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 齋 志 異 2012/08/13
聊齋志異 「聊齋」是蒲松齡書齋名。 「志」是記載、記錄之意。 [志]或作[誌] 「異」指奇異、怪異之事。 本課內容以法術神奇之事鋪陳情節。 形式:文言短篇小說。
[聊齋志異] 文言文:不同於明清流行的白話文。 篇幅短:不同於明清流行的章回體。 唐傳奇也是文言文短篇, 剛從筆記體跳躍到具有完整結構, 以模擬史傳為寫作策略。 《聊齋志異》 繼承[魏晉志怪]和[唐傳奇]的傳統, 成為文言小說之集大成者。 有「短篇文言小說之王」的稱號,承繼晉干寶〈搜神記〉傳統,為志怪筆記小說名著。 被稱為「文言小說回歸的高峰」或「中國傳奇小說史上的高峰之作」。
明清科舉 連中三元 地點 時間 應試者 通過者 童試 各府、州 、縣舉行 每年一次 應試者稱為「童生」 生員 (秀才) 鄉試 各省省會 三年一考 秋闈 成績優良的生員 舉人 第一名解元 會試 京師 鄉試翌年 春闈 各省的舉人 貢士 第一名會元 殿試 宮中 皇帝親試 會試後 會試之貢士 不淘汰分等 進士 第一名狀元
明清科舉 1. 童試:在各府、州、縣舉行,每年一次,應試者稱為「童生」,童生須經過縣、府、院三個階段的考試,及格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 2. 鄉試:在各省省會舉行,每三年一次,應試者必須是成績優良的生員,因考試日期例在八月,故又稱秋闈。中舉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3. 會試:於鄉試的翌年在京師舉行,因試於春天,又稱春闈,中試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4. 殿試:於會試後由皇帝親試,又稱廷試,中試者稱為進士。殿試於會試後不久舉行,其主要目的在評定等第,不會淘汱。第一名稱狀元。
聊齋志異 中國文化研究院 http://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422
《聊齋志異》重點 一、時代背景: 改朝換代,民間抗清,清廷文字獄鎮壓,時局動盪不安。 二、成書經歷: 1.康熙初年動筆,十八年初次結集,陸續增補達四十多年。〈畢生精力〉 2.二十多歲聚材構思,四十歲左右成初稿,半百殺青。 3.自序: 才非干寶,雅愛搜神, 情同黃州,喜人談鬼。 「黃州」借指蘇軾, 於被貶黃州時以聽村民 談鬼說怪以作消遣。
三、寫作動機: 1.科場失意,懷才不遇 2.家境困頓(深知民間疾苦), 同情民瘼(反映社會黑暗) 3.託言鬼狐,寄身立命 四、故事來源: 1.改編前代小說或筆記 2.親友提供 3.自己經歷見聞 4.虛構
全書四百九十多篇,主要內容: 指斥政治的黑暗、官場的腐敗 揭露科舉的弊端、士子的墮落 頌揚愛情的堅貞、婚姻的自主 譏刺世人的愚昧、民風的頹弊 促織、梅女、潞令、成仙… 揭露科舉的弊端、士子的墮落 續黃粱、王子安、葉生、神女、司文郎… 頌揚愛情的堅貞、婚姻的自主 連城、寄生、瑞雲… 譏刺世人的愚昧、民風的頹弊 勞山道士、畫皮、罵鴨…
五、文學特色及地位: 1.創作量豐、涵蓋廣,具小說各種型式。 2.具想像力,情節安排迷離而合情理,人物刻劃細膩有情,營造超現實詩意境界。 3.大量運用意象譬喻,正面刻劃、反面諷刺社會實況,是長達半世紀之久的歷史與社會見證。 4.文字精鍊、描寫生動,前人將其與左傳、國語、史漢並論,視為習作範本。
中國小說簡介 一、名稱: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道亦遠矣!」 而九流十家中之小說家,則屬街談巷語、道聽塗說 之辭。今天所謂的小說,名稱源自於此,但內容、 性質已大不相同,過去的小說只是目錄學上的名 詞,而今天的小說則是一種文學體式。
中國小說簡介 二、起源: (一)神話-《淮南子》、《太平御覽》,保存了 許多中國神話。 (二)傳說- 《山海經》、《穆天子傳》,保存了 許多中國傳說。 (三)歷史- 《左傳》、《史記》中,均擁有許多 精彩的故事。 (四)寓言- 《莊子》 、 《孟子》、《列子》等 書中,均留有情節完整的寓言。
中國小說簡介 三、發展: (一)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 (二)唐-傳奇(短篇文言小說) (三)宋-話本(說書人的底本) (四)元明清-章回小說
