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长征胜利的深层原因及其启示 主讲:杨 苏 教授
一、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和国际影响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世界革命战争史上的传奇 ●法国革命的传奇是攻打巴士底狱(1889年7月) ●美国革命的传奇是攻打福吉谷(1878年6月) ●俄国革命的传奇是攻占冬宫(1917年10月) ●中国革命的传奇是红军长征(1936年10月)
■红军长征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红军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业绩之一”,“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现代史诗。”(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 ●“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之举。”(英国蒙哥马利元帅) ●“中国红军长征足以同亚历山大的远征媲美。”(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
●“中国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现代奥德赛史诗。”(德国友人王安娜) ●长征是一座“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象征 ●“红军长征的胜利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的史诗》) ●“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美国学者埃德蒙兹) ●“长征赋予中华民族以许多世纪以来所未尝见到过的异乎寻常的团结和非凡气概,揭示出中华民族精神遗产之博大。”(美国学者阿尔登·惠特曼)
■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旷世绝伦的“空前伟大的远征”
●毛泽东的著名论断 (1935年10月23日在陕甘支队干部会议讲话) “我们完成了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1935年10月23日在陕甘支队干部会议讲话) “从江西瑞金算起,我们走了一年时间,我们每人开动两只脚,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从未有过的真正的长征。” (1935年11月5日在象鼻子湾讲话)
●胡锦涛论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我们党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进行的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在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伟大的红军长征,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长征路线图
二、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探析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能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和极端艰难、险象环生的困境中,不断地、奇迹般地绝处逢生,取得“三军大会师”的辉煌胜利? 主要原因有五:
◆一是广大红军将士的无限忠诚 与浴血拼搏
■“四破铁围奇中奇”(中央苏区)
■红军长征是败走“麦城”的被迫之为
长征出发前的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第一桥 长征第一渡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后失败后,中央苏区状况是: 10月14日兴国失陷。 10月26日宁都失陷。 11月1日长汀失陷。 11月10日瑞金失陷。 11月17日于都失陷。 11月23日会昌失陷。 至此,中央苏区核心县城沦于敌手。
■血战湘江后,红军“折损过半”(从87,800余人锐减为35,800余人)。 ●蒋介石委任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的亲笔信 芸樵兄勋鉴: 今委兄以大任,勿负党国之重托,党国命运在此一役,望全力督剿,并录古诗一首相勉: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道沙场匹马还。
中央军头领陈诚、薛岳 蒋介石与何键
●何键以中央军嫡系薛岳为“前敌总指挥”,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26个整师,计30万余兵力,追剿红军。 红军第一次突围(王母渡、新田间)折损3700余人 红军第二次突围(汝城一线)折损9700余人 红军第三次突围(郴州、宜章间)折损8600余人 合计22,000余人 红军第四次突围(湘江之役)折损30,000余人 共计52,000余人
殿后部队红五军团34师未能过江,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被俘后,敌人将其放入担架邀功请赏,陈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殿后部队红五军团34师未能过江,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被俘后,敌人将其放入担架邀功请赏,陈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敌人将其首级挂在道县和他的家乡长沙城头。
自红军主力在湘江遭受重创后,部队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刘伯承语) 此时,博古一筹莫展,唉声叹气。 李德诿过于人,差点自杀。 重担开始落在周恩来身上。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粉碎了蒋介石要毛泽东做“石达开第二”的狂言 ●历史的悲剧: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4万人马受阻47天(1863年5月),兵败大渡河,太平军全军覆没,翼王石达开被凌迟处死(成都)
●72年后,中央红军在大渡河畔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熊尚林连长等17勇士,日行160里后,强渡大渡河。
●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廖大珠连长等22名突击队员以一昼夜240里的高速,兵至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当年渡河老船夫 渡河红军战士报
◇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 (1935年6月2日)
●毛泽东过河后说: “我们的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是太平军,我和朱德也不是石达开第二,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
■翻雪山,过草地,又是一道奇迹! 民谣: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男人不敢攀。 主峰5100米,最低处(垭口)4114米。
●聂帅说;“就整个来说,我们全靠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发扬阶级友爱,胜利地越过了夹金山。”(《聂荣臻回忆录》上册268页)
◇彭德怀过雪山前,将自己的干粮分给孙毅(军团教导队长)一半。
◇红军四老(徐、林、董、谢)过雪山
◇红军女干部(27人)过雪山 ◇负重(迫击炮等)战士过雪山
●茫茫草地生死行(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
◇走出“死亡世界”:泽国7天的拼搏 刘英说:“红军过草地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人间。” 陈琮英、蔡畅、夏明、刘英
肖锋日记(红一师三团总支书记) 8月22日 时雪时雨 最讨厌的是草地的烂泥潭,远看就像一堆水草,人和骡马走过去,一不小心,掉进去就越陷越深,救都救不出来。侦察连六班长崔义华同志,江西黎川县人,二十五岁,陷入了泥潭,我们收容队十多个同志千方百计地抢救仍无效,崔班长为革命光荣牺牲。我们就在这白茫茫的草原上开追悼会……
8月23日 阴雨 ……粮食和野菜吃光了,饿得没有办法。炮兵连炊事员苏清伍同志说 ,穷人吃不起肉,就捡财主丢掉的猪皮煮汤吃。他一提醒,大家就把牛皮带、枪皮带、旧牛皮鞋用水泡后煮了吃。我的皮包装过盐,煮好后吃起来还挺有味道,有的同志开玩笑说,真像墨鱼炖鸡的味道。许多同志 因病、伤、饿,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 倒在路上,实在悲痛!
