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篇 Unit_06_板塊構造運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內容大綱 臺灣的火山分布 西部─澎湖群島 東部─海岸山脈、綠島、蘭嶼 北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龜山島 活火山!?
Advertisements

莊福泰 高雄市立瑞祥高中教師兼秘書 臺灣師大地球科學系博士生 臺灣師大TILE研究團隊
地震的分佈及成因 裘錦秋中學(屯門) 中二級 地理科 組員名稱‥.
ML 6.1 台東外海地震 04:06:31 (台灣時間) 02/13 20:06:31 (GMT time)
指 导:高歌老师 责任编辑:汤杰林 杜峥 供 稿:课代表 班委会 团长 栏目创编:张廷信 技术编辑:汤杰林 杜峥 常务编辑:杜峥
岩石圈和軟流圈 岩石圈不但是「浮」在軟流圈上,而且應該是裂成好幾塊在相互運動,才會造成許許多多的變動,並產生火山和地震等作用及高山和海溝等地形。 地球最外層厚約100 公里的岩石圈,應是由好幾個大小不等的塊體所組成,而這些在岩石圈中堅硬的塊體,就稱為「板塊」
塑造固體地球的樣貌有外營力和內營力二種。
CHAPTER 5 活躍的地球 5-1 地震與火山 5-2 板塊運動 5-3 地貌的變化.
主題10 固體地球 的組成和結構.
生活防災 通識課程 課程介紹及生活防災學 第一週 主講老師:吳明淏教授.
第 5 章 習題 一、選擇題 ( )1.「織女星距離我們 26 光年」,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 C (A)織女星與地球的距離比銀河系直徑還大
四服三B 陳怡臻 黃瑋云 胡麗娟 指導老師:范銚燻
固體地球的結構.
5.1地球歷史上的變化 5.1.1古氣候變化 如何研究古氣候.
C007 自然科學概論 第六版 Chapter 4 地 球 環 境 編著:杜平泉、方 慧、杜鳳棋、吳鎰州    唐幼華、柴御清、蔡忠賢.
世界地理 台北市延平國小 王秀鳳.
火山爆發.
海洋鑽探的昔日與未來 一年十三班 第五組 黃炳淇、陳靜怡、林佳儒、黃珠容
地球哪四個特徵,是其他行星都沒有的? 1. 有生命 2. 特殊的大氣成份 氧 21% 3. 有海洋 4. 有「海洋地殼」和「大陸地殼」
台灣地形.
光華國小100年度教師數位教學資源上傳格式 【教材類】
9-1 探測海底的方法 9-2 海底地形.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 固體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和組成 7-2 全球主要的火山帶與地震帶 7-3 板塊運動
課程大綱 衛星通信與導航 96年度第一學期(四技).
9-1 探測海底的方法 9-2 海底地形.
製作人:陳亭又、王祈豐 指導老師:黃國明老師
M 7.8 尼泊爾地震 06:11:26 (GMT time) 14:11:26 (台灣時間)
M 7.8 尼泊爾地震 06:11:26 (GMT time) 14:11:26 (台灣時間)
專題報告 地球.
台灣大地動力學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總主持人:吳大銘 教授
阿拉斯加州克利夫蘭火山噴發的太空情景. 阿拉斯加州克利夫蘭火山噴發的太空情景 從太空拍攝美麗的巴哈馬群島.
冰河退卻也能促成板塊運動 臺師大地科系團隊揭祕 葉孟宛 謝奈特.
◎台灣島的誕生 ◎海洋臺灣 ◎補充:灰面鵟鷹生態介紹
Investigating the Earth
第七章 地球的结构.
ML 5.9 花蓮鳳林地震 08:21:14 (台灣時間) 00:21:14 (GMT time)
岩石的形成和種類 蔡鎮昇(6)五禮.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Ch.17 台灣: 大洋洲原住民的原鄉 ?
地質篇 Unit_10 台灣山川常見的地形.
1999 Chi-Chi Earthquake (ML=7.3 MW=7.6)
朝鮮 獨立 宣言書 美國 獨立 宣言書 比較 崔然鴻 在美 詩人.
M 7.5 阿富汗地震 09:09:32 (GMT time) 17:09:32 (台灣時間)
研習題目 蘇門答臘西南地震.
媒體露出 報紙─太平洋日報 來源:太平洋日報
4-1 直流電機 4-2 直流電機之型式 4-3 電動機之組成 4-4 電動機之構造比較 4-5 直流發電機
太 陽 的 秘 密 檔 案.
第二單元第1課 世界地理概述 一、海陸分布 (ㄧ)分區: 1.陸地-七(八)大洲 (中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 2.海洋-三大洋
Geophysics/Seismology at the 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Benjamin F. Chao, Director Asia Antelope User Group Meeting, Academia Sinica,
M 6.7 緬印邊境地震 23:05:22 (GMT time) 07:05:22 (台灣時間, 日+1)
地質篇 Unit_04_地質年代.
小學四年級 常識科 地球的形狀和結構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 PowerPoint By K.C. WU
八大 行 星 科目 : 常識 年級 : 六年級 教節 : 一節 作者 : 郭雅志 使用方法: 按滑鼠去到下一個項目.
地球內部構造.
翻滾吧!地球 說南道北 認東識西.
及人中學日月潭校區本位課程 氣候變化、晝夜溫差、海水漲退潮等變動,人類容易察覺。腳踏土地其變動雖極緩慢,易被忽略,卻深深影響地球外貌。圖中隔著紅海的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半島原本似乎接在一起,是什麼原因讓它們分開呢?
美麗的福爾摩沙!.
台北盆地,充滿了活潑生命力的土地,且讓我們一同來探尋它的傳奇...
我們的太陽系 開始撥放.
地理專題之 七大洲四大洋.
七巧板遊戲.
天氣因子 天氣因子 影響天氣的因素 例如氣溫、氣壓、風、雨量和濕度 天氣 某一段時間內 大氣層的狀況.
地震 編授教師︰楊秉鈞 桃園縣立中興國中.
雷射微探質譜儀在極小礦物標本上的應用 台大地質三 鍾靈 指導老師 李太楓研究員.
Module_5_Unit_4_ppt Unit4: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法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
相對地質時代 依據:岩層的空間分布 和構造關係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在直角坐標平面上兩點之間 的距離及平面圖形的面積
7-1 撓性傳動 7-2 帶與帶輪 7-3 皮帶長度 7-4 塔輪 7-5 鏈條傳動 7-6 鏈條種類及構造 7-7 撓性傳動速比
2-3 地 殼 變 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地質篇 Unit_06_板塊構造運動