中國小說簡介 四、分類: 清.四庫全書中將《世說新語》、《搜神記》、 《太平廣記》等書列入「子部小說類」,而明清 「章回小說」則未收入四庫全書之中。
著名中國小說 李漁以「 《金瓶梅》《三國》《水滸》《西遊》」 並稱為四大奇書。 =>三金遊水,奸淫怪盜。 金聖歎以 《莊子》、《離騷》、《史記》、 《杜詩》、《水滸傳》、《西廂記》 稱為六才子書。
六、評論: 1.清‧王士禎: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2.魯迅: 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誕而不情;聊齋獨於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怪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古雅臺語人—古趣盎然 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anfa/p/anfa_pusongling.htm 提供蒲松齡 聊齋志異全文。
蒲松齡故居 蒲松齡故居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Qx7YvWwsNxI
蒲松齡 字留仙 一字劍臣 自號柳泉、柳泉居士 山東淄川人 生於明思宗崇禎十三年(西元一六四○),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一七一五),年七十六。
一、夢見留仙 根據《聊齋自誌》,蒲松齡敘述:當母親董氏快要生他的時候,他的父親曾經夢見一個又病又瘦的老和尚走進屋來,那和尚光著半邊上身,在乳部還貼著一個銅錢般的膏藥;醒來以後,蒲松齡就出生了,乳部竟然也有一個墨誌。蒲松齡自己也相信,他自己就是那個老和尚的化身。 蒲松齡很瘦,又常生病,所以取名為[松齡],因為長得像夢中的和尚,所以取字為[留仙]。 號「柳泉」或「柳泉居士」,則和出生地點有關。蒲家莊東邊一里左右,有「滿井」,既有柳又有泉,又稱「柳泉」。蒲松齡從小生長柳泉邊,便以之為號。
蒲松齡畫像
二、書香世家 蒲家原為書香門第,明代萬曆年間還是地方上的望族,但是到了明末,已逐漸失去世家氣派。 蒲槃因科場不利,不得不棄儒從商。 蒲槃將求取功名的希望寄予在兒子們身上,親自教導兒子們讀書。 因此蒲松齡從十幾歲起,就[日夜苦攻,冀得第一]。
蒲松齡塑像
三、應試失意 三十歲以前,讀書應考: 蒲松齡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在兵荒馬亂和饑荒連年的歲月中度過的。十九歲那年初應童子試,連中縣、府、道試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生員。得到當時著名詩人、山東學政施閏章的賞識。施閏章對蒲松齡的答案評價甚高,有「空中聞異香,百年如有神」、「直足以維風移俗」、「觀書如月,運筆如風」等批語。
蒲松齡故居
四、短暫的仕宦之途 三十一歲至三十二歲,遊幕寶應高郵: 蒲松齡三十一歲,應聘到江蘇寶應縣做知縣孫蕙的幕賓。這是蒲松齡一生中唯一從政的一年。對蒲松齡的思想和創作都有重大的影響,不僅擴大了蒲松齡的視野,使他遊歷了江南,而且使他從書齋裡走出來,走向社會,比較深刻地了解到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疾苦。
聊齋 正房內有蒲松齡畫像和郭沫若題寫的楹聯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五、四十年教學生活 三十三歲至六十九歲,設帳講學: 三十三歲,蒲松齡開始後半生近四十年的設帳教學生涯,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但屢試不第,始終是個窮秀才。四十歲,在「帳外西風剪剪吹,屋梁落月不勝悲」的心境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大體完成,他寫下《聊齋自誌》為序、敘述自己創作的主旨與寄託,明白宣稱聊齋是一部寄託「孤憤」的書。
寄託孤憤 《聊齋志異》不只是窮儒無聊的遣興之作, 《聊齋自誌》所言:「 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 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 寄託如此,亦足悲矣! 」可知其創作動機是欲以此為「寄託」;創作的情感是一腔「孤憤」悲鳴;創作目的是欲以此喚求「知我者」。 在書中的故事文末一段「異史氏曰」,就是寄託孤憤的所在。