8月24日 阴雨 炮连神炮手吴民选班长,江西于都县人,14岁参加红军。他肚胀、脚肿,两天没吃东西了,走不动,战友们轮流背,背不动,就用木架当滑车拉。这样坚持了两天,实在不行了,快咽气的时候拉着我的手流着眼泪说:总支书,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快跟着毛主席打出。有空时给我家去封信,告诉我妈妈、哥哥、姐姐,叫他们好好活着,工农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有的同志实在饿得没有办法,看到前面部队拉的屎里面还有没有消化的青稞麦,就一粒一粒地捡出来,用水洗干净,再用茶缸煮了充饥。 天黑后,我们在草地宿营。军团 聂政委找我去汇报军团前梯队四天 过草地的情况。我说,根据14个单位 统计,已掉队250人,牺牲120多人, 大家心情十分难过。
◇过草地时,周恩来病倒了。彭德怀说了一个字—— “抬!” ★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担架队队长。 ◇过草地时,周恩来病倒了。彭德怀说了一个字—— “抬!” ★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担架队队长。
★兵站站长杨立三坚持抬担架累病了。 ★19年后(1954年)周恩来总理为杨立三抬棺送葬。
◇军委总部运输队(负责总部的文件地图、贵重物资)过草地时,一位队员说:“我是共产党员,只要我活着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带着地图到总部去!” ◇邓颖超过草地时痢疾发烧,七天七夜未进食,奇迹般活了下来。
■“意志与牺牲”:红军创造奇迹的内在原因 杨尚昆(红三军团政治委员)当年总结 说:“在转移新阵地北上抗日的长征 中,三 个方面军都创造了历史上空前 的奇迹。长追、堵击不能消灭我们,大无畏的精神,征服了一切险恶的环境;铁一般的意志,冲破了无比的艰难。这种用意志和牺牲换来的伟大的会合,暗示给全国的人民看:为着救国,为着争取民族生存,红军是如何的艰苦奋斗,红军是如何的在执行其抗日先锋队的作用!红军这种百折不回的行动,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无上的光荣。” (1936年8月15日《全国主力红军大会合》,西北中央局《斗争》第108期)
◆二是苏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援 ■中央苏区人民的巨大贡献 ●兵源扩红:长征前扩红8万余人(1934年5月至9月)(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工人师,瑞金、于都、石城团等,分别补充中央红军的五个主力军团) ●红军基干: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8.7万人中,赣南籍红军达五六万人,占65% ●征调伕子:5,000余挑夫组建运输队、担架队 ●军需物资:稻谷84万担,被毯2万多床,棉花8.6万斤,草鞋20万双,米袋10万多条,制造枪弹铜器8万多斤,中西药品10万多元,军费150多万元。
★瑞金参军参战4.9万余人,参加长征3.1万余人,参加游击战争1.8万余人,长征牺牲一万余人,被杀1.8万余人,许多地方成“无人村。” ●架桥渡河:为确保中央红军8万余人长征渡河,于都人民捐助了大量食品、木料、器材,年已古稀的曾大爷还义献寿材。 ●牺牲烈士:有名有姓的赣南烈士达10.8万余人 ★兴国23万人中,参加红军8.5万人,烈士23,179人,占全国烈士总数1/60,全省1/10,赣南1/5,为全国各县牺牲烈士之首。长征中牺牲1.2万人,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个兴国战士倒下。有一家满门忠烈,7人全牺牲,加上堂兄弟5人,共12人牺牲。 ★瑞金参军参战4.9万余人,参加长征3.1万余人,参加游击战争1.8万余人,长征牺牲一万余人,被杀1.8万余人,许多地方成“无人村。”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巨大贡献 ●阿坝辖域不足6万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人均年粮600斤,畜2头。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三大主力红军过境,驻留共16个月之久。阿坝藏、羌、回人民共为红军筹粮2000至3000万斤,大小牲畜20万头,土盐5000余斤,及大量牛肉、食油、蔬菜等。
●毛泽东在延安曾说:“长征在川西北, 我们是欠了藏民、羌人的债的。这是我们唯 一的‘外债’,红军拿了藏民、羌人的粮食。 有一天,我们必须向他们偿还那时我们不得 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 ●邓小平在主政西南时也说过:“红军北 上,把少数民族地区搞苦了.当时为保存红 军,没有别的办法,将他们的粮食吃光了,他 们吃了很大的亏。要向他们赔偿,从经济上 帮助他们得到利益。”
