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I D S 第六章 台灣幼兒教育
【教學目標】 認識台灣幼兒教育的歷史背景 了解幼稚園與托兒所的行政組識 探討目前台灣的幼兒課程與教學模式 了解幼兒教育評鑑的意義與內涵 認識台灣戶外遊戲場規劃與遊具設施 學習師資培訓的內涵
第一節 幼兒教育史與幼兒教育哲學 第二節 行政組織、師資培訓、幼教評鑑 與幼教政策研究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 第四節 環境與設備
第一節 幼兒教育史與幼兒教育哲學 壹、台灣幼兒教育史 貳、台灣幼兒教育哲學
壹、台灣幼兒教育史 台灣幼兒教育史的起源,要從清末民初時講起,真正由台灣自己創辦的幼稚園是在光緒二十三年,之後台灣幼教發展的歷史沿革,可以從下面的表中了解(表6-1)
表6-1 台灣幼教發展歷史沿革
貳、台灣幼兒教育哲學 一、教育愛 (一)孔子 (二)孟子 (三)墨子 二、三民主義的教育哲學 (一)民族主義 (二)民權主義 (三)民生主義
一、教育愛 (一)孔子 孔子提到教育目的時曾提出「士志於道」,「道,仁與不仁而已」,而其中「仁」指的就是「愛」,代表對社會的博愛情懷 孔子的教育主張「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可見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除道德外,還充滿了仁愛的精神,亦即教育愛
(二)孟子 (三)墨子 極力反對「揠苗助長」,承襲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顧及幼兒的個別差異,站在幼兒的立場著場,表現出孟子的教育愛 發揮兼愛非攻的人格感化教育,並提出「視人之身若其身,視人之家若其家,視人之國若其國」,與《禮運‧大同篇》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博愛思想理論相呼應,由此可以了解墨子的教育愛
二、三民主義的教育哲學 國父結合東西方教育思想所創造的三民主義思想,更成為我國教育的里程碑 三民主義的教育哲學即為大同世界主義,希望能透過三民主義達成世界大同的理想
(一)民族主義 在政策制定上,關心族群間的融合問題,對於弱勢族群的立場也相當重視,以多項輔助措施來拉近族群之間的不平等 在幼教課程方面,重視幼兒是否透過課程活動而接收到多元文化的內容,藉此降低族群差異所造成的歧視問題,透過這些政策使我國的各民族間能擁有屬於彼此的發展空間
(二)民權主義 人們漸漸開始為自己的權益而努力,開始探討自己真的需要、想要的是什麼,因此各個幼教機構必須提升機構的服務品質,顧及幼兒及家長的需求,提供更適合幼兒發展的服務 透過民權主義的發展,幼兒的人權也相對受到重視,使得幼兒與家庭都能得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務
(三)民生主義 由於少子女化現象,家庭對幼兒教育的品質與資源的考量也比過去更加重視 許多幼教機構紛紛提升自己的服務,而家長方面也願意嘗試多元的幼教資源,在供需雙方的互惠交流之下,使得幼教的品質全面提升 現今的幼兒教育已跳脫只有「托育」的功能,真正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成長與進步
第二節 行政組織、師資培訓、 幼教評鑑與幼教政策研究 第二節 行政組織、師資培訓、 幼教評鑑與幼教政策研究 壹、行政組織 貳、師資培訓 參、幼教評鑑 肆、幼教政策研究
壹、行政組織 我國幼教機構主要分為幼稚園及托兒所,兩者隸屬的機構與依循的法令等方面並不相同,以下將探討幼稚園與托兒所之差異(表6-2)
貳、師資培訓 一、師資培育法 二、台灣師資培訓特色與問題 (一)注重能力本位的師資培訓 (二)多元化的師資培訓
(一)注重能力本位的師資培訓 目前幼兒教育師資培訓的方向,主要是針對職場上的需求來培育師資,職場對幼兒教師的能力有什麼樣的訴求,師資培訓機構便會在培育課程上加重此一方面能力的培養,目的在於使幼兒教育更有競爭力,也讓幼兒教師能夠符合社會的需求
