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與南亞
東南亞 中南半島 南洋群島
東南亞的位置 位置: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中國以南及澳洲以北的區域,處東西文化接觸地帶
東南亞的範圍 範圍:西方人稱之為「西印度」,中國自古所稱的「南洋」,是海外華人移民的主要地區之一 1.中南半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 2.南洋群島: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汶萊、菲律賓、東帝汶
東南亞的地形 為中國地形的延伸,地勢北高南低,受沉水作用和板塊作用影響,地塊北大南小 本區地形由北而南:亞洲大陸→中南半島→南洋群島
地區 中 南 半 島 南 洋 群 島 陸塊 陸塊形狀較完整 破碎的群島 成因 1.中國橫斷山脈向南 延伸 2.沉水作用,南端為 馬來半島 1.沉水作用 2.板塊擠壓 地形特徵 1.縱谷地形: 山河一脈相承自中 國橫斷山脈 2.地勢北高南低: 山的→河谷→沖積 三角洲平原 〈薩爾溫江除外〉 3.中部的他念他翁山 延伸至馬來半島 1.陸沉的大陸島 〈EX:婆羅洲〉 2.板塊碰撞而成的島 弧→多火山、地震 a.歐亞板塊+菲律賓 海板塊→菲律賓弧 b.歐亞板塊+印盜版 塊→馬來弧
影響 1.山脈河川切割 →政治文化各自發展 2.山河縱貫 →南北往來比東西往 來容易 →山脈成為國界,河 谷為天然路線 3.馬來半島是印度文 化向東擴展的孔道 1.地形崎嶇 2.河川短小流急,平 原分布於沿海 3.火山灰增土壤沃度 4.火山爆發、地震易 釀成災 精華區 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水稻產區〉 沿海平原
河川 伊洛瓦底江 薩爾溫江 怒山 他念他翁山 ↓ 印度洋、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嶺 昭披耶河 〈湄南河〉 湄公河 紅河 發源地 青藏高原 泰北山地 滇西縱谷 上游名稱 恩梅開江 邁立開江 怒江 瀾滄江 元江 流經國家 中、緬 泰 中、緬、寮、泰、柬、越 中、越 河口港市 仰光 毛淡棉 曼谷 胡志明市 河內 特徵 位置最西 河口未形成三角洲 唯一未發源自中國 路徑最長,水量豐沛,可發電 利中國西南水路運輸 水系 印度洋水系 太平洋水系
東南亞的氣候特徵 緯度:地處低緯→終年高溫,四季皆夏,降雨豐沛,年、日溫差均小,只有晚上氣溫稍低,「夜間是熱帶的冬天」 地形:山脈走向及海陸分布差異→各地降雨不同
氣候類型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分布 中南半島、菲律賓群島 南洋群島、馬來半島 特徵 1.氣溫: 分為涼季、熱季、雨季 2.雨量:乾濕季分明 〈部分地區迎東北季風 有雨,為季風冬雨區, 如越南東部〉 3.本區域海域為熱帶氣旋 發源地,常受熱帶氣旋 侵襲 1.年、日溫差小 2.緯度低,但不酷熱 〈∵四周海洋環繞〉 3.全年降水多 〈對流雨、地形雨〉 影響 1.「貿易風」促成早期東 南亞發達的貿易 2.季風雨林生物種類亦多 1.植被茂密,樹冠成簇, 生物種類多樣 →世界三大雨林區之一 2.爪哇島上配合沖積土及 火山土→農業
東南亞的多元文化 地處海陸交會地帶,位置優越,為東西交通、文化往來要道→塑造多元文化景觀 天然資源豐富吸引外來移民 山川地形阻隔→島嶼間彼此孤立
文化 影 響 例 子 中國 印度 中南半島位於中國及印度兩大文明古國之間,深受兩國文化影響 1.越南:由於鄰近中國, 與中國文化互動頻繁 2.緬甸、泰國、柬埔寨 及寮國:深受印度佛 教文化的薰陶 阿拉伯 西方 南洋群島為海上航線的十字路口,除中、印文化之外,還受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殖民〉的影響 1.馬來半島、印尼及菲 律賓南部:居民多信 仰伊斯蘭教 2.菲律賓北部:居民多 信奉天主教〈西班牙 殖民〉,英語普及 〈美國殖民〉
東南亞的經濟產業活動 傳統農業:以稻米生產的集約農業為主〈河川下游三角洲〉→泰國、越南、緬甸
殖民地時期:發展出大規模單一作物的熱帶栽培業〈橡膠、椰子、油棕、咖啡、可可、各種香料等〉和採礦業〈錫、石油、天然氣〉→殖民地式經濟:農礦輸出為主的依賴式經濟
背景 16、17世紀,西方殖民勢力入侵 發展條件 1.氣候濕熱,高溫多雨 2.交通便利〈海運〉 3.豐足的糧食 4.充裕低廉的勞力 作物 1.橡膠:泰國、印尼、馬來西亞 2.油棕〈世界油王〉:印尼、馬來西亞 3.咖啡:印尼、越南 4.其他:可可〈印尼〉、椰子、甘蔗、菸草、鳳梨、 香蕉〈菲律賓〉、茶葉
特色 1.大規模、科學化、專業化種植單一作物 2.出口導向,商業性強 →沿海都市興起→港埠型都市 3.勞力、資金密集產業〈集約〉 4.產地初步加工再輸出 隱憂 1.市場風險大,單一作物易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 2.林地面積縮減,加劇全球化、溫室效應 3.生態失衡,物種大量消失 4.多轉種經濟作物,導致糧食耕作面積下降,糧食 產量減少