■红军长征胜利的“基本因素”——群众“竭力的拥护” “三个方面军,都曾用着自己的力量,粉碎蒋介石的历次‘围剿’。红军占领的地域不大,经济物质的来源也是很有限,反而能战胜倾全国兵力、财力的蒋介石,能战胜在外国帝国主义者帮助下的蒋介石,这不是很奇怪吗?不,一点不奇怪的,广大群众尽心的竭力的拥护,正是红军战胜蒋介石的基本因素。在‘一切为着前线的胜利’的口号之下,群众愿意少吃饭,少穿衣,节省一粒粮食一寸布,来帮助红军,鼓舞红军。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群众信服了共产党救中国救民族的主张,认清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杨尚昆:《全国主力红军大会合》1936年8月15日西北中央局《斗争》108期)
☆三是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之间真诚、有力的战略配合 ■红二方面军策应红一方面军北上 ●红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开始踏上长征之路 ●红二、六军团英勇作战,粉碎敌人100多个团的围攻,毙伤敌军1万余人,牵制了追击中央红军的敌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红二、六军团转战乌蒙山: 贺龙长征中的“神来之笔” ●红二、六军团转战乌蒙山: 贺龙长征中的“神来之笔” 毛泽东曾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晕了头。硬是转出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 (毛泽东在志丹县与红二、四方面 军部分领导人会面时的讲话,《贺龙传》第191页)
●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1936年4月28日) 朱德曾说:“二方面军过江,我们气壮了,北上就有把握了。” (朱德1960年11月9日谈话)
■红四方面军策应红一、二方面 军北上 ●红四方面军策应红二方面军北渡金沙江 ■红四方面军策应红一、二方面 军北上 ●红四方面军策应红二方面军北渡金沙江 1936年3月3日,四方面军领导人张、陈、徐、朱电告林育英转中央:“二、六军团到盘县、亦资,在长期的作战中极疲劳,拟北进与我会合,”“我现取道金川、甘、丹、绥地区,准备取康定,策应二、六军团。”
●红四方面军积极策应红一方面军 北上 1935年4月(9日至21日),正当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转战黔滇,被国民党军前堵后追喘不过气来,处于非常艰难的时刻,红四方面军发动了历时24天的“嘉陵江战役”,歼敌12个团1万余人,占领9座县城的一、二百公里的广大区域,有力地牵制了敌军,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安渡金沙江。
●李先念(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奉命率部迎接中央红军(1936年6月18日) 红四方面军为了迎接红一方面军的到来,准备了大量的粮食、盐巴、炊具、羊毛、羊皮、蔬菜等物资,进行慰劳。从绝境中挣脱出来的面黄肌瘦、极度疲惫的红一方面军将士,在达维、懋功得到了物质补充和休养生息。
●邓小平回忆说: “一、四方面军会师时,傅钟(法国勤工俭学同学)送了我三件宝,一匹马,一件狐皮大衣,一包牛肉干。这三件东西可真是顶了大事呀!”
●李先念得知聂荣臻没有骡子,立即送去一匹,聂一直骑到陕北。 ●四方面军还给中央领导同志每人送了一套粗呢制服。 ●中央红军“坦克”、“太阳”纵队募捐了1490余元回赠四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积极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派出红28军南下策应(1936年7月底) ●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大力做国民党东北军的工作,使其不拦阻二、四方面军北上 。 ●中央红军西征野战军攻向甘肃、宁夏,连战连捷,历时两个半月,歼敌2000余人,吸引了大批国民党军,掩护了二、四方面军北上。
贺龙动情地说:“一方面军生活也很艰苦,还给我们送来这么多的东西,太感谢你们了!” ●红一、二方面军会师时,红一方面军送给红二方面军数万斤粮食,2000多只羊、猪、牛,1000套棉衣,两万斤羊毛,500匹布,三万块银洋,数百张羊皮,3台缝纫机。 贺龙动情地说:“一方面军生活也很艰苦,还给我们送来这么多的东西,太感谢你们了!”