(二)多元化的師資培訓 幼兒教育的師資培訓已漸漸走向多元化,過去只有畢業於師範體系學生才具有幼兒教師的資格,目前則是開放其他大學院校得以設置教育學程,讓幼兒教育的師資培育有了更廣的路
由於少子女化的緣故,使得幼教機構市場有供過於求的現象 師資培訓的主管單位應考量適切的配套措施,才不至於造成師資培訓資源的浪費
參、幼教評鑑 台灣目前幼稚園評鑑採用的是CIPP的評鑑模式 CIPP評鑑模式是:背景評鑑、輸入評鑑、過程評鑑、成果評鑑四種評鑑方式的縮寫 目前我國所有縣市的評鑑中,台北市的幼教評鑑實行得非常完善
九十四學年度是台北市最後一年舉辦幼稚園評鑑工作 九十五學年度開始為期五年,已將幼稚園評鑑工作轉型為幼稚園輔導,旨在根據評鑑結果提供更深入的幫助,與更個性化及個人化的輔導 以下乃是九十四學年度幼稚園評鑑之內涵:
一、幼稚園評鑑計畫(以台北市為例) (一)依據 (二)目的 教育部公私立幼稚園評鑑及獎勵實施計畫 為了解台北市幼稚園現況,期望透過評鑑過程、獎勵績優、追蹤輔導等措施,促進幼稚園自我成長;並藉以引導幼兒教育正常發展,提升教育品質
(三)辦理單位 (四)評鑑方式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承辦單位:台北市松山區民權國民小學 自我評鑑: 各幼稚評鑑手冊各項指標進行自我評鑑 委員評鑑: 由教育局組成評鑑小組到園實地進行訪視評鑑
(五)評鑑對象 (六)評鑑項目 自我評鑑: 台北市所有公私立幼稚園皆需參加 委員評鑑: 士林區、北投區、文山區等區之私立幼稚園 幼教行政(含園務行政),佔40% 教學與保育(含社區融合度),佔30% 教學設施及公共安全,佔30%
(七)評鑑程序 自我評鑑: 其餘幼稚園請將自我評鑑記錄表送達教育局幼兒教育科查考 各幼稚園組成自我評鑑小組→ 召開園務會議共同討論 → 填寫基本資料及園方自評說明 → 當年度受評幼稚園請將自評資料(評鑑手冊)送承辦學校彙辦 其餘幼稚園請將自我評鑑記錄表送達教育局幼兒教育科查考
委員評鑑: 初評日程為2005年3月至4月,複評日程為2005年5月至6月,訪評日期不事先通知。訪評時間以全天為主,並於上午八點三十分以前抵園 訪視結束後,由委員於評鑑手冊上做訪視記錄與建議
(八)獎勵與輔導 (九)經費來源 由教育局年度經費暨教育部補助經費項下支應
二、評鑑的內容 在施行幼兒教育評鑑時,一般會分為三個向度: (一)幼兒教育行政 (二)幼兒教學與課程 (三)幼兒學習環境
(一)幼兒教育行政 幼兒教育行政的評鑑內容,主要包含八項: 經營理念 園務發展 園務領導 行政運作 總務制度 財務制度 人事制度 接送制度
在九十四學年度教育局發行的《台北市幼稚園評鑑手冊》中,對於幼教行政有八項期許: 改變「行政就是準備許多簿冊資料」的概念,簡化靜態簿冊,落實實際行政運作 考量幼稚園特色,主動規劃各項目內容及特色呈現方式 觀察各園制度或辦法的實際運作方式,非僅以靜態的書面資料做判斷 園長能發揮領導與行政才能,正確的經營幼稚園 各園所能就自身條件與營造特色,提出計畫與遠景 幼教行政是連貫、承先啟後的,而非專為評鑑的準備 透過評鑑發現各園的困難,共同討論解決方案,協助幼稚園的專業成長 藉由評鑑傳達幼教理念,激勵各園自我成長,推展園務
(二)幼兒教學與課程 現在台北市幼稚園評鑑要求幼稚園必須記錄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的情形,以建立教學歷程之紀錄,透過此紀錄檢視園所的課程內涵及發展取向 近年來也開始重視在評鑑時,教師與幼兒間的互動角色關係
在幼兒教學方面的評量也注重園所與家庭及社區的互動,注重親師的聯繫 另外也重視評鑑衛生保健方面
(三)幼兒學習環境 在幼兒學習環境部分,最重視三項特性: 合法性 教育性 安全性
肆、幼教政策研究 一、國內少子女化現況 二、少子女化變遷的學前教育問題與契機
一、國內少子女化現況 根據筆者研究中提及,國內近十一年幼稚園幼兒人數變遷情形、國內近十一年幼稚園總量變遷分布與國內近八年幼稚園教師人數變遷情形發現,由幼稚園人數部分,幼兒人數多寡依序為:北部、南部、中部、東部與離島,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於2003年開始,以上四個區域除了東部與離島地區之外,其它三區之幼兒人數皆出現下滑現象
