 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撞击。 战争与交往。 ◎ 拜占廷帝国查士丁尼时代的征服 与汪达尔人(534年)、东哥特人(554年)、 伦巴德人国家的灭亡。 ◎ 阿拉伯人的征服与西哥特人国家的灭亡。 2、深层影响 ◎ 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撞击。 战争与交往。 ◎ 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亦或时代的变革。 古典时代的结束与中世纪的开始。 ◎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 朱特人的入侵 与不列颠地区文明的兴起。 ◎ 法兰克人的统治 与西欧的封建化进程。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 一、墨洛温王朝 二、加洛林王朝

一、墨洛温王朝 1、法兰克人国家的建立 ◎ 日尔曼人的一支, 包括利普阿尔法兰克人与萨利克法兰克人。 莱茵河流域→4世纪以后进入高卢。 ◎ 481年,萨利克人 墨洛温家族首领克洛维即位。 部族兼并。 首都巴黎。 ◎ 486年苏瓦松战役与疆域基础的奠定。

3、罗马高卢的传统延续与封建经济关系的形成 2、《萨利克法典》与法兰克人的分化 ◎ 编订于克洛维时期,反映5-6世纪的法兰克人社会。 ◎ 马尔克即农村公社。 ◎ 公有与私有的并存——过渡与分化。 ◎ 克洛维时期, 国王和法兰克贵族将高卢的罗马皇室地产及无主土地据为己有, 进而形成新兴地主阶层。 3、罗马高卢的传统延续与封建经济关系的形成 ◎ 贵族地产的延续以及罗马贵族与法兰克贵族的融合。 ◎ 源于罗马帝国后期的个体小生产的延续 以及罗马隶农、罗马释奴与法兰克农民的融合。 ◎ 高卢地区的基督教公社最早于177年出现在里昂, 至4世纪初达到20余处,处于非法状态。 米兰敕令之后,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进而成为高卢地区罗马文明的象征。 基督教信仰的延续以及496年克洛维率3000亲兵摒弃多神崇拜的的原始宗教, 接受文明的意识形态,皈依基督教的的官方信仰。

4、采邑改革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封主之封赐土地与提供保护。 封臣之负担兵役 与土地的终身占有而非世代相袭。 农民与土地的连带封赐。 ◎ 背景 无条件的土地封赐。 内部的松散性。 兵源的枯竭。 ◎ 内容 采邑一词本意为“承担义务的封地”。 封主与封臣。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封主之封赐土地与提供保护。 封臣之负担兵役 与土地的终身占有而非世代相袭。 农民与土地的连带封赐。

◎ 影响 农民地位(对于土地和领主的依附)。 兵源与军制(农民步兵→封建骑兵)。 中央与地方(内部联系的加强与王权的巩固)。 等级结构(递进式分封)。 权力的分割。

二、加洛林王朝 1、丕平于751年即位。 754年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

2、丕平之子查理 扩张: 774年伦巴底。 801年西班牙边区。 772-804年莱茵河右岸及多瑙河流域。 加冕:800年。

3、查理帝国的分裂 814年查理曼死后, 其子路易即位, 形成内战局面。 843年的凡尔登条约, 法兰克王国三分天下, 即莱茵河以东地区 (德意志)、 缪斯河以西地区 (法兰西) 与意大利中北部 (意大利) 及莱茵河至缪斯河之间 (洛林)地区。 870年的墨尔森条约。

第三节 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 一、劳役制庄园 二、行会城市

一、劳役制庄园 1、庄园 广义的内涵:乡村的地产。 狭义的界定:劳役制的农业组织。

2、劳役制庄园的时空范围 3、劳役制地租 9-13世纪法国的奥斯特拉西亚、 纽斯底里亚和勃艮第 以及英格兰。 领主自营地与农奴份地。 条田形状与错综相间。 源于农村公社的耕作制度。