■三军大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前期: ●懋功会师: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与红四方面军一部会师 (1935年6月12日)
●吴起镇会师:红一方面军、红十五军团会师(1935年10月19日)
●甘孜会师:红二方面军(原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会师(1936年7月1日)
后期: ●会宁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 (1936年10月9日)
●将台堡会师:红一、二方面军会师 (1936年10月22日)
●同心城会聚: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转移到宁夏同心城集聚(1936年11月12日)
●三军大会战:山城堡战役 (1936年11月22日)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为阻击胡宗南部队向陕甘宁边区进逼,渡河向东推进,同时减轻担负打通苏联任务的西路军的压力,中央军委在甘肃环县山城堡一带组织了三军大会战,歼敌一个旅又两个团,取得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结束后联合作战的首次大捷。20天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四是蒋介石政策、方略的失误和国民党营垒内部派系裂缝产生的可乘之机 ●蒋的失误 蒋介石为剿灭红军,依仗全国政权、军权的力量,调集国军26个整师30万余兵力进剿红军,却始终没有如愿以偿(除湘江之役、西路军外)。他不是不想消灭红军,而是在施政治军的政策、方略、指挥诸方面的频频失误。如蒋“攘外先必安内”的方略导致政治上的孤立;与民为敌的政策激起各省民众的反抗;排斥异己、借刀杀人的阴谋使各省军阀极为不满;战略战术因循守旧,内耗严重,指挥失灵,贻误战机等等,以至为红军的屡屡突破提供了可乘之机。
●国民党营垒内部的派系矛盾 ●“鸽子飞了”:与“南天王”陈济棠部谈判, 达成“相互借道40华里”等五项协议。
●“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 中央红军冲击国民党四道封锁线时,李宗仁、白崇禧、何键等桂、粤、湘军阀为保存实力,与中央军勾心斗角,不愿为蒋倾尽全力。
●军阀心机,各怀鬼胎 黔军王家烈、川军刘湘、滇军龙云、晋军阎锡山等各路军阀,也与蒋有隙,拥兵自重,时有制肘。
●肤施会谈:与东北军张学良联手 1936年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肤施(即延安)天主教堂举行秘密会谈,取得重大突破,张持观望合作态度,减轻了红军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压力。
☆五是北上抗日的政治影响和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抗日救亡是民族大义、民心所向,红军北上抗日深得人心 ●”三个方面军,为了要北上抗日,都进行万里长征,由东而西,由南而北,纵横驰骋,所向无敌。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无论敌人如何布置,终于不能消灭我们,而我们终于到达了西北的新地区。这是因为我们在万里长征中,获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支持,群众信服我们的主张,拥护我们的行动。” (杨尚昆:《红军主力大会合》,1936年8月15日西北中央局《斗争》第108期)
●“我们的这一在抗日前进阵地的会合,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侵略是快要受到我们全民族最坚强的抗日先锋队的打击了;证明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是有了坚强的支柱了;证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全国同胞是有了团结御侮的核心了。……全国主力红军的 会合与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在中国与日本抗争的国际火线上,在全国国内政治关系上,将要起一个决定的作用了。” (《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给全军的贺电》,1936年10月10日)
■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核心因素和根本保证 ●毛泽东论长征胜利与党的领导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红军高级领导人的历史报告 1936年11月24日,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彭德怀、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徐向前、陈昌浩等在山城堡战役祝捷大会上,联名致电毛泽东转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结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电文称:“三个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听取了中央军委代表及各红军领袖的报告之后,一致在党中央和军委的正确领之下,领导全体指战员坚决实现军委的战略方针和每个战役任务……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及军委的坚强领导之下,在三个方面军全体指战员胜利会合,一致团结努力之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一定能够成为全国人民团结的中心!” (引自力平等:《中国红军长征史》)
