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的記憶 作者:夏曼˙藍波安 J1024郭羽庭
作者簡介 夏曼˙藍波安 漢名施努來(也有人稱施努安),本名夏曼.藍波安 1957年生,蘭嶼達悟族人,著有《八代灣的神話故事》、《冷海情深》、《黑色的翅膀》 、 《海浪的記憶》 、 《航海家的臉》
內容簡介: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裡,人們漸漸仰賴著科技,已利用大自然來生存,而並非以與大自然建立友好關係為優先。 身為蘭嶼達悟族人的作者終於決定離開台北回到家鄉,去當一個真正的達悟族人,但是現下的年輕人只在乎是否能出人頭地,根本就已經沒有多少人在乎那片汪洋。
內容簡介2: 老人們坐在海邊數著日漸減少的船隻,某些不願意放棄的人們仍舊努力的出海捕魚,一切的一切只因為“他們了解海洋ˋ海洋認識他們”。 他們並不害怕在大海中溺亡,他們害怕的僅是自己已經年老,沒辦法再出海,更沒辦法教導下一代海洋的美好。土地被“外面”來的人踏髒,能耕種芋頭的田地也愈來愈小,老人們縱使十分氣憤,卻也莫可奈何,。
海浪的記憶佳句精選1: 大海是我們的教堂,也是我們的教室,創作的神殿,而海裡一切生物都是我這一生永遠的指導教授。 作者就算在島上建了教堂,仍是鮮少進去,因為他認為大海即是教育自己的“老師”,這點是不變的。所以他並沒有說明自己信仰什麼,或許對於作者而言,蘊含著眾多生命的“大海”,就是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神”吧。
海浪的記憶佳句精選2: 海浪不斷翻開我的記憶,當我失去海洋給我的回憶時,就是我逐漸失去生命的日子。 這是作者的大伯所說的話,不只是作者,在老一輩的人們眼中,大海就是他們的一切,失去了海洋,對他們而言,也就像是死亡一樣了。
海浪的記憶佳句精選3: 海平線起的第一道波浪是人生的開始,每個人皆象徵屬於每一道波浪,而波浪的起伏便是每一個人的際遇,有高潮、低潮,隨著海洋的風,波波地移動到島嶼的四周沿岸,而後宣洩,或是消失,或是死亡。 我覺得用海浪來代表人生很適合,或許遇到岩石激起浪花,或者無風無雨平靜的海面,孕育著眾多生命的海洋也像個母親一樣,照顧著自己的孩子們,也許每個人真的都象徵著一道海浪呢。
人物: 此書裡的重要人物,除了作者自己之外,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作者的父親了。在作者年幼的時候教導他為人處事,在作者長大以後告訴他人生經驗。雖然作者的父親並不是一名老師,也沒有多高的學歷,僅僅只是一名捕魚者,但是他父親單純而偉大的一生,或許就是足以教導兒子及孫子們的最棒教材吧。
人物2: 在第二卷:想念島上的親人這篇中,出現了許多人,有三十年前的優等生,有龍蝦王子,他們的共通點就是都是老人,都教導過作者一些事,都將海洋視為自己的一切,也都把捉魚當成是一種神聖的職業。 老人們希望自己能到老都有一副好的身體,讓他們能捕魚到很老很老,他們掛在嘴邊的話,總是那句:我只有吃魚才能餵飽。
人物3: 第三個重要的人物我覺得就是作者的妻子以及兒女了,作者的妻子雖然總是說作者是“潛到海裡逃避賺錢的男人“,但他們其實都很愛作者的,儘管他們並沒有過得多麼的舒適,儘管他們生活中並沒有電視這種有趣的東西,但他們一家人仍舊過的非常開心,和他們的祖父母一起,還有島上所有的居民們。
內容分析: 第一篇所說的就是作者適應著從台灣回到蘭嶼生活的經過,還有之前好幾個月沒有回家,好不容易在某天終於抽空回去探望父母的心情,還有再說明海對於他們而言的神聖與重要性。 某一篇提到的是有好幾個人因為沒有遵循從以前到現在的傳統,因為順著自己的貪念而死在海上的事。
祖先流傳下來的就是對的,不變的,只要違反了的人就會有可怕的下場,在現代人的眼裡看來他們也許是一群笑話般的迷信者們,但是對於他們而言,這是他們維持著自然界平衡的理由。 例如禁止在飛魚汛期間釣海裡的底棲魚,只要違反的便是無視飛魚神給他們的禁忌,就會於外海罹難__族裡有一個人 便是如此。
說是因為船底破了一個洞,但是那族人的父親卻也告訴他人,這是因為孫子的父親不遵守禁忌的緣故。 還有位族溺死於海裡,年輕一輩的族人們都說是因為喝醉酒所致,但是他們老一輩的人卻又說是因為他回到家之後又再次回到海裡潛水,心中有貪念,(禁止第二次潛水抓魚)大海的神才會生氣。
另外,「夏曼˙藍波安」在雅美語中,意謂藍波安之父,既非姓夏曼,更不是名叫藍波安。只為雅美族人依例在結婚生子後,親從子名,從此人們便須叫他「那個藍波安的父親」。 多麼有趣的名字呢?