4、相关税收 人头税、结婚税和遗产税。 农奴的地位及其相对性。 5、个体生产与自给自足

二、行会城市 1、城市的概念 区别于乡村的非农业性区域,表现为人口和财富的相对集中。

2、行会城市的兴起 ◎ 旧城市的复兴。 ◎ 新城市的出现。 ◎ 自发的聚集。 ◎ 领主的建立。

3、行会城市的物质基础与经济性质 ◎ 商品经济。 ◎ 简单商品经济 与行会城市的封建社会性质。 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 皆属封建的范畴, ◎ 商品经济。 ◎ 简单商品经济 与行会城市的封建社会性质。 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 皆属封建的范畴, 皆以小生产作为经济基础, 皆具有依附的色彩。 城市的所谓自由 只是相对于劳役制的乡村而言, 两者之间 不存在根本的社会对立。

4、行会城市的法律地位 5、行会城市的政治状况 ◎ 东方之城市统治乡村 与西欧之乡村统治城市。 ◎ 独立于领主的自治权利: 机构选举权。 ◎ 区别于乡村奴役状态的自由身份。 5、行会城市的政治状况 ◎ 东方之城市统治乡村 与西欧之乡村统治城市。 ◎ 独立于领主的自治权利: 机构选举权。 市政管理权。 货币发行权。 赋税征收权。 司法审判权。 ◎ 自治城市与城市国家。 环境的区别与程度的差异。 暴力与赎买。

6、行会:小生产的形式之一 自身的软弱与联合的需要。 公权私化的特定政治环境。 ◎ 起源 ◎ 构成 行会(行业性组合)。 作坊(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匠师、帮工、学徒。

经济组织: 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流通原则的规范。 政治群体: 政治生活和市政管理的外在形式。 社会单位: 互助合作和血亲复仇的基本群体。 ◎ 性质 经济组织: 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流通原则的规范。 政治群体: 政治生活和市政管理的外在形式。 社会单位: 互助合作和血亲复仇的基本群体。 个体生产与公权私化的逻辑延伸。

保护作用: 保护脆弱的商品经济, 实现城市人口的政治联合, 进而争取自由和自治。 桎梏作用: 扩大再生产的限制, 行会内部对立加深的情况下 ◎ 地位 保护作用: 保护脆弱的商品经济, 实现城市人口的政治联合, 进而争取自由和自治。 桎梏作用: 扩大再生产的限制, 行会内部对立加深的情况下 社会上层的统治工具。

第四节 十字军东征 相关问题 一、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 二、基本进程 三、历史影响

相关问题 ◎ 关于宗教 内涵的界定。 原始宗教→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 宗教的社会功能。 正教与邪教。 圣战的普遍性。 ◎ 关于宗教 内涵的界定。 原始宗教→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 宗教的社会功能。 正教与邪教。 圣战的普遍性。 ◎ 关于战争的历史模式 血缘的政治与地域的战争。 传统模式的领土战争与现代模式的市场战争。 ◎ 圣战形式的领土战争。 封建性。 宗教性。 西欧扩张的重要环节。

一、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 1、宗教方面 ◎ 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 著名教堂→罗马→耶路撒冷。 单独→结伙。 ◎ 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平。 ◎ 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 著名教堂→罗马→耶路撒冷。 单独→结伙。 ◎ 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平。 周三日落到周一日出。 春耕和夏末秋初的收割季节。 ◎ 1054年教会的分裂 与重新统一的要求。

2、世俗方面 ◎ 生存空间的需要。 乌尔班二世称:“因为你们居住的土地被大海和高山峻岭所围困,不够满足你们众多的居民;而且物产并不丰富,物产填不满庄稼人的肚子……走上通向圣墓的征途,把圣地从邪恶的种族手里夺回来,归你们自己占有。正如《圣经》说的,那块‘丰饶之国’是上帝赐给以色列的子孙的。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世界文明史)。此处颇显坦诚,不似现代人的羞羞答答。 ◎ 东方财富的向往。 ◎ 过境贸易与商路的控制。 ◎ 1089-1095年西欧连续七年的自然灾害。 3、外在条件 ◎ 阿拉伯人的衰落。 ◎ 突厥人的分裂。 ◎ 1071年后东地中海的政治形势与拜占廷帝国的求援。