三、深层主因是“毛张周”领导体制的构建及其卓绝领导 党的领导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红军长征胜利最重要、最关键、最深层的原因,是“毛张周”领导体制的构建及其卓绝的领导与指挥。正如毛泽东所言,是中国共产党中“它的领导机关”的构建与作用而致。 恩格斯有句名言:历史的发展是各种社会力量融成合力的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贡献,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马恩全集》第四卷第478页)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以下简称“毛张周”)中央三人领导体制的架构与确立,就是一个典型生动的“合力”。 在这个领导体制中,毛泽东是核心,张闻天是党的总书记,周恩来是最高军事决策者。这种奇特而微妙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合力”的作用,毛、张、周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合力有贡献”,从而在当时党内军内形成很强的亲和力、公信力和凝聚力,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证。
毛泽东 张闻天 周恩来
第一、实现了“黎平转兵”,红军长征胜利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毛张周”领导体制的构建及其重大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长征中的历史关键时刻,解决了七个方面的重大问题: 第一、实现了“黎平转兵”,红军长征胜利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担架上的阴谋”:中央队“三人团”(毛、张、王)的形成
▲毛泽东的谋略 毛泽东认为:“张闻天在中央、在相当一部分人中间是颇有影响的人物,不只是因为他的地位和身份,还有他个人的为人和修养。”所以,“才用很大耐心,隐忍着种种痛苦,极力接近张闻天。”“只要能说服和争取到张闻天,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
▲“毛张王”三人团的形成 正如张闻天后来所言:“长征出发后,我同毛泽东、王稼祥二同志住在一起。毛泽东同志开始对我们解释反五次‘围剿’中中央过去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我很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一直到遵义会议。” (张闻天:《1943年整风笔记》)
博古无能, 李德无谋, 毛泽东无权, 苦撑危局的是周恩来。 湘江之役后,中央高层的情状是: 作为最高“三人团”成员之一的周恩来,已实际负责军事指挥和政治局的协调工作。
●通道会议:毛泽东开始“出山”,历史转折的序幕(1934年12月12日) 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打破自“宁都会议”以来被剥夺军权以后两年多来的沉默,在会上力主红军西进,放弃原定会合红二、六军团的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周恩来主持会议并支持毛的主张。
李德曾回忆写道: “这次毛不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还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因而毛泽东的建议被通过了。” (李德:《中国纪事》) 李德曾回忆写道: “这次毛不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还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因而毛泽东的建议被通过了。” (李德:《中国纪事》)
●黎平会议:周恩来采纳毛泽东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1934.12.18城关德凤镇二郎坡) “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循二方面军原路西进渡乌江北上。李德因争论失败大怒。” (引自《周恩来年谱》)
▲黎平会议决定西进贵州 ▲周恩来拍桌子怒斥李德 周恩来的警卫员范金标回忆说: “开完会后,晚上,周恩来将中央政治局新决定的译文送给住在后面的李德看,李德大发脾气,质问周恩来。两人用英语对话,吵得很厉害。周恩来批评了李德,把桌子一拍,搁在桌子上的马灯都跳了起来,熄灭了。我很少见到周恩来发这么大的火,马上把灯点上。”
▲胡锦涛谈黎平会议 (引自石仲泉《长征行》第68页) 1986年10月胡锦涛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曾参加“黎平会议学术讨论会”,并发表讲话。他说: “黎平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当时红军冲出了国民党的重围,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党中央及时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肯定并采纳了毛泽东同志西进贵州的正确意见,确立了红军北上黔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战略行动方针。这就使中央红军开始从被动转为主动,为以后胜利和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因此,黎平会议在党和军队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引自石仲泉《长征行》第68页)
●黄平密谈:张闻天、王稼祥商议“让毛泽东出来指挥”(1934年12月20日) 这一天,张闻天与王稼祥在黄平桔林中休息时,王提出:“红军下一步怎么办,博古、李德这样搞下去能行吗?”张即说:“我考虑再三,博古、李德再指挥部队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毛泽东同志打仗比我们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啦。”王立表同意,并告知彭德怀、刘伯承、左权等人,大家都拥戴“让毛泽东出来指挥”,把李德、博古“轰下来”。 (引自程中原《张闻天传》)
●猴场会议:实际上取消了李德独断专行的军事指挥权(1934年除夕到1935年元旦于猴场宋家湾) 猴场会议决定 “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 (《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结语 通道会议提出了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西进的主张,黎平会议实施了红军挥戈西指的“转兵”决策,猴场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黎平会议的成果。没有长征初期这三次会议的胜利,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不可能的。 事情正如张闻天所言,由于毛、张、王走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反对李德、博古领导的‘中央队’三人集团,给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放下了物质基础。”