由幼稚園總量部分發現,國內北中南東部與離島其幼稚園總量多寡依序為:北部、中部、南部、東部與離島 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南部、東部與離島三個區域幼稚園總量皆出現成長,而北部區域於2001年幼稚園總量後有些許的下滑
由幼稚園教師人數總量部分發現,北中南東部與離島於幼稚園教師人數多寡依序為:北部、南部、中部、東部與離島 以上北部、中部、南部三個區域幼稚園教師於2005年後皆出現負成長現象,且於2006年的數量與1999年數量差不多,而東部與離島區域於1999年2008年間,幼稚園教師人數總量呈現緩慢成長
二、少子女化變遷的學前教育問題與契機 為因應生育率下降的問題,許多國家已提出許多政策以及改進之道,希望提高生育水準以及改變人口結構,例如:提供產假與親職假,彈性工作時間,減輕照顧者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衝突,也利用幼兒托育政策,對於育有子女的家庭提供教育上的協助,以及提供幼兒津貼、生產津貼與稅負上的優惠等經濟上的支持
反觀國內,也在積極研擬因應少子女化政策與措施或具體作法,以解決少子女化所帶來的衝擊與問題,且我國正落實執行「台灣經濟發展會議結論共同意見具體執行計畫」與「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其中均針對少子女化議題研提具體措施,主要包括:
建立友善的婚姻制度 落實性別平等政策 健全生育保健體系 提供兼顧工作與家庭生活之工作條件 建構完善幼兒托育及教育環境 營造友善婚育與工作環境等
(一)托幼整合計畫
(二)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
(三)提升教保專業
(四)提供適當的幼兒照顧服務
(五)完善的產假及親職假制度
(六)提高單親家庭之相關協助
(七)落實性別平等政策
(八)綜合彙整分析 承上所述,可將上列我國因應少子女化所提出的政策歸納為三個面向﹕ 教育面向: 為提升生育率,我國積極規劃完善的幼托制度
福利面向: 為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並將家庭與事業兼顧的女性塑造成正面形象,以促進工作及提高生育率,所以我國於兩性工作平等法之中規定了產假、生理假、流產假、陪產假、家庭照顧假等社會福利政策,亦積極規劃生育津貼、育兒津貼及托育津貼等措施
鼓勵協助父母投入就業市場,對於特殊對象,勞委會亦提供許多相關措施,例如: 經濟面向: 鼓勵協助父母投入就業市場,對於特殊對象,勞委會亦提供許多相關措施,例如: 建構就業諮詢網絡,協助單親婦女就業 開創單親婦女工作機會,辦理「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協助單親婦女就業服務措施 提供臨時性工作機會與相關津貼 亦推動創業鳳凰婦女小額創業貸款計畫 辦理微型企業及特殊境遇婦女創業貸款 推展創業諮詢輔導服務──創薪行動計畫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 壹、課程標準 貳、課程架構 參、課程理論基礎 肆、課程與教學模式
壹、課程標準 根據教育部1987年1月23日公布的幼稚園課程標準中,提出幼稚園的課程依循準則: 一、教育目標 二、實施通則
一、教育目標 幼兒教育之實施,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達成下列目標: 維護兒童身心健康 養成兒童良好習慣 充實兒童生活經驗 增進兒童倫理觀念 培養兒童合群習性
二、實施通則 (一)課程編製 (二)教材編選 (三)教學活動 (四)教學評量
(一)課程編製 本課程標準是課程編製的基準,各幼稚園需依照規定實施 本課程標準以生活教育為中心 幼稚教育得為國民小學課程的預習和熟悉,以免影響幼兒身心的正常發展 課程設計應符合幼教目標,根據課程領域,以活動課程設計型態做統整性實施 課程設計應以幼兒為主體,教師在輔導的地位幫助幼兒成長 幼兒大都透過遊戲而學習,因此編製課程時,應盡量將其設計成遊戲的型態 學期開學前應訂定完善的教學計畫,以供課程編製之參考