4、直接起因 ◎ 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 停止私战。 拯救圣城。 教会承诺: 参加者可免除债务, 可无需领主的同意转让土地, ◎ 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 停止私战。 拯救圣城。 教会承诺: 参加者可免除债务, 可无需领主的同意转让土地, 家属和财产受教会保护。

二、基本进程 ◎ 起点:1096年。 ◎ 第一次: 十字军国家的建立与西欧制度的翻版。 耶路撒冷王国(巴勒斯坦)、 安条克公国(叙利亚)、 ◎ 起点:1096年。 ◎ 第一次: 十字军国家的建立与西欧制度的翻版。 耶路撒冷王国(巴勒斯坦)、 安条克公国(叙利亚)、 的黎波里伯国(黎巴嫩)、 爱德萨伯国(叙利亚)。 等级制度与实物地租。

◎ 第二次: 塞尔柱人的反攻与第二次十字军的败绩。 ◎ 第三次: 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崛起。 萨拉丁的战绩。 耶路撒冷王国的灭亡。 第三次十字军的无果而终。

◎ 第四次: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拉丁帝国的建立。 ◎ 第五、六、七次:进攻埃及。 第八次:进攻突尼斯。 终点:1291年阿克的陷落。

三、历史影响 1、侵略战争的性质。 2、消极影响 3、积极影响 ◎ 人力与财力的浩劫。 ◎ 技术与文化的交流。 东方金属加工技术、 纺织技术、 制糖技术传入西欧。 ◎ 贸易的扩大。 东方商品的流入 与西欧诸国的贸易逆差。 ◎ 流通领域的活跃。 货币关系的扩大。 窖藏贵金属的重见天日。 ◎ 城市的繁荣。 ◎ 庄园的衰落。 地租的折算与劳役制的解体。 ◎ 教会势力的消长。

第五节 西欧诸国 一、英国 二、法国 三、德国 四、意大利 五、西班牙 六、西欧文明小结

一、英国 1、早期历史 ◎ 克尔特人 盖尔人/不列颠人。 ◎ 罗马人的入侵与占领 前55-54年恺撒的入侵。 43年克劳迪的占领。 ◎ 日耳曼人的迁徙、 土著克尔特人的征服 与七国时代。

◎ 相关问题——日耳曼人的分支: 东日尔曼人: 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 西日尔曼人: 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 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 北日尔曼人: 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 其中丹麦人袭击英格兰和法国, 曾经入侵不列颠东北部地区, 在法国建立诺曼底公国, 在意大利建立西西里王国, 同时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充当海盗(即维京人); 挪威人袭击苏格兰和爱尔兰,主要发展北欧文化; 瑞典人袭击俄罗斯地区(即瓦兰几亚人)。

◎ 丹麦人的入侵。 海盗式掠夺→领土的占领。 ◎ 阿尔弗雷德的抵抗。 879年的威德摩尔和约: 罗马古道为界,东北属丹麦人, 西南属阿尔弗雷德的统治。 ◎ 初步的封建化进程 罗马人的军事占领与克尔特人的野蛮状态。 日耳曼人的征服与克尔特人的依附地位。 封建经济关系的起源。 日耳曼人的公社与份地。 人口稀少与粗放耕作。 日耳曼人的分化。 丹麦人的入侵与丹麦金的征收。

2、王权的强化 ◎ 1066年诺曼征服与不列颠的统一。 ◎ 威廉一世 土地的分封:王室领地(1/7)与贵族地产(零散性)。 特定的效忠关系。 征服的历史环境、征服者的广泛政治联合与统一的王权。

◎ 亨利一世(1100-1135年) 机构的完善: 枢密院/度支部/王室法庭 及巡回法官。 ◎ 亨利二世(1154-1189年) 盾牌钱制、 常备军与自由人之民军制; 王室法庭权限的扩大。