孤憤 「孤憤」原是《韓非子》的篇名,取其「憤孤直不容於時」之意,即對方正耿直不能容於當時表示義憤。 司馬遷的《史記》、韓非子的《韓非子.孤憤》等許多重要著作,都是作者遭際不幸,心中「有所鬱結」的發憤之作。 這也正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稱《聊齋》為「孤憤之書」的含意。
蒲松齡之墓 茅盾(原名沈雁冰)題寫
六、文星之殞 七十歲至七十六歲,歸家安居: 七十歲,蒲松齡自畢氏撤帳歸家,結束在畢家三十年的坐館生涯。七十四歲,妻子劉孺人病逝,蒲松齡十分悲痛,不僅作文寫詩悼念,還時常到她的墳墓憑弔。七十六歲,他用易理占卜,結果不吉。正月初,是他父親的忌辰,他帶領兒孫前往祭掃,回來便覺得不適,延至二十二日,竟依窗危坐而逝。
[勞山道士]內容動畫 翰林版
第一段:寫王生慕道, 前往勞山拜師學道。 段析: 本段用「故家子」暗示王生的出身,其「嬌惰不能作苦」的性格,為下文「不能作苦」埋下伏筆。 接著刻劃道士的仙風道骨、超脫凡俗的神態,及其對王生敏銳的觀察與判斷。 而「遂留觀中」留下懸念,引領下文的情節發展。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負笈往遊。登一頂,有觀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語,理甚玄妙。請師之。道士曰:「恐嬌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門人甚眾,薄暮畢集,王俱與稽首,遂留觀中。
補充註釋 少慕「道」:指道教的法術。 負笈「往遊」:前往學習。 有觀宇,甚「幽」:幽靜。 「叩」而與語:拜見。 理甚玄妙:道理非常幽深微妙。 請「師」之:拜其(道士)為師。 「薄」暮:迫近。 「畢」集:全部、一齊。
文意詮釋 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負笈往遊: 素髮垂領: 叩而與語,理甚玄妙: 恐嬌惰不能作苦: 說明王生拜師之因。 謂年老而精神好。 言道士的內涵修養博大精深。 恐嬌惰不能作苦: 言道士有知人的先見之明。
第二段:寫王生在勞山,方過月餘,便不耐勞動之苦。 段析: 只過月餘隨眾採樵的生活,王生便陰有歸志。 呼應首段「故家子」的說法,應了道士的判斷,使人懸念又起。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隨眾採樵。王謹受教。過月餘,手足重繭,不堪其苦,陰有歸志。
補充註釋 王謹「受教」:接受教導。 陰有歸「志」:想法、念頭。
文意詮釋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隨眾採樵。 過月餘,手足重繭,不堪其苦,陰有歸志。 可見採樵是每一弟子的入門功課,也是道士考驗王生是否能「作苦」的門檻。 過月餘,手足重繭,不堪其苦,陰有歸志。 以修行的時間僅短短一個多月及王生的不耐苦,暗示他志不堅、心不定。
第三段:寫勞山道士展露法術,使王生奇之且忻慕,遂息歸念。 段析:本段「剪紙為月、壺酒不盡、箸化嫦娥、移席入月」四個奇幻法術,使王生「竊忻慕,歸念遂息」。宴客的幻化景象,是對王生「慕道」之心的考驗和誘惑,也成為情節轉折的契機,懸念又起。敘述線索兼顧時間、空間的轉換,刻劃栩栩如生,場景描寫生動優美,「漸入月中」的動態寫法,逼真傳神。
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日已暮,尚無燈燭。師乃翦紙如鏡,黏壁間,俄頃,月明輝室,光鑑毫芒。諸門人環聽奔走。一客曰:「良宵勝樂,不可不同。」乃於案上取壺酒,分賚諸徒,且囑盡醉。王自思:「七八人,壺酒何能遍給?」遂各覓盎盂,競飲先釂,惟恐樽盡。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何不呼嫦娥來?」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