大陸漂移說 德國氣象學家 韋格納 的發現 1912年, 韋格納 提出 大陸漂移說 ,認為『世界各大洲在 二億 多年前是連結在一起的「 盤古大陸 」,後來在長時間的 分離 與 漂移 才逐漸形成現在五大洲的模樣』。

大陸漂移說─證據 陸地岩層:南美洲與 非洲 的 海岸線 可以拼湊得很吻合,且兩邊陸地的岩石與構造也非常相似。

大陸漂移說─證據 古生物化石:同一時期的陸生生物化石分布在受大洋阻隔的大陸上,如犬頭龍、中龍 、 舌羊齒 。

大陸漂移說─證據 冰川運動:約三億多年前古生代時期,陸塊都有 冰川 的分布,從當時冰川流動方向,可以證明當時是以拼起來的南半球大陸之內陸為中心,向四方流動。

大陸漂移說─證據 古氣候:在南極洲發現大量古生代晚期的 煤礦 ,證明現今冰天雪地的南極洲曾位於 高 溫且溼潤的地區。

海底擴張說─海斯 主張岩漿自 中洋脊 噴出形成新的 海洋地殼 ,並推擠舊的海洋地殼向 兩側 擴張。

海底擴張說─海斯 中洋脊附近的 海洋 地殼比較年 輕 ,沉積物厚度比較 薄 ;離中洋脊兩側較遠的地殼較 老 ,沉積物厚度比較 厚 。

海底擴張說─特性 擴張動力: 軟流圈 的熱對流。 熱對流原因: 地函 中因溫度高低 不同 。

海底擴張說─特性 熱對流上升處: 中洋脊 的岩漿隨熱對流上升,在其裂谷噴出形成 玄武岩 。 熱對流下降處:密度 大 的地殼在 海溝 處下降至 地函 ,形成很大很慢的熱對流。