1935年1月7日红军袭占遵义,遵义会议的召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于是,毛、张、王向中央提出,立即准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王稼祥、张闻天同志就通知博古同志,要他在会议上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通知周恩来同志准备一个关于军事问题的副报告。” 1935年1月7日红军袭占遵义,遵义会议的召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第二、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了长征胜利和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毛泽东题词
遵义会议会议室
★毛泽东谈遵义会议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曾说:“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位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中分化出来,就不能开好遵义会议。”
●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过: “如果周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 ●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过: “如果周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 ●毛泽东对红一师师长李聚奎也说过: “最近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这个会议开得很好,解决了军委的领导问题。这次会议所以开得很好,恩来同志起了重要作用。”
●遵义会议是“毛张周”领导体制开始架构的枢纽和关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陈云《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手稿记载: “扩大会中恩来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博古同志没有完全彻底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凯丰同志不同意毛张王的意见, A同志(指李德——引者注)完全坚决的不同意对于他的批评。”
在遵义会议上,有两位关键人物的发言起了关键作用: 一是张闻天的“反报告”,在政治上、军事上起了批判“左”倾错误、拨乱反正的导向性作用。 二是周恩来的举荐发言,在组织上起了“让毛泽东同志指挥军队”、重新考虑军事主帅的决策性作用。
遵义会议最后决定: (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1月18日,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以毛泽东同志为周恩来同志的军事上的帮助者。也就是说,军事指挥上周恩来最后“拍板”,毛为周的“助手” 。 遵义会议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共有5人: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博古、陈云。 1月18日,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以毛泽东同志为周恩来同志的军事上的帮助者。也就是说,军事指挥上周恩来最后“拍板”,毛为周的“助手” 。
朱德咏遵义会议 群龙得首自腾翔, 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 天空无限任飞扬。 (《朱德诗选》)
●张闻天就任总书记(博、洛交接,1935年2月5日于水田寨) 遵义会议后不久,1935年2月5日,在部队行军至云南省威信县水田寨(花房子)这个“鸡鸣三省”的地方,中央常委讨论分工问题,决定由张闻天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就在那个地方,洛甫做了书记,换下了博古。” ——周恩来语
“我记得很清楚,毛主席把我找去说,洛甫现在要变换领导。我们当时说,当然是毛主席。……毛主席说,不对,应该让洛甫做一个时期。” (周恩来:《党的历史教训》)
当时的毛泽东无论党内还是军内均非最高领导人,但在中央领导集体中又起核心作用。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复杂而微妙的政治格局。 遵义会议确立的是以张闻天为首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从此,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决策层。 党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时年35岁); 最高军事负责人:周恩来(时年37岁); 政治局常委:毛泽东 (时年42岁), 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 当时的毛泽东无论党内还是军内均非最高领导人,但在中央领导集体中又起核心作用。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复杂而微妙的政治格局。
●札西会议:贯彻和落实遵义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1935年2月上旬) 札西会议讨论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布置了中央苏区的游击战争,决定了中央红军的缩编问题,总结了土城战斗失利的教训。
土城战斗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出山”后提议并领导的第一次战斗,结果打得不好,部队伤亡惨重,以至博古嘲讽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毛泽东总结了战斗失利的三条教训(敌情没摸准,轻敌,分散了兵力)后,强调说:“我们要吸取这一仗的教训,今后力戒之”!