在看完海浪的記憶之後,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達悟族的老人在自身已年老,年輕人也一個個離開島上的心情,那種無力感,還有渴望下一代去認識海洋卻得不到回應的心,在〈千禧年的海濤聲〉中,作者的父親也是於即將到來的二零零零(過新年時),在作者的女兒們面前因為想念作者而哭,當女兒們打電話告知於台灣的作者此事時,作者也十分的難過,並且在幾個禮拜後趕回家鄉捉魚給父親吃。 這只是小小的一個動作,捉魚,煮給父親
但是在這一段中,作者所描寫的父親,思念兒子與孫子的感情,令人想哭,而作者的父親在喝了魚湯之後,竟然還和兒子說了“謝謝”,不只作者在書上說自己很驚訝,連我也感到十分不解。兒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吧?為什麼作者的父親還要感謝呢?是否是在他們無法見面的日子裡,兩人的感情又疏遠了一些?隔天作者便要回台灣,他父親想送他去機場,身體卻還是鬧著彆扭,他父親只好待在家中,望著兒子漸漸遠去的背影,等待著不知道又要經過多久,兒子下一次的返鄉。
海是這群海洋民族所有驕傲的源頭。 他們並不希望能有什麼文明的發展或是多大的進步,他們只要求能保有這一片海洋__他們的一切。 他們與海之間的或許就只僅次於母子間的親情,而身為海洋民族的達悟族,把海當成再生父母,畢竟,他們是離不開海這個生命源頭的。
海浪的記憶是以一位達悟族人(作者)的角度來寫著這群離不開海洋的原住民族群,對我們現代的這些生長在都市的人們來說,或許連出外去海邊玩的機會都少有。但是他們卻生長在註定要與海洋生活在一起的族群裡,並且註定要學會造船,捉魚等等,他們才得以生存下去。 主食是芋頭、地瓜還有魚,沒有我們所吃的那些,這些是他們賴以為生的東西,也是必需品,還有,他們並沒有電視或者是電腦這種產品,應該說他們並不需要,他
們只要從平淡但是卻又和諧的日子中,去尋找屬於簡單生活的幸福,或許就會過的比比高科技產品所帶給我們的樂趣還要在更開心的每一天了吧。 另外,作者也有寫到,老人們在無法捕魚之後,總是結伴的坐在海邊看著一天又一天的落日,無法和兒子同伴們一起出去捉魚,只能等待著他們出去捉完回來給自己吃,作者的父親在作者尚未回到蘭嶼生活時也過著這種生活,正因為他們不希望放下祖先所流傳下來的,“海洋之子”們的驕
傲,所以他們也是一群有些頑固的老人們。 作者的父母親相處的情形也十分有趣,明明就是夫妻的兩人,對話卻有如小孩子一樣可愛,一搭一唱著,為有些單調乏味的生活添加了更多的趣味性。 夏曼˙藍波安的用詞雖然並沒有多麼的艱深,雖然很好懂卻又添加了一些會讓你加深對海洋、對達悟印象的用語,並沒有刻意,他僅是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寫下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