已而歌曰:「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其聲清越,烈如簫管。歌畢,盤旋而起,躍登几上。驚顧之間,已復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其餞我於月宮,可乎?」三人移席,漸入月中。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鬚眉畢見,如影之在鏡中。移時,月漸暗。門人然燭來,則道士獨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紙圓如鏡而已。道士問眾:「飲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寢,勿悞樵蘇。」眾諾而退。王竊忻慕,歸念遂息。
補充註釋 師乃[翦]紙如鏡:裁剪。 俄頃:很短的時間。 光鑑毫芒:形容月光極其明亮。 且[囑]盡醉:吩咐。 遂各[覓]盎盂:尋找。 惟恐[樽]盡:酒器、酒壺。 何不呼[嫦娥]來<另頁說明> [遂]與人等:竟然。 纖腰秀項:形容美女體態迷人。 [翩翩]作霓裳舞:行動輕快的樣子。 [已而]歌曰:過了不久。 王[竊]忻慕:偷偷地、暗中。
嫦娥 后羿的妻子姮娥。(姮ㄏㄥˊ)漢人為避文帝諱,改為「嫦」。 相傳因偷吃不死之藥而飛昇月宮,成為仙女。 淮南子˙覽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或說嫦娥奔月後居住於廣寒宮,有(搗藥)玉兔和吳剛(伐桂)相伴。 李商隱有詩:「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文意詮釋 七八人,壺酒何能遍給? 競飲先釂,惟恐樽盡。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 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何不呼嫦娥來? 謂人多酒少,伏筆下文酒飲不盡的奇異。 競飲先釂,惟恐樽盡。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 眾人爭先競飲,以次數凸顯道士法術高妙。 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何不呼嫦娥來? 以月明帶出嫦娥,再次凸顯道士法術神通。
文意詮釋 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 驚顧之間,已復為箸。 鬚眉畢見,如影之在鏡中。 嫦娥在迷離之境中也不知究竟天上人間。 觀者不及細看,嫦娥就變回筷子了。 鬚眉畢見,如影之在鏡中。 形容三人在月中的影像清晰,就如對境照影。
請找出本段,王生的“心理反應”: 忻慕 驚 奇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並不傳教一術。心不能待,辭曰:「弟子數百里受業仙師,縱不能得長生術,或小有傳習,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閱兩三月,不過早樵而暮歸,弟子在家,未諳此苦。」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當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道士問:「何術之求?」王曰:「每見師行處,牆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傳以訣,令自咒,畢,呼曰:「入之!」王面牆,不敢入。又曰:「試入之。」王果從容入,及牆而阻。道士曰:「俛首驟入,勿逡巡!」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道士曰:「歸宜潔持,否則不驗。」遂助資斧遣之歸。
第四段:王生終不能忍受勞動之苦,臨別前懇求道士傳授穿牆之術。 段析:「又一月」暗示王生耐苦的日子不長,其毅力並未隨修行採樵增長,這是本文的一條情節暗線。在王生求去時,道士以「笑」呼應首段的預料。王生求法時,道士又一「笑」,顯示對王生習法動機的了解。
第四段:王生終不能忍受勞動之苦,臨別前懇求道士傳授穿牆之術。 段析:但道士仍大方傳授並好意告誡「歸宜潔持,否則不驗」這使人心生懸念,急欲知道結果如何。
補充註釋 踟躕ㄔ ˊ ㄔㄨˊ、 躑躅ㄓ ˊ ㄓㄨˊ、 躊躇ㄔㄡˊ ㄔㄨˊ 、盤桓、逗留… [辭]曰:辭別、告辭。 縱:縱使、即使。(就算只是…) 或小有[傳習]:學習知識或技藝。 我[固]謂:原本、本來。 明早[當]遣汝行:將。 逡巡:徘徊不前。 踟躕ㄔ ˊ ㄔㄨˊ、 躑躅ㄓ ˊ ㄓㄨˊ、 躊躇ㄔㄡˊ ㄔㄨˊ 、盤桓、逗留… 連綿詞