3、议会君主制 ◎ 王权的膨胀与贵族、骑士、市民的反抗: 国王与贵族及骑士之间的权力分配。 ◎ 王权的膨胀与贵族、骑士、市民的反抗: 国王与贵族及骑士之间的权力分配。 英国多数城市位于王室领地和处于国王控制之下而区别于西欧大陆, 由此形成城市与国王的矛盾。 ◎ 1199年国王约翰即位, 随意征收捐税, 侵吞贵族领地, 干涉领主法庭, 侵犯城市自治, 破坏原有的封建契约, 导致矛盾激化。 ◎ 1215年内战爆发, 迫使国王签署 贵族起草的《自由大宪章》; 其主要内容是 限制王权, 保障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权益。

此处与1640年的情况颇为相似, 均表现为内战的形式, 均与议会相关。 然而,时代背景不同, 决定两者性质的不同。 前者的性质在于 ◎ 1258年,英国卷入意大利战争,财政拮据,国王试图增加捐税,内战再起。 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军队于1264年打败国王。 1265年召开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全国性大会,是为英国议会的开端。 此处与1640年的情况颇为相似, 均表现为内战的形式, 均与议会相关。 然而,时代背景不同, 决定两者性质的不同。 前者的性质在于 封建范畴的政治角逐和权力争夺, 后者的性质则在于从封建主义 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进程中 新旧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故称革命。

◎ 议会政治的发展: 最初为监督《自由大宪章》和保障贵族、骑士、市民权益的政治机构, 后权限逐渐扩大,1297年获得批准征税的权力, 14世纪初获得颁布法律和审理政治案件的权力。 1343年,议会形成两院制,其中上院由贵族代表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

4、瓦特·泰勒起义与中古后期的英国 ◎ 起义的背景 13世纪地租形态的转换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 起义的背景 13世纪地租形态的转换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1348-1349年的黑死病导致英国人口锐减一半,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荒芜。 1349年,国王颁布“劳工法令”,规定12-60岁且无土地和生活来源者, 需按黑死病之前的条件从事劳动。 1351年,议会批准“劳工法令”。 1377年,国王征收人丁税, 规定14岁以上者, 不分贫富,皆需缴纳人丁税, 标准为每人4便士。 1380年,人丁税增至12便士。 “劳工法令”的颁布 与人丁税的征收, 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起义的内容: 1381年起义,反对人身奴役,要求废除农奴制和领主特权,取缔“劳工法令”。 起义遭到国王镇压。 ◎ 1382年,议会修改人丁税的征收方式,按财产状况制定不同的征收标准,赤贫者免征。 1390年,议会废除“劳工法令”,规定劳动力有权自由选择雇主。 ◎ 评价:历史趋势与暴力的作用。

二、法国 1、查理帝国解体后法国的政治形势:分裂→统一 ◎ 西法兰克王国→法国。 ◎ 分裂的格局 法兰西岛: 巴黎、奥尔良。 公国: ◎ 西法兰克王国→法国。 ◎ 分裂的格局 法兰西岛: 巴黎、奥尔良。 公国: 布列塔尼、诺曼底、勃艮第、阿奎丹。 伯国: 安茹、香槟、土鲁斯。 ◎ 走向统一的历史基础: 商品经济/城市与非封闭倾向。 市民与国王的联合。

2、王权的强化与议会君主制 ◎ 腓力二世(1180-1223年) 扩大领地:诺曼底公国与安茹伯国。 ◎ 路易九世(1226-1270年) ◎ 腓力二世(1180-1223年) 扩大领地:诺曼底公国与安茹伯国。 ◎ 路易九世(1226-1270年) 完善机构。 司法: 王室法庭的审理范围 扩大到王室领地之外的各个地区 和广泛的司法管辖权。 货币: 国王发行的新币通行于各地。 军事: 募兵制与常备军。 兼并土鲁斯伯国。 ◎ 腓力四世(1285-1314年) 建立三级会议: 包括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市民。 负责批准征税和确定征收方式。 议会君主制由此形成。