觀光業:東南亞的觀光資源豐富,如柬埔寨的吳哥窟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泰國的普吉島、印尼的峇厘島均為國際知名的度假勝地,現今觀光業蓬勃發展
金融貿易:新加坡地控麻六甲海峽,為國際金融及轉口貿易重鎮
工業發展:泰國、印尼、菲律賓及馬來西亞,近年來大量引進外國資金及技術,利用其眾多低廉的勞工,發展紡織、電子、木材等工業,經濟成長快速。但因技術、資金與市場大多依賴外國,經濟發展易受外界影響
港埠型都市 原因:多為半島及島嶼,交通往來以海運為主,且殖民地時期因產品進出口而加強港口建設 結果:使區內的大都市多為港埠型都市,如雅加達、馬尼拉及新加坡〈控制麻六甲海峽〉→港口以外的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區域發展不均
東南亞國協〈東協,ASEAN〉 組成國家:除了東帝汶以外的東南亞十國
組成宗旨: 原為防堵共產勢力的擴張〈軍事安全〉→印、馬、星、菲、泰五國成立東協→1984汶萊加入 冷戰結束後,改追求經濟合作,共謀經濟成長→越、緬、寮、柬陸續加入 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合作,增進人民福祉,維持地區政局穩定,抵抗外來強權
問題與發展: 國際市場上產品同質性高,彼此互相競爭,區域內自由貿易的效益有限 相互連繫程度不佳:部分國家地形阻隔、政治意識型態差異,不易真正合作 內部經濟發展程度及族群、文化差異大,統合不易 部分國家政治不穩定,如近幾年來的泰國紅衫軍
擴大合作對象:東協+1〈中〉→東協+3〈中、日、韓〉→東協+6〈中、日、韓、印、紐、澳〉
南亞
南亞的位置 位置:亞洲大陸南側,以印度半島為主體,三面環海,東為孟加拉灣,西為阿拉伯海,南有印度洋,北倚喜馬拉雅山,與亞洲其他地區隔離,故有「次大陸」之稱
南亞的範圍 範圍:包含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和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島嶼國家
南亞的地形 喜馬拉雅山 北 1.歐亞板塊和印澳板塊擠壓而成 →第三紀新褶曲山脈 2.地殼不穩定,多地震災害 3.冬季阻擋北方寒風,冬較溫暖 4.夏季可攔截西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 5.高山積雪為南亞各大河川的水源 6.隔絕與其他亞洲地區接觸,形成南亞獨特 文化
中 印度大平原 1.印度河、恆河〈皆源自喜馬拉雅山〉沖積 而成,土壤肥沃,古文明發源地之一 2.東半部為恆河平原,下游與布拉馬普得拉 河沖積的三角洲,灌溉便利,農業發達, 是人口稠密區,但易有水患 3.西半部是印度河沖積平原,是巴基斯坦精 華區,但中、下游一帶最為少雨
南 德干高原 1.古老結晶岩地塊,多鐵、錳等礦產 2.東西兩側分別為東高止山、西高止山, 地勢西高東低,河川多注入孟加拉灣, 故東岸沿海平原較西岸寬廣 3.高原西北側有火山熔岩風化的黑棉土, 可種植棉花
印度半島西南 馬爾地夫 印度半島東南 錫蘭島〈斯里蘭卡〉 1.珊瑚礁群島〈環礁〉 →地勢低 →暖化滅島危機 2.觀光興盛,度假聖地 3.伊斯蘭教 1.印度古陸塊的延伸, 屬大陸島 2.中央為結晶岩塊高地, 四周人口稠密的平原 3.佛教
南亞的氣候 影響南亞氣候主因→緯度、地形、夏季西南季風 氣候類型: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中部,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北部山區為高地氣候〉 氣候特徵:年均溫較同緯度高,年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差異大
起迄月份 風向 成因與特徵 雨季 6~10月 西南季風 1.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受地形 阻擋,溼熱多雨 2.孟加拉灣熱帶氣旋帶來雨水,帶 來強風大浪 3.印度東北部阿薩密省丘陵地降雨 最多 涼季 11~2月 東北季風 1.冬季東北季風受喜馬拉雅山阻擋, 風力較微弱 2.全境乾燥涼爽,一年中氣候最佳 的季節,適合旅行 熱季 3~5月 季風轉換期 1.日照北移,氣溫開始上升,而夏 季西南季風還不明顯,乾熱無風 2.全年最高溫發生於4月、5月,屬 雨季來臨前的乾季末期
雨量: 1.印度大平原:東>西 〈受夏季西南季風、地形及水氣輸送路線的影響〉
2.德干高原:西>東>中 〈西高止山的迎風側雨量較多,德干高原中部位於背風側雨量較少〉
3.雨量最多地區:印度阿薩姆邦的乞拉朋吉 〈受夏季季風、地形影響〉
4.雨量最少地區:印度大平原西側的塔爾沙漠 〈副熱帶高壓籠罩及缺乏季風調劑位居潮溼氣流的末端〉
常見的天然災害: 1.水、旱災:西南季風帶來大量降水易造成水災,若晚到則易形成旱災 2.熱帶氣旋:夏季熱帶氣旋+地勢低漥+喇叭狀地形→孟加拉經年水患 3.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馬爾地夫、孟加拉地勢低易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