(二)教材編選 教材的選擇應依據下列要點: 符合幼兒的教育目標 考慮實際情況與需要 注重生活性 具有價值性 具有基本性 具有多樣性 具有統整性 配合幼兒需要及個別差異 配合時令及社會需要 配合幼稚園環境及設備
教材組織,以幼兒的學習經驗為基礎,逐漸擴大其範圍,以提高幼兒學習興趣,並符合實際的生活情境 教材宜依幼兒需要、興趣轉移而彈性編製,相關單元得視需要而增減內容,使分別適用於相同班別、對象或情境
(三)教學活動 教師行為 教學方法 教學型態
(四)教學評量 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評量,以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 教學評量應包括前評量、教學活動中的評量、後評量及追蹤評量 教學評量的方法有觀察、記錄、口述、表演、操作、作品等,教師可視教學評量內容配合運用 教學評量的工作可從教師方面與幼兒兩方面分別進行 教學評量的結果,需妥善運用
貳、課程架構 我國幼兒教育課程理論之建構模式,主要有四個組成要素,四者之間彼此有交互作用,其圖示如圖6-1 目標 內容 評量 方法
一、幼稚園教育目標 二、釐定自己的幼稚園教育目標 三、單元目標的訂定 四、敘寫具體的教學目標
一、幼稚園教育目標 (一)首先考慮到要符合我國憲法的規定 (二)接著要考慮符合我國教育宗旨的規定 (三)參考幼稚教育法第三條規定之總目標 (四)根據幼稚園課程標準之規定 (五)最後才釐定出本園之教育目標
(一)首先考慮到要符合我國憲法的規定 1947年公布: 「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
(二)接著要考慮符合我國教育宗旨的規定 1929年公布: 「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
(三)參考幼稚教育法第三條規定之總目標 1981年11月公布:幼稚教育之實施,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達成下列目標: 維護兒童身心健康 養成兒童良好習慣 充實兒童生活經驗 增進兒童倫理觀念 培養兒童合群習性
(四)根據幼稚園課程標準之規定 除了須達到1975年修訂之幼稚教育六個目標之外,尚需達到六大範圍的各教學目標
(五)最後才釐定出本園之教育目標 課程設計首先需釐定出各幼稚園創設之辦學宗旨、教育目標,此則需由憲法、教育宗旨、幼稚教育法總目標、最新頒布之幼稚園課程標準四種層次目標著手 逐一了解清楚之後,才能不違背國家教育法令之規定,釐定完成自己的教育目標
二、釐定自己的幼稚園教育目標 從研究幼兒的身心發展及發展的任務去尋求目標 從課程專家的建議、有關法令規章之研究,以及課程標準之研究,尋求目標 了解當代社會的變遷與需要去尋求目標 從研究學習心理學去尋求目標 利用教育「哲學」選擇目標 採取「有助於選擇學習經驗及引導教學」的方式敘寫目標
三、單元目標的訂定 有關單元的教學目標內容應包含有: 知識概念的學習 能力培養的學習 操作技術的學習 態度與習慣的培養
四、敘寫具體的教學目標 敘寫目標最有用的方式,是以「指出欲使其在幼兒身上發生的哪種行為,以及該行為將運作的生活內容或領域」的形式予以表達 例如: 「養成兒童良好習慣 」太籠統,層次不明確,易超出幼兒能及的能力,若改為:「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則具體、明確,易達目標
參、課程理論基礎 一、幼兒教育課程理論之意義及現況 二、建立幼兒教育課程理論應遵循之途徑 三、幼兒教育課程理論之建構模式
一、幼兒教育課程理論之意義及現況 課程理論大師Beauchamp把「課程理論」界定為「一組相關聯的敘述,它以指出課程中所含之諸要素間的關係,以及引導課程的發展、應用和評價,而賦予學校課程以意義」
所謂「幼兒教育課程理論」,意指幼稚教育課程設計、課程目標、課程發展、課程系統及課程理論之本身、基礎和模式 就目前國內幼兒教育課程理論之現況言,研究趨向太偏向於幼兒教育活動設計、幼兒活動單元教材教法、單元活動設計等實用性之研究,而對於幼兒教育課程理論之本身、基礎和模式等理論性之研究卻相當忽略