3、英法百年战争 ◎ 战争起因 法国领地(安茹伯国)的争夺。 佛兰德尔(比利时,英国羊毛市场和法国国王的封臣佛兰德尔伯爵)的控制。 ◎ 战争起因 法国领地(安茹伯国)的争夺。 佛兰德尔(比利时,英国羊毛市场和法国国王的封臣佛兰德尔伯爵)的控制。 加佩王朝的继承权: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 导致旁系争夺, 英王提出继承要求。 ◎ 战争进程 1337-1453年。 英国进攻 →法国反攻 →英军卷土重来并占领巴黎 →法军收复失地和贞德抗英。 ◎ 战争影响: 法国的政治统一(除加莱外); 英国呢绒加工业的发展。

三、德国 1、封建化进程的缓慢 ◎ 8世纪末—12世纪初。 ◎ 罗马化微弱和起点低。 ◎ 马尔克的传统 与小农经济的保护。 ◎ 自然条件的分散性。 ◎ 劳役制庄园与农奴制 的不发达状态。

2、政治进程 ◎ 东法兰克王国→德意志王国: 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843年)、洛林(870年)。 ◎ 萨克森王朝(919-1024年)与法兰克尼亚王朝(1024-1125年) 的王权与统一的政治格局。

◎ 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以后 王权的衰落与政治格局的分裂状态。

3、对外扩张 ◎ 南侵意大利: 奥托时代 (951/961年)。 腓特烈时代 (1152-1190年)。 意大利中北部 及西西里岛。 ◎ 东进运动: 目标:西斯拉夫人地区以及波罗的人(印欧语系的一支)地区 即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 阶段:易北河→奥德河→维斯瓦河。 政权:麦克伦堡公国、勃兰登堡侯国和条顿骑士团、立窝尼亚骑士团。 统治:日耳曼化与天主教化。 后果:古老德意志与新德意志。

4、教俗之争 ◎ 焦点:主教任命权。 ◎ 萨克森王朝时期德国国王的主教任命权。 ◎ 格里哥利七世的改革: 枢机主教选举教皇与教皇任命主教。 ◎ 沃姆斯会议与拉特兰会议(1076年)。 ◎ 卡诺莎事件(1077年)。 ◎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 德国主教由教会选举产生, 其宗教权力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由国王授予。

四、意大利 1、政治形势 ◎ 北方 公国: 米兰、萨伏衣、皮埃蒙特、 摩德纳、斐拉拉。 侯国: 孟斐拉、萨鲁索。 城市共和国: 威尼斯、佛罗伦撒、热那亚。 ◎ 中部 拉丁平原的教皇国。 ◎ 南部 隶属德皇的西西里国王 →安茹伯爵的领地 →安茹伯爵与阿拉贡国王分治。

2、使徒兄弟派 ◎ 首领: 悉加列利(1260年)→多里奇诺(1300年)。 ◎ 纲领:公有、平等、暴力。 ◎ 行动:1303-1307年起义。 ◎ 宗教氛围的政治环境与宗教形式的政治运动。

3、城市共和国 ◎ 威尼斯 商业中心。 过境贸易与商业贵族政治。 十字军东征之后 地中海贸易的控制与势力的膨胀。

◎ 佛罗伦萨 手工业中心。 14世纪的手工工场与资本主义萌芽。 呢绒加工业与贵族政治。

五、西班牙 1、西哥特王国(419-711年) ◎ 都城:土鲁斯→托莱多。

2、穆斯林的统治 ◎ 阿拉伯帝国的行省 后倭马亚王朝王朝统治的哈里发国家。 ◎ 经济的繁荣 农业:灌溉技术与农作物 诸如水稻、甘蔗、棉花、桑树; 贸易:阿拉伯人的商业传统、 与阿拉伯世界的密切联系以及商业的交往; 城市的繁荣: 科尔多瓦之数十万居民的庞大规模。 ◎ 文化的交流 阿拉伯东方文化传入西欧的桥梁。