☆第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军事决策,确保中央红军长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成立了新“三人团”,毛泽东进入最高军事决策机构 ◆毛泽东刚一“出山”,因打鼓新场战斗之争,被撤销前敌指挥军职
◆毛泽东“半夜提灯”找周恩来(1935年3月10日鸭溪) 周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议把大家说服了。” 会后,中央军委给各军团发出《关于我军不进攻新场的指令》,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
◆党史专家石仲泉实地考察鸭溪 按常理,毛泽东意见讲了,辩论完了,职务也撤了,以后的一切后果与他无关,他可以安心睡觉了。但是中国革命的安危,红军的命运,使他难以苟且偷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驱使他还是要摸黑,走那么难走的崎岖小路,去找周恩来。如果没有此行,历史可能会另写。 (石仲泉《长征行》第122页)
◆以周恩来为团长的新的中央“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小组”)的成立(1935年3月12日于苟坝) 30多年后,毛泽东在1967年1月22日的中央军委碰头会扩大会议上曾说:后来搞了个“三人团”,团长是周恩来,团员一个是我,一个是王稼祥。 ●四渡赤水: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1935年1月29日至3月22日)
●召开会理会议,克服军中高层的离心倾向,巩固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地位 (1935年5月12日于铁厂)
◆毛泽东对林彪的批评 一军团军团长林彪认为红军走的尽是“弓背路”,主张走弓弦,走捷径,说什么“这样会把部队拖垮的,象他(指毛泽东——引者注)这样领导指挥还行?”并给周、毛、王“三人团”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 在会理休整时,林彪又给彭德怀打电话煽动说:“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的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
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林彪,说: “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 毛泽东并指责林彪的信是彭德怀同志鼓动起来的。
◆会理会议余波 据杨尚昆披露: “毛主席听了个别同志的猜测和错断,认为林彪的信是彭德怀煽动起来的,因而迁怒于彭总。对张闻天,毛主席虽然没有明说张到三军团和彭结合起来反对自己,但话中已流露出这种意思,并且说了你是个书生,根本不懂得革命战争。因此彼此心存芥蒂,长期存在着误解。”“到1959年为止的24年中,毛主席对这件事提过四次。” (《杨尚昆回忆录。第135—13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彝海结盟,为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1935年5月22日)
“当时如果不和小叶丹结盟,再晚三天,就要陷入蒋介石的重兵包围中,红军就会成为‘石达开第二’了!” 1956年刘伯承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接见大凉州州长时说: “当时如果不和小叶丹结盟,再晚三天,就要陷入蒋介石的重兵包围中,红军就会成为‘石达开第二’了!”
☆第四、粉碎了张国焘的反党分裂阴谋,维护了主力红军的团结统一 张国焘 徐向前
●从两河口会议到芦花会议,反对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周恩来让出了总政委职务 (1935年6、7月) 张国焘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
●“沙窝换帅”:毛泽东接替周恩来执掌帅印(1935年8月19日) 。 “出了草地以后,三人团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恩来病了),一切行动全权由毛泽东同志负责。” “沙窝换帅”是毛泽东被确定军队最高领导地位的开始,也是“毛周王”三人团结束、“毛张周”领导体制开始确立的标志。 (张闻天:《1943年延安整风笔记》)
●毛儿盖会议:确定红军主力“北上东进”方针 (1935年8月20日)
●张国焘“密电”:中央红军被迫单独北上(1935年9月9日) 张国焘“密电”内容 “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毛泽东1937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巴西会议遗址 俄界会议会址
●张国焘另立“中央”,自任“临时中央”主席,并宣布“开除”毛、张、周党籍 (1935年10月5日于卓木碉)
●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朱德同张国焘的斗争 张国焘另立“中央”时,要朱德表态,朱德大义凛然,心平气和地说:“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和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 “你就是把我劈成两半,我朱德也不能反‘毛’!”
●贺龙同张国焘的斗争 在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1936年7月1日),贺龙针对张国焘的分裂阴谋,在会师大会上同张国焘说了一句俏皮话:“国焘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张果然不敢在会上讲分裂。 (《贺龙传》第203页)
●张浩的重要贡献 张浩(林育英)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他携带电台恢复了中共同共产国际的联系,根据中央的指示,严厉批评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维护了党的团结,为三军大会师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毛泽东为张浩抬棺(1942年)
☆第五,确定了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决策,从军事上政治上稳定了陕北的局面。 1935年9月17日,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18日到达哈达铺,获知陕北刘志丹红军的信息,27日中央在榜罗镇会议上决定“落脚陕北” ,10月22日在吴起镇会议上批准“落脚陕北”。 ●下寺湾会议:毛泽东出任中央军委主席 (1935年11月3日)
为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场奠基礼” ●直罗镇大捷: 为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场奠基礼” (1936年1月)
●纠正陕北刘志丹错案(1935年11月) 刘志丹被捕、平反和牺牲经过 ●纠正陕北刘志丹错案(1935年11月) 刘志丹被捕、平反和牺牲经过 ●中共中央在陕北站稳了脚跟
☆第六,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 ●张闻天主持召开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25日) ●毛泽东作重要报告 ●毛张周密切合作,毛称张为“明君”
瓦窑堡会议旧址和张毛周住地
☆第七、举行东征和西征,联合东北军,力促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 东征山西
●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西征甘肃 ●周恩来做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张闻天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毛泽东论红军长征胜利 “在长征的路上,一、四方面军会合以后,张国焘搞分裂,另立中央,没有成功。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剩下二万五千人。中央苏区红军八万,到陕北只剩下八千人。张国焘搞分裂,不愿到陕北去。那时不到陕北,没有出路嘛,这是政治路线问题。那时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如果不到陕北,那么能得到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吗?怎么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搞那么多根据地呢?”(1971年8月中旬至9月12日南巡讲话,中共中央(1972)12号文件)
●关于“毛张周”体制的几点结论 第一、长征中的“毛张周”领导体制,是在同中国共产党内长期存在的“左”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毛张周”体制是以挽救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为根本目的的合作,是一个珠联璧合、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是战争环境下“立党为公”的产物,而不是个人之间的合作。