文意詮釋 心不能待,辭曰:「弟子數百里受業仙師,縱不能得長生術,或小有傳習,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閱兩三月,不過早樵而暮歸,弟子在家,未諳此苦。」 王生入山本想修鍊成仙,兩三月來卻只有勞作之苦,因此基於功利主義,萌生辭意。 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 笑其不出所料,呼應首段「恐嬌惰不能作苦」。 道士曰:「歸宜潔持,否則不驗。」 足見道士不信任王生,傳授法術時以設下破功的暗門,才會警告他「否則不驗」。
文意詮釋 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 。 王曰:「每見師行處,牆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 。 道士笑而允之。 討價還價,足見其功利市儈。 王曰:「每見師行處,牆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 。 “穿牆”有何好用之處,可讓王生“足矣”? 道士笑而允之。 道士為何而“笑”?是否知曉王生的居心。
王生面對“牆”的態度如何進展? 去牆數步 ,奔而入 從容入, 及牆而阻 不敢入 層遞 王生只是個怯懦之人。 俛首驟入 ,勿逡巡 試入之 鼓起勇氣“奔”入 入之 不敢入 王生只是個怯懦之人。 故作鎮定的走 遇到牆卻停下 連動都不敢動
法術眾多,為何王生選擇“穿牆”? 不能吃苦 功利市儈 怯懦 其心可議…… 居心可能不良…… 王生是個怎樣的人? (逃避修行) (慕法術而留、離去前求術) 怯懦 (不敢入牆) 王生學會“穿牆”後,可能會做些什麼事? 其心可議…… 居心可能不良…… 這正是道士告誡王生“潔持”的原因。
第五段:王生返家後,表演穿牆之術失靈,遭妻揶揄。 段析:「自詡遇仙」可見王生淺薄之狀,「罵老道士之無良」更見王生不但不自省,反而怪師。
抵家,自詡遇仙,堅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傚其作為,去牆數尺,奔而入,頭觸硬壁,驀然而踣。妻扶視之,額上墳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
文意詮釋 自詡遇仙,堅壁所不能阻。 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 可見王生愛吹牛皮、誇耀的心態。 王生惱羞成怒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幸好只是耍嘴皮子,不是更誇張的事… 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 王生惱羞成怒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知檢討自己…
隱形人/邯鄲淳(笑林) 楚人居貧,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斗歸。 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否?」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 默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語 譯】 楚國有一窮人,讀淮南方,見書上說:「取得螳螂捕蟬時遮身用的樹葉,可以用來隱形。」於是他到樹下擡頭找這種葉子。見一隻螳螂正躲在一片葉子後伺機捕蟬,就摘下這片葉子。葉子卻掉落樹下,樹下原先就有許多落葉,無法再分辨出哪片是蔽蟬葉了,只好掃了幾斗落葉帶回家。 回到家一片一片地拿出樹葉遮住自己,問他妻子說:「你看得到我嗎?」妻子一開始總回答說:「看得到。」一整天下來就不勝其煩,騙他說:「看不見。」 他暗自高興,帶著這片葉子走進市集,當著人家的面偷拿東西,被官差抓到縣衙。縣官開堂訊問,他把此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縣官聽了哈哈大笑,放了他,沒有治他罪。