3、雷康吉斯达运动 ◎ 历史遗产: 伊斯兰教的影响。 天主教势力的膨胀。 ◎ 8-10世纪——防守: 北部比利牛斯山区西哥特王国的残余势力 与基督教政权阿斯都里亚王国 及此后形成的阿斯都里亚王国、 加里西亚王国、雷翁王国。 ◎ 11-13世纪——反攻: 卡斯特王国、阿拉贡王国、葡萄牙王国。 1212年托罗萨战役与雷康吉斯达运动的转折。 ◎ 14-15世纪——尾声: 1492年收复最后的失地格拉纳达。 卡斯特公主与阿拉贡王子的联姻与西班牙王国的形成。 ◎ 历史遗产: 伊斯兰教的影响。 天主教势力的膨胀。

六、西欧文明小结 经济社会层面: 政治层面: 文化层面: (1)劳役制庄园。 (2)行会城市。 中古时代的西欧文明包括如下特点: 经济社会层面: (1)劳役制庄园。 (2)行会城市。 政治层面: (3)封建性质的契约关系即封君与封臣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制约。 (4) 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的二元结构 以及由此产生的教俗之间的相互制约。 (5) 由于上述的制约而导致的对于王权的限制。 文化层面: (6)基督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第六节 东欧诸国 一、拜占廷 二、俄罗斯

一、拜占廷 ◎ 相关问题 中世纪的拜占庭文明与希腊化的文明 存在逻辑的和历史的内在联系。 换言之,中世纪的拜占庭文明 构成希腊化文明传统的历史延伸, 进而在诸多方面 区别于罗马-日尔曼的文明。 1、罗马帝国分裂初期的拜占廷社会 ◎ 疆域: 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及两河流域部分地区。 ◎ 人口: 一是希腊人。 二是希腊化的土著东方人包括叙利亚人、埃及人、亚美尼亚人、波斯人。 三是斯拉夫移民。 ◎ 经济:隶农经济;农村公社;国家控制的过境贸易与稳定的财源。

2、查士丁尼时代(527-565年) ◎ 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 君主专制与法典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即《罗马法大全》, 基本原则是保护私有财产和规定财产契约关系, 对于欧洲法律影响深远。 ◎ 贝利撒流与对外扩张 533-534年 征服北非的汪达尔王国。 535-554年 进军意大利并灭亡东哥特王国。 553年 重创西哥特王国并占领西班牙大部。

评价: 奴隶制的复辟? 《法典》废除禁止释放奴隶的内容, 保护奴隶的生命权, 强调直接生产者固着于土地的经济原则, 实质在于沿袭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法律 抑或上层建筑的外在形式 而承认经济社会领域剧烈变革的客观事实。 罗马帝国政治秩序的重建、 领土的扩张与社会的转型。

3、封建化的历史道路 ◎ 罗马时代经济传统即奴隶制经济的衰落/隶农经济的演变 与斯拉夫人农村公社解体/自由农民分化两者的结合。 ◎ 希拉克略王朝(610-711年)与军区制: 全国设11个军区, 将土地赐封将领和士兵, 由此形成广泛的军事封邑体系。

◎ 伊苏里亚王朝(717-802年)与破坏圣像运动 国王颁布诏令, 禁止教会供奉圣像和崇拜偶像, 进而捣毁圣像, 封闭修道院, 没收教会土地与财物, 强迫修道士还俗。 破坏圣像运动的目的 是遏制教会势力和强化王权。

◎ 阿摩利亚王朝(820-867年)的社会矛盾与人民起义 7-9世纪基督教异端派别 保罗派流行于小亚细亚半岛, 崇尚早期基督教之清贫生活 和平等原则, 采取公社的社会形式, 直至演变为起义, 其实质在于封建化进程中 下层民众的抗争。