第五、“毛张周”领导体制为红军长征、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这个领导集体的构建与形成,是毛张周共同努力和全党全军有识之士鼎力支持的结果。 四、领导核心不担任一把手,这是长征中革命战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领导格局。毛泽东成为领导核心,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逐步形成、确认的。 第五、“毛张周”领导体制为红军长征、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毛张周”集体领导、“融成合力”的结果,而非一人之功。 毛泽东在长征中无疑起了主导、核心的重大作用,但长征中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构成、格局非常特殊,当时党内一把手是张闻天,军内一把手是周恩来,没有张、周对毛的倾心呵护和鼎力支持,毛是很难实施其正确主张的。
● “毛张周领导体制”,是我近几年来研究长征过程中经学术积淀和历史沉思后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新概念、新观点,在学术界曾引起较大反响,并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和诸多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新华文摘》(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了我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发表的《长征中“毛张周”领导体制是怎样形成的》一文,央视国际、中国网、新华网、新浪、网易、搜狐等20余家网站同时转载,直到现在,有的网站还在转载。
主要是着意强调“合力”与“核心”的辩证统一关系。 既要强调‘核心”的作用,又要看到“合力”的作用; ● “毛张周领导体制”新概念的主旨: 主要是着意强调“合力”与“核心”的辩证统一关系。 既要强调‘核心”的作用,又要看到“合力”的作用; 也就是说,既要强调毛泽东在长征中的主导、核心作用,又要看到毛张周集体领导、形成合力的作用;二者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毛张周”领导体制,从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开始构建,至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正式担任中央政治局主席、书记处主席宣告终结,历时八年有余。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成员 (1938年10月)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局成员 (1938年10月)
■六中全会后,“毛张周”体制的变化 ●六中全会时,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拥立“毛泽东为中共领袖”的指示; ●张闻天从此开始“淡出”,重大问题由毛泽东决策,但仍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这时,刘少奇开始崛起; ●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确立毛泽东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书记处主席。
中共七大会场 毛泽东、周恩来在七大 (1945年)
中共五大书记(七大确定)
从1945年“七大”到1976年“文革”这30余年,中共领导层演绎并实行的基本上是“毛刘周”领导体制,此乃后话。
●毛泽东论长征精神 ●周恩来谈长征精神 “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35年10月23日在陕甘支队干部会议讲话) ●周恩来谈长征精神 “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 (1936年10月22日周恩来在三军大会师上的讲话,引自《周恩来年谱》)
●江泽民论长征精神 (五种精神) 1996年10月2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代表中共中央讲话,对长征精神作了概括。他说: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胡锦涛论长征精神 (五种精神)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感 言 伟大的长征造就和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构筑、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血脉、风范气概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精神血脉、风范气概相融和的产物。长征精神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先河和源泉,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长征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和凸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长征精神内涵的简明概括 我认为,长征精神的内涵可以简明表述为“二十四个字”,即:“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前赴后继,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百折不回。” 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就很到位、准确。但不管如何概括,重要的是要把握三点:一是要有贴切的思想内核,二是要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三是要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
如何纪念长征 纪念、追忆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一种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亮点,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不朽雄魂。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都必须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支撑。中共革命先辈们所创造的长征精神,如果在当代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就是一种精神的断层。
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盛,如何使党的光荣传统不致“淡化”,薪火不熄,世代相传,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中国革命史,铭记党的光荣历史,并从当前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找准不同的、适当的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让长征精神真正发扬光大。
●胡锦涛谈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支柱。 ——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加强全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最广泛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历史使命。 ——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更好地担当起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
四、历史的启示 红军长征的胜利已过去整整70年了.越过战争的硝烟和时代的变幻,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们应如何弘扬长征精神,应从长征胜利辉煌的历史功绩中,汲取一些什么思想资源,得到一些什么历史启示呢?
第二、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第一、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拥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百折不回地为实现党的任务和目标而奋斗; 第二、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第三、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确保党的事业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航道胜利前进;
第五、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密切联系; 第四、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造就一大批自强不息、忠诚能干、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干部队伍; 第五、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密切联系; 第六、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中央领导集体。
谢 谢 大 家