全文脈絡: 欲擒故縱法 V1:道士恐王生不能作苦,王生答言能之。 V2:王生才來月餘,不堪其苦,陰有歸志。 (開端)拜師學法 V1:道士恐王生不能作苦,王生答言能之。 V2:王生才來月餘,不堪其苦,陰有歸志。 (發展)看師演法 V3:王生偶見仙師施作幻術,竊忻慕,歸念遂息。 (轉折)求師授法 V4:王生苦不可忍,且道士未傳一術,心不能待, 離去前要求傳授穿牆之術,王生大喜。 (結局)演法失靈 V5:王生違背師訓而法術失靈,遭妻取笑,轉為慚忿。 轉折1(縱) 轉折2(擒) 轉折3(縱) 轉折4 轉折5(高潮) 結局
欲擒故縱法 所謂「欲擒故縱法」是作者故意安排道士與其道友飲酒作樂的奇幻情景,使王生覺得道士的法術確實高妙,想留下來向道士學習。 「陰有歸志」是「縱」; 「歸念遂息」是「擒」, 即為「欲擒故縱」。
王生的“情緒漲跌” 投機取巧者 (不能吃苦者) 終將失敗 (撞牆) 轉折 發展 開端 結局 習得穿牆法術 大喜而歸 見仙師施作幻術, 竊忻慕,歸念遂息 投機取巧者 (不能吃苦者) 終將失敗 (撞牆) 開端 恐嬌惰不能作苦 答言能之 不堪其苦 陰有歸志 苦不可忍 心不能待 果然不能作苦 法術失敗受傷且遭揶揄 慚忿罵道士 結局
勸世意義 《聊齋志異》在內容題材上改寫自前人的作品,可以從前人的作品中找到「本事」(原型)。但蒲松齡能推陳出新,寫出別樣風情。 本文中寫勞山道士宴請賓客,有剪紙為月、移席月宮的場景,可能脫胎自唐傳奇宣室志和三水小牘等,刻紙為月、箸梯取月、昇天柱峰玩月、籃中留月的故事而來。 蒲松齡汲取其中情節,加以鋪敘,改寫成具有勸世意義的名篇。
重要修辭 【轉品】名詞轉動詞 請「師」之。 (原指老師,名詞;此指拜師學習,動詞) 月明「輝」室,光鑑毫芒。 (原指光輝,此指照亮) 王「面」墻不敢入。 (原指臉,名詞;此指面對,動詞) 額上「墳」起如巨卵焉。 (原指小土丘;此指隆起) 俄頃月明輝室,光「鑒」毫芒。 (原指鏡子;此指照耀)
重要修辭 【轉品】形容詞轉動詞 往復挹注,竟不少減。心「奇」之。 (原指奇怪,形容詞;此指覺得奇怪,動詞)
重要修辭 【譬喻】 師乃剪紙如鏡粘壁間 烈如簫管 須眉畢見,如影之在鏡中 壁上月,紙圓如鏡而已 及墻,虛若無物 額上墳起如巨卵焉
重要修辭 【倒裝】 道士笑而允之。「乃傳以訣」,令自咒畢。 (原句:以訣傳之) 「授以斧」。 (原句:以斧授之) 道士問:「何術之求?」 (原句:求何術)
聊齋志異/促織 http://hk.chiculture.net/0422/flash/menu.swf
~THE END~
原文另有末段為[論] 本文分為「敘」和「論」兩部分— 敘:第一至六段敘述王生求道的故事。 論:末段以「異史氏曰」抒發議論,效法史 書的「論贊體」,提出作者自身看法。 作者以史傳的筆法,取法史記「太史公曰」,篇末以「異史氏」名義發表議論,表明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像王生這樣的人;並諷諭喜歡被奉承、害怕被批評的在位者,如王生一般,不肯下工夫用心學習治國之術,只貪圖近功,徒逞威勢,最終必將落得和王生一樣的下場。
異史氏曰: 「聞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為王生者,正復不少。今有傖父,喜疢毒而畏藥石,遂有吮癰舐痔者,進宣威逞暴之術,以迎其旨,詒之曰:『執此術也以往,可以橫行而無礙。』初試,未嘗不少效,遂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矣,勢不至觸硬壁而顛蹶,不止也。」
末段:文末作者藉異史氏之言,揭示主題──不學正道、好逸惡勞、妄想不勞而獲者將自食惡果。 段析:本段運用左傳與莊子的典故,拓大諷諭的內涵。以「喜疢毒而畏藥食之傖父」比王生;以「進宣威逞暴之術之吮癰舐痔者」比道士,抨擊喜歡他人以旁門邪道阿諛奉承自己的執政者,習得一招半式之宣威逞暴伎倆,橫行逆施的結果,終必敗亡。
論贊體 源起與定義 1.司馬遷著史記首創「論贊」體例 2.在史記的各篇中,都有一段「太史公曰」的內容,這是仿效左傳的「君子曰」的形式。這段文字是司馬遷對本篇所記的史事與人物,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與史學思想,或用以補充史料,記敘傳聞軼事,後代文人為文時常模仿此種體例 註:從宋書開始採用「史臣曰」,以後史書多用之
論贊體 《史記》 太史公曰 《左傳》 君子曰 《漢書》 贊曰 《三國志》 評曰 〈傷仲永〉 王子曰(王安石)
論贊體 《楚辭》 亂曰 《五代史記》 嗚呼 《後漢書》 論曰、贊曰 (贊是用韻語寫成的) 《聊齋志異》 異史氏曰 《秦士錄》 史官曰(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