◎ 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 斯拉夫人的移入、 斯拉夫农村公社的解体与斯拉夫自由农民的依附化。 根据8世纪的“农业法”(应为“农夫法”抑或“农民法”,参见“萨利克法典”), 农村公社是斯拉夫人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处于公有与私有并存的状态。 马其顿王朝时期, 斯拉夫人的农村公社逐渐解体, 公有成分日渐消失, 私有充分日渐扩大, 大批斯拉夫人丧失土地, 沦为依附农民。

◎ 科穆宁王朝(1081-1185年)与普洛尼亚制度 国家将土地授予贵族,由贵族监领; 监领者以向国家提供兵役作为条件 终身享用土地的租税, 死后归还国家而不得世袭。 此处与采邑制度基本相同。 监领者逐渐将土地据为己有, 不再归还国家, 其权力亦逐渐由征税权 扩大到行政管辖权和司法审判权, 依附农民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恶化。

4、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 穆斯林的攻势 阿拉伯人的扩张 与拜占庭帝国领土的丧失。 突厥人的西进 与1071年曼齐喀特战役之后 在小亚细亚半岛 自东向西的长驱直入。 ◎ 意大利的商业竞争 威尼斯与比萨的贸易扩张 与拜占庭帝国财源的枯竭。 ◎ 第四次十字军。 拉丁帝国(1204-1261;色雷斯、帖撒罗尼加、雅典、伯罗奔尼撒)的建立。

◎ 拜占庭帝国的复国 巴列奥略王朝(1261-1453年) 的苟延残喘。 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色雷斯、 马其顿和希腊半岛部分地区。 ◎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与拜占庭帝国的寿终正寝。

◎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与拜占庭文明的延续: 斯拉夫人文字、 东正教的信仰 以及教俗政治的特定模式 (俄罗斯的政治文明可谓典型)。

二、俄罗斯 ◎ 相关问题: 俄罗斯文明与拜占庭文明 具有密切的联系, 拜占庭文明对于俄罗斯文明 产生重要的影响, 包括斯拉夫文字的起源、 东正教的意识形态、 皇权凌驾于教权之上的政治制度。 换言之,俄罗斯文明构成拜占庭文明传统的延伸。 ◎ 斯拉夫人的分布 西斯拉夫人:东欧平原的西部, 大致相当于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地区。 东斯拉夫人:东欧平原的东部, 大致相当于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地区。 南斯拉夫人:巴尔干半岛, 大致相当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地区。

1、 东斯拉夫人的早期历史 区别于马尔克的特点在于, 家长制色彩, 可谓东欧专制主义的前身。 ◎ 斯拉夫人的故乡普里佩亚特沼泽:东欧平原东部(5-6世纪)。 ◎ 东斯拉夫人包括30余个部落,分为三支。 ◎ 南部:基辅的波利安人; 北部:诺夫哥罗德的维亚提切人; 中西部:斯摩棱斯克的克里维奇人和德列多维奇人。 ◎ 地域公社: 北方之米尔与南方之维尔福。 类似马尔克, 处于公私并存的过渡状态。 区别于马尔克的特点在于, 家长制色彩, 可谓东欧专制主义的前身。

2、 基辅公国 ◎ 基辅公国的起源 8-9世纪诺曼人与拜占庭帝国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贸易: 第聂伯河与伏尔加河。 8-9世纪诺曼人的扩张: ◎ 基辅公国的起源 8-9世纪诺曼人与拜占庭帝国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贸易: 第聂伯河与伏尔加河。 8-9世纪诺曼人的扩张: “从瓦兰几亚人到希腊人之路”即大水路。 贸易与劫掠的双重倾向。 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的建立: 862年占领诺夫哥罗德, 882年占领基辅。 基辅公国由此开始。

◎ 索贡巡行: 诺曼人的留里克王朝 占有斯拉夫人财富的基本方式。 单一的掠夺性经济。

◎ 贸易征战: 基辅公国与拜占庭帝国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贸易; 以劫掠的财物换取拜占庭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商品; 贸易与劫掠的相互补充。