板塊構造學說 基礎: 大陸漂移說 、 海底擴張說 。 太陽系中, 金星 與 火星 表面也發現有類似地球的 岩石圈 與較不明顯的 板塊 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表層由岩石( 岩石 圈,厚約 100 公里)構成,漂浮在 軟流圈 之上。 地球表面岩石圈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 板塊 ,板塊間邊界與國家間邊界、洲際間邊界、海陸間邊界 沒有 關聯。 板塊邊界以 中洋脊 、 隱沒帶 與高大山脈為界線,板塊間發生相對運動常產生 地震 、 火山 、 造山 運動。

全球板塊分布 科學家將全球分成七大板塊(歐亞板塊、 印澳 板塊、 太平洋 板塊、 南極 板塊、 非洲 板塊、 南美洲 板塊、 北美洲 板塊)及二十幾個較小的板塊。

全球板塊分布 七大板塊中以 太平洋 板塊最大,全部都是 海洋 地殼;其他板塊幾乎都具有 海洋 地殼與 大陸 地殼。 板塊交界帶與 地震帶 、火山帶 非常吻合。 全世界主要的高大山脈都位在板塊交界上,如喜馬拉雅山、安地斯山。

板塊邊界 板塊與板塊的邊界可分為 張裂性 板塊邊界、 聚合性 板塊邊界、 錯動性 板塊邊界三種。

板塊邊界

板塊邊界─張裂性 分布: 中洋脊 、 東非 裂谷。 成因:兩板塊受 張力 作用而互相 遠離 。

板塊邊界─張裂性 地質構造:多 正 斷層與 平移 斷層。 地質特色:多 火山 、 地震 。 裂谷兩側岩石呈 對稱 分布,距裂谷愈遠年代愈 老 。

板塊邊界─聚合性( 隱沒帶 ) 臺灣島:歐亞板塊( 大陸 地殼)、菲律賓海板塊( 海洋 地殼)。

板塊邊界─聚合性 中國 喜馬拉雅山 :印澳板塊( 大陸 地殼)、歐亞板塊( 大陸 地殼)。 南美 安地斯山脈 :南美洲板塊( 大陸 地殼)、那茲卡板塊( 海洋 地殼)。

板塊邊界─聚合性 兩板塊受 壓力 作用而互相 擠壓 ,使得某一板塊沒入另一板塊的下方。

板塊邊界─聚合性 地質構造:多 逆 斷層與 褶皺 構造。 地質特色:多 火山 、 地震 和 山脈 ( 造山 運動) 。

板塊邊界─錯動性 分布:美國加州地區 聖安德列斯 斷層( 北美洲 板塊、 太平洋 板塊)。 成因:兩板塊受到 剪力 作用,只有 水平 方向產生移動。

板塊邊界─錯動性 地質構造:多 轉形 斷層。 地質特色:多 火山 、 地震 。 沒有 大量新板塊物質誕生或舊板塊消失的狀況。

板塊邊界─比較 張裂性 板塊邊界 聚合性 板塊邊界 錯動性 板塊邊界 地形 中洋脊、裂谷 海溝、褶皺山脈 應力 張力 → 拉張 壓力 → 擠壓 剪力→水平錯動 地質構造 正斷層、平移斷層 逆斷層、褶皺 轉形斷層 地震 淺源 淺源、中源、深源 火山岩 玄武岩 安山岩 變質作用 不強烈 強烈 實例 冰島 臺灣、喜馬拉雅山

台灣島─板塊交界 臺灣島位於 歐亞 板塊與 菲律賓海 板塊交界處。 兩板塊以 花東縱谷 為界, 海岸 山脈、綠島、蘭嶼屬於 菲律賓海 板塊:中央山脈以西屬於 歐亞 板塊。

台灣島─震源投影 從南北剖面上可以看出 菲律賓海 板塊隱沒於 歐亞 板塊之下。 從東西剖面上可以看出 歐亞 板塊隱沒於 菲律賓海 板塊之下。

台灣島─造山運動 逆斷層:菲律賓海板塊向 西北 運動,撞擊歐亞板塊,強大的擠壓力量使台灣經歷造山運動,形成南北 向的中央山脈,並產生許多南北走向的 逆 斷層。

台灣島─造山運動 集集921大地震: 車籠埔 斷層即為逆斷層。

報告完畢 歡迎下次再來

補充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