二、建立幼兒教育課程理論應遵循之途徑 想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幼兒教育課程理論(或模式),必須先找出並界定那些構成學前教育課程理論之「基礎」的東西 我們的當務之急在於做好近程目標──「幼教課程理論基礎之研究」,方能達成終極或長遠的目標──「幼兒教育課程理論之建立」
三、幼兒教育課程理論之建構模式 (一)泰勒(R. W. Tyler)課程發展模式之探討 (二)凱爾(Kerr. J.)課程發展模式之探討 (三)幼稚園課程發展模式之探討
(一)泰勒課程發展模式之探討 敘述目標: 對「學習者本身」之研究 有關「校外當代生活」的資訊 從「學科專家的建議」當中去尋找教育目標 利用哲學 利用學習心理學
選擇學習經驗: 練習原則 興趣原則 準備原則 多樣性原則 經濟原則
組織學習經驗: 把合適的學習經驗選出來後,須加以組織,使上、下學年間新舊教材得以銜接,深淺教材能夠組織得更有層次性,且使各教材相互連貫、統整 評價: 即評鑑,主要是看教育目標是否已達到
(二)凱爾課程發展模式之探討 目標: 依布魯姆分類法,分成認知、技能、情意三種 知識: 有效組織知識的原則為統整原則、程序原則、重複原則
學習經驗: 相關的課程如下: 社會教育 學校、社區的特性 師生間的關係 因個別差異和準備狀態的不同所產生的變動 每一課的內容 老師的教學方法
評價: 課程發展的每一階段都要做決定,及依據目標達成的程度做決定。為此必須蒐集並採用較為有效即可信的資料 這是評鑑的用意,無評鑑即不確定目標是否達成
(三)幼稚園課程發展模式之探討 內容 方法 目標 評量 綜合黃炳煌及黃政傑,針對課程發展模式應用在幼稚園課程設計,提出架構圖如圖6-2 幼稚園課程設計四架構圖
肆、課程與教學模式 一、單元教學法 二、主題教學法 三、方案教學 四、蒙特梭利教學法
一、單元教學法 台灣的幼兒教育中最早採用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出現於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傳入台灣的時間則是在1920年代,單元教學法的目的在於希望幼兒的學習活動和內容是完整的
單元教學法的教案設計中主要分成四個教學課程要素: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學評量
設計教學方案時應注意教案的內容,主要包含六大領域的課程內容 健康 語文 工作 音樂 常識 遊戲
二、主題教學法 是一種以某項主題為出發點,然後再將主題放在主題網的中心,開始去延伸課程,延伸的課程跟主題也是有相關的 主題教學法的課程內容沒有固定進行的時間,因此在課程進行時可以依照幼兒的能力及興趣做深度的延展
在設計主題時,都會依循一個「解決問題」的準則,希望主題教學能增強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主題教學法非常注重團體討論,可藉此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與表達意見的能力,但是此模式較不適合年紀較小的幼兒,因為其語言表達及生活經驗不足
三、方案教學 起源於美國,1900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手工訓練科主任Richards所提出 他主張手工訓練教學的目的不僅在訓練幼兒用手去做,還應該訓練幼兒用腦去想,認為幼兒不應照著教師的規定依樣完成,而是應該由幼兒自己計畫並實行
由幼兒計畫,然後照著計畫去進行活動的過程,稱之為方案 方案教學的提出是為了反對傳統上的課程組織以「科目」型態為本位,主張應讓幼兒透過一系列實際的行動,以培養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
美國二十世紀著名的教育家與哲學家W. H. Kilpatrick,師承杜威,秉持著「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及「教育即經驗的繼續改造」的看法,並於1920年為文提出“The Project Method”,大力提倡方案教學法,方案教學開始被受到重視
Kilpatrick在1921年把方案的定義加以修正: 「方案是一個有目的經驗的單元,或有目的的活動。在此項活動中,幼兒內心為此項目所驅策,老師方面則提供①決定其活動的目標;②指導其行為的步驟;③供給其學習的動機」
美國教學專家Bossing則認為: 「方案是一種問題性質的、有意義的、實際活動的單元,它是在自然狀態之下,利用實際的物質材料,由幼兒自己計畫、自己實行,以求完成的單元工作。」
圖6-3 方案實施的教學過程 探索 選定主題並確定範圍 規劃活動 發展活動 討論 再發展 分享回饋 評量
四、蒙特梭利教學法 蒙特梭利以科學的角度去觀察孩子的需求與學習能力,發現當孩子在0至3歲這段無意識學習狀態時期,完全未受成人影響之前,是他的學習力最完整的時期 當孩子置身在一個透過感官及動作從事學習的預備環境中時,他的需求、欲望和潛力便自然流露出來
蒙特梭利經過多年科學化的觀察,發現傳統學校犯了兩方面嚴重失誤: 孩子的學習開始得太晚 孩子被迫融入以大人尺度為基準的世界
蒙特梭利教學法特別著重在提早發覺孩子的潛力,以及創造一個完全配合孩子學習需求的環境 蒙特梭利十分重視教師、幼兒、家長之間的關係,也很重視幼兒、環境、教具之間的關係,認為三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彼此會互相影響
第四節 環境與設備 壹、學習中心/區/角 貳、戶外遊戲場與遊具設備
壹、學習中心/區/角 在了解我國幼教「學習中心」及「學習角落區」前,須要先認識環境規劃設計的重點,主要環境規劃設計的重點有下列幾點: 一、需要具備主動學習的要素 二、環境規劃應適合幼兒的發展階段 三、以幼兒為中心的學習環境規劃 四、學習區的種類及安排方式
貳、戶外遊戲場與遊具設備 一、幼兒戶外遊戲空間的設計與規劃 二、幼兒遊戲場之安全管理與維護 三、幼兒遊戲行為與心理學的關係 四、殘障幼兒遊戲場之考量 五、遊具的種類功能及規劃
五、遊具的種類功能及規劃 (一)遊具的定義 (二)遊具的種類 (三)遊具的功能 (四)遊戲場的規劃 (五)遊戲場設計原則
(一)遊具的定義 是指以運動機能為中心的遊戲所使用之「物」 遊具包括遊戲的「設施」、「設備」及「器材」 「固定遊具」即為固定的遊戲設備和場地 「非固定遊具」即為一般的「遊戲器材」
(二)遊具的種類 日本學者仙田滿將固定遊具分為三類 : 創造性遊具: 這些素材具有可塑性,幼兒可以運用在創作上,並發揮其想像力與樂趣 挑戰性遊具: 可以訓練幼兒感覺統合上的發展外,更可藉此評估幼兒在肌肉力量運用的能力 共同社會性遊具: 增進幼兒彼此間的互動,同時可培養幼兒在語言、想像力與生活經驗內化的能力
(三)遊具的功能 遊戲設備
遊戲器材
遊戲設施
(四)遊戲場的規劃 自助性 易近性 動作性 社交性 有關台灣本身的遊戲場規劃,近幾年來已有不少本國的研究者提出這項理論的依據,以下就介紹中外雙方對這方面的見解 安全性 多樣性 多功能性 自助性 易近性 動作性 社交性
Beckwith認為創造幼兒遊戲經驗和一個良好遊戲場應呈現的品質有: 複雜性 連結性 社會性 彈性 挑戰性 發展性 安全性 耐久性
(五)遊戲場設計原則 有關遊戲場設計的原則,國內外許多專家都有提出,其中湯志民參考專家學者的見解加以綜合整理,提出遊戲場設計的七項原則: 統整性 發展性 多樣性 挑戰性 創造性 近便性 安全性
【問題與討論】 請敘述台灣幼兒教育發展的歷史 針對幼托整合提出在行政組織、教學課程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說明師資培育法的優缺點,並針對缺點提出改善的措施 請討論雙語教學對於台灣幼兒教育的正面及負面影響
【問題與討論】 小組討論幼稚園與托兒所評鑑制度上的不同與可改進的地方 列舉兩種台灣常見的課程模式,並依照模式內容,設計出可行的教學方案 比較美國、日本與台灣在戶外遊戲場的差異,並針對殘障幼兒規劃合適的戶外遊戲場與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