◎ 基督教化 诺曼人与斯拉夫人最初信仰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 贸易交往导致基督教在基辅公国的传播。 987年,拜占庭帝国内讧, 拜占庭皇帝求助于基辅大公,双方承诺: 拜占庭公主嫁与基辅大公,双方联姻, 基辅大公出兵帮助拜占庭皇帝。 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洗礼, 皈依基督教(即希腊正教抑或东正教), 并且宣布基督教为基辅公国的国教。 基督教化的意义在于, 密切基辅公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交往, 为拜占庭文明在东斯拉夫人地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封建化 9-10世纪的农村公社: 公私并存。 公私转化。 社会分化。 自由农民依附化。 11世纪: 土地兼并,大地产不断排挤小农经济。 12-14世纪: 世袭封建领地与地主的充分所有权 (莫斯科公国时期转化为 有条件占有的军事封邑)。

◎ 内战与分裂: 11世纪开始, 基辅公国走向分裂; 至12世纪, 基辅公国解体, 形成十余个小的公国, 留里克王朝随之分裂为若干支系。

3、莫斯科公国 ◎ 蒙古西征 13世纪初开始,蒙古西征, 经中亚和黑海草原进入东欧平原南部, 击溃基辅大公罗曼诺维奇率领的联军, ◎ 蒙古西征 13世纪初开始,蒙古西征, 经中亚和黑海草原进入东欧平原南部, 击溃基辅大公罗曼诺维奇率领的联军, 入主第聂伯河流域,1240年攻陷基辅。 ◎ 金帐汗国的统治: 1243年,蒙古军队撤回伏尔加河流域,建立金帐汗国,都于萨莱,控制俄罗斯诸地。

◎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政治变迁: 从罗斯托夫·苏兹达尔公爵的领地 到(13世纪)莫斯科公国。 在蒙古金帐汗国的支持下, 莫斯科公国的疆域逐渐扩大, 14世纪初成为俄罗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被金帐汗国册封为 “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的大公”。

俗权与教权的结合: 莫斯科公国不仅依靠金帐汗国的支持,而且寻求东正教会的支持。 14世纪初东正教俄罗斯地区总主教的驻节地自基辅迁至莫斯科, 标志着莫斯科成为俄罗斯地区的政治中心与宗教中心。

◎ 莫斯科公国与金帐汗国的战争 14世纪中叶以后莫斯科公国与金帐汗国之间的力量对比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 莫斯科公国随之由金帐汗国的附庸转化为蒙古统治的对立面。 沃查河战役: 1378年,蒙古军队进攻莫斯科公国,败于沃查河。 库里科沃战役: 1380年,蒙古军队再度进攻莫斯科公国,在顿河流域的库里科沃遭受重创。 1395年,蒙古人在俄罗斯地区的统治结束。 ◎ 金帐汗国的解体: 咯山汗国、阿斯特拉汗国、克里米亚汗国。

◎ 莫斯科公国的兼并战争与俄罗斯的统一 瓦西里一世(1389-1425年) 兼并尼什哥罗德公国。 伊凡三世(1462-1505年) ◎ 莫斯科公国的兼并战争与俄罗斯的统一 瓦西里一世(1389-1425年) 兼并尼什哥罗德公国。 伊凡三世(1462-1505年) 兼并诺夫哥罗德公国和特维尔公国。 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 兼并普斯科夫公国和里亚赞公国。

◎ 伊凡四世(1547-1584年) 1547年,伊凡四世即位,废止莫斯科大公的称号, 由东正教总主教加冕,改称沙皇。 ◎ 伊凡四世(1547-1584年) 1547年,伊凡四世即位,废止莫斯科大公的称号, 由东正教总主教加冕,改称沙皇。 1598年,伊凡四世之子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死后无嗣, 留里克王朝结束。 ◎ 1613年,俄罗斯教俗贵族 推举米哈伊·罗曼诺夫为新的沙皇, 由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1713年,沙皇彼得一世将莫斯科公国 改称俄罗斯帝国,迁都彼得堡。 1917年十月革命